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证严法师:静思晨语 广演说诸法

       

发布时间:2014年08月05日
来源:   作者:证严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证严法师:静思晨语 广演说诸法

 

  『修行之道先有起点,目标需正方向不偏;佛慈开示缜思知见,佛心在己向内自寻。』

  我们修行,到底修行这条路要如何走?常常说,『发心如初,成佛有余。』所以,我们发心修行那一念心,就是我们的起点。我们是不是有正确的目标?常常说过,『差之毫厘,失于千里。』方向若一点点偏,目标对过去,就千里之遥的偏差,所以我们修行者这念心要很谨慎。

  佛陀慈悲,不舍众生,人间来来回回就是为了一件事,『开、示』众生『悟、入』佛之知见。佛陀的慈悲开示,听了之后,好好思考,要很缜密的思考,才能体会到法中真实微妙的道理。其实,『佛心在己,向内自寻。』我们要能体会到佛的知见,我们要靠近佛的心。我们若想知道佛的知见,其实那就是知道我们自己。我们若不了解自己,如何能了解佛的知见?所以『悟、入』是在我们自己,我们自己就是本具佛心。

  所以我们应该『向内自寻』。法是这样为我们引导一下,但是走路的人是我们自己,双脚要跨出去。过去常常说『福慧两足』,我们有双脚,『福』开始跨出去,造福人群,后面还有一脚要向前踏出去,那就是智慧。我们用福,造福人群,用智慧,思考天下事,我们才能悲智双运。

  佛陀就是用他的悲智来回人间,他的慈悲,不舍众生,用他的智慧来观机逗教。我们要学佛的心意,要福慧双具,不忍世间众生的苦难,要造福人群;不舍一切众生,我们要循循善诱,用什么方法来引导众生。这是很重要。

  所以这几天,这段经文还是再说,佛陀以种种方便教法,又是『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

  ⊙『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法华经方便品第二》

  同样重复,还是要让我们知道,佛陀对众生的根机。虽然我们每天都这样说,却是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有这么多的因缘吗?佛陀有这么多的人间事可以譬喻吗?真的确实是很多。我们光从人间事,就有很多事情可以拿来做譬喻,以人的故事来教育人。

  譬如,在去年来了一位高级主管,他很用心要来投入慈济志业,抱负着满满的理想、目标来了。他进来之后,很用心了解要如何投入,要如何领导。经过了一段时间,他就来精舍,这样对我说,他就说:来了一段时间,很用心,也很努力,却还是觉得和外面的环境很不一样,有一点点不知道要如何领导人,能够与人群合而为一。好像有一点无奈。

  我就说:凡事只要你有目标,只要你有真正这一念心。你若有这一念心,起点、方向、目标若都是正确,凡事无难。不要太过杂念心,想太多。

  我就说,在千多年前大陆有一个丛林,丛林在山上,老和尚管教这一群年少的沙弥,看大家的根机,他就派达工作让他们做。

  其中有一位十二岁的小沙弥,这位老和尚就告诉他:『每天你要下山,从丛林到市集,越过两座山,要走过这样的路,去买米买油回来,每天要去采购。』这位年轻的小沙弥,他依教奉行,每天一大早就欢喜下山去了,到了中午以前,他就已经将需要采购的东西,很重,就这样担回来了。

  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已经将近十年了。有一天,同样中午回来了,老和尚在山门看到他,很轻柔地说:『来,你跟我走。来,走,我们去山门外走一走。』他就过来,跟在师父后面走着。到了山门外时,师父就说:『来,这里坐。』两个人坐在那里,一前一后。看到太阳慢慢西斜了,又听到一群嬉笑声,从山下一直上来,从远至近,有一群年轻比丘,态度就是轻浮谈笑,这样走上来。

  走上来之后,看到和尚坐在那里,大家赶紧安静下来。和尚就问他们说:『你们买这些东西,从大门出去,路很好走,市集没有多远,为什么你们近十年来,都是一大早出门,黄昏才回来呢?』大家的回答就说:『我们每天下山时看山景,要上山时爬山阶,我们就边走边休息,边看周围的境界,游山观水。』

  和尚回头问沙弥,问说:『那你呢?你也是近十年了,你每天担着这么重的东西、油、米,这样回来,你为什么能在中午以前就能回到山寺呢?』这位年轻人就说:『我每天感觉到责任,重的责任一定要护持,所以我要专心,我的目标就是下山去采购该买的东西。』

  老和尚就问:『每天的下山、上山,感觉如何?』沙弥就很欢喜向老和尚说:『每天早上要下山时很轻松,因为身上都没有东西,所以抱着轻松、感恩的心,让我每天能走这条山路到市集。若上山时,虽然肩上担着很重的东西,不过,欢喜,欢喜达成任务;虽然担头重,不过心很轻安,希望赶快将这重担送达目标。所以每天的心情就是这样,下山感恩,上山轻安。』老和尚问说:『你还有其他的心念吗?』『没有了,唯一的任务。』

  同年龄的人,一心一志,他能够感恩、轻安,这样来回三千多次的山路,能够成就丛林里的人人衣食无虑,吃得饱,穿得温暖,让大家安心修行。

  我就将这个故事说给那位新来的主管听,这位新来的主管听了之后,他说:『对啊!有责任,应该要抱着感恩心,达成责任,自然就会轻安。』我就说:『理想中的目标,应该再稍微方向调整一下。记住,学佛的心,以佛心为己心。佛心是关怀众生的心,佛陀来人间,为了要教育众生,这就是佛心。』他就告诉我:『了解了。』

  佛陀的教法和这个意思一样,看种种根机,随种种因缘,用其他的方法、故事来譬喻,这样让他能了解。所以,难免我们在经文,一直都是反复看到这样的经文,意义要让大家慎重了解。长行文是这样,还有偈颂文也是这样。所以我们听经必定要用耐心,要很缜密地思考佛法的意义。

  佛陀为众生演说诸法,都是用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来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虽然演说诸法,还是皆为一佛乘故。

  ⊙广演说诸法,甚深义理,而示一佛乘,如实教法。随机循循善法,导向成佛之道。

  了解『演说诸法』,那就是『广演说诸法』,用很开阔,很多的道理。不同的人,不同的环境,就用不同的方式,所以这是很开阔。佛将一法扩散到很开阔的方法来譬喻、演说。『演』就是广场很大,大家集会时所说的法,以及任何一个众生有苦有难,有心不了解的,这样的解说,这都叫做『演说诸法』。

  所说的法,为一个人说,也是说那么深的法,为大庭广众也是一样,要详细分析很深的道理,无非是为一乘,一佛乘的道理,这就是如实教法。一律盼望众生听法,能够回归本性,这是一佛乘,如实法。

  『随机循循善法,导向成佛之道』。随众生根机,用一乘的教法,又随众生的根机,可见是『为实施权开权显实』。

  ⊙是法皆为一佛乘:佛陀应化人间,唯为一大事因缘,示教众生回归真如本性。成佛之道皆为一乘法,能令人人成佛之教法;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是法皆为一佛乘』。佛陀应化人间,唯一的目标就是为一大事因缘,那就是要示教众生,回归真如本性,成佛之道。这每天都在听,同样的道理,皆为一乘法,能令人人能成佛的教法。这就是佛陀的目标,所以佛陀还是以一佛乘分别说三。

  各位,学佛本来就是要这样,同样的道理,每天同样地听,却是人、事、物都不同。佛陀说,过去佛陀的时代,那个时代也有当时的人来向佛陀请法,让佛陀能够对机亲自引导。现在你的苦,现在你的人、事、物的困难,你应该要如何看法,解开人事的困难。佛陀用同等的教法,能普被让深浅根机的人,能接受,能欢喜身体力行,这才是真实法。所以人人要时时多用心。

返回目录

-----------------------------------------------------------------------------------------------------------------

更多证严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