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益西彭措堪布:佛说无量寿经讲记(七十)

       

发布时间:2014年11月13日
来源:   作者:益西彭措堪布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益西彭措堪布:佛说无量寿经讲记(七十)

 

  从如来生,解法如如。善知集灭音声方便,不欣世语,乐在正论。修诸善本,志崇佛道。

  下面详细解释“从如来生,解法如如”。

  首先要知道,万法的本源是如来或法性。如来就是如其本来、从真如而来。万法从何而来呢?并不是从上帝、真主、自在天等邪因而来,也不是无因而来。从根本上说,这是指真如缘起,一切法都是由本性而显现出的。所以,妙明真心是万法的本源。所谓“天地同根,万物一体”就是这个道理。如果你识得一切都是如来所生,就解得了万法本自如如。

  比如一个演员,演戏的时候不断地嬉笑怒骂,有各种行住坐卧、穿衣吃饭、语默动静,表现出各种悲欢离合等等,这些全是由本来人显现出来的。如果你执著在相上,就会认为这里有千差万别,真的有各种各样的人,其实就是一个本来的人。这是一种形象的譬喻。

  临济禅师说:在赤肉团上有个无位真人,时时都在你的眼、耳等六根门里放光、起用。或者说一切应缘的显相、起用,全都是由真如本性而来,离开它什么也没有。(赤肉团上有一无位真人,常从汝等诸人面门出入……今日多般用处,欠少什么,六道神光未曾间歇。)六祖大师在《坛经》里也说:真人不在就如同死尸。我们能够言谈举动,能够做这一切,根本上不是身体在做,也不是源于妄心,其实都是真心应缘起用,这叫做“从如来生”。

  如果你识得它的本源,万法本自一如,就全都平等了。有句诗说:“万紫千红总是春”,这句话很有禅机。红红绿绿的一切都是春的表现,这就告诉我们,日常的一切穿衣吃饭、说话做事等,全是真心的妙用。如果你识得了真人,就一切都平等,如果你只著在妄相上,就会觉得万法有各自不同的体,而这只是你的妄见。就好比金子和金器,本体都是金,但由它随缘打造成的金碗、金盆、金钏、金塔等,就有千差万别的事相,其实这都是本体随缘造作的。而本性平等一如,没有变异。这样就能悟入不二。

  极乐菩萨完全通达这一点,也就是能解法如如。过去有个禅和子,一天下雨的时候,他在肉铺里避雨。这时一个人来买肉:“我要精肉。”屠夫说:“好好好,给你精肉。”另一个人过来说:“我要肥肉。”屠夫说:“可以,再给你肥肉。”第三个人说:“我要五花肉。”屠夫说:“这是五花肉,给你。”屠夫双手插腰说:“我这里全是好肉。”结果这个禅和子一听就悟了,据说他得了法身见。

  又比如有一首禅偈里说:“夹岸桃花风雨后,马蹄何处避残红。”一场风雨过后,路的两旁都落满了桃花瓣,如果骑马从岸堤上过去,它哪里能避开处处遍满的花叶呢?每一步都一定踩到花叶。意思是,一切都是本性在显相、起用,无一不是,这样看来,还有什么不平等呢?一切都是如如。

  《净影疏》里说:“解法如如,是其理解……空同曰如,解知一切万法皆如,明解如如。”你解得诸法如如,自己已经明白了。一切法的法性都是空性,无有差别,这叫做“如”。知道万法皆如,就叫解得如如。“如如”,是《楞伽经》所说的五法之一。法性理体是平等的、不二的,叫做“如”。

  穿衣吃饭、语默动静等,其实都是法性所现,不是有两种体。好比我们虽然有听风声、听雨声,听各种各样的说话声等等,但能闻的性并没有两个。这上没有断、续的相,没有增减等任何变异,也没有此种彼种的差别,像这样平等不二的法性,就叫做“如”。

  由此才知道《信心铭》里所说的:“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又如楚圆禅师所说:“心随万物转,转处实能幽,随缘识得性,无喜亦无忧。”心随万物运转的时候,不断地做任何事情时,能识得这是本性在起用,平等一如,也就没有喜和忧。

  说到平等或不二,指的是诸法的理体。但不要把它想成在很远的地方,其实就是自己的本性。这就叫“如”,它是平等相。如果知道本性是不二的,那就千相万相同归一如,穿衣如,吃饭如,说法如,嬉笑怒骂一切皆如,语言行动无不是如。佛法叫“不二法门”,就是这个道理。

  《大乘义章》中说:“言如如者,是前正智所契之理,诸法体同,故名为如。就一如中,体备法界恒沙佛法。随法辨如,如义非一,彼此皆如,故名如如。”意思是,所谓“如如”,就是真实智慧所契合的理体,由于诸法都是同一个本体现起,所以叫做“如”。就像刚才讲到的,由金子做成金碗、金盆、金钏等,看起来事相上有各种的差别,实际上都是金子。“诸法”,指一切显现。这些看起来好像不同,其实是同一个体。比如,我前面说话,后面也说话,如果执著在声音的假相上,就以为有不同。其实这些声音都是由同一个本体而来。我一直不断地说,其实是同一个体在起用,本体上没有差别,就叫做“如”。懂得了这个“如”字,就能扫除一切差别见,各种的计较、分别都能去掉。所以不要尽在相上计较分别,心一著相分别,就又闯祸了,过患又发生了。

  再解释接下来的一句:“一如中,体备法界恒沙佛法。随法辨如,如义非一,彼此皆如,故名如如。”这是指在不二的真如当中,妙体本来具足恒河沙数佛法。佛法是不二法门,只是随着万法来辨别“如”的时候,“如”有种种,有这样的如、那样的如,比如说到十六空、二十空,这个法的法性、那个法的法性,都只是就显现的差别法来假立各种分类,这叫“如义非一”。而这一切都是那个如,所以叫“如如”。意思是,相上看起来有差别,而性上没有差别,都是不二的真法在起用。就像前面所说,一个演员不断地演各种喜剧、悲剧,说各种语言,做各种动作等,其实是同一个演员演的。同样,这也如,那也如,所以叫“如如”。

  “解法如如”,就是说解得了实相,这是指实智。“善知集灭音声方便”,是指权智。净土菩萨已经证得了真如,也就是他自身已经证得了真实佛法。“唯此一真实,无二亦无三”,这就是真实法,没有二和三。为众生说二、说三,说各种道法,这一切都是权巧说法。极乐菩萨悟了诸法“如如”之后,又通达怎么来巧设方便,从无言说之中兴起无量言说,只是为利益众生的缘故。(从这里你能领会到权法的涵义,就是为了接引人悟入实相,用智慧施设很多权巧方便。)

  这也就是“为实施权”、“开权显实”的涵义,《法华经》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来出兴于世,就是为了使众生开、示、悟、入佛的知见。为了达成此目的,佛施设了各种权巧方便。最终接引到一定地步时,就要开权显实,所显示的就是真实的相或诸法实相。到这时就知道“唯此一真实,无二亦无三”,就只是这么一个真实法,没有别的什么。但为了众生的缘故,菩萨需要掌握各种善巧度人的方便。“方便”,就是很善巧、很便利地把众生引到无上正等正觉中。只要它有利益,就都可以运用、安立,但也要知道,这些不是实法。

  这里以四谛为代表,集当中兼了苦,灭当中含了道,这个四谛是方便法门,因此说是“音声方便”。意思是,本来是无文字的法、非心所缘的法,文字法或声音法只是方便而已。

  知一切法,皆悉寂灭。生身烦恼,二余俱尽。

  “知一切法,皆悉寂灭”,就是了知一切诸法都空无所有,或者本来寂灭。但也并非断灭,这个空寂指实际理体的空分。《维摩诘经》说:“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

  如是通达空性之后,就出现“生身烦恼,二余俱尽”这样圆满的断德。其中“生身”,指分段和变易两种生死的身。“二余俱尽”,指苦报的生身和苦因的烦恼都完全消尽。它的原因是照见万法空寂时,寂灭了虚妄分别,由此惑、业、苦得以消尽。

  闻甚深法,心不疑惧。常能修行。

  极乐菩萨闻到甚深法时,心中不起疑虑、恐惧,并且常常能够修行深法。

  什么是“甚深法”?就是前面讲的“无缚无脱,本自如如”。一般人认为无明、烦恼是系缚,断惑显真才是解脱。不知道无明和法性本来一如。法性如水,无明如冰,虽然现的相不同,但这是同一个体,追究到本体上,无明的冰全体是法性的水,所谓“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你说它们相差多远呢?如果是两个法,那可以说一个系缚了另一个,或者一个从另一个中脱出来。但它们本自不二,哪来的系缚和解脱?无明烦恼跟法性之间,好比冰就是水、水就是冰,冰水一如,哪来的系缚和解脱呢?有两个法才能安立系缚和解脱,现在一切不二,哪里有系缚和解脱呢?

  法界理体平等无二,所以是“如”,诸法都是“如”,因此是“如如”。这里有什么分别?一切都是好的,自己不要妄加分别——“但莫憎爱,洞然明白”。这就叫“至道无难,唯嫌拣择”,学无上道并不难,只是你自作艰难。你只要不去挑挑拣拣,像穿衣服要挑花色、款式,吃饭又挑肥捡瘦,做什么就著在什么上,那是自己作艰难去了,是自己造业、入生死去了。你要不搞这一套,也就很单纯、简单,心里不去作简择,就一切平等。

  “闻甚深法,心不疑惧”,《文殊般若经》中说:“若信一切法悉是佛法,不生惊怖,亦不疑惑。如是忍者,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思是说,如果能信一切法都是佛法,对此不生恐怖、疑惑等,这样内心能忍可甚深义的人,就能快速得到无上菩提。

  所以这里说的“甚深法”,就是指平等不二的法。在契会真如的菩萨看来,一切法都是佛法,不作两种法看待,世法、佛法原本不是两个。《法华玄义》中说:“一切世间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意思是,不要把佛法推到高不可攀的地步。“治生产业”,就是普通人每天工作、干活,像是农民种地、工人做工、商人经商、老师教书,乃至迎宾送客等各种应酬,都是和实相不违背,这样在本性上见得彻底,不惊不怖、不生疑虑,就是这里所说的“闻甚深法,心不疑惧”。

  《大宝积经》说:“诸法本性,与佛性等,是故诸法皆是佛法。”“甚深法”说的就是这件事,一切法的本性与佛的本性并不是两个,万法的本性就是指佛性。所以不能认为,诸法的法性跟佛性是两个,还作两种法看待,也不能认为这两个只是很像,差不多一样。实际上,诸法的法性就是佛性,一切法都是由这个佛性现起的,这样有什么好分别的呢?有什么必要起高低、好坏、是非等的分别?《金刚经》说道:“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一切都是佛法。六祖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如果能谛信一切法都是佛法,也就没有分别了。

  这也就是弥陀第十二愿里讲到的,阿弥陀佛以愿力作特别的加被,凡是往生极乐净土的人,首先就寂灭了我和我所的念头,其次在值遇一切境缘时,诸根都自然寂静,能够合于涅槃理体,毕竟证至佛果。现在说的是极乐菩萨的功德,他已经得了佛的加被,所以都能妙契本心,都知道一切皆是佛法,这叫做“闻甚深法,心不疑惧”。

  “常能修行”,是说恒时契于如如,心不颠倒。心在妄想里不断地攀缘、分别,就是颠倒去了。实际上,山河大地,一切皆如来,不是真的有什么不清净。这个“清净”不是指跟染污相对的清净,而是绝待的清净,离绝戏论的清净。

  “修”就是悟后起修,做保和任两步功夫。见到实相后,常常保护,保熟了就能放任,这叫“常能修行”。万法的本际都契于实相,所以没有颠倒。所谓的颠倒,就像罗什大师所说:“有无见反于法相,名为颠倒。”凡是起有见、无见等,各有一种所执,就都违背了诸法平等实相。也就是心里一起边见,就违背了平等性。实相本来离开边,并没有什么要计较分别的。歇下虚妄的分别,才恰恰合到本自如如。越是在相上执著不休,就越是离题远矣。

  像这样,我们要明白极乐菩萨常行甚深般若的道。以下就要讲到菩萨的大悲境界。

  其大悲者,深远微妙,靡不覆载。

  这是赞叹极乐菩萨的大悲心。

  净土的大菩萨彻证了自心本源,由法身智慧自然现起的大悲力用。由于万法本源极其深密,不是凡夫、二乘和浅位菩萨所能测知,所以叫做“深”。或者“深”字指的是无缘大悲。也就是说,净土的大菩萨照见了真实中并没有人和法,但因为众生一直陷在如梦般的苦的显现相续中,所以菩萨兴起无缘大悲来普度众生。

  “远”指穷尽未来劫海,就是尽于未来无数亿劫当中都无有间断,这是指大悲的起用恒时不断。而且大悲心周遍在一切时处,普度十方众生,这叫做“远”。广大不可思议,叫做“微妙”。

  “靡不覆载”,就是像天空普遍覆盖一切,大地平等承载一切。净土菩萨的大悲心普遍地覆盖众生界,关怀一切众生,平等地承载一切众生。

  为什么大悲如此深远微妙?这是由于弥陀本愿加被而显发了本性中的大悲,这是绝对的、周遍的悲,恒时摄受心内的一切众生。或者从缘起上说,极乐世界菩萨都是阿弥陀佛一母所生,都是由阿弥陀佛悲愿力的加被而开发本性,所以都以弥陀的心为心,弥陀的愿为愿,弥陀的行为行,常学阿弥陀佛的大悲。或者他们在因地时发愿,阿弥陀佛如何发菩提心救度众生,我也如是发愿。因此往生到净土得了大成就后,就自然出现这种深远的大悲。

  究竟一乘,至于彼岸。决断疑网,慧由心出。于佛教法,该罗无外。

  这是指极乐世界的菩萨彻证了本来正等觉,或者成就了大菩提。

  “究竟一乘,至于彼岸”,指彻证了法身,到达了无上菩提果地。按照《胜鬘经》所说,声闻缘觉乘都入于大乘,大乘就是指佛乘,所以究竟来说,三乘就是一乘。得了一乘,就证得了无上菩提。而无上菩提就是涅槃界,就是如来法身。证得了究竟法身,就叫做究竟一乘,就跟如来或法身没有两样。(《胜鬘经》说:“声闻缘觉乘皆入大乘,大乘者即是佛乘,是故三乘即是一乘。得一乘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即是涅槃界。涅槃界者,即是如来法身,得究竟法身者,则究竟一乘,无异如来,无异法身。”)

  “决断疑网,慧由心出”,这是讲指证得实相之后发起的妙用。就像唐译所说:“于难解法,悉能通达,得一乘道,无有疑惑。”就是彻悟了以后,对于一切难解的法都能通达,智慧从心中现出。就像《华严经》所说:“知一切法真实之性,具足慧身,不由他悟。”了知一切法的真实性,具足智慧身,一切都是由自然智流出。

  “于佛教法,该罗无外”,“该罗”就是包罗、总摄,对于诸佛无量无边的教法都能够解了、统摄,无不穷尽。

  智慧如大海,三昧如山王。慧光明净,超逾日月。

  这是讲菩萨究竟定慧的成就。

  “智慧如大海”,极乐世界诸菩萨的智慧极其深广,就像大海一样。这是譬喻开发了甚深的如所有智和广大的尽所有智。前者透彻了万法的本源,称为“深”;后者遍照一切差别相,叫做“广”。所以菩萨的智慧就像深、广无边的大海那样。宋译中说:“广大如海,出功德宝。”这是指大海中含藏了无量的珍宝。意思是从深、广的智慧当中,能够显发出无量的功德,能够流现无边的妙用。所以智慧是根本,所谓“但得本,不愁末”,得了智慧这个根本,一切的辩才、悲心,各种的神通妙用,以及三摩地门、陀罗尼门、戒门、定门、慧门等,都会从这里出现。

  “三昧如山王”,“山王”譬喻三昧不动。宋译里说:“坚固不动,如须弥山。”这是指安住法界,没有刹那动移本位。这是甚深的三昧,指住于本性毫无动摇。

  由此起用,就是“慧光明净,超逾日月”,指智慧的光明极其明朗清净,能够恒时照了内、外一切法,超过日、月的光明。日、月的光只能照一方,不能照其余方;只能照了色法,不能照了内心;只能在某时照,不能恒时照。而净土菩萨的慧光,能够恒时遍照内、外一切法,所以是“超逾日月”。

  清白之法,具足圆满。犹如雪山,照诸功德等一净故。

  “清白之法,具足圆满”,指功德善法,所谓信、进、念、定、慧等五根所摄的法,或者说一切白净的善法,都具足圆满。

  “犹如雪山,照诸功德等一净故”,是说净土菩萨的行为没有任何垢染,就像雪山一样纯一清净。雪山是处处清净一色,是一味的清净。这是赞叹净土菩萨由智、悲所流出的一切身语意行为,都纯一清净。他心中所具的信心、戒律、三昧、辩才、悲心等等,都没有违品杂染。唐译中说:“犹如雪山,其心洁白,光明普照,无边功德。”

  犹如大地,净秽好恶无异心故。

  这是指菩萨的心不去计较善恶、净秽,就像大地普载万物,没有任何善、恶分别。

  比如,在大地上种鲜花,芬芳四溢,大地也不会喜,在大地上倒不净物,大地也不会忧。无论有多沉重,大地也不会累。无论多少人踩踏,大地也无分别。所以,无论善恶、美丑、高低、贵贱、好坏、贤愚,大地都一视同仁,没有分别,平等地覆载一切万物。同样,极乐世界的菩萨们不会因为善恶、净秽等而动摇其心。

  唐译里说道:“不为善恶之所动摇,心静常安犹如大地。”心常常安静,不会因为善、恶而计较分别。善、恶代表一切二边的境。宋译中说:“忍辱如地,一切平等。”这是赞叹净土菩萨有安忍的力量,在任何境界当中心不动摇,一味平等。

  犹如净水,洗除尘劳诸垢染故。

  这是比喻极乐菩萨内心清净,洗除了一切尘劳垢染。就像我们洒水净尘,水一洒下去,尘垢都被洗净了。像这样,圣者们经过圣道的洗濯,过去内心里的贪、嗔等垢染都被洗除了。

  犹如火王,烧灭一切烦恼薪故。

  这是比喻诸大菩萨的智慧就像最炽盛的烈火那样,烧尽了一切烦恼。宋译里说:“炽盛如火,烧烦恼薪。”

  犹如大风,行诸世界无障碍故。

  这里可以作两种解释:一、比喻神通无碍;二、指内心无障碍。

  就像大风运行于一切世界没有阻碍,它无处不到、无孔不入,不会被障蔽住。像这样,净土的菩萨们在一切世界中神通游戏,自由自在,在任何地方都没有阻碍,想去哪里,一念间就到了,任何山崖、石壁等都不成障碍。

  或者说,菩萨在一切世间中游戏时,心中了无障碍,就像风一样,不会著在任何法上。

  犹如虚空,于一切有无所著故。

  这是指圣者菩萨在一切境界里心空无住。

  “一切有”,指一切世间的显现,包括欲有、色有、无色有。就像虚空不著在任何法上,菩萨无论处在哪种世间境界里,都不会粘著在上面。

  犹如莲华,于诸世间无染污故。

  这是说净土的菩萨不染著世间法。

  就像莲花的根扎在淤泥里,而花却开在虚空中,不会染上任何尘垢。这是指净土的大菩萨在各种世间界中普度众生,却不会被世间法染污。

  犹如大乘,运载群萌出生死故。

  这些大菩萨们又像一辆大车,能运载无量的众生超出生死牢狱,到达涅槃大城。

  圣者菩萨的大悲心不舍弃一切有情,他有平等运载一切众生的悲心,所以犹如大车。并不像小乘行人只顾自己解脱,由于净土的菩萨们在因地时,发愿要把一切众生救出苦海,所以到果地成就时不舍悲心,恒常运载有缘的众生出离生死。

  思考题:

  1、“从如来生,解法如如。”

  (1)分别解释此处的“如来”、“法”、“如”、“如如”。

  (2)万法的本源是什么?为什么?请以譬喻说明。

  (3)怎样才能“解法如如”?

  (4)为什么说佛法叫做“不二法门”?

  2、“知一切法,皆悉寂灭。生身烦恼,二余俱尽。闻甚深法,心不疑惧。”

  (1)解释“寂灭”、“生身”、“二余”。

  (2)为什么极乐菩萨会出现“生身烦恼,二余俱尽”的断德?

  (3)“甚深法”指什么?请详细解释。

  (4)为什么极乐菩萨能够“闻甚深法,心不疑惧”?

  3、极乐菩萨的大悲境界是怎样的?这来源于什么?为什么他们的大悲如此深远微妙?

  4、“究竟一乘,至于彼岸。决断疑网,慧由心出。”

  (1)这是在讲极乐菩萨的什么功德?

  (2)“究竟一乘”指什么?为什么?

  (3)菩萨是怎么“决断疑网”的?

  (4)“慧由心出”怎么理解?“心”指什么?

  5、极乐菩萨成就了怎样的定、慧功德?

  6、雪山、大地、净水、火王、大风、虚空、莲花、大车的譬喻,分别说明极乐菩萨的什么功德?

  7、学习极乐菩萨的功德,对我们生起信、愿有什么作用?对此你有什么体会?

返回目录

------------------------------------------------------------------------------------

更多益西彭措堪布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