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宗派法门>> 禅宗>>正文内容

懂了唯识的比量非量现量,才有资格学密宗禅宗(南怀瑾讲述)

       

节选自 南怀瑾讲座《唯识与中观》

发布时间:2019年07月12日
来源:心香一瓣001_新浪博客   作者:南怀瑾讲述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要想学禅修道,就应该尽量破除比量与非量的境界,尽量保持现量的境界,才可以入道。


 

  唯识学有三量,这个“量”有三量,这个名词必须要记得:现量、比量、非量,这三个量要记得。实际上还有个名词,在三量以外还有个“圣教量”。

  我们晓得,这个现量,“量”是什么东西?首先要搞清楚,量是一个逻辑上的观念。勉强拿现在观念来讲就是“范围”,也可以说它内涵的意思,拿逻辑来比方,量是这么一个意思。

  [....]

  这个是眼睛当时的现量。等于一个照相机对好了一个镜像的镜头,这个是现量,照相机就呈现出来,这个叫现量、现量境。呈现出来。好了,我们晓得现量是这样。

  意识的现量

  那么现量在唯识学上的名词,用处最多是意识方面的比方。意识方面这个三量比方用处比较多。我们这个意识的现量,譬如打坐,我们拿证成道理来讲,作功夫求证,一个人打坐坐起来,六根一摆,腿一盘,手一收,这个时候,也不要念佛、也不要修气功、也不要念咒,什么都没有,这一刹那一摆的时候,心里头什么都不去分别,这一刹那之间,就是六根的现量摆在这儿,里头没有思想,可是都知道,这是意识清净的现量,意识境上的现量。

  所以讲我们参禅的,或者修密宗的,或者是修净土的,净土宗经常讲一句话:念佛念到,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句话念到阿弥陀佛都没有了,念不起来了,想不起来;不是想不起来,没有阿弥陀佛这一念了。可是你说我睡着了?——不是睡着,很清醒。那么心里有别的杂乱思想没有呢?——没有;杂乱思想都没有,阿弥陀佛也没有,他这个时候就是意识的现量。

  那么这种现量的境界,参禅的,修密宗的,乃至于是这个念佛,经常会呈现。实际上有时候,普通一个人乃至一个写文章的文人,一个艺术家也经常碰到这个境界。一个文人,思考一个问题,想写文章,写写写……有时候下笔啊,笔拿着,呆住了,好像怎么……没有思想了。可是前面走一个人过来知不知道?——知道啊!街上有车子是否听见了?——听见啊!什么都知道。知道以后,可是呢,一下好像停顿了,也可以说这个时候是很轻灵,心境很空灵。这个情况是意识的现量。

  比量

  一般学佛的人,乃至一般哲学家、心理学,把这个第六意识的现量到达了这里,加上自己意识的比量,比量就是比较性的,“哦!哎哟!这个就是道!”这个是比量。怎么比量?比量不是你那个原有的知识,(而是)比较性、相对地来下注解。

  世界一切的学问、一切的理解都属于比量,不是现量。

  到现量来的时候没有比量。

  勉强拿逻辑来讲,这个心理是绝对的,不是相对的。

  那么现量的境界,就是第六意识这个现量境界,我们普通讲,“六根大定,六根清净”,不过是现量而已。“一念不生全体现”,意识的现量而已。乃至密宗所讲的,像西藏的密宗最高的无上瑜伽的大手印,这么一拍之下,万念皆空,认为这个大手印是道,实际上还是第六意识现量而已,没有什么。不过有许多人因为在这个地方悟到,认为就是悟了。这个时候悟了,大家没有智慧的比方,他就错了。这个是现量中间你起了一个比量的念头了——“唔!这一下是空,这个就是道,这个是本来面目。”实际上,这个是比量的作用。

  所以现量在第六意识用的最多。平常我们所有的思想,任何的学问(都是属于比量。)[...]

  比量就是分别意识,就是意识在分别。那么这个意识的分别,习惯性地,比如我们一个学哲学的人,经常他讲话、他的动作,乃至于做人,我经常笑那些哲学系的同学,你看那个一身的细胞都变成哲学了,那个样子都是哲学味,成了神经兮兮的样子。他那个比量的意识已经形成一个意识的形态了。就是说每一个思想,他构成一个习惯了,所以现在心理学一般翻译叫“意识形态”。这个习惯性的意识,这个比量的作用,已经变成了一个固定的形态了。这是凡夫境界的心理,是属于比量。

  实际上,一般人讲唯识都在观待道理上,说到这样已经很了不起了,况且很难到达。如果拿证成道理来讲,你这个现量也就是比量,这个意识的现量是比量。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住院的同学听唯识,要非常非常注意!如果真好好地听,大概你们这个课程下来,你们的思想智慧要开了。不用心是没有办法的,这种地方处处要用心。所以要给你们开逻辑的课,就是训练这个思想的观待的这个头脑习惯。

  刚才我讲到“严格地讲,意识的现量也属于比量”时,有一位同学坐在后面在点头,因为他已经领悟到了。那个当时一念清静,你只要晓得这一念清静,认为这就——“是的!”,这个“是的!”这一念已经落入比量了。“是的!”这一点头,对待的道理就出来了。(这是现量和比量的道理。)

  非量

  至于“非量”呢?“非量”有几个解释。我们普通的人,一般不管你学问多好,乃至于说拿唯识的道理,一般哲学家没有悟道、证道以前,哲学家、逻辑学家、不管你怎么高明,统统都在比量的境界,没有得道,意识的现量都没有拿到。比如我们举一个例子,西方有名的哲学家笛卡儿讲了一句话:“我思故我在”——因为我有思想,所以我存在。这句话拿唯识道理讲,他在比量上玩,意识的现量都没有看到。意识现量看到的时候,那个时候不起分别,无所谓我思了。

  所以有我在思想,这种思想——这个是意识作用,这个意识是比量境界,不是现量。那么至于这些个乱七八糟的思想,乃至于说一般有精神病的、神经病的那一种思想,一个人或者是受情绪影响,思想想歪了的,一个人想到无缘无故情绪、心理情绪变化影响,被它牵着走,或者是心里非常高兴、非常悲哀乃至于想自杀,甚至于有时候高兴起来,“几度心狂欲上天”。“每回渴饮思吞海”,渴时海水说不准也能用酒杯一样把它喝下去;“几度心狂欲上天”。

  这种境界属非量,非正常的思想。可以说是幻想。幻想的境界说轻点是“非量”。

  我们现在介绍的,拿第六意识做个目标来说明这个三量的作用。可是唯识所告诉我们的整个的这个世界,宇宙万有以及我们的身心,一切摆出来,是第八阿赖耶识的现量。

  这个整个的世界,这个宇宙万有,太阳月亮星星,山川人物草木,乃至云怎么样飞、风怎么样吹、水怎么样流,乃至我的身心怎么样活着,这一切满眼万象是第八阿赖耶识所呈现的现量境。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先插进来一个问题。《楞严经》上佛告诉阿难:“虚空生汝心中”,整个的虚空在你的心里头,“如片云点太清里”。整个的虚空、整个的宇宙、无边的宇宙在你心体里头、在我们自己心性的本体里头,不过万里虚空当中的一点云那么微小。你看他讲我们的心量有多大!——“虚空生汝心中,如片云点太清里”。何况其他的世界、十方世界还依虚空所生呢!整个的十方世界还包含在虚空里头。就是说,这个文章反过来:整个的——比如地球、星球、月亮、太阳在这个虚空里头。但是,佛说整个的虚空在你的心性本体里头,不过是万里青天里头一点灰尘而已。就是说我们的心量有如此之大。

  这样看来《楞严经》所提出来这个要点,唯识所讲的:这个山河大地是第八阿赖耶识的现量,同一道理。

  山河大地是第八阿赖耶识整个的呈现的现量。我们晓得这个道理,所以不要走小乘人的路线。这个物质并不讨厌啊!

  修小乘人的路线有两个路线:一个路线是讨厌世间,讨厌物质,要离开外物好像才证得内心的清净,才能得道。实际上都在玩弄意识!对不对?第二点呢,小乘的见解呢,把外物——外面的世界,同精神的“心”分成两个世界,等于柏拉图的西方哲学的分类法——精神世界和物理世界,分成两个世界。实际上非也!

  就是说整个的三千大千世界,心与物这两方面,都是第八阿赖耶识的现量。就是等于我们现在所讲心物一元是一体。

  既然了解了一体,小乘的修法,是空外界、空掉身、抛掉四大,而证得清净的这一面,认为是究竟涅槃——错了!所以是外道。

  我们翻开第八阿赖耶识的颂,第八阿赖耶识的偈子:

  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受薰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

  这些将来都会讲到的,现在只引用“受薰持种根身器”这一句来说明这个道理。根——就是前五根,眼、耳、鼻、舌、身。意——意识的思想。身——就是这个肉身、这个身体。身,特别着重提出了这个身。根、身。根是生理上的机能,前五根。身是把机能包含进来,整个的身体,活的这个身子,乃至死了的这个身子;器,是物理世界。(根身器)都是阿赖耶识所呈现、所变出来的,这个现量。

  那么我们晓得现量是这么一个东西。一般的唯识把这个现量范围说得很少,讲的多属于第六意识。

  那么现在有个问题来了,我们要进一步对大家讲解。

  我经常有个感叹,这一百年来,这个唯识学,乃至说明朝以后,都给他们搞得范围缩小了,一塌糊涂。要注意呦!

  我们人——凡夫为什么有思想?这个思想都是比量,这个比量也是阿赖耶识的现量。

  这是我特别提出来告诉你们,这是很严重的一个问题!

  假如有过去的唯识学家、前一辈的欧阳竟无先生——我们是忘年之交的朋友——在这里,一定是听得胡子会起翘了!他一定要跟我来论辩。当年我跟马一浮先生也是忘年之交,他是蒋介石先生的舅舅,在他的著作里有这样一句话:“‘灵光独耀,迥脱根尘’,那是果位上的事。”我说:马先生啊,你讲过这个话?!他看我这样一讲,“哎呀!”他就说,“我现在很后悔著作,很想把他烧了!”我就不讲话了。前辈的谈话高明得很。晓得我这么一问,问题来了,他马上警觉到了,“哎呀!过去的著作我很想把他烧了!”因为我要提出的问题:“灵光独耀”不一定是性、果位上的事;一切凡夫都有“灵光独耀,迥脱根尘”的一面,圣凡不二。

  正要跟他辩这个问题,你看还没有等到我开口提出来、我一字都没提,前辈的机锋好厉害,“哎呀!”他说,“这个这个……哎呀!我都很后悔当年轻易地著作,想把这些著作都烧掉啊!”你看多高明!

  我们先休息休息。

  ----------------------------------------

  一般讲唯识是以观待道理,是用唯识学的原来的名词——观待道理,拿现在讲叫逻辑思想辩别的范围,来说意识的现量、比量、非量这三量的差别。

  如果进一步由阿赖耶识的道理讲,即使非量与比量,也都是阿赖耶识的现量。但是要加一个注解,这个现量是将阿赖耶识呈现出来幻有的、幻有存在的这一刹那;这一刹那又要加注解(所以唯识的道理处处要用到逻辑),这一刹那——万古千秋也只是这一刹那。等于佛经说,你看每一本佛经只有“一时,佛在哪里……”万古千秋,无前后际,只有“一时”。这个道理要了解它。

  那么刚才刘教授刘老师、刘世纶老师也来谈论过,给她一提她当然就懂了。那么后来有同学来问,我说你找刘老师讨论,我刚刚下来想休息一秒钟,你再问我,把我的休息现量打破了(一笑)!所以我不肯用比量,因为刘老师那里你可以去比量一番!后来跟着有一位我们的同学来问,他就问,他说“老师啊,………”思想的思维意识,刚才据他说所听的意思也是阿赖耶识的比量。我说:“你这个问题也去找刘老师。”他跟刘老师那里听了一下跑回来跟我讲,刘老师所讲的同我的意思稍有差别。我说那你先抄出来,这个问题大家都可以讨论;我答复一个人也是答复,一千一万个人一起答复多好!这就是佛经的办法。你看佛经上面的记录,有许多人,他懂了的问题,还怕别人不懂,比如像阿难或者文殊菩萨,他都要提出来再问。不是为他自己问;为别人问。所以问一个问题,我一个人懂了,希望大家懂,这也是慈悲心。那么,我就对他说,你写出来一起答。结果他一写出来,我说你已经自己有了答案。

  他的问题说,“思想思维也是阿赖耶识所呈现的比量,这个意思是否是由于我们的身心物质等等都由于阿赖耶识所生起的这个道理这个逻辑而来的?”对不对?好!我说你本身就是答案,对了!那就不要我来解释了。

  回到一般所讲唯识道理,前五识说:“性境现量通三性”,眼耳鼻舌身是现量的境界,不属于比量,也不是非量,就是讲,我们的眼睛、耳朵、鼻子、嘴巴舌头、身体,这叫前五个识,注意哦,我再说一遍,我们的眼识,不是眼睛哦!眼睛是叫做眼根;耳识,不是耳朵,耳朵叫做耳根。佛学名词叫根。我们现在名词,眼睛是视的器官,看东西的器官;耳朵是听的器官,鼻子是呼吸器官,舌头嘴巴是尝味道的器官,身体是感觉器官,这是简单地说。到目前为止,这个身体依医学的立场是九大系统——所谓骨骼的系统,这个身;神经系统;神经系统又要分类,中枢神经系统、自律神经系统。所以今天研究佛学讲修证非懂科学不可。要非常留意现代科学常识,一定要有。

  比如说,细胞是个系统,荷尔蒙又是个系统,比方讲人体的内部(学医学就知道)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所以医学分类、科学分类那么严密。这是肠胃科主要医生,他最后专门研究消化系统去;这是一个肺病的专科医生,他医学都学过了,最后是专研究到呼吸系统去。那么这许多的学问知识,在佛学唯识学里都属于“身根”。

  所以今天你们青年同学要承先启后,弘扬佛法的文化,乃至融会古今中外东西方文化,希望比我要高明,我已经很差劲了。因为我还没有时间学科学去。我相信我有这个头脑,因为很多学科学的同学乃至到了他的专业的大问题解决不了,就来问我。我有这个经验,问我时,我开始什么也不懂,我说你把你那门专业知识给我上课讲,讲完了,你的关键在哪里我就知道了。他就讲这个地方我怎么样试验都进不去,我说你这样一来试试看?哦!他进去了。他说老师你怎么知道,我说我也不晓得(一笑)。因为是你告诉我,你懂嘛!我是跟你学的哦。

  这个地方就给你讲证明,一个思想、学识,我们人的生命里头的慧力、智力是无穷的,只要你晓得去应用。这是附带说的。

  现在我们讲这个三量的道理,刚才提出来前五识,眼耳鼻舌身是属于现量境。

  谈到眼睛,眼识现量,譬如密宗、瑜伽、以及后来的催眠术(世界上催眠术是瑜伽yoga里面脱出来的一支),乃至道家,很多是利用光来修的方法。假设人对着镜子对着光,眼睛再一定好,一定,自然空了,一刹那之间就空了。但是要明师指导哦,吩咐一句话啊,不指导很危险,也许人就精神分裂了,业识就走了。这一刹那空了,他是利用什么?这个眼识现量,眼对着明。你们大家可以试验哦!

  把眼闭起来,突然张开对着前面,意识不加上分别,也不管它前面是个人也好、什么也好,这一刹那是眼识的现量。等于那个照相机,我们把它一架上,对准那个景象,照相机后面有个人,这个人不按快门,这照相机永远对着那个景象;我们的眼根、眼睛就是照相机,外面景象就是照相机所相对的现象。那么眼睛看到东西,马上我们晓得,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好看不好看,那是第六意识加上的分别。如果第六意识不加上,眼睛就是这个现量。

  现在告诉你意识的现量,有许多人比如禅宗的参话头、净土宗的念佛、密宗的修念咒子啊,又结手印、又摇铃鼓、又观想,意识忙得很啊!修密宗,那意识忙极了的,又念咒子“轰隆轰隆”,又结手印,这个指头弯过来、那个指头弯过去,搞了半天,又要散掉(手印);这是花了供养了,这是茶了给佛了……完了,忙得很,又铃子铃铃铃、咚咚咚,脑子要观想:几个头哦……忙活完了,那个意识累到极点,一下来以后啊,意识疲劳了,就摆出意识现量。意识现量一摆出,哦!呈现了!禅宗也如此啊。那么一般人认为是:“啊!悟了!”空了。

  实际上我们晓得,许多学禅修道,这里空了以后——所以清朝的雍正皇帝他是学禅的,他就讲,禅宗有三关:所谓破初关是第六意识被打破了。有道理,没有错。一般禅宗所谓破关,初步开悟了——参破了——第六意识现量境。这还要修,不算数的,所以初关破了没有什么稀奇。

  我过去的经验,随时要你破就破初关,把你引到那个空的境界很容易。因此你们也懂一个道理了。比如说打坐以后,我们这个身体上,气脉发动,有个观念很重要,你们浙江有两个同学日记上都写出来,很严重的问题。什么任督二脉啊、奇经八脉打通了……你要晓得,任督二脉、奇经八脉通了没有什么稀奇,这不是道啊!换句话说,这是身上面身根的现量而已!因为一般人觉得:哎哟!任督二脉、奇经八脉打通了,得了道——不相干啊!任督二脉、奇经八脉打通了他不死吗?还是要死;他不病吗?还是要病。不过少病、慢一点死。因为他气脉通了,生理正常。生理上保持(现状,延缓)脉的老化,有这个效果。所以气脉通流不过是身根与身识达到某一种现量的境界而已,不加意识破坏。

  譬如我们每一个人的气脉都在通的呀!你们注意哦,每一个人任督二脉都是通的哦!在座的人,凡是活人就是通的,不通它就死了。那么你说我怎么没有个东西在流动的感觉呢?那因为你的意识用在某一个追求观念非常紧的时候,影响了身识的神经也紧张起来,紧张起来自然感觉到有个东西在转动。这个东西一转动反转来影响你的意识,“啊!这个东西好!”意识进入了另外一个现量境界上,是诱导性的进步。就是这个道理。你认为任督二脉都通了,或者奇经八脉通了,乃至于密宗讲三脉四轮通了就成功、就得道了——不是的!错了!这个将来给你们讲,讲到那一部分再详细告诉你们。

  所以第六意识的现量是这样一个东西。

  因此,不要说现在没有禅师,古代许多的禅师充其量是第六意识破了的悟,不算究竟。几乎历代的禅师没有几个大成就的。因为教理不通。唯识是非通不可的,有这样严重。

  ----------------------------------------------------------------------

  前五识,看玄奘法师的前五识偈颂,性境,前五识属于性境,它属于现量不属于比量。因为比量、非量是第六意识的境界。前五识是现量。

  所以假设一个人修持懂了这个理,你坐起来就是傻拉瓜唧坐着都可以,你的意识不起比量、非量、不起分别的作用,你身体坐久了,这个现量自然起变化。但是你要注意哦,是身体起变化,譬如刚才提到奇经八脉、任督二脉乃至身体内部到了某一个气脉、到了某一步功夫,你坐在这里,身体内部是亮的,发各种彩色的祥光!在普通,你理不通,认为得道了!那你这一观念错了,就属于外道哦!虽然不属于魔道,却不是真正的佛法。但是这个功夫呢?外道也好,佛法也好,身体一样内部发亮。至于这个是什么境界呢?这是五蕴里的“受阴”境界。“受阴”是什么呢?就是感觉,还是感觉范围。这个感觉的东西哪里来?感觉就是第六意识的分别。

  这个五阴同唯识的关系太严重了,将来再说。现在我们暂时把现量的讨论到这里为止。

  ---------------------------------------------------------------------------------

  现量境、比量境、非量境(南怀瑾讲述)

  直觉是不是现量境?

  有一位道友提出来:所谓现量,是不是相当于现代心理学所称的直觉、直觉的境界?不是的!不是的!现量境——我们常常看到,现在有许多人把西方哲学里的心的“直觉”这个名称,解释禅宗的第一步——开悟,认为悟道那个就是哲学家柏格森所说的直觉,这是错误的。

  条子上写的这个问题:所谓现量——我们现在讲因明、讲逻辑了——是不是相当于心理学所称的直觉?我们先讨论这个提出来的问题本身。所以你们学了佛要懂得因明,思辨是非常细腻的。现在我们要晓得,讲哪一种现量?需要下个范围。我们要改这个题,这个条子上的问题:“所谓意识现量是不是相当于心理学所称的直觉?”那么答复还简单。假设照原来写的条子所讲:“所谓现量是不是相当于心理学所称的直觉?”这个问题大了。刚才讲过,扩大来说,山河大地一切皆是第八阿赖耶识的现量。那么,不是心理学所讲的直觉了。这个懂了吧?就等于已经答复了。

  所以叫你们注意华严经。——为什么说山河大地等等宇宙万有都是第八阿赖耶识所起的现量、是它的性境呢?好,我告诉你们。你们光看唯识学、《成唯识论》或者看一些……那,你死了!充其量你到了熊十力、欧阳竟无先生这个境界。当然杨仁山先生不走这个路子,他最后还是归之于净土,他修持得很高明;那你们完了!所以唯识宗第一本大经《华严经》,我提出《华严经》你们大概就可以懂了,悟进这个道理,不是禅宗的开悟,道理上悟。《华严经》很多重要的的话:“一切皆从法界流”,一切皆从法界流出来,法界代表自性——自性真如——阿赖耶识的清净面(庵摩罗识)。“一切皆从法界流,一切还归于法界”,你就懂了,不用再说了。

  那么现在我们回转来,这个条子所提的:大的现量——一切皆从法界流——宇宙万有都是自性的流露、天然的流露,可以加个名称——“如来”真性的流露。是凡夫自性的共业,如来真性的流露。

  所以,直觉、心理上的直觉,是第六意识的境界。第六意识的什么境界呢?你们注意唯识学,你翻开《瑜伽师地论》前五识里就有:率(suo3)尔心。率,现在念“率(shuai4)”。这个字是破音字,有好几个读音。兜率(suo3)天,有人念兜率(lv4)天,不是兜率(lv4)天,兜率(suo3)天;汇率(lv4)。这个字好几个读音,破音字。

  率尔心,第六意识率尔心,有种的突然而来——这个直觉。乃至一般心理学所讲的第六感、灵感,都属于第六意识范围,同第八阿赖耶识的影子都没有,不相干。所以,柏格森所谓的直觉,这是第六意识,依唯识里头的率尔心而已,这个是直觉。那么你说它属不属于现量呢?当率尔心起的一刹那,不加分别的时候,它也是意识的现量;加分别了,不是现量,那叫分别心了,那叫分别了,意识的分别、分别境界。所以讲这个唯识啊,它的逻辑的范围严格得很!

  要懂了唯识,你的修行的路子不会错了,你就有资格去学密宗,有资格去学禅宗了。

  直觉是率尔心的一种。

  关于种子识的现量问题

  还有人提问题:意思就是说:我们生命带来的有种子——前生带来的种性,比如说天才儿童,为什么不是他父母遗传?父母遗传是四个因素里头的一个因素,他本身带来、阿赖耶识前生带来的种性特别偏向于某一点的,那么这个种子发生现行。我们这一生所作的行为——现行,变成来生的种子,所以啊,种子起现行,现行生种子,三世因果就建立在这个地方。我们“若问前生事,这一生受者是”,这一生的感受;若问来生事呢?问来生会变人、变狗呢?还是变猫、变老鼠呢?还是升天呢?还是成佛呢?“今生作者是”你这一生的行为。这个就是种子识的道理。

  因为这位问的先生也是教授,他晓得这个道理。种子识的现量,我们带来这一生的生命,不要这一生的现行有了经验,它的种子识也会呈现。他提出一个事实——也是每一个人啊,个个都有经验,个个不敢说。你要知道,研究佛法要破了一切的虚幻的层面,敢说出来。——他譬如青年的时候,没有男女讲恋爱的经验,也没有犯过性、犯戒的经验,不要说没有男女两个性关系,也没有犯过手淫,也没有遗精。他说,可是当第一次犯遗精做梦的时候,要梦遗,梦到有对象的,有女性的。而这一个女性啊,并不认识,那么而且这个时候,并没有后来真正的性的行为,好像一接触一看见了,就有遗精的行为来了,这是第一次的遗精。而且平常在梦中这个女的经常出现,究竟看清楚了没有?没有看清楚。比如有一个同学告诉我说:奇怪了!老师,我始终梦中遗精,又不是我的爱人、又不是我的太太,梦得就奇怪,始终是一个穿黄衣服的女的,这个穿黄衣服的女的只要一看见,我就非遗精了不可了。他说也没有动欲念啊!(类似的问题)男性女性(都有)。

  还有人梦想第一次性的行为的经验,在梦里头大家有。这就是金圣叹批评的,这种事啊,人人都有,个个不肯说,表面上假装起来都是道德。如果研究佛法,这个地方就值得研究了。所以人学佛不能伪装,这就是妄语,伪装“我没有!我没有!”,已经打了(妄语),自己犯了(妄语),心理犯了妄语,对自己犯了妄语,照菩萨戒(来讲)。不一定给别人知道,你心里却知道是假的,叫盖覆。在自己的心理上下意识的缺点拼命遮住,这个属于盖覆。盖覆的道理:就是犯的错误自己遮起来、就把它盖起来、掩饰起来,这是犯戒的。比如我们讲这种心理行为大家有。

  还有,譬如很多人,假设我在外国我就做了,在外国我就发表;在中国我就不好意思,我也有点盖覆了。为什么呢?譬如许多人,梦中的性经验的对象,就同弗洛伊德所讲性心理学,牵涉到弗洛伊德也了解到意识的关系啊,但是他不懂第七识、第八识。但是弗洛伊德性心理学,在唯识学中有一部分、很小一部分道理他是对的,并没有错。可是他自己没有进一步啊,所以弗洛伊德最后自己也发疯了、神经了。他解决不了问题了。如果到东方来,一学佛,他就可以得救了。

  许多人梦遗的对象,梦中性交的对象是父母,差不多这种成分,如果做调查的话占了十分之六以上。我所讲的,可以说我负责告诉你,经过调查的。因为许多同学碰到了这些问题,他跟我俩谈得很坦白。那么我就告诉他从哪个地方下手修行,这个根本习气才能够转过来。但是这不是习气的问题,这是前生种子问题。所以像这一位道友问的,他说这个经验,是不是我梦中第一次那个异性的对象,是我前生的业果的因缘种性,在种子里?不错!是这样。这就是阿赖耶识业果的种子。

  所以佛经上说:“纵使经百劫”,一个人纵使经过一百劫,我们做了的行为、做了的事,“纵使经百劫”,第二句你还记得吧?“业果终不失”吧?是不是这样?这是戒律上的一个偈子。“因缘会遇时”,第三句;“果报还自受”。所以一切起心动念一个行为,修行人之重要。纵使经过了一百劫呀,“纵使经百劫,业果终不失”,始终没有丢掉的。丢不开。你说我证得空了,你以为把业也空了?果报不空啊。“纵使经百劫,业果终不失,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所以有时候你遭遇的因缘,假设你上街,到街上过、到马路在巷子里过,人家楼上一个洗马桶的水,咚,一倒,好,你淋了一身!你说这是什么因缘呢?是不是?为什么刚刚淋到你呢?“纵使经百劫,业果终不失,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所以有时候,像一个同学告诉我,为什么我梦中碰到梦遗了的那个异性的对象总是穿一件黄的衣服?我说我告诉你,那个面孔你想看仔细,一定看不仔细。他说:“对了,老师你怎么知道?我在梦中的时候老师你是不是在神通看到我做梦啊?”呵呵,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也有人很清明地,梦中这个对象就是看得很清楚,乃至可以跟你俩说话,乃至把你害得病。那么你迷信啊,以为狐狸精了什么——你多生累劫以前,你以淫欲的事情害过人家死掉的,现在“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照样照受不误。所以梦中的因缘很多都是前生现生种子的。

  不思善、不思恶时是什么境界?

  有道友提出来一个问题:“不思善、不思恶,于么时,”这三句话就是《六祖坛经》上六祖接引惠明的时候,六祖叫惠明不思善、不思恶,“于么时”,“于么”就是唐代的术语,客家话里头好像有这一句。这个还保存。闽南话有没有相(似的话?)……这个时候——“于么”这一句话,中原、湖北人还有这句话——“么子”,你来做什么?有什么事啊?么子,就是“于么”的么子。“于么时”,这个时候,“那(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这个“那(哪)个”是问号。后来有许多人讲禅学的,把“于么时”、正是这个时候,不思善,“那个”——变成肯定语了,他说这个就是本性,完全错了,这个禅学这样讲很危险了!

  现在这位道友提得很明白,就对了,他说:不思善、不思恶,于么时——这个时候是哪一种“量”?是哪一种“境”?是现量呢?还是比量呢?还是非量呢?是性境呢?还是独影境、带质境呢?“不思善、不思恶”是“无记性”呢?还是叫做“无念”呢?这个问题,我告诉我们这个学员部、研究部的同学们注意,像提出的这种问题,我答复起来就比较起劲一点了,提的问题也简明、扼要、明了,(这)就要懂得逻辑了。

  不思善、不思恶,这个时候,你要晓得,如果有一般人认为这是得道的境界,刚才首先提过,是错误的。“不思善、不思恶”,你所问的问题的本身都有,怎么样都有呢?当我们不思善不思恶,你就要看自己;有时愣住了,也没有想好的、也没有想坏的,这是属于“无记性”。

  那么无记性是哪一种“量”呢?这就很难讲。怎么很难讲呢?这个拿“三量”来讲,意识境界——不思善不思恶是意识停止作用一下,暂时——不是“停止作用”,这个话有语病,讲唯识讲因明就不可以乱用名词。不思善不思恶,意识——暂时,用三个字,唯识的:“流注住”。这个留住一样、停留。流水的“流”、注意那个“注”,停住在那里。我们意识之流之流注,像一股流水在流。不思善不思恶,并没有两头切断,不是“三际托空”,这个时候啊,愣住了的境界是“无记性”。那么“无记”当然不是意识清明的现量。如果说这是意识糊涂的现量啊,这个“现量”可以用。但是“现量”几乎限制在清明。那么它是属于非意识的现量。那么这个时候,不思善不思恶,无记性不是无念,正是有念,这个“念”是什么?念在无记。

  所以啊,我们宋朝以前,有禅宗的大师到西藏来传禅宗的佛法。说禅宗以什么为宗?无念为宗。把六祖的无念拿到了一半。《六祖坛经》自己有解释,六祖把这个名词分开了,“无”是无妄想、没有一切妄想,“念”是念真如。这个叫无念。《六祖坛经》自己有解释。那么一般人把无念当成什么都不想,不思善不思恶,那很糟!那是无记性。无记性当然不是“性境”。也可以说是性境,什么性境?糊涂的性境,就是糊涂性境,它不能算是“独影”,它也不能算是“带质”。

  所以这个无念要注意,学佛、一般人的学佛,以为打坐学佛到达了无念什么都不知道是入定,很糟糕的!你们许多打坐学外道也好、学佛也好、学密宗也好、学显教也好,认为什么都不知道,目的也想达到自己什么都不知道,没有感觉、没有知觉,以为是入定……你恰恰到了“无念境”,无念境无记性。你这样修持来生的果报走入畜生道,资格最高的是变猪。变成动物,吃饱了,头脑没得思想。

  我本身经验,我曾经修过无念定,修了半年以后,我所有的文字忘记了,拿起笔来不会写字,一个字也写不出来。我马上可以做到。统统丢光了。马上自己警觉到这不是道。所以宗喀巴大师也晓得,所以西藏人大批驳汉人没有佛法、没有真正的佛法,真正的佛法就在西藏,就是这样来的。这个无念怎么是佛法呢?无念是无记性、大昏沉。所以它是这个道理。

  那么六祖接引惠明禅师呢?看《六祖坛经》你要注意哦,他是一个教育的方法。他(惠明禅师)不是赶六祖吗?从那个山岭上大庾岭,江西朋友有好几位,蔡生就是江西人,大庾岭他晓得的,大庾岭头翻过去就是广东了,广东境界了。爬上那个大庾岭(气喘嘘嘘的),这样赶上去呢,那么六祖没有办法了,已经赶到人,都看到啦。六祖所以把衣钵一丢,扔在那个石头上,人就躲到草里头了。那个惠明法师军人出身,是个将军,武功很高,所以他就赶到了,很多的师兄弟还没有到。结果一看到衣钵啊,他一边喘气一边赶紧抢这个衣钵,衣钵拿不动了。这个里头就是问题了,一件衣服一个饭碗,他当过军人,武功也很高,大庾岭爬得那么快上来,一个衣服都拿不动了。难道手麻痹了?怎么样都拿不起来,他就叫了,叫六祖,说:能上座呀,我不是为衣钵来的啊!我不是抢衣钵、不是为传位来的呀!我是为求法来的啊!六祖才钻出来,“是真的呀?”“真的!”那么他要传法。那么你想在那个气喘嘘嘘的,那个一身汗流,六祖趁这个时候,六祖的禅宗的教育方法来了!

  人到疲劳劳累到极点,这个杂念妄念自然少了。所以文人不运动,那个思想永远停不了,脑子越来越灵光,身体越来越差劲,一个个有病,眼睛的近视越来度数越高,那就是缺乏运动了。他那个运动之下,那个上来,然后叫他,——“唔,这个时候,你好好站着!”没有叫他打坐哦。想象中,当然应该是站着,你看那个书上记载。“不思善不思恶”,你什么都不要想。一个那么讲,一个就听他的样子了,就站在那里什么也不想,那么六祖讲:“于么时,”这个时候,问他了:“哪个是你的本来面目?”,提起来的参究、思维,善恶也不想,什么都不想,不想的时候,哪个是你的本来面目?虽然不思善不思恶,你知道自己不思的灵知之性还在撒!所以这个时候——啊!悟道了。

  不是说“不思善不思恶”就是禅哪!大错而且特错啊!那个是猪禅。拿闽南话叫“嘀唝禅”,那还叫禅啊?!。

  所以啊,不思善不思恶,再进一步说,真达到无念境界,不是不思善不思恶。所谓禅宗的语录上经常:“善恶路头相次绝”,这就对了。很多祖师讲,“相次绝”。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路头”,两条路,两头的路。相对的,相次的。绝,那么当中(中)间的空灵、自性灵明现出来了。所以要注意哦!

  所谓不思善不思恶,研究《成唯识论》就知道,无想定就可以做到这样。无想定不是正定,外道定,没有悟道的,所以无念无想,特别注意。所以你看,通宗不通教很严重。佛法教你三十七菩提道品,从四念处开始。四念处,“念”是中国的翻译,所以念佛也是念。这个念实际上代表了什么?

  你研究了唯识,念就是代表了心量,整个的心量的统称,心的量。这个叫做念。第一条我想答到这里差不多了,你们大概了解了。

--------------------------------------

  三种心量

  现量境、比量境、非量境(南怀瑾讲述)

  摘自<禅学讲座>南怀瑾讲述

  三量:量的意义很深奥,无法给他下一个很确定的语译,姑且把它解释为心性所起境界的范围、现象、功能,综合起来这许多观念称做量。

  三量是:现量、比量、非量。

  现量

  我们的心意识所起的作用是真实的,称为现量。如何才是现量呢?

  譬如我现在在诸位面前举起这个手表,当大家眼睛接触到手表这一刹那,而意识还没有起分别时,这是眼识的现量;等到明了这是一只手表的时候,已经成为第六意识分别心的现量,而非眼识的单独现量了。又如,当我们专心看一本书、一幅画,或注意一件事时,旁边走过一个人,这个人的影像我们看到了,但是,这个人是男、是女、是胖、是瘦不知道,这就是眼识的现量。因为这个时候,眼识还有一部份的现量,配合了意识的现量在分别书、画、故事的内容。眼识本身有一种看的功能,它像照相机一的镜头一样,有一定多大的范围,可以对外摄取景象,但是不能分别它是什么,等到晓得这是什么东西的时候,那已经是第六意识的事。

  耳识也是一样,当现在大家专心听我讲课,心里在分别这是什么意思,听的时候,决定它重要不重要,要不要在笔记本记下来,这是耳识的一部份现量,配合了意识的现量在听课,可是当你在听课的时候,电风扇转动的声音,你们同时也听到了,有时候只听到有这一种声音,而没有去分别这是电扇的声音,这种境界,就是耳识的现量。因此,眼、耳、鼻、舌、身这前五识,都通于现量。

  前五识(眼、耳、鼻、舌、身),是阿赖耶识的性境与现量,可是是带质所生。

  为什么人类会生出眼、耳、鼻、舌、身呢?因为阿赖耶识在过去的功能当中,就带着有产生这些种子;西方宗教说是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了人类,可借作比喻,可是这种说法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我们了解了上面哲学理论的根本,对于宇宙的万事万物,晓得了它的本源;花为什么是红的,叶子为什么是绿的,这都是阿赖耶识由于众生共业所感,带质所产生的结果。

  因此,唯识这一门学问,是非常精密而科学的。要研究起来,非常复杂,绝不可以有一些马虎笼统。学禅宗而不通唯识,那是绝对不可以的,所谓“通宗不通教,开口便乱道”,就是这个道理。

  现代人类文化,几乎进入“空白”的一个阶段。如果将来东西方文化真的汇流了,我想,唯识学一定会在西方生根。因为唯识学的精细,正好配合了西方科学的精神,一定有它辉煌成就的一面。不过,由于唯识学的精密深奥,加上玄奘法师所翻译的中文,深涩难懂,在三、五十年之内,能不能很精确的翻成外文,可能颇有问题。

  上面所讲的是现量。

  比量

  人类的心理活动,多半属于非量,而意识分别,又多半属于比量。学外文的人,一定有个经验,当他要说外文的时候,一定先起了中国话的意识,而后再从脑子里翻为外文说出来,这种做了双重的工夫,就是比量的道理。

  尤其一切观念的产生,更是比量的境界。譬如道理的观念,我们看一个人有没有规矩,他的行为使人讨厌呢?还是喜欢?这一种合不合于自己意思的观念,是我们阿赖耶识先天的种性里,遍计所执的比量。如果我们人类对行为不预立标准,那么,一切行为,就无所谓对与不对,因此,人的观念,都属于比量。

  甚至于一切知识、思想、感情、行为等等,都是遍计所执的比量,而非现量,更不是真实性的。

  佛法所讲的空,是本性上现量境界的形容。我们如果在“如如正智”上,去了(空)依他所起的遍计所执的分别妄想,剩下来去不掉(空不去)的如如正智,就是我们心性的现量。这种心性的现量,在禅宗称为“心”,在教义称为“般若”,在唯识称为“实性”。

  非量

  那么什么是非量呢?我们的一切幻想、妄想,大部份属于非量。而根据后天的经验,很多幻想与妄想,没有离开非量。

  譬如一个神经病人,他所听到的声音,并不真实,见到的一切色像,也都属于幻想,这就是非量。可是,据我们了解,他这些非量的境界,却没有离开他的知识范围,不过是从经验中片断的凑合来,造成一种幻觉的境界,因此,这种非量,究其实,还是从比量所引起。

  好像三十几年前流行西方抽象表现主义的绘画,其绘画原理姑且不论,观赏者爱怎么看,就怎么看,可是,你所看出来的印象,毕竟都没有离开你的知识经验范围,这也是由比量所产生的非量。

  又如我们做梦,不会做过没有经验过的事物,但是,在梦中的境象则比较紊乱而没有条理的,这种梦境虽然是非量,可是也是比量所引起。

  西方的宗教,它所描写的天堂,完全是西方文化的色彩;而中国所讲的玉皇大帝、十八层地狱,却完全是东方的文化色彩;而回教,则全是阿拉伯的色彩。这说明了各地方的人,都是按照自己知识经验中的比量,来创造非量的境界。

  要想学禅修道,就应该尽量破除比量与非量的境界,尽量保持现量的境界,才可以入道。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