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益西彭措堪布:四乘指归颂讲记 第十一课

       

发布时间:2014年11月14日
来源:   作者:益西彭措堪布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益西彭措堪布:四乘指归颂讲记 第十一课

 

  二、如何依道净业

  今天我们继续讲第三科——“教导信解涅槃妙德后依止无漏道净一切业”的内容。下面开始讲后两句:“无漏胜道依心中,清净一切善业力”。

  这两句金刚句里有无量的涵义。其实也是我们需要贯彻一生,直到成佛之间必须得实行的法要。净业乘的修行一直要透到成就佛果为止。称它为还源之道,就是这个道理。

  为了让大家透彻地了解金刚句的内涵,我们首先要对于业的深细涵义有一种认识,之后才能展开从粗到细的一切无漏道的修行。一切小、大、密三乘的圣道修行,可以说就是在净业上不断地升进,以至于圆满达成。

  为了阐明业的内涵,这里要用《起信论》和《楞严经》的教理来作阐述。这两部教法非常重要。如果我们要进入金刚乘的修行,这些都是非常关键的教理基础。

  过去在汉传里,《起信论》的地位极高,它成为上千年的历史里,一部最重要的性宗入门论典。不像藏地推崇《宝性论》,更普及、更渗透到汉地行人心中的是《大乘起信论》。这是马鸣菩萨用高超的智慧把一百部大乘经无量的法义含摄在一万来字里的大论。少许文字摄尽了无量义理,确实是千古稀有的杰作。他是为引导众生发起大乘心,觉得有必要首先建立大乘的教义,这样就写了《大乘起信论》。它跟禅宗表里相应,是真如法门,叫做性宗。《楞严经》是大家熟知的重要经典,被称为“开悟的楞严”,它是能让人悟明本性的一盏明灯。

  这次只是作最简要的论述,使大家有一个大体的了解。性宗有有两句很有名的句子——“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就是出自《起信论》。所谓的业或者心动的状况,推到最细的状态,就是《起信论》里所说的“三细”当中的无明业相。这意思是说,从无始以来,真如不守自性或者不住在本位上,以无明的缘故,不觉而心动了,这就是最细的业相。从这个动机就出现了后两相——能见相和境界相,这就是最初位的能、所二相。也就是无明心动的业相一起来,就迷掉了本有的圆觉光明,把本有的无相真如,变成了虚空四大的妄相;把本有的智慧光明,变成了能见的妄见。这也就是法相宗说的相分和见分。在这以后,众生和世界(或者情器世间)有相的万法,完全是依着这虚妄的见、相两分而建立的。

  业是造作的涵义,它有粗细各种分类。也就是,受无明的驱使而妄动,这是总的业的体性。而随着无明有粗分、细分的不同,就有粗分、细分的业。受着人无我愚蒙的驱使,发起执著“我”的各种行为妄动,这就是有漏业。受着法无我愚蒙的驱使,有执著微尘、刹那等法的动作,就叫做无漏业。如果是受愚昧业果的无明驱使,就会起各种自害害他的恶劣行为,那就是非福业。像这样,随着各种粗细善恶的业行,就出现三界里三恶趣的果报、人天善趣的果报,以及三界外方便有余土所摄的果报等等。而这一切都陷在各种粗、细的错觉中,障碍心回归本来的真如法界。

  这样明白了业的体性和各层次的差别以后,我们就需要在心里一直依止无漏的道,来逐层净除这些妄动的业力。要从粗到细一层一层地从自相续中净除业的流动,这样才可能逐渐返本归元。最后连最微细分的一念妄动都没有了,那就真正回到了真如法界。所以修道深入到一定的时候,能顿时能所双亡,心、意、识消殒,这时就开始证到了本来面目。等到连最细的妄动也消尽了,那就彻底还归法界,叫证到了佛果。这以后作事业是不可思议的业。

  这样作了简略的叙述之后,我们再稍微展开来讲解一下。

  四谛的法理到了大乘有更深细的认识。这属于《起信论》所说的真如门和生灭门的内涵。无论对苦和苦因,都有透到最细分的说明。我们要了脱粗、细两种生死(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首先就要知道这两种生死的由来。就是要断掉心识的妄动迁流,首先要找到根源在哪里,然后息灭源头上错乱的动力,那就不再被生死的业流所转,而能离障解脱。所以,在探讨业的体性时,一直要追到它最初的源头上,这样就能抓到无漏道的要领或根本。《般若品》中讲般若是道的主要或者统帅、根本,其他都属于道的次要或者眷属、枝末。抓住了这个要领,再了解主要和次要,或者根本和枝末的关系,王和眷属怎么配属等,就知道殊胜的无漏道该怎么走了。

  这个净业之道的根本就是证到了诸法空性的智慧——二无我空慧,它的眷属就是布施、持戒等方便分福德资粮。

  现在要追溯到业最初的源头上。首先要回顾一下前面讲到的,大乘殊胜解脱涅槃是脱离了客尘虚妄显现,回到了本有的寂凉不变法。这是说如来藏性本来没有生灭、染净、来去等,是一种无相的万能体,具有无量恒河沙数的性种或者性功德或者功能、力用。这是本来无二的、法尔就这样成就的无为法,这上面本来没有生灭,也因此说“本无生死”“本无轮回”等。

  那么,我们怎么由本来法尔成佛的如来藏而不幸沦为众生?不变的法身是怎么出现流转六道的错觉的?实相当中没有丝毫的迁变,但是现相上,我们众生确实入了一个极漫长的梦,梦里不断迁流,现起各种各样的生死假相,这种迷乱的力量还在不断地持续。现在我们应当细心研究错乱的状况,研究心是怎么动作或造作的。

  所以刚才讲到众生本来有如来藏性,但是不觉知、没有经验,不知道妙体本来光明(本明),却生了一念认明的心,从这里出现了妄识。这是本明,不必再去认一个明。心里认一个明,就已经成了对象。这个所认的明成了识前的对象,那就不是真实的法,它叫做“妄明”。也就是虚妄的明,不是本体。以这一念错乱的妄动,就把本有的光明幻变成了妄明或虚妄的所明(对境)。

  本明和所明完全不同。前者是金刚智慧,是真实的、坚实的,不会有生灭、增减等变异的金刚体性。因为它既然不是因缘所生,就根本没有坏灭,所以它常住不变,恒时如如。本来不要再头上加头,但众生迷乱了,起了一念认明的心,结果变出来一个所明的明,这完全属于错觉。这显然是因缘所生,是刹那性,是现而无有的空花一样的法,完全是假相。这以后发展出来的粗和细的二种生死里的法,全都是的虚妄的法、无自性的法,或者苦性的法、错乱的法,或者在错觉里感觉不断生灭的法,或者说由妄识这个幻师幻变出的法。从此一路错下去,因因果果相续不断,全属于“无明系统”的法。

  中观以上的教派在抉择真如时就毫不客气地坚决破除妄识,就是这个道理。不承许在无明系统里还有什么实法,不承认真有依他起识等。不然如果计执这是真实的法,就绝对障碍认识本来光明界。

  从这里你会发现,如果唯识师要安立依他起识或阿赖耶识是实法,就一定遭到破斥。从这里也会知道,为什么说世俗的法如同梦幻。幻的意思是说,妄识就像幻师,由它的一念错乱,就变现出各种虚妄的显现或者妄相。这些相是怎么来的?全是那个幻师变的。这里有真实性吗?一点都没有。这叫做“本来没有而虚妄地现(无而现)”。从此以后,完全陷在错觉当中,就是这个道理。

  这样就知道,最初虚妄的动机就是业的开始。如果要从源头到末流,从细到粗地去抉择它,就要知道这一路下来,怎么由细分变成了粗分,从无漏业转成有漏业,又怎么沦落到下界,这些全部受业力的驱使。到我们现在人间凡夫的份上,已经成了很粗的业流了。

  如果你要返本归元,从流到源、从粗到细地回归本来,那就要知道,凡夫在轮回里流转时,是在很粗分的我执的驱使下,不断地起各种烦恼妄动,这就叫有漏业。断掉了人我执、烦恼障,就契合了一分真如,也就脱出了轮回的业力圈,就叫做得到一分解脱,证到一分涅槃。

  但这时候,法我执还没有断除,取境的妄识还没有消尽,虽然不会再执著人我而发生各种烦恼和业行,但是无明习气地并没有消尽,还有细分的无漏业,有细分的意生身、变易生死。所以还陷在苦当中,还有微细的造作。这样就没有彻底回归本元。如果把这样细分、极细分的业也净除掉,最终八识系统全部消灭,连最细的妄动、迁流都没有了,那就完全合到了本体,这样就叫成佛。

  “清净一切善业力”这一句,在藏文里是“净一切业的力量”,这跟唐译本稍有出入。按这个来讲,那就是一切粗、细的业的妄动力量,全部要净除,所以必须一心依止无漏胜道。而且要逐步地深入,先除掉粗分的业,再除细分的业,最后除极细分的业,这样就真正返本归元了。等到归了本元,那就是“常享秘密殊胜喜”,再没有任何粗苦、细苦的迁变了。

  刚才说了,自从产生了一念认明之心,这个认识就是错的。这是因为没有经验,产生了一念要认这个明的心,这就已经错了。所以,落在世俗当中的所有认识都是错误的。

  就这样,原本不二的觉明(意思是觉就是明,明就是觉),却成了能、所。其中明成了所,觉成了能,心里起了心要觉知那个明,这不就成了觉外有明,明外有觉吗?这就把不二的法变成“二”了。这以后,凡是落在“二”里面的,全是世俗谛。

  所以《辨法法性性》里讲,二取现相和名言就叫有法。它像梦一样,是根本没有的东西。完全是虚妄分别,因为实际没有,是你自己在那里现出来,那当然是你的幻想的作品。它实际没有,就叫“虚妄”。寻找它的时候,无论在哪里也得不到实义,它只是分别心遍计出来的,所以说“唯是遍计”。(此中法相者,谓虚妄分别,现二及名言。实无而现故,以是为虚妄,彼一切无义,唯计故分别。)

  其实,《辨法法性论》《宝性论》等着重在说他空,也就是虚妄的客尘显现本来没有,剩下来的全是坚实的,是本来元成的法。所以要懂得从这里回去。在这虚妄系统里发生的一切粗、细的动作,全部叫做业。我们首先要认清业。要净除一切业的力量,才能返本归元。那么,回归的道就是相应真如的智慧。

  所以,无漏道的主体就是二无我空慧或般若,只有证到空性才能泯除业流。进一步,必须证到金刚本体,而不再继续错乱,才会彻底回归。

  再回过来说,本来觉和明是不二的,或者说智慧和法界是不二的,不要认成是两个东西。现在却变成了觉、明相对,觉外面有明,明外面有觉。觉就变成了能,它在知道所明;明就变成了所,它变成了觉的对象。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抉择起来,就应该说“胜义不是境”,就是这个道理。为什么必须坚决地否认呢?就是因为,不这样的话,就跟我们二取的习气合在一起了。我们必须清楚,光明不是一个对象,一旦是对象,就成了二取,全部成了错觉中的事,而不是真正的胜义。以这个道理,凡是分别心所缘的、口里所说的,全都叫世俗谛,它是没有东西的。虽然暂时以幻除幻,借用一下,还能修个单空。那是借用你妄识的力量,消除你原先对于有边的执著,使得自心更容易进入而已。但一定要知道它只是一个方便,不能把它当成真实胜义。不然就没办法证到金刚本体。

  这样的话,刚才说起了一念认明的心,这是最初位的无明。这样一起,就有它的作品,那就是一切心境相对的虚妄显现,叫做能所。这里面都是虚妄的缘起。这以后的事情全部属于阿赖耶缘起,它是无明系统里的事。既然有了第一念的错认,那后面相续不断地都会有事情发生。就像黄河,有了最初的流动以后,它会不断地发展下去。

  这样的话,由于一念认了明,就迷失了本有的光明界。这里一定要认识涅槃的体性,它是寂凉不变法,它是圆满的、周遍的、不生不灭的,是离绝一切边、一切戏论的事。而迷失以后的事,全部受因缘力的控制,所以就由错觉变成了有相,有生处,有具体的形态,有能所,有所谓的认识、行动和各种各样的因果法。这里面的事情,就落到虚妄的显现上了。

  如果你要反推如来藏,道理也无非如此。如果承许如来藏是因缘所生法,那必然它是迁变的苦的体性,或者说它是个虚妄的法。因为就名言来说,它忽然现一下就没有了,你以为它是真的,但忽然一下子就没了,由此发现这是个欺诳的法。原先以为是真实的、可靠的,结果得不到,所以是虚诳的空花一样的假相。或者它不可能周遍,肯定只是在因缘会合的地方显现一下,它怎么能遍一切法?这样就知道,无明系统里的事肯定落在这个缘起律里,它的体性是可以决定的。也因此,在理上有了断定,就不会再错认错乱是真实。

  刚才说了,以无明的力量迷失了本有的圆满周遍的光明,这样就把本有的无相真如转成了阿赖耶识。这样的话,灵明的真空就变成了顽空。而且在这顽空当中,以无明的妄动力,它会凝结成四大虚妄的显现,所以这个系统里的地、水、火、风都叫做虚妄的法,是一种错觉。

  这就是如来藏性里本具的性能——地、水、火、风四大种性因妄动而现起假相。这个世界就是依靠虚妄的四大凝结而形成,所谓“凝结形成”都是像梦一样,不能认为真实有这个东西。我们目前所处的是错觉中的显现。一切都像一场梦,得不到任何实义。你在这里分别、判断、取舍,然后起各种趋、避的冲动,各种顽固的执著,有各种的不满、兴奋,或者成功、失败,然后制定计划……完全都是颠倒梦想。

  这些就是属于有漏的法,已经从清净法界里漏下来了。而且一漏再漏,从细分发展到粗分,越来越重,越来越感觉有障碍,实有感更强,心理上的私我意识更强,发起各种强烈的烦恼和恶行,所以整个就漏下来了。常常说的“沦落”,就是这个意思。

  无明妄动已经凝结成了四大的妄色以后,本有的智慧光明就转成了一种妄见,一种虚妄取境的见(所以我们的见很有问题)。然后,把虚妄的色作为所见的境。妄见串习久了,经历久了,就进一步把少分的地、水、火、风四大取成是“我”。妄见要借托一个东西作为依托处,结果它就依托这个作为我的身体,这就出现了凡夫身上的人我执。也就是我们凡夫虚妄的色心和合体。妄识想住在一个地方,它就找了一个少分的四大,作为它的身体而潜藏在里面。这就是受取了三界中的身。也就是说,在无明里裹住了八识,潜到身根里了。

  四大虚妄的色本来是无知的,它属于一种妄相,不能说它有什么了知的体性。然而,因为妄见执受了它,这时候它就有知觉,这上面有痛痒、苦乐等等。这以后就落到了补特伽罗我执这种更狭隘、更局限的体系里。一切的生命活动都是一种虚妄,完全是识依托这个身体,然后驱使它不断地反应。这时候,八识就在身心上起作用,以它的业力昼夜不断地变现。就是以前面造业熏入的业种作为因,依次不断地变现出果分的相。这样就落入了三界果报里。像这样,即使你坐在那里不动,身心上业识气氛的运行也一直连续不断。从外层的生理学上看,像是新陈代谢以及各大组织、系统的运行,从内层来看,凡夫的业气以及一切气脉等,都在不断地运转。这上面就有知觉了。用刀砍上去,他有很痛的感觉。或者他的意识一启动的时候,就能指挥身体不断地变化。心稍微动一些念头,生理上、气脉上都出现反应。

  本来无有限量的真心,现在却被无明的妄执力量给封住了,而且潜到了这个四大里头作为心。这就是所谓的“色杂妄想,想相为生”,叫做五蕴的众生。(也就是《楞严经》说的:“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它已经成了混合体。四大虚妄的色杂着你的妄想,通过这个想,就出现了身体的相。而且以妄想的力量会不断地起现,这就是五蕴众生。

  我们一般说的虚妄分别,简称就是妄想。《楞严经》里说,由于想的作用力,就会出现四大妄色的国土相。在这里头取少分的四大作为身体,就出现一个个有情的相。而且,由于识摄住了这个身体,所以这上面会产生各种感受、知觉等,也就是有受、想、行、识四种心法,这些都属于妄识系统。这样就出现了众生。所以,根、境、识所摄的一切全是假相或虚妄显现,都是从错乱的业力而来。

  从这里就知道,身心世界虚妄的现起,实在是基于最初的一念发生了认明的过失。这是本明,不需要你再去认它,如果你去认一个明,就成了对象,这就是无明妄动。基于这个无明,就出现了各种业行以及妄识等等,整个十二缘起的流转系统就这里出来了。但这一切都是像迷梦一样,实际一无所有,然而却不断地发生各种错觉。在这里有各种的分别、执著、幻受,各种苦乐的迷情,虚妄的造作等等。

  我们就这样迷失了本性,然后把一个不是自己的假法当成自己了。落到很粗的人的身份上来讲,实际上就只是把一个虚妄的色和心的假相执成是自己。经过一再地串习,已经变得十分牢固。这样的话,我们就一直没有回来。

  人总是随着自己的堕性往下流,很难逆流而上。这样就一再地漂流下去。之后发生的事情就可想而知,你就一再地落入相对的妄相里。妄识一直认这些显现是真实的,然后在这里分判好坏、是非,建立各种意义,发生各种取舍、冲动等等。也就是,本来是一个空、无相、无愿的空性法界,我们却以为诸法有真实的自性,而且有各种的状况,之后对此有各种的愿或希求,这就发生了各种人生当中的欲望、行动。这一切都是错乱。

  如果你不首先从苦谛开始,发现轮回虚诳不实的一面,你就不会觉悟。所以,如来藏苏醒的开端,是要出现出离的欲乐——一心厌离目前的状况,想要返回涅槃。这是初步的苏醒。有了这样的心,就开始往回走了。

  现在就要看清流转的方向。我们一直在追逐虚妄的外物,而且自己有各种习性、爱好,认为这是我喜欢的,很舒服、很满意、很荣耀等等。他有自己的取舍、喜好。这时候,对于凡是你特别迷恋、嗜好的东西,就有一种留恋、贪著,一见它的时候,心就扑在上面,不愿意离开,这叫做贪。另外一种,你就判定这是不好的,不喜欢的、不愿意要的,不符合你的习性爱好,那你就采取排拒的态度,一见到它就避开,要你接受的时候就嗔恚。像这样,就出现了贪、嗔等的无数烦恼。由于烦恼,当然身、口、意就要发出行动,这就出现了有漏业。既然有了有漏业,那么以缘起力无欺的缘故,由这个又变现出新一轮的错乱显现。就像这样不停地轮回。

  《楞伽经》上说:“心生则种种法生,法生则种种心生。”已经成了一种心和法互相起作用的状态。那边有法的时候,你不断地生心;这边有心的时候,又不断地显现法。从这一点来看,它都是互为缘起,不可能单方面独立现起。这样我们就落在更粗的二取迷乱当中。不断地起业行就会熏种子,种子一成熟就无自在地要起现行,起现行时还会再熏入种子,既然有种子,它又会有因,由因又显现果,受果报时又会造因……这样因因果果,循环不断,就造成了无尽的轮回。

  对于流转的缘起,就粗分来解释,就是小乘说到的业感缘起,也就是我们最开始谈到的,如何由善恶业感召苦乐果的问题。如果再深一步探究业力怎么能够保持不坏,而且后来必然毫无紊乱地显现果报,那就要深入到阿赖耶缘起,这就必须得建立八识的法理。这时候就看到,完全是你的妄识在不断地熏种和起现行。这叫“种现熏生原理”。如果再透到它的根源上,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那就要说明真如。这就进入了真如缘起。总而言之,圣教就是这样从浅入深,一步一步地来给你解释。

  整个这一套都搞清楚了,你才知道这叫无生死当中虚妄地显现生死,没有苦里妄受各种苦,没有流转当中不断地在流转。它的驱动力就叫做业,而业又有从最初的细分和到了末端的粗分,这样一路流转下来。所以,你要返本归元,那就要用逐步地在无漏道上升进。在这上面有一分升进、有一分相应时,就能净除一分业力。这样升进不已,最终彻证了本性,这一切业力都会消除。等到业习全部空尽了,就不会再显现假相了,那就真正回到本有的光明界了。

返回目录

-------------------------------------------------------------------------------

更多益西彭措堪布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