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益西彭措堪布:《忠言心之明点》忏悔要义颂 第一讲

       

发布时间:2014年08月12日
来源:   作者:益西彭措堪布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益西彭措堪布:《忠言心之明点》忏悔要义颂 第一讲

 

  忠言心之明点忏悔要义颂讲记

  晋美彭措法王 造颂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

  自心明界无垢水晶镜,若为忽现障尘悉掩蔽,

  深明等持影相难现故,四力白布精勤以拂拭。

  此颂明示忏悔五大要义:一、于何处还净,二、所净之体性,三、未净之过患,四、能净之对治,五、教诫勤净治。

  一、于何处还净

  自心明界无垢水晶镜

  贪欲、嗔恚等诸障尘还净于何处呢?自心光明界——如来藏远离以见世间之心思维、言说事及无事等。从本体空分而言,即如同第二转法轮所诠,具三解脱之法界,离绝一切戏论;从自性光明而言,即如同三转法轮之密意,无为而住,智悲力功德法尔自成而住,此并非自体不空之谛实,亦非如兔角般毕竟无之空无,而是现空无二的法界自住,即于此处还净也。对此,以白色晶镜即无垢晶镜之相而作表示。

  “贪欲、嗔恚等”,指由无明力现起的各种虚妄障垢。净除之后,还净于何处呢?就像乌云消尽于何处呢?消尽于无云晴空。也即是指明空法界。所以说自心的光明界——如来藏,是净除各种障尘之处。所谓消尽客尘而成佛,就是指无余显发了自心的光明界。它在众生位也一点不缺地具足,因此是本来成佛。即如来藏并不是由修行新生的法,而是本来现成的妙体。只是先前被种种障尘遮蔽而不显露。后来证见了本性,消除客尘障蔽,本性的力用就自然显发出来。这种法尔元成的德相,就用“光明”二字表诠。这光明界就是心的本体。一切现起的心只是这光明界的幻用,就像从大海现起水波那样。

  那么,它的体性如何呢?首先,如来藏不可思议,不是妄识所行的境:

  “远离以见世间之心思维、言说事及无事等。”如来藏不是见世间的心思维、言说的境,不是心缘相、言说相。也就是它不住一切边,不观待任何法,也因此不可思议。“事、无事等”,表示一切相对的二边,这些都是妄相,实相中没有,因此说“远离”。

  “见世间的心”,就是指见到色、声、香、味、触、法种种世间现相的虚妄心识。“世间”,指时空所摄的各种因缘生的现相。对于这些现相,我们的眼睛可以见色,耳朵能够闻声,鼻子在嗅香,舌头在尝味,身体有觉触,意识能知法。这些识非常活跃,能够这样分别那样计较,可以进行各种思量、推理、言说等等,好像无所不能。其实,这些见“世间”的心都是虚妄的。因为,见世间的心只是一种衡量妄识前现相的能量者。它只能对于世俗生活里的各种现相、事件、规律、作用等等,进行观察、分析,然后建立概念,进行论述,发展出一系列的言语、理论等等。最多只是知道这些幻梦里的事,根本缘不到绝待的本体。

  就像古德所说:“太末虫处处能泊,独不能泊于火焰之上。众生心处处能缘,独不能缘于般若。”“太末虫”指细菌,它什么地方都可以住,却独独不能住在火焰上。这是比喻分别心处处能攀缘、分别,却独独缘不到般若。这里说的是实相般若,也就是绝待的光明界——如来藏。

  《圆觉经》也说:分别心无法测度圆觉境界,就像萤火无法烧须弥山一样。轮回心只能生轮回见,不能入于如来大寂灭海。一切思维等都从妄心而起,妄心无法缘真实。所以运用思维来辨明佛境界,就只能像空花又结空果那样,只是辗转的妄想而已,一无是处[1] 。

  这里的“圆觉”是指本自圆满的正觉,它不落于任何相对的二边,即绝待。所谓“二”指世俗,既可以总的说是“能、所”,又可以说一切观待假立的二边。由于最初一念的错认,在心前立了境,之后出现了能所对立,就落在“二”里面了。这个范畴里的一切都是妄现。所以,我们每天都活在世俗的迷乱当中,误以为心前现的各种相都是真实,然后就缘着这些假相不断地分别、思量、言说等等。而光明界并不是某种对境,也不偏在心上,不住任何事、无事等二边。由于它是不二的法界,所以分别心根本测不到它,也说不到它。

  对于此光明界,佛经中也称它为真心、真如、如如、法界、圆觉等等。它就是众生和佛出现之前的本来面目。众生和佛都是观待而立的假法。观待迷惑的众生,才安立觉悟的佛。而本性上没有妄相,没有生灭、增减、来去、一多等等……总之,没有任何二边的戏论。这上面也没有什么众生和佛可得。

  我们现在迷失了,落在幻梦当中。法界原本不住任何相对的二边,它是绝待的,圆融的,是不二的,又是周遍的。但我们却执著心前一时一点的妄相为真实,结果心一直住在这些幻相上,就入幻梦了。虽然入了幻梦,但从没有离开它,只因为落在迷妄当中,不能自返,对这一点叫做“远离”。这样不断地现起妄相,心里也认为有这样那样的法,口中也不断地说。而这些全是世俗,都是如迷梦般的虚假的法。

  我们现在就落在这里面,而妄念不断地起作就叫做业。并且,由于错乱惯性的力量,本来没有的法会不断地现起,这就叫做轮回。它的力量不断加强,本有的光明界就会有而不现,本无的幻尘法却会无而显现。

  但是,光明界本来清净。这种清净,不是跟染污相对的清净。而是这上本来没有任何观待假立的法,这叫做本来清净。或者说,任何没有因缘造作的客尘法,没有任何无明现起的惑、业、苦等杂染法,原本就是这样一尘不立的体性。也因此,再怎么起妄,都染污不了它;再轮回多少次,它上面也没有生死。而且它是明知的体性,所以叫做“明界”。其中,“界”指一切法的生处或本源。所以我们常说,一切“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而所谓“成佛”,也就是恢复本性。你认得了这个,知道自己原本是佛,就能回归。换句话说,这不是修成的佛,它原本就是天真自性佛。

  傅大士说的“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也是指它。只不过随迷染缘就现出各种生死幻境,随悟净缘就能回归本来。并且,由不同的染污程度分出六凡法界,从不同的回归程度分出四圣法界。对于这个本性,迷了就是众生,悟了就是佛。

  同样,六祖初到黄梅见五祖时说的“唯求作佛”,也不是新生个佛来作,就是指恢复本来。所以,他开悟时连说五个“何期自性”,也是指本来如此,并不需要新造个什么。一切造作的法全部随因缘而现,都是观待而起的法,无法以自己的力量安住一个刹那。都是虚妄的事,不能当作真实。

  所以,我们首先应当明了自己的本性,这就是需要还净之处。所谓“还净”,并不是原本不清净,现在要把它变清净。只是最初一念入迷,之后一切二取现相的体性都叫做“杂染”。对于虚妄分别的消失就安立为“还净”。还净也只是恢复本来,也就是“归无所得”。并不是新得了什么。

  成佛并不是要从外面去求。向外只会越走越远,越求越得不到。因为,最初入迷的时候,就是一念向外攀缘,立了法见;之后不断地奔逐,波波浪走;结果轮转了一世又一世,始终无有了期。现在既然要回归本来,就不必再向外求。正所谓“苦海无涯,回头是岸”,你不要向外寻找,不是在时间、空间上,必须经历多少劫,或者越过多远的路才能到达。其实,回头就是岸。一念迷叫做“此岸”,一念悟就是“彼岸”,这中间没有实法可得。只要歇掉妄心,回来就是了。古德也说:“不用求真,唯须息妄。”自性原本就是,哪里需要求什么真?只需歇下妄心,歇即菩提。不然的话,就还会一直在幻梦里沉沦,还要受各种虚妄的苦。

  总之,“还净”就是净除错乱,还归清净的意思,也就是把由妄心现起的一切迷乱消除。这里没有实法可消除,不过是一转一觉而已。迷了就不断地做梦,觉了幻梦就没有了。这也不是先前有后来变成没有,而是它原本就没有,“息妄归真”而已。这样就了解了“还净”的涵义。

  于何处还净呢?于如来藏中还净,它就是光明界,即自心本有的光明。这光明就是般若,从中能够起现无边的妙用。一切的灵明妙用都是它。它是万法之主。迷惑时,就从中变出无量的惑业苦。了悟后,就显发无量的智悲力。

  这就是本来具足常乐我净涅槃四德的法界。它不落常断二边,从没有任何断、续的相,就叫“常住”;没有相对的苦乐客尘相,因为本来没有迁变苦相,就称为“大乐”;也没有人我、法我,就叫“大我”;没有相对的染净,从本来没有杂染,也没有相对杂染而立的清净妄相,就叫它“本净”。这是本来涅槃,本身就是这样常、乐、我、净,所以叫自性,叫本来面目。它绝离了一切边,不是心所缘的境。根本没办法用分别心揣测,根本不是言语、思维所能了知,即所谓的“凡有言说,皆为戏论”,“举心即错,动念即乖”。所以说,没有你开口处、缘取处。你一起心、一攀缘就已经错了。这事“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只有自己证到才能明白。

  佛成道时就是证了这个如来秘藏。因此说道:“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我们如果问一个人:“你有没有智慧?”这个人大概会说:“没智慧。”其实这是很滑稽的事。众生本具如来智慧,怎么能说没智慧呢?只是一般人往往会把本具的智慧,跟世智辩聪混为一谈。他认为,聪明、伶俐,能说、能辩就是智慧。能说会道,见风使舵,有种种计谋、智巧,这些叫做智慧。当然,这些也是本来智慧的起用,如果跟无明和合,那就完全用错了,成了颠倒恶慧,让人长劫陷入苦厄的罪魁祸首。如果能正确使用它,作各种发明、创造,利人利世,那也是本性的妙用。但如果你分不清,执著有为的妄心是无为的智慧,那就很难见到真正的智慧。所以,为了体现甚深尊重的缘故,古德译经时很多直接用“般若”,而不翻成“智慧”。其实“般若”有体有用,用此方的名词难说尽它的涵义。

  古德常说:“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其实,法身、般若都是表示本性的不同名词。黄花、翠竹表示事事物物,全都是本性所现,或者说就是本性,就是般若。但世人并不了解这一点。比如问一个人:“你吃饭、穿衣是大智慧吗?”他就回答不出。其实,这就是本性的神用,怎么不是智慧呢?如果你能认识“用不离体”,就知道穿衣吃饭、言语动作无不是智慧的用。懂了这一点,就见到桌子也是智慧,风也是智慧,声音也是智慧,吃喝拉撒无不是智慧。

  世尊以一大事因缘来到世间,那就是——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的知见就是它。天下的祖师“见自本性”也是见到了它。它就是人人本有的爹娘,是万法的根源。它才是真实的佛法。佛出世说法的本怀,唯一是要让众生开示悟入此光明界。为了这件事,设立种种权巧,这叫“为实施权”。也就是以种种教法来引你回归。佛初成道,七七日默然不说法。也是表达真正的佛法无可言说,微妙难思。但是为了让众生明见本性,还是以悲心施设各种方便教法,引你一步一步返回。但这些也无非黄叶止啼而已,能让众生接近真实就可以了,其实并不是真实的法。真实的法唯一指自心光明界。

  为了引导众生见此光明界,世尊从第二转法轮开始,就直接用教法来指示它的空分和明分。

  “从本体空分而言,即如同第二转法轮所诠,具三解脱之法界,离绝一切戏论。”第二转法轮说到如来藏本体空性,也就是具三解脱的法界,远离一切戏论。

  “空”指无有任何是此、是彼的自性,如同虚空般,无有实法可得。或者说心前现的一切相全是空性,真实中根本没这些事。像是一多、常断、有无、来去、善恶、凡圣等的自性,全部得不到,因此说它是空性。

  既然是空性,也就没有任何相可得,并且不成为心所缘的境。南岳怀让禅师说:“说似一物即不中。”“中”是符合的意思。你说它像个什么,是个什么,就已经不符合了。它并没有长短方圆、青黄赤白等的任何相,也不属于过、现、未的某个时分,东、西、南、北等的某一个方分。所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真实中无相可得。

  而且,本来没有什么因果法,所以也没有果可愿求。或者法性本来现成,体性上无欠无缺,不必求什么所得。

  这就叫做本具空、无相、无愿三解脱的法界。“本具三解脱”,这不是说先前有什么实法系缚你,后来从中解脱出来。“空”,也不是原本是实法,后来让它成为空性;“无相”,不是指本来有相状,后来把这些相状消除,变成无相;“无愿”,不是说原本有果可求,只是禁止你去求。法界本来是空性,无相,也没有什么果可愿求,所以叫做“具三解脱之法界”(这个“解脱”,是本自解脱。换个方式表达,就是这里本来没事,本来清净,本来涅槃,这里本来无法可得、本自太平等)。

  这是“离绝一切戏论”的。凡是口里所说、心里所缘的法,真实当中都没有,所以叫做“戏论”。“戏论”这个词很好,可以从中体会到这个范畴里的事全无实义。就像骂人时常说:“你全是戏论!”“搞什么戏论?”这就表明毫无意义。懂了这一点,知道凡是口中能说、心里能缘的都不是真实,这样人才能歇下来。不然的话,你总是认为语言、思维里的事有意义,就永远歇不下来。

  要想真正修道,首先就要见本性。否则一切都落在虚妄当中,轮回就没办法了结。而且,所谓“见空”,也是指见它,“见明”也是指见它。空和明这二分,只是为了初学者容易理解,而施设的一种说法,实际是不二的。所以也叫做“不二法门”。也就是时时处处都是它,没有别的。由于它平等、绝待、圆融、不二,所以也叫做“一真法界”。所谓“一切皆法身”,也是这个道理。它原本纯真无妄。只是由于你一念迷惑,入了幻梦,而不能发现它。一旦发现它,见到了本来面目,就回来了,也就没事了。也就是“归无所得”。

  在第二转法轮的渐次教法当中,首先只说到空,也就是要晓得本性上没有任何边,没有任何戏论。但是,一般人学教时,只认为外面的法是空的,却不知道自己的本体就是空性。像这样,归不到自己的本性上就很冤枉。所以,很多人都在一个小小的片段里转来转去,始终没办法圆融。这样的话,整个教就很难透彻,不晓得多少年才能悟到。

  圆教根机的人,就很容易悟到圆融不二。这样就来得快。不然的话,很容易犯支离的过,也就是只落在一个小的片段上。更严重的,就只认眼前一个个妄相,在这上面不断地分别,其他一点也不知道。

  当然,光说二转的空性还不够,进一步佛讲了三转的光明。

  “从自性光明而言,即如同三转法轮之密意,无为而住,智悲力功德法尔自成而住。”诸佛证得究竟后,自然显现出无边的智悲力功德。这无量的自性功德法,就是如来藏本具的德相。

  就好比一盏油灯,它上面有色、暖、光、香等等,这些都是油灯本具的德相。同样,自性也不是顽空。虽然它了无一相,无法用语言描述,用心识揣测。但它时时处处都在显露,而且具有无量无边的妙用。

  所以,它的体是微妙难言的。而从名言上,又可以根据它的显现、起用,安立内具各种德相。也因此就知道,它其实是智慧的本性,因为处处有这个灵知,时时起无量妙用,可见这不是顽空,更不是断灭,而是具足恒沙功德的大宝藏。对于它,可以安立妙观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大圆镜智、法界体性智等等;又可以说,它具足法、报、化三身,或者再加体性身、大乐智慧身等等;或者,有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等,这些你都可以去建立。凡是它表现出的德相,都可以建立起来。所以说自性本具恒河沙数功德。

  总之,从它绝离一切戏论,没有任何二边的相,叫做空如来藏;从自性上具足无量无数的德相,就叫做不空如来藏。由于它不是因缘所生,所以永远不坏,这叫“金刚体性”,或者“无为而住”。“无为”就是并非因缘所作,没有任何增减、变异。“而住”,是指自性原来这样如如而住,没有任何动摇的相。由于这是性体上法尔自成,或本来成就,从不失坏、亏减,也没有任何增加,像这样就是“法尔自成而住”。具体这上有多少种功德呢?尘说、刹说、炽然说、无间说,尽未来际也演说不尽,就因为它是无限无量的。也因此叫做“无量恒沙性功德法”。这又全摄在智、悲、力三者当中,因此说“智悲力功德”。这就是“自性光明”的涵义。

  “此并非自体不空之谛实,亦非如兔角般毕竟无之空无,而是现空无二的法界自住,即于此处还净也。”这样一个光明界,既不是一种实有或假有,也不是一种空无。

  它离一切相,没有任何此者彼者实法体性,所以不能说它实有。同时又不是顽空,更不是像兔角那样的毕竟无或断灭空,因为有灵知,能随缘变现,妙用无边,所以根本不住空、有两边。

  傅大士在《心王铭》里形容为“水中盐味,色里胶青”。就像水中的盐味,看不见、摸不着,没有任何色相可得。但你一尝,就能感知到咸味,这是比喻本非空无。这就是真空妙有、妙有真空的妙体。你说它有,寻找时却丝毫不可得;你说它无,恒沙妙用历历现前。

  它不是一个顽空或但空(不是没有明分的空,没有灵知妙用的空),也不是像兔角一样,落在断灭空当中(不是完全灭了的空)。同时也不是实有,不是一种可得的法(不住在任何边上)。它完全绝离了戏论,任何此者彼者的定相都不可得,也不落在任何时方所摄的某一分相上。

  这就是“什么都不是,什么都能现”。也因此,根本无法给它定相。如果它固定在某一种相上,那就成了实法,就定死在那里了。这样怎么可能变现一切呢?除了那种定相之外,什么也显现不了,但它可以现起一切相用,可见这是离戏的妙体,一切边不住。这就是“现空不二的法界自住”。也就是说,这不是由因缘让它这么住,而是法尔如如本住。“住”也只是名言的表达,其实没有任何能住、所住。法尔如是,从没有断、续的相,就叫“自住”。

  这光明界就是还净之处。最初由于一念无明,迷头认影,把自心现的影相执为真实;之后缘境不断地起惑,不断地分别、计较、攀缘、逐取,从这里就出现了惑业苦。就像入了迷梦一样。尽管这样迷惑颠倒,光明界却恒时不增不减,不会受任何破坏。其中,入生死迷梦,就叫做杂染或障垢。寂灭妄现,还归本源,就叫做还净。所以,并不是空间上从此到彼叫做还归。而是迷了就入生死,悟了就是还归。即所谓“狂心顿歇,歇即菩提”。诸法本来清净,原本就是如此。这里任何相对的相都没有,所以也叫做“绝待真心”。

  “对此,以白色晶镜即无垢晶镜之相,而作表示。”对于这样无垢的光明界,这里用白色的水晶镜,即无垢的水晶镜来作表示。

  水晶镜有两个相:一是清净,就是本身没有一点尘垢,或者没有任何红黄蓝绿等相,这表示本来清净,里面没有任何二边的相。二是光明,它同时有一种明的相。也就是什么相也没有,却有了了灵知的明分,并不是顽空。

  古德常说的“净裸裸、赤洒洒”,就是指它的清净,任何相不可得。但同时又不是顽空,它有明分。这叫做“明空不二”。所表诠的就是自性光明界。

  这里用譬喻表示,是因为它没有一切所缘的相。“表示”,就是用一种表示法指示本性。这是弦外之音,让心有灵犀的人在指示下会取本性。见世间的心能所相对,所以,妄识能够取这样那样的相。但真实中,一切相对的二边全然无有,所以它超越了一切心所缘、语言所表诠的相。也因此称为不可思议。所以不能执著在任何相上。

  譬喻也只是相似的诠表。应当言下知归,消归自心。否则的话,又执著水晶镜有一个空间,或者是一种物质的相状,已经离题万里了。

  白色水晶镜就表示自性清净的法界。也叫做自性涅槃,或者称为“本来清净”、“自性光明”。而“清净”和“光明”也只是名言上的表达,不能执成有分开的两个体。法界本自不二,没有任何“二”可得。这只是为了方便初学者理解,才先说“空”、再说“明”,实际是不二的。证得时也不是只证单方面。

  这明空不二的法界就是三世诸佛的本源,也是众生和佛本来平等的本体。对于它,“迷即众生,悟即是佛”,众生和佛只是迷和悟的差别,就像喝醉了酒和酒醒的差别。这上面没有任何二边的戏论。本来就是如此,只是人愚痴不知道。诸如圣凡、染净、苦乐、有无等一切二边,丝毫都不可得,这叫做“绝待”。懂了这一点,才知道本来无佛、无众生,也无染净、增减等等。

  并且,法界本来圆融。因为它是绝待的,不落在任何一点上,也就是不住任何一边,所以是圆融。也因此,光明界圆摄十方三世的一切法。时间、空间等全是众生的错觉。就真实来说,“无二亦无三”。真正证得了它,就回归了本来。

  总之,它就是纯真无妄,圆融不二的本来法界,也就是我们的本性。它就叫做原始佛、法身、如来藏。(这一次讲上师如意宝的《忠言心之明点》非常殊胜,加持力极大,大家要好好学。观修班要重点辅导、讨论,来消化这些很深的法义。这有很大利益,因为这是法王上师最重视的教言。)

  --------------------------------------------------------------------------------

  [1]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善男子!但诸声闻所圆境界身心语言皆悉断灭,终不能至彼之亲证所现涅槃,何况能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着;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善男子!有作思惟从有心起,皆是六尘,妄想缘气,非实心体,已如空花。用此思惟辨于佛境,犹如空花复结空果,展转妄想无有是处。善男子!虚妄浮心多诸巧见,不能成就圆觉方便。”

返回目录

-------------------------------------------------------------------------------------------------

更多益西彭措堪布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