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西彭措堪布:四乘指归颂讲记 第八课
益西彭措堪布:四乘指归颂讲记 第八课
今天接着讲“依无漏道净一切业”这一科的内容。
偈文说到“源于信解圣解脱,涅槃寂凉不变法,无漏胜道依心中,清净一切善业力。”还在讲前两句,里面包括小乘、大乘两层内涵,上一次讲了如何以正理信解小乘解脱、涅槃寂静。今天开始讲大乘的解脱。对此,以教理建立“众生本具如来藏”是首要的关键。而且对于本具如来藏,要理解为本具一切如来功德法。这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主题。
(二)按大乘解释
对如来藏的解释有两种。浅见者认为它只是个种子,也就是在众生位只具有成佛的因,而不是本来成佛。但按《如来藏经》讲到的八种譬喻,就不单是指种子,实际包含了一切。也就是如来藏性上一切本具,这些都是无为法,不是由因缘生成。
为什么呢?因为经中有明显的表示和说明。首先,经上标明了化仪,出现神异的相。他要表明这是真理,是佛彻见到的事实。
那么,如何表喻的呢?经上说,当时世尊在栴檀藏宝阁里涌现大莲花,花里有宝宫殿,宫殿中各有如来放百千光明。忽然莲花的叶子萎萃了,尽管花叶萎萃,但花胎里的如来仍然在放光明,普现在无量刹土中,都极其端严。这就是佛在宣说《如来藏经》时的化仪或者表法。佛说法有隐秘说和显示说,有光中表示说,有言说的表诠等,这个表法已经说出了如来藏的本义。
这要说明什么呢?首先,在莲花宝殿中有如来、有光明,随后莲花忽然萎萃,表示本来是佛,只是一念间入到错觉中了,也就是落入了惑、业、苦的虚妄当中,颠倒梦想,生死无穷。这里现的一切都是苦,都是衰损,是一种迷失本性、不得受用的状况。莲花叶子的萎萃表示衰损。我们讲生死的时候,常常用“衰损”来说,这应当是一种最大的衰损,因为完全迷失了本性,枉受无量的辛苦。再说,正当花叶萎萃时,花胎里的如来却毫无变异,仍然不断地放光,端严妙好,这表示众生烦恼身中有如来智,有圆满的如来藏,丝毫不缺。(其实,这一段已经说完了如来藏的法义,后面的八个譬喻说的都是同一件事。)
这样的化仪,就表示如来藏本具一切佛功德法,而不只是成佛的因。所谓的“藏”,是指这里含藏了所有的佛功德。换句话说,在有烦恼的众生位,他的如来藏跟果位的佛并没有差别。因此,佛在《华严经》上说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
其实,这种观点非常不同。一般人认为我现在不是佛,要通过不断修行,使得功德不断增长,最终才有佛的功德。由于认为众生本不是佛,而是由逐步修道才新生出佛功德,如此,佛果就成了有为法。但实际上,《如来藏经》要说的是,在众生位已经具足一切佛功德,这表明众生本来成佛,以这个意思,说为“本具如来藏”,也因此所谓的成佛,不过是显发而已,并不是新生出一个佛。
这两者在因果的建立上完全不同。按前者所说,众生是因,佛是果,就要建立能生所生的因果关系。但对后者来说,众生本来是佛,只是一念迷失,本具的功德不能显发,正当迷失时也从未失去,也因此众生和佛只是有迷、悟或隐、显的差别,这样就建立成能显所显的因果关系。我们常说的“显发”,就是这个意思。
佛在《如来藏经》里显示这样的化仪,要说的就是众生本有如来藏,具足一切功德。像刚才说的,萎花中的佛仍然在放大光明,普现一切刹土,这表示在众生位,如来藏周遍的光明也没有丝毫失坏,因为它是无为法的缘故。这样的如来藏是福慧圆满的,所以不能误解为只是种子。也就是说,所谓的功德可以摄为福德、智慧两种性,在了义法中,说的是本具福德性和智慧性,这是很深的见解。略说是福慧,广说就是一切四身五智的功德全部具足。换句话说,无论从因到果哪一位次所出现的修证功德,都是本性里有的,只是要借助修道来显发。所以,一切都是本来现成,不是经由因缘而新生的。这样稍微了解了如来藏,才会知道什么叫“本自涅槃”,也才懂得法王说的“寂凉不变法”指的是什么。
按这样理解,就不仅仅是具有种子,不然就落在下乘的见地中了。按照不了义的唯识宗来讲,就认为阿赖耶识里法尔有无漏种子,而且这上有种种差别,所以建立了“五性”的说法。也就是有三种决定种性——声闻种性(决定成声闻果)、缘觉种性(决定成缘觉果)、菩萨种性(决定成佛果),还有不定种性和无种性。这种在心中法尔具足的无漏种子经过修行,转舍转得,逐步才能成佛。如果是持这种见解,那就会认为只能经过辗转不断地升进,最终才产生佛果,而不可能有顿速成佛的情况,所以说一定要三大阿僧祇劫才成佛果,而且还要建立种性或者智慧是刹那性等。其实,这一种教法唯一是针对心识迷乱的现相而安立,在真实中没有刹那,也没有生灭,所以说本来是无为法。
既然是无为法,那么一切安立就都不一样。必须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趣入金刚乘。所谓“金刚”,表示这上本没有坏灭、变异,它是常恒、坚固的体性,这其实就是指如来藏。所以,懂了如来藏,就容易接受金刚乘,再入密教就非常方便。也以这个原因,才说如来藏教法是连接显密的桥梁。通过这座桥,很快就能领会金刚乘的见地。由此一定会知道,什么叫基、道、果不二。也是由这个路线,你会进入到性宗的见地。
这样示现化仪以后,当时金刚慧菩萨请问:“佛是以什么用意而示现这样的境相?”
这样之后,佛就再用语言来讲明这个法义。当时,释迦佛为了遣除弟子的疑惑,确定地说:“一切有情只是被烦恼埋没,他的胎藏里本来就有圆满、现成的佛,所以众生本来就是如来(我以佛眼观一切众生,贪欲恚痴诸烦恼中,有如来智、如来眼、如来身,结跏趺坐俨然不动)。”佛现证了菩提,到底证的是什么?其实就是见到本来成佛,这是本具,而不是修生的,不但自己如此,一切众生都如此。所以在发菩提心的仪轨里,就说明了了一切众生本来是正等觉,就有了胜义的发心。
世尊又说:“一切众生跟我没有两样(一切众生,虽在诸趣烦恼身中,有如来藏常无染污,德相备足,如我无异)。”这是以佛眼的现见来作证。也就是说,这并不是某个人突发奇想,而是佛亲自见证了众生的实相就是如来,所以在这上没有贤劣等的差别。这就知道,众生跟果位释迦佛没有差别,哪里只是个种子呢?只是一个种子,怎么能说跟果位佛无别呢?那是相差太远了。
佛又说:“若佛出世,若不出世,一切众生如来之藏常住不变。”意思是说,无论佛出世还是不出世,如来藏都是常恒不变的。因为它不是由因缘生的法,哪里会有什么变化呢?凡是因缘所现起的幻相,全都没有自性。而且就现相来看,因缘一变,它就会变,也因此凡是属于因缘所生的法,一定都有迁变。这只是从名言现相方面来说的,胜义中连这种假相都没有。也就是说,虽然众生的妄识见到诸法在不断地生灭,但本体本来没有变动,它就是如来藏。虽然它本来远离常和无常的戏论,但在名言上从它不属于刹那性,就安立它是“常住”。
这件事很多人辨别不清。因为在初级的教法里,一上来就破常住,到后来的如来藏教法中,却一再地赞叹常住,说你能真正信受常住就不堕落,说它有极大的功德等。用的是同一个词,为什么前面破、后面又立?这只有认识上经过几层提升,才会知道前后的差别。
前者的“常住”,是指在生灭心的境界中,如果承许有常住的法,那绝对成了所破。因为,凡是妄识中的相,完全是观待而成,怎么可能独立常住呢?也因此,在妄识的显现里,绝对没有一个能住到第二刹那的法,所以这里永远没有常住。“住”的意思是,它自己会住到第二刹那等。但实际上根本不可能无因自己能住,不然以无因能住到第二刹那,那以同等理,应当继续能住第三刹那、第四刹那……意思就是,凡是由因缘现出的法,都没有自主性,也因此绝不可能有“常住”。这样以理决定之后,人们会认为有为法都是不常住的。
但是到了如来藏的教法里,它要破八倒——凡夫四倒和小乘四倒,所以连无常、苦、无我等也要一并破掉。这时候就要知道,既然诸法是观待因缘而显现,那它就没有自性或自体。所以,真实中不但没有常,而且也没有无常。因为首先要有一个东西,才能说它属于无常或者常,如果连这个东西都没有,怎么立它的无常?在假相上是不能安立无常的。比如有个真实的人,才可以说他常住或者无常,如果这个人是假的,本来没有,那就本没有他的生和死。像这样,世间的任何法,一观察就知道它是因缘生的。然后你再衡量,既然是因缘生的,那就没有自体;既然没有自体,哪里有它的无常呢?
这以后,你就知道诸法本来远离常和无常两边,由此再建立清净的名言。意思是,这不属于世俗的范畴,不是客尘相,所以叫“清净”。如果要用名言来表示它的体性,那可以说它是“常住”。这是单单从它“本来不灭”,而安立它为“常住”,或者它“本来不属于无常性”,所以叫它“常住”。这样子叫建立清净方面的名言。像汉地做功课的时候会念:“南无常住十方佛,南无常住十方法,南无常住十方僧。”其实“常住”就是指如来藏。
这样才知道,无论如来出不出世,实际就是如此。如来藏是无为法,不是由因缘生的,所以它是不灭的法。
对此,我们稍微得到一点了解,都有极大的利益。最关键的是你要知道本有,之后你就会歇手,这样就轻松了。没什么需要另外去搞的,你只要把各种妄执去掉就是了,也就是你不要再天天妄想、执著,然后追名逐利,搞各种虚妄的事,这样就好了。所以说“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众生本来是佛,却一直妄自为小人。
佛来世间的究竟目的,无非就是开示这个真相。但一开始没办法说,因为众生的见识很短,必须通过几十年的熏陶、淘汰,把各种粗细的妄执去掉,在根器成熟时才能显示实相,为此要设立很多权法,以求过度。佛来世间说法的本怀,就是为了使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之知见就是见到众生本来成佛。
而且,要从这个要点上导入金刚乘。“金刚”的涵义就是它,它不是因缘生的,所以从来不会变坏或破损。就像虽然在梦里经过无量的生死,但真正的人却没有丝毫变异,因为那只是个假的梦境,所以说“枉入红尘若许年”。本来也没什么新东西,只是目前的人类陷在很低级的观念里,不断地要求创新、更新。一直这样做下去,人会累死,永远得不到休息。其实,我们本来不是这样,我们本来是佛、本自如如。佛教都说“本来”,像是本来面目、本来风光等等,它没说你要不断地去追求、逐取,那要到哪年才能休息?所以,真正悟道的人,叫做得了大休歇。
那么,佛出世和不出世的差别在哪里呢?佛出世,给我们指明这一点,我们会觉悟;佛不出世,我们就一直糊涂,一直颠倒梦想。尽管有这样迷和悟的差别,但如来藏本身并不因此而有变异。即使沦落得再深,如来藏也没有变过,从没损减过。这就看出,法界从始至终,没有增减变异。所以学佛只是恢复本来,而不是新造成什么。这上面首先要得到很深的定解,然后才能入甚深的道、无为的道。
像这样,佛反复地说明这一点,而且直接说的是众生本具佛位,并没有说只有佛种子或因。既然是说“本具佛位”,就表示佛果在众生位就具足。真实中不是众生劣等、佛很贤妙。所以《法华经》说:“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任何法都住在法位上,法位本来如此。你时时都在上面,从没有失去过,只不过自己不发觉。
“本具佛位”这四个字很明显地表示已经有果德了。如果说如来藏只是成佛的种子,那就只是一种因,就好像一个种子,现在根本没有花果,必须经过很多因缘,逐渐地变化,最终才出现花果。实际上我们常用莲花来比喻,表达的就是因果同时,在因位就已经有果。而莲花是最好的表示,当它开花时,里面已经有莲蓬。这比喻在众生位已经有佛果。因为这是法尔元成的,是无为法的缘故。
之后佛用了八个譬喻说明“众生位就具有如来藏”这个事实。
一、蜜房的譬喻。世间有情如同蜜器,他本具的辩才或才能就像蜜器里的淳蜜。如果这只是指具有佛种子,那还是因位的事,淳蜜应当还在酿造中,而不是已经成就。但现在明明说了是已经成就的蜂蜜,所以这是就成果来说的。
如果指的是花粉,那可以说是蜜的因,但现在是讲由花粉酿成的蜜,那当然属于成果。这就很明显,譬喻说的是很多蜜蜂围绕着蜂房里的蜜,意思是凡夫正处在烦恼的状况中时,里面就有甘甜的蜂蜜,这是指里面有本性智慧。一旦去掉了烦恼群蜂的扰乱,就自然能受用到里面的淳蜜。显然,这是本有,不是新生;这是显发,不是创造。从这里就知道,佛说如来藏的密意是直接指示众生的蕴身里就有如来德相。经文明显说到,在凡夫烦恼中有如来智、有圆满的佛藏。
二、糠米的譬喻。这是指被带有芒刺的糠秕包裹的精米。意思是众生本有如来藏,只是被烦恼障蔽而见不到或者得不到受用。显然米属于已经成就的果,而不是因——稻种,所以不能把“众生具有如来藏”解释成只具有成佛的因,还需要通过不断地增长,才能达到佛的智慧。现在要换一下观点,众生本来具足如来秘藏,只是没有发现。为什么本有而不起用呢?因为现在它跟无明配合,结果就落在错乱里了。修道并不是新生出一个佛果,而是把一切错乱的力量消掉,从而恢复本来。所谓“不用求真,但须息妄”,就是这个道理。
三、金砖的譬喻。这是说一块真金被扔弃在粪秽里,长年埋没,但它的本体不坏不染,而且没有对人作利益。后来,一个具天眼者见到臭秽里有真金,他就叫人去取。那个人取到了金砖,洗净之后,就能随意使用。这个比喻里,金砖也属于成果,是已然成就的,并非是因。与此类似,在众生位只是被分别、执著障碍住了,见不到本有的如来藏。“已然成就”是法尔元成的意思,元成就是本来成就,不是新成就,不是通过因缘和合而造成的。因缘生的法都是虚妄的,哪里能作万法的本体?如果是那样,所成的佛果就成了有为法,这会遭到很多破斥。因为这样的话,佛的智慧就不能遍照十方三世,不能遍于一切处起用等等。而且因缘所生的法是刹那性,它会随着因缘转变,因此没有任何可信任处,有诸如此类的很多过失。
如果你承许佛果是无为法,那就不是新生的法,应当在原先的因位就已经具足,好比云中的日轮,果位则只是像离云的日轮,前后的日轮是同一个东西,没有丝毫体性的变异,这才是无为法。
这样就不得不承许在众生位已经有佛功德。由此才认识到,现在处在众生位的如来藏就好比埋没在粪秽中的金砖,但纯金的质地从没有变异,即使在粪秽里也没有丝毫改变。金子比喻如来藏是不变的法。与此类似,尽管众生起各种不净的念头,落在烦恼污秽中,但这只是虚妄的现相,实际上除了只是妄想外,什么实法也没有。(这里要好好想一想,既然只是妄想,就不是什么真东西。)它染污不到佛性,如来藏始终如如而住,它是不变的法。所以,佛果不是由因缘新造成的法,它是本具的、已有的、元成的,只是不要再起各种非理作意,落在颠倒里就是了。“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就是这个道理。其实,我们凡夫只是随着无明的力量起很多不如实的分别,再随着错乱的力量,演变出各种各样虚妄的生死迷梦,在这里一梦再梦,流转不已,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东西迁变过。所以,归元以后就回到了本来,并不是有什么新东西出现。学佛不是搞创造,而是要恢复自性天真佛。
四、伏藏的譬喻。这是讲有一个人整天喊穷,其实在他家地层下面本来有大宝藏,那里金银、翡翠、玛瑙等珍宝应有尽有,丝毫不缺,但他却一直处在贫乏中,这是很遗憾的事。
伏藏的譬喻显然是说“本有”,而不是说“新生”。他本来是大富翁的身份,有无量无数的功德财宝。这里的“功德”要认清,不要认为是修功新得的,它是性体中的德相,也就是证到本性的时候,会发现这里面一切的智慧、悲心、福德等的体性全部具有。
比如我们会在体性上发现,这里有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法界体性智等等。所以在密法里指示五毒即是五智,就是指本体上本有智慧德相,而不是靠因缘创造,这里只有隐、显的差别,没有有、无的差别。
总之,本有伏藏的意思是,本性中本有恒河沙数性功德法,这叫做“性德”。这样在观念上就不同,不是由修而生,而是以修而显,所以说“修德有功,性德方显”。伏藏的比喻很明显,一取出来就是,这叫“本来现成”。不是说现前只是个种子,必须依赖种植,到开花结果后才有那种德相。意思是自家有个佛性大宝藏,只是原先没发现,一切的修行就是为了开发它。
五、藤种的譬喻。说的是连同种子、花、果,一切都本具,如果本来不具,后面就不可能出现。这是指如来藏里本具德相,没有一个是新创造出来的,无论我们心上起什么善心、恶心,能起的力用都是性体中本具的,如果不是本具,就不可能出现。小到我们说一句话,包括平时穿衣吃饭和各种表现,都是本性的力用或者智慧的表现。会哭、会笑、会贪、会嗔,也都是本具此力用才会这样,石头就不可能这样。就连你生病,知痛、知苦、知痒等,也无非是你的灵知,石头是不知的。
六、宝像的譬喻。这是讲一个穷人有一个用一切妙宝作成的佛像,他想带着它经过险路,他恐怕路上遭到抢劫,就用臭秽破旧的布缠裹佛像,不让人发现。结果他在旷野中忽然命终,如来宝像缠在臭秽的破布里,被遗弃在地上。结果路上往来的行人都不知道那里面有宝佛像,不断地践踏,从它上面跨过去等等。后面有一天,一个具天眼的人说,这块破布里有个佛像,大家要礼拜、供养。这些人才发现,原来里面真的有佛像,才开始恭敬地礼拜、供养。意思是,我们一直被种种的烦恼迷情给包裹了,不晓得这里有极珍贵的佛身(但这里不能把它想成某种有相的法)。只有具天眼者才透彻地见到里面的秘密,其他只是凡胎肉眼,见不到里面的真相。
其实,这个如来藏才是生命的本性。现在我们的生命只是随错乱因缘而出现的现象,因缘有一段一段的成熟,也就出现一段一段的生命,这只是虚假的现相,不是实相。生命的本性是指里面的本源或本体。从这点上会发现众生本来涅槃,本来是佛。一旦发现了这一点,就会“内重已灵”。经上明显说到,破布里已经有佛像,只是没发现,一旦发现就堪受供养。是哪个堪受供养?就是本有的现成的如来,就是法性法界。因为有它,当然就堪受供养。这也看出,佛说众生有如来藏,不是指众生位仅仅有佛的种子或者因。
这样的见地是究竟的,也是世尊悟道时的所见。但是,传这种法不容易,因为这跟众生目前的认识相差太远。我们往往以为,这是真的有各种高高低低的差别,真的有各种各样的众生,哪里是佛呢?而且认为真的就是这样存在的,除了我们亲眼见到的之外,还能有什么?
要知道,这样往外取境落在能、所当中,是看不到真相的,因为向外攀缘,看到的全是假的。本体不成为某时某处所见的境相,它是个全体,你时时都在这里面,从没脱开过。这就是所谓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事实上,佛说的“破布里裹着一切宝作的佛像”明显是指本具佛位,本来成佛。“一切宝作成”,是指法尔具足一切功德或者智慧德相。
只有先这样明白,才能深进一层体会法王金刚句说的“圣解脱”和“涅槃寂凉不变法”的深层含义。这是说本来没有种种客尘垢染,从本来没有苦因——烦恼,就说它“本来寂静”;从本来没有妄动之苦,又说它“本自清凉”;从它是无为法,始终无变异,就叫做“不变”;从它本具无量的性功德法,就叫做“法”。也就是本来成佛的意思。这样你才知道,这就叫做“大乘圣解脱”。就实相而言,“圣”是指天真自性佛,“解脱”是指原本无缚无脱,就称它为本解脱。再就现相而言,不过是做了一个梦。我们一定要醒过来,不要再梦中做梦,不要继续加深这种错乱。一下子梦醒了,就叫“离垢清净”,叫做“离障解脱”。从这方面,“圣解脱”或者“涅槃”,就是指佛是离垢清净的妙极法身。总之,这两方面要能够融会。所以到了第三转法轮,就会说两种清净、两种解脱、两种涅槃等等。这也无非是就现相和实相各作一种立名。
七、腹中转轮王的譬喻。一个孤独、丑陋、贫贱的女人,后来寄居在一户下劣的家庭,跟那家的男子在一起,结果有了身孕。她常常觉得自己很丑陋,又寄居在这样下劣的家庭,所以心里一直忧苦。她想:不知道什么人怀在我肚子里?其实她怀的是转轮王,一生出来,就有轮王的威德,拥有七宝财富。因此她就是转轮王的母亲,是国中第一尊贵者。但她自己却不知道,一直认为我的种姓很卑微,我是个苦命的人!实际上她本来有最尊贵的种姓。
这个譬喻明明说到腹中已经有了胎儿,这是十个月已经满足、具足四肢五官的人形,生出来的也就是这个人形,而不是一个受精卵,不是有前后绝大的差别。这明显是指众生在因位就已经有佛果,所以众生和佛的差别只是隐和显的差别。
所谓因果都是按现相假立分位,实际是不二的。所以不要想佛是生灭体性。“因”只是就众生当前的现相在说,其实以佛眼透视时,这是本来成佛,是法尔现成的佛,不是由修新成的佛。但我们以自己的妄识,只见到各种生灭假相。如果处在人间的幻梦中时,就只见到日、月、星、辰,各种人间的环境,包括各种的人和动物,还有城市、山河等等,只会见这些。对于真正深秘的如来藏全都如聋如盲,但不知并不代表没有。你不要太相信自己的两只眼睛,我们脑袋上的眼睛、耳朵、鼻子等全都是向外开口的,一直都是自己障住自己。等到这些假相全部消掉时,你会发现自己就是佛。
这里的意思很明显,我们就是那个贫女,我们肚子里有转轮王,就譬喻众生的性中有如来身、如来眼、如来智,这是本来现成的。所谓具足如来种性,不是指你现在只有一种成佛的种子,它非常渺小,必须经过亿万劫,增长无数倍,才最终产生非常庞大的佛。这只是我们一种幼稚的想法,并不是事实真相。
八、泥模中真金像的譬喻。真金的佛像只是被泥模包住了,等它一打开的时候,里面是一尊具足头目手足等一切支分的金像。这是顿时现出,一切本具,不是费功夫创造。这也说的是本具果德,而不是指只有成佛的因。所以你不能以为,我现在是很渺小的人,要成那么伟大的佛,不知道要经过多少劫,才能一点点增长上去。有这种观念的话,你肯定认为要经历无数劫的创造才产生佛果。现在要转变过来,知道一切功德本来具足,所谓的成佛,是指由修行显发了它。
我们看,六祖初到黄梅见五祖的时候,五祖问他:“你来干什么?”他说:“我来作佛。”为什么他要作佛呢?因为他知道这是最大的事,没有比这更大的了。后来他见了本性,五祖就传他祖位,而且说:“你已经明自本心,见自本性,你就是天人师、佛、世尊。”意思就是,一旦见了本性,就可以说他就是佛。这也表明并不是差距很远,而是里面本来就有,现在已经见到了,那当然可以说是佛。后来六祖经过十五年,在猎人堆里长养圣胎,经过了一段除习锻炼的过程,到圆熟的时候,就开始说法度人了。所以后面也说“何期岭南有佛出世”,就表示佛已经出来了。
这个比喻说到,泥模里已经有了具足头、目、手、足、须、眉一切支分的宝像,显然不是指还处在因位,需要不断地去塑造。这是表示本有一切神通功德。所以说“但得本,不愁末”,因为一旦见性开出了宝藏,之后只要保、任,把习气消光,神通等不求自来。所以不是着重在修神通上,而是以开悟为主。一旦开悟,再经过一段除习的过程,就自然现前妙用,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等都会开发。这些功德不是由因缘新生的法,都是本具的,借助修道的力量就能开发。
如果能这样懂得,在我们的性体当中本来具有一切佛功德法,那就会确认,果位的阿弥陀佛、释迦佛等,他们显发什么样的功德,在我们现前的心中就具有这样的性能,并没有一高一低的差别。不是佛多一点,我们少一点。
这才知道,法王金刚句说的“涅槃寂凉不变法”是我们人人本具的,这是非常合理的事。不然的话,我们怎么来泯除对万法的分别呢?只有知道本来寂静,本有不变法,我们的心才真正歇下了。再说,如果你修密法,整天说一切都是清净,难道是把不清净的硬想成清净吗?其实这是本来如此,而我们现在是前按这样训练,逐渐适应这种见地。过去我们总感到有很多的差别法,从这里就出现了各种分别,之后我们很愚痴地按照自己的认为来做判定,然后发出各种的心态、行为,结果一错再错,从不晓得自己本来是佛,结果尽在这上面妄加分别。
像这样详细地解释下来,你才知道,《如来藏经》的八个譬喻,不是说众生只具有成佛的因,而是说众生已经具有了佛功德藏,或者说本来就是佛,就处在佛位当中,这样才有果乘。
如来藏有“覆藏”和“含藏”两种涵义。就覆藏来说,是指它暂时被埋住了,看不到,也因此称为“秘密”。所谓“百姓日用而不知”,我们每天都是如来藏在起用,却始终不知道。如果你去问世间人,那他只会说:“我是王五、赵六,我就是这样一个人,这就是我。”如果你告诉他:“你是佛”,他会觉得你简直是在说疯话。你看,他自己是佛还不知道,所以就成为秘密。这是世间的人、天,包括阿罗汉、权乘的菩萨都不知道的事。所谓“有眼不见卢舍那,有耳不闻圆顿教”,就是这个道理。
《华严经》里说,三千大千世界的经卷收摄在一个微尘里,一切全都具足,但只有具天眼者才知道这个微尘里有大千经卷,一剖开来,无量无边的内容就都现出来了。其实,大千经卷譬喻的就是如来秘藏,也就是在现前的众生份上,一切功德圆满具足。这样的话,虽然就现相上立了因果的分位,对于睡着了的就叫因位的凡夫,把醒过来的称为果位的佛,但实际上如来藏不属于因果法,它是不变的法,它上面没有因果的差别,所以是“不二”。
现在我们沦落在错乱里,所以还很难适应这种见解。因为在我们心前,硬是分开成了时间、空间上一个个不同的法,怎么说是不二呢?其实,这只是我们的情见,你不能信任它,不能把它当成真实。也就是说,现在你不要再信任自己的分别心,应当把佛语作为唯一的量,而且你要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想法,不要再按现在这种有错误的想法来行事。不然的话,只会错得更深。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