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净土宗>>正文内容

净界法师:菩萨在修菩萨道的时候为什么不退转?

       

发布时间:2017年06月05日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净界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菩萨在修菩萨道的时候为什么不退转?
 
净界法师
 
  乙五、借破戒恶法为问端而广示七趣差别
 
  其实前面的理观讲得很详细了,后面这二大科,佛陀在讲事相的因缘,一个是破戒的恶法,第二个是对治五阴魔境,这两个。
 
  假借破戒恶法为问端,这地方的破戒二法,在经典当中提到三个人:第一个宝莲香比丘尼,第二个琉璃大王,第三个善星比丘。他们整个破戒跟破戒的过程来当做问端,佛陀趁这个机会,广泛的说出了三界的业因,跟三界果报的种种差别。一般我们讲六道轮回,这个地方讲七趣是包括仙道,把仙道也加上去。
 
  (分二:丙一、申请。丙二、示答)
 
  丙一、申请(分二:丁一、经家叙益。丁二、当机正请)
 
  丁一、经家叙益
 
  叙所闻法:说是语已,即时阿难及诸大众,得蒙如来开示密印般怛啰义,兼闻此经了义名目。
 
  这一段是结集经典的人,来叙述阿难尊者所得到的利益。不是阿难尊者自己说的,是结集经典的人把它描述出来。
 
  说是语已就是说佛陀讲出了前面五种经题以后,讲出了本经的体宗用以后,阿难尊者跟法会大众,得到如来的开示。开示什么呢?密印。就是成佛最关键的一个无上宝印,就是你一定要找到你众生本具,诸佛所证的现前一念心性来当起修。
 
  这个密印也就是我们说的摩诃悉怛多般怛啰,就是大白伞盖的意思。得到这个体,而且得到本经了义的名目。
 
  明所得益:顿悟禅那修进圣位增上妙理,心虑虚凝,断除三界修心六品微细烦恼。
 
  从这地方以后,他能够顿悟禅那。这个禅那,前面是了解到体,这地方讲到宗。
 
  依止不生灭心禅那(圆顿止观),修习空假中三观,而经历了整个五十七个阶位,从干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觉、妙觉,最后成就一个殊胜圆满的真如之理。知道这个道理以后,阿难尊者他的功德就讲出来了——心虑虚凝。阿难尊者在这个时候,就把妄想的心转成止观的心,断除三界当中修心六品微细烦恼,断除欲界当中的思惑,前六品的烦恼。这时候的阶位,从断德方面——等同小乘的二果。欲界的思惑有八十八品,他断了六品。
 
  丁二、当机正请
 
  (分二:戊一、赞谢。戊二、陈疑)
 
  戊一、赞谢
 
  阿难尊者一方面称赞如来的威德,一方面敬谢如来甚深的大恩。
 
  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慈音无遮,善开众生微细沉惑,令我今日,身心快然得大饶益!」
 
  阿难尊者这个时候从座位而起,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他说大威德世尊,这个威是指的赞叹佛陀自受用的功德,佛陀依止戒定慧而断除了烦恼,名之为威;德是佛陀能够有种种的善巧方便,来救拔众生,叫做德,赞叹佛陀利他的功德。依止大慈悲的慈音,能够无遮——不简别众生的贫富贵贱,平等的善巧开导一切众生微细的烦恼,使令我今日能够身心快然得大饶益。身心世界非常的愉快,色身非常的安然,而得到广大的利益。
 
  这地方的身心快然,得大饶益,蕅益大师说就是前面的顿悟禅那的意思是一样的。这地方我们解释一下。为什么菩萨得到《大佛顶密因》以后,会身心快然,得大饶益呢?我们一般人心是向外攀缘,我们一个人向外攀缘的时候,你会发觉成佛是很困难的,非常困难!因为你心一动的时候,一念方动乌云遮,六根一发动去碰撞六尘,就把六识创造出来,整个我法二执一创造以后,整个世间上的事情就很复杂,弄得很复杂了。所以我们觉得断烦恼很难,要成佛道也很困难。但是你研究本经以后,你开始回光返照正念真如,称性起修,你往内心去观察的时候,你观察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原来烦恼是如梦如幻,无量的功德也是我本具的,所以烦恼是可以断的,既然我本具的功德也可以开显的,所以他这个时候,就产生了大乘的正信。
 
  诸位你去看看《大乘起信论》,他菩萨的起信,虽然刚开始仰仗佛法僧三宝这个助缘,但是他真正的起信是信根本。菩萨在修菩萨道的时候之所以不退转,完全就是仰信真如佛性,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从自他不二当中产生的那种菩提心,才真正的是大乘的信心。
 
  所以他到这个时候,虽然对阿难尊者来说,他的断德等同二果,但是他对自己的成佛之道产生了信心,所以身心快然,得大饶益是这个意思。
 
  这一段蕅益大师说,这一大科借破戒恶法为问端而广示七趣差别,主要佛陀要强调持戒的重要。这一段的宗旨就是:若无出世的妙戒,绝无出世的定慧。因为前面一路走来,佛陀把空假中三观讲得很详细,但是对因缘的断恶修善、业果这一部分讲的少,所以这个地方佛陀做一个补充。强调理观不能障碍事修,事修也不障碍理观,但是这一段这一大科的经文强调持戒的重要。所以蕅益大师说:这一段经文有一点扶律谈常味道。就是《涅槃经》,一方面谈真如佛性,一方面强调持戒的重要,有扶律谈常的意思在里面。
 
——净界法师 楞严经讲记649
 

------------------------------------------------------------------------

更多净界法师佛学内容推荐

------------------------------------------------------------------------

欢迎投稿:news@fjdh.cn | 联系我们 QQ:437786417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