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西彭措堪布:般若品易解句义释·净水如意宝讲记(三十五)
益西彭措堪布:般若品易解句义释·净水如意宝讲记(三十五)
戊三、心念住分二:一、明意识无自性 二、明五根识无自性
一般破了微尘后,会认为色法空无所有,但执著心是实有的。这里要首先明了心是无自性的。抉择到心无自性,再安住在心的无生空性中,就是心念住。
下面分两步抉择:第一步、抉择意识无自性;第二步、抉择五根识无自性。抉择之后,就会认识心是如梦如幻的,现而不可得。
己一、明意识无自性
【意识者,于内根中不住,色等外境中不住,二者中间亦不住,身内及身外诸支上不可得心,此外余处亦不可得。又,意识非身自己,又非余物,非相合而融于身,非身外独立存在。】
意识有无分别、分别两种,这里说的是分别意识。在眼、耳等的内根上没有意识安住,在色、声等的外境上没有意识安住,在根和境中间也只是空荡荡的虚空,没有意识安住。
其次在身体内部也得不到心。一般认为心住在心脏里,如果是这样,那把甲的心脏移植在乙的身体里面,乙应当转成另一种心,实际上移植之后,还是乙的心在相续,证明心不是住在心脏里。再看,肺、肝、脾、胃等内脏里有没有心安住呢?即使观察到微尘,也看不到有心安住在里面。不但在身体内部没有心安住,在身体表面的头、目、手、脚、背、胸等支分上,也没有心安住。在身体外的其它地方也得不到心。
而且,意识不是身体,身体是微尘的积聚,有颜色、有形状,意识是心法,没有颜色、没有形状,因此意识不是身体。意识也不是身体外的其它物体,道理一样,心和色的体性不同,根身、器界都不可能是心。
那么,意识和身体是否像水乳相融一样,心入在身体里和身体融合而住呢?这也不成立,因为“融合而住”只有两种情况,要么以他体方式而住,要么以一体方式而住。如果是前者,那就问:心是住在身体的局部,还是周遍住在全身。如果住在局部比如住在上方,那在上、下两方同时扎针时,如果心不动,就只觉知上方的疼痛,不会觉知下方,如果心迅速移到下方,也只觉知下方的疼痛,不觉知上方,实际上上下都觉知疼痛,所以心不是住在局部。
如果心周遍住在身体上,那在身体某处发生感受时,应当全身都有觉知。实际上,口里吃着美味时,舌头产生的感受,不是在皮肤、肌肉、血液等一切处都有这样的感受。所以心不是周遍住在身体里。
如果身和心成了一体,以心无形无色的缘故,身也应当无形无色,这样就成了无色界;或者,以身有形有色的缘故,心也有形有色,心又成了可见、可触摸的法。
再看:意识是不是在身体外独立存在?如果意识是独立存在,那意识不论怎么起心动念,也不可能使身体当下反应,比如不可能由分别某人的过失而生气、变脸。所以意识也不是在身体外独立存在的。
【彼无尘许成立故,有情之心本自以自性涅槃。】
像这样,意识没有丝毫的成立,所以有情的心是本来以自己的体性而涅槃,或者心本是涅槃的自性。
在《宝积经》等中,也是按这样观察:“心在身体内吗?”“心在身体外吗?”这样来抉择心不可得的空性。密宗大圆满的前行,也是这样以心不住内、不住外等来观察心是无生的空性。
意于根无住,于色中无住,
如果意识存在,就应当有它的住处,要么住在内的根当中,要么住在外的色法当中,要么住在根和色中间的虚空当中。
现在观察:眼、耳等的根里有没有心安住?(这里也是把根等放在前面,把心放在后面。首要心里现出根,再看根里有没有心安住。或者首先现出房屋,再看房屋里没有心住在里面,这样能很快理解。)下面大家看:眼根里有没有心安住?耳根里有没有心安住在里面?身根里有没有心住在里面?这样会发现在根当中没有自己的心安住。
再看:外境的房屋、高山、河流等色法上有没有心住在里面?比如观察房屋,墙壁里有你的心安住吗?地板上有你的心安住吗?桌椅当中有你的心安住吗?……再往房屋外观察,树当中有你的心安住吗?街道上有你的心安住吗?车辆上有你的心安住吗?商厦里有你的心安住吗?……还要再往外看,高山上有你的心安住吗?河流里有你的心安住吗?乃至地球任何一处有你的心安住吗?地球外每个星球上有你的心安住吗?这样在虚空界的每个色法里观察,都不见有自己的心住在里面。
又看:在根和色中间的虚空里有没有心呢?浩瀚的太虚空任何一处都不见有自己的心安住。
像这样周遍地寻找心,在内的根上没有心,在外的色法上没有心,在中间的虚空中没有心(偈颂里的“中”字就是指根和色中间)。
于内外无住,余处亦不得。
再观察身体的内部和外表:在体内的五脏六腑、骨骼、血肉里去找,有没有心安住呢?比如:心脏里有心安住吗?肝肺里有心安住吗?骨头里有心安住吗?地水火风四大里有心吗?……像这样,检查到体内每一个微尘,也没见到有心安住在里面。
身体内既然没有心安住,身体的外表有没有心安住呢?能看到的只是一张皮和皮上的毛,从上到下检查一遍,有没有心安住在上面呢?就算查遍这张皮的每个微尘,也没见到有心安住在里面。
这样身体的内外没见到有心安住,身体外的其他地方有没有心安住呢?也是找不到的。
像这样查遍十方世界,都没见到有心安住在里面,怎么能承许心是实有呢?如果心实有,就应当有它的住处,现在在法界任何一处都没得到心,这说明心不是实有的。(比如说:一个人在城市里,就应当在城市里找到它。如果在城市的每一间房、每一条街乃至任何一处去寻找时,都没见到他,那城市中就没有他。)就像这样,在意识正显现的时候,到处寻找它都得不到。这时就要觉悟到:意识只是幻化,没有丝毫实有。
非身非余物,非合非独立,
再观察:心是不是身体呢?心不是身体,因为身体有形有色,而心无形无色。比如体内的器官有的是红色、有的是绿色、有的是黑色,但心没有任何颜色;各个器官也有自己的形状、重量,但心没有形状、重量,像这样观察,就会认识身体不是心。
或者,身体是地水火风的假合,地、水、火、风是不是心呢?水是湿润的,心不是湿润;风是动转的,心不是动转;地是坚固的,心不是坚固;火是有热量的,心不是有热量,所以四大根本不是心。身只是四大的假合,当然不是心。
心是不是身体之外的东西呢?身体之外只有两种东西,一是器世间的色、声等五尘,这不是心;二是其他有情的身体,也不是心。这些有形有色,而心无形无色,所以不是心。那心是不是和身体合在一起,融在身体里呢?这是没办法融的,无形的法和有形的法怎么融呢?不可能融合。
心是不是离开身体独立存在呢?如果心脱离身体独立存在,那心和身体就成了无关,为什么一想“我要去那边”,身体就往那边去呢?为什么一起嗔恚,就呼吸急促、怒目圆睁、脸色发青呢?既然两者无关,不可能一动念身就运动、变化。所以心不是脱离身体独立存在。
彼无尘许故,心性本涅槃。
“彼无尘许”就是以上观察得出的结论。以前认为心是实有的,如果是实有的,就一定可以由观察得到,不然就没有理由说它实有。因为如果它是实有的,就有它的住处、有它的存在方式,但找不到住处、见不到有哪种存在方式。到这时就要放弃原来的见,要知道心本来没有微尘许的自体。不但色法像梦中的房屋一样是无而现的,连心也是无而现的,就像梦中的心。虽然当时有种种思虑分别,对正现的这个去审察它,就知道了不可得。因为心了不可得,就领会到心性本自涅槃。
己二、明五根识无自性
分二:一、观察生;二、观察灭。
要知道“识”的体相就是“了别”。“了别”这个名相立得很精准。“了”是“明了”,“别”是“差别”。比如眼睛看眼前的一页书,一眼看去,一个个字的差别形相都明了见到,这就是了别,叫做“眼识”。
五根识就是对色的了别、对声的了别、对香的了别等等。分别意识是五根识取相之后,再分别好坏、美丑等等。如果意识不动,五根识就像镜子照东西一样,只见到方的、圆的,听到风声、雨声,是直接了别境相,不是加很多增益。
那么,五根识有没有自性呢?如果五根识有自性——真实之中有自己的体存在,那只有三种情况:一是在所知前存在,二是和所知同时存在,三是在所知后存在。现在观察这三种方式都不成立。
一、观察生分三:(一)识在所知前生;(二)识和所知同时生;(三)识在所知后生。
(一)识在所知前生
【若眼识等先于所知色等存在,彼识缘何境而生?尔时无境故,定无有境生起。】
比如了别蓝色的眼识在蓝色前存在,这样在蓝色还不存在时,就已经有对蓝色的了别,那就问:这个识是缘什么境生的?当时没有境,怎么会有对它的了别?决定不成立。
“等”字包括耳识和声音等。可以多换几对观察。比如喝咖啡,如果了别咖啡味道的舌识在喝咖啡之前存在,那就问:这时了别咖啡味道的舌识是缘什么生的?这时没有喝咖啡,怎么会有对咖啡味道的了别呢?
像这样用观待的道理去推,有这个境才有对它的了别;没有这个境,就没有对它的了别。所以识在所知前存在,当时没有所知,怎么会有对它的了别呢?决定不成立!
(二)识和所知同时生
【若能知与所知同时生,彼识亦缘何者而生?即:识未生时,所缘缘未生故,无从生起;所缘缘生时,识已生故,能生不应理,以此成无关故。】
如果能知的识和所知的境同时生起,那同样问:这个识是缘什么生的?首先识还没有生时,所缘缘也没有,不可能从它生起;其次,所缘缘生时,识也已经生了,不能说是由这个所缘缘生了它,因为同时生的两个法没有因果关系。
比如:在种子生起时,花已经开了,如果说这朵花是由这个种子生的,那就不合理,因为它们是同时生的,没有因果关系。又比如:钟声和耳识同时生起,耳识没有生时,没有钟声,不可能由钟声生耳识;钟声刚生起时,耳识已经生了,不能说是由钟声生的。像这样,如果识和所知同时生起,识就成了不是缘所知产生。
(三)识在所知后生
【若识于所知后生,彼时,识从何而生?即:所缘缘已灭故,于此,前时已灭的彼事现在是否存在呢?如果存在,则未灭而成同时;如果不存在而能生,又应成以烧坏的种子能生芽,或者以兔角能生眼识等。】
如果识在所知后生,比如:先有蓝色,后来生起对蓝色的了别,那就问:后来没有了所缘缘,怎么能生起对它的了别呢?也就是要观察:已经灭了的蓝色现在存不存在?如果在生起取蓝识时还有蓝色,那蓝色就没有灭,成了识和所知同时生,这和承许“识在所知后生”相违。如果当时根本没有蓝色,还能生起对蓝色的了别,那就成了以烧坏的种子还能生芽,以根本没有的兔角还能生眼识。
举例说明:比如前一刹那生起咖啡的味尘,后一刹那生起对咖啡味道的了别,但是到后一刹那,前一刹那的咖啡已经灭了,怎么会有对它的了别呢?当时存在所知,可以说有对它的了别;已经不存在所知,怎么会有对它的了别?比如前一刹那的灯光在后一刹那灭了,这时有没有对灯光的了别呢?或者前一刹那的白云到后一刹那已经灭了,有没有对白云的了别呢?或者前一刹那的凉水到后一刹那灭了,有没有对水清凉的了别呢?如果所知不存在,还有对它的了别,那就成了以兔角能生眼识。
二、观察灭
【灭与不灭与此同义。】
这是再从“灭”的角度观察。意思是,如果五根识是真实有的法,而且它是后来没有了,那就应当说出它是怎么灭的。如果抉择到它的灭不成立,那就不成立是实有的。
也就是真实存在的五根识如果有灭的话,那只有三种情况:要么在所知前灭;要么跟所知同时灭;要么在所知后灭。如果识在所知前灭,那识灭后,还有所知存在。既然没有了识,怎么能安立是所知呢?比如人已经死了,现在的声音会是他耳识的所知吗?现在的饮食会是他舌识的所知吗?当然不成立,因为心已经灭了,不可能还是它的所知。所以识不可能在所知前灭。
如果识和所知同时灭,那所知没有灭时,识也没有灭,这样两者就成了同时存在,也就是同时生起。既然两者是同时生起,彼此就没有什么因果关系,不能承许这个识是缘这个所知生的。但是不缘这个所知,怎么会单独有对它的了别呢?显然不成立。所以识也不可能跟所知同时灭。
如果识在所知后灭,那在所知灭时,还有对它的了别,也成了“兔角能生眼识”。
这样就知道无法成立识的灭,所以识是无自性的。
总的到这里就明白五根识原本没有生、也没有灭。实际上,五根识是现而无自性的,也就是平常不带有分别、单纯对色和形的了别、对声音的了别、对香气的了别、对味道的了别、对触的了别,全部是现而无自性的,就像梦中的种种了别。
识先于所知,彼缘何境生?
识所知同时,彼亦缘何生?
识后于所知,彼时从何生?
总的五根识是真实存在的法,那就有它的生起,这样要么在所知前生,要么跟所知同时生,要么在所知后生。如果在这三时生都不成立,那就不是实有的,而只是虚妄的显现。
下面就分三时观察:
如果识在所知前生,那在所知还没有生时,就先有了对它的了别,那就问:这个了别是缘什么生的?比如说:钟声怎么由小而大地响起,这是耳识清清楚楚了别到的,所以钟声是耳识所知的境。如果耳识在钟声前生起,那就问:当时还没有钟声,对钟声的了别是从哪里生的?这无法成立。就像吃饭前哪里有对这顿饭的了别呢?看电影前哪里有对这部电影的了别呢?
如果识和所知同时生,那就是前一刹那识和所知都不存在,这一刹那识和所知同时生了,还是问:这个识是缘什么生的?前刹那什么都没有,这刹那识和所知一起生,这样识就不是从这个所知生的,那它又是从哪里生的?成了无因生。所以同时生也不成立。
如果识在所知后生,也就是前一刹那生所知,后一刹那生识,那在生识的时候,所知的境已经没有了!既然没有了,怎么能说这时有对它的了知呢?因为要境正好存在,才有对它鲜明的了别;没有境,怎么有对它鲜明的了别呢?比如:前一刹那的灯光,第二刹那息灭,能说这时有对灯光的了别吗?又比如:前一刹那张三还在说话,第二刹那张三死了,能说这时有对张三说话声音的了别吗?当然不成立!
(下面大家按我的提示观察一下。大家睁开眼睛,眼前有墙壁、屋里有东西和人。然后闭上眼睛,刚才的境相就没有了,这时还有对墙壁、对东西、对人的了别吗?只是漆黑的一片,没有任何对形状、颜色的了别。这样就知道,如果所知已经灭了,还说有对它的了别,那就跟承许兔角能生眼识一样。)
这样就知道,如果根识有自性的话,要么在所知前面存在,要么在所知后面存在,要么跟所知同时存在,但这三种方式都不成立。所以根识决定不是实有的。
它也跟梦一样,像梦里似乎有城市、有房屋、有人群,也有对城市、对房屋、对人群的了别,但这都是虚妄的。梦中的城市不是真实有的,对梦中城市的了别当然也不是真实有的;梦中的人群不是真实有的,见到这个人、那个人的了别也就跟看到空花一样。像这样,如果承许五根识无实有,就可以假立所知的境和能知的心。如果承许五根识是实有的,那就无法成立。
戊四、法念住分二:一、总说诸法无生 二、别察因体果
己一、总说诸法无生分二:一、正说 二、断诤
庚一、正说
【如是上述一切有为法及无为法之生,当无了知,因为原本无生。何者无生,于彼亦无住等,实则如《中论》所说:“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
按照大小乘共同的说法,有生、住、灭三相就是有为法,择灭、非择灭等是无为法。按照大乘不共的说法,有事和无事都是有为法(意思是,有事是因缘和合造作的,无事是观待有事安立的,都是有为法。),涅槃是无为法。
不管是有为法、无为法,对这一切法的生是根本没有个了知的。也就是,可得的东西有对它的了知,不可得的东西有什么对它的了知呢?或者说,万法原本就自生、他生等任何生的方式都不可得,能了知什么“生”呢?
其次,一个法没有生的话,就没有它的住、它的灭、它的来、它的去等。实际上,就像《中论》所说:“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这就是通常说的离八戏。意思是,不论什么法,本没有最初的生,也没有最终的灭;没有先有后灭的断,也没有先有后有的常;没有一体或异体,也没有来和去。
如是当无知,一切法之生。
“如是”是承接上文,因为上面抉择了身无自性、受无自性、心无自性,这样原先以为万法是有自性的、是有“我”的(有“我”就是一个法真实有它自己的体性,所以“我”和“有自性”是一个意思。),现在观察下来,身、受、心都不见有丝毫自性,所以正现的身、受、心它本身就是空性的。既然诸法都是虚妄的相,哪里有它的生呢?有一个东西,才说有它的生。本来只是虚妄的,怎么能说有“生”呢?总不能说有石女儿的诞生!
这样抉择下来,由于有为法不可得,因此就没有有为法的生,这只是如梦的因缘和合就现了相,实际上去寻找它,丝毫也不可得,因此就没有它的生。就像海市蜃楼根本不可得,也就没有它的生。又像阳焰只是错觉,不能说有阳焰生了;又好比空中现了幻马幻象,哪里有幻马幻象来了呢?是真实有的法可以有来,不是真实有的法哪里有来呢?所以,诸法显现而丝毫不可得,因此就没有它的生。既然没有它的生,哪里有对这个生的了知呢?所以真实中没有什么了知生,凡是说到“了知生”,都是在说梦话。再者,既然生不可得,其他的住灭、一异、来去、常断等一切安立就都不可得。
对于世间万事万物,从前我们都认为有“生”,因为有万事万物的生,才有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生”是根源,一切都是基于“生”才建立起来的。如果一个法没有生,那对它就没有什么可说的了。所以有“生”才有世间的一切安立、一切描述、一切计较分别,如果没有生,所有这一切都成了戏论。
比如说生了“小宝”,才有小宝一岁、两岁直到八十岁,才有小宝的种种人生经历,才有小宝来了、去了、坐着、站着,才有小宝老了、死了,这一整套都是基于“有生”才成立的。如果小宝不可得,那说这些就都是戏论了。小宝都没有,还说小宝头上有三千根头发、小宝有眼睛、有耳朵、有鼻子,小宝有从小到大的各种经历,像这些都要以“小宝生了”作为前提才能建立。如果“小宝”丝毫没有生,在“小宝”上安立的这一切就全部不成立。所以佛教把抉择万法无生放在首要地位,抉择到了万法无生,就会悟入万法远离一切戏论。
就像这样,如果一个法连生都没有,哪里有它的住、灭、来、去呢?哪里有一个、多个呢?哪里有它永恒存在呢?哪里有它先有后无呢?(所以常和断也是没有的。)又哪里是有的体性、或无的体性呢?八边全部是戏论,本来没有什么可说的。
就好比海市蜃楼,迷进去了认为实有时,错觉里会说“海市蜃楼有好多人住,来来往往车水马龙,好宽的街道,东边有几幢楼房,西边有多少宫殿,有多少花草树木……”如果认识海市蜃楼现而不可得,那时才恍然明白都是虚妄的!既然都是虚妄的,还对它说东道西、说它“是这是那”,不都是戏论吗!这个世间,凡是心现的相,就像海市蜃楼一样。
到这里才明白诸法无生,诸法本来就离一切戏论,本来就是空性,不但有为法是这样,无为法也是这样。有为法是因缘和合而现的法,其实整个过程都是梦,因是梦相,缘是梦相,因缘和合而现也是梦相,像这样因缘所作的法是没有丝毫自性的。既然有为法没有自性,观待有为法安立的无为法也没有自性。
这样在认识万法无生之后,心住在万法无生的空性中,就是法念住。这里要紧的是抉择一切有为、无为法都没有自性,名言中就只是无而现的虚相,这就是世俗谛;对现的这个相去审察它,一点都得不到,所以是空的体性,这就是胜义谛。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