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问题解答:佛学问题解答系列 09
佛学问题解答:佛学问题解答系列 09
问:菩萨当知九种会障碍善道、妨害修善的因缘 <br> 一、已恼害我。二、现恼害我。<br> 三、当恼害我。四、过去憎我善友。<br> 五、现在憎我善友。六、未来憎我善友。<br> 七、过去爱我怨家。八、现在爱我怨家。<br> 九、未来爱我怨家。《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
<p> 问:凡夫的财产、身体、生命都是极度不坚的,但在《本事经》中提供了三坚法,能转变世间三种不坚而成三坚的方法 <br> 一、不坚财贸易坚财:意指一切世间财物,体非坚固,聚散无常,不可久保;如能持以布施梵行清净之人,追求无上安乐涅槃,或求当来天人乐果,便成坚固之财。<br> 二、不坚身贸易坚身:意指父母所生之身乃四大假合,危脆不实,体非坚固,生灭无常,不可久存;如能持守五戒,清净无染,修习菩提无上之道,证金刚不坏之身,成坚固之身。<br> 三、不坚命贸易坚命:意指人所受之命虽寿夭不齐,皆同梦幻,体非坚固,倏忽无常,不可久保;若能了知四谛,修习正法,超越生死,以续常住不朽之慧命,便成坚固之命。</p>
<p> 问:菩萨应努力学习的精进法门 <br> 一、被甲精进:是指在最初发勇猛强烈之誓愿心,如先着盔甲而后见贼,不怖种种难行,修诸胜行。<br> 二、加行精进:是指在生起坚固勇悍之方便,以策励其心,决定勇行。<br> 三、无下精进:是指不自轻蔑,也不畏惧,能更生勇励而无怯下之心。<br> 四、无根精进:是指能忍受酷寒炎热等苦。<br> 五、无足精进:是指在下劣之善无厌足,欣求最上之胜功德。<br> 六、摄善精进:摄取接受一切的善法,努力修行。<br> 七、利乐精进:抱持利乐一切众生之心愿,竭力践行,而心不疲劳。(以上七种精进整理自《成唯识论》、《菩萨戒经》)</p>
<p> 问:供佛及僧.功德殊胜—(二) <br> 1.若复有人斋食供养佛及众僧,功德有十。云何为十?<br> 一、寿命延长;二、形色圆满;三、肢节多力;四、记忆不忘;<br> 五、智慧辩才;六、众覩欢喜;七、丰足珍宝;八、人、天自在;<br> 九、命终生天;十、速证圆寂。如是十种胜妙功德,施佛及僧斋食供养,获如斯果。<br> 2.若复有人修严房室、屋宇、殿堂,施佛及僧,功德众多。行相云何?<br> 一、恒离惊怖,身心安乐;二、所得卧具细软最妙;<br> 三、衣服严身,香洁清净;四、人间、天上五欲自在。<br> 五、剎帝利、婆罗门大姓种族及长者、居士、宰官、商主、聚落城邑国王、大臣,随愿满足,皆悉成就。<br> 六、若于转轮圣王随其福力,一洲、二洲乃至四洲,王化自在。<br> 七、若于六欲诸天、四王忉利乃至他化自在,愿皆成就,意生彼。<br> 八、若复有人由前福力,于色界诸天、梵众、梵辅乃至色究竟天,皆悉成就,随愿生彼。<br> 九、若复有人于无色界空无边处,乃至非想非非想处,皆悉成就。<br> 十、若于预流、一来、不还、阿罗汉果、缘觉,乃至无上菩提,随其所应,皆得成就。如是功德差别无量,因修房室、殿堂、楼阁,施佛及僧,获如斯报。<br> 3.若复有人以美饮汤药施佛及僧,获十种功德。云何十种?<br> 一、诸根圆满;二、清净鲜洁;<br> 三、额广平正;四、容貌熙怡;<br> 五、形色光润;六、福德圆满;<br> 七、离饥渴;八、远离三恶;九、生天自在;十、速证圆寂。<br> 如是功德,施佛及僧美饮汤药,获如是报。(以上讲义内容节录自《分别善恶报应经》宋天息灾 译)</p>
<p> 问:供佛及僧.功德殊胜—(一) <br> 1.若复有人施佛床座,获十种功德。何等为十?<br> 一、德业尊重; 二、世间称赞;<br> 三、肢节多力; 四、名称远闻;<br> 五、德美歌颂; 六、安和适悦;<br> 七、获转轮王座,仆从众多;八、见者欢喜;<br> 九、生天自在,福相具足;十、速证圆寂。<br> 2.若复有人布施鞋履供养僧佛,功德有十。云何十种?<br> 一、威仪师范; 二、象马无阙;<br> 三、行道勇健; 四、身无疲乏;<br> 五、足步无损; 六、离荆棘沙砾;<br> 七、获神足通; 八、仆从众多;<br> 九、生天自在; 十、速证圆寂。<br> 3.若复有人以钵器什物施佛及僧,功德有十。云何十种?<br> 一、形色光润; 二、器物具足随意受用;<br> 三、离诸饥渴; 四、珍宝丰足;<br> 五、远离恶趣; 六、人天欢喜;<br> 七、福相圆满; 八、尊贵自在;<br> 九、恒生诸天; 十、速证圆寂。<br> 4.若复有人以象、马、车乘施佛及僧功德有十。云何为十?<br> 一、足相柔软; 二、威仪无缺;<br> 三、身离疲乏; 四、安乐无病;<br> 五、冤家远离; 六、神足自在;<br> 七、仆从众多; 八、人、天福相,见皆欢喜;<br> 九、命终生天; 十、速证圆寂。</p>
<p> 问:长寿佛咒功德利益 <br> ◎长寿佛咒(三遍或七遍)<br> 瓮 那摩巴嘎瓦得 阿坝热 么大 阿耶加那<br> 唵 那摩巴嘎瓦得 阿坝热 么大 阿耶加那<br> 色波那 则大得昨 杂呀 达它嘎达亚<br> 色波那 则大得昨 杂呀 达它嘎达亚<br> 阿哈得 萨亚桑波达亚 达亚它 瓮<br> 阿哈得 萨亚桑波达亚 达亚它 唵<br> 本耶本耶 吗哈本耶 阿坝热 么达本耶 阿坝热<br> 本耶本耶 吗哈本耶 阿坝热 么达本耶 阿坝热<br> 么大本耶 加那桑吧 若巴子得 嗡萨日瓦 桑嘎<br> 么大本耶 加那桑吧 若巴子得 嗡萨日瓦 桑嘎<br> 巴热西达 达日玛得 嘎嘎那 萨梦嘎得 桑巴瓦<br> 巴热西达 达日玛得 嘎嘎那 萨梦嘎得 桑巴瓦<br> 波西得 吗哈那亚 巴热瓦锐 梭哈<br> 波西得 吗哈那亚 巴热瓦锐 梭哈<br> ※观想此等有情从生命畏惧中解脱,生生世世获得寿。</p>
<p> ◎心咒<br> 瓮 啊弥里打 得杰 哈喇 吽 <br> 唵 啊弥里打 得杰 哈喇 吽 <br> 1.其小咒又云心咒,本名曰无量寿如来心真言。此咒能诵十万遍满,得见阿弥陀如来,命终决定得生极乐。旄《无量寿修愿行供养仪轨》</p>
<p> ◎修持法与经证 <br> 1.持诵时,观想心月轮上有一红色梵文「纥利」字,放光普照一切众生。遇斯光者,罪障消灭,苦恼解脱。此咒即完全无缺之往生咒,亦名弥陀大咒。<br> 2.「纥利」字, 具四字,成一字真言,⋯⋯若人持一字真言,能除一切灾祸疾病。命终已后,当生安乐国土,得上品上生。旄《大乐金刚三昧经般若理趣释》<br> 3.此无量寿如来陀罗尼,纔诵一遍,则灭身中十恶、四重、五无间罪,一切业障,悉皆消灭。<br> 4.若苾刍、苾刍尼犯根本罪,诵七遍已,实时还得戒品清净。<br> 5.诵满一万遍,获得不废忘菩提心三摩地。菩提心显现身中,皎洁圆明,犹如净月。临命终时,见无量寿佛来迎,则生极乐世界,上品上生,证菩萨位。旄《无量寿如来修观行供养仪轨》<br> 6.《念佛直指》云:「诵根本真言,得大精进,速生净土。若持三十万遍,阿弥陀佛常住其顶,决生净土。」 </p>
<p> ◎功德利益总说<br> 1.长寿佛又名无量寿佛,无量之意为不可计数、广大无边,乃是法身阿弥陀佛以报身佛呈显的另一种形相。主司众生所畏惧之魔障、死神,而护佑有情得自在,与白度母、尊胜佛母合称长寿三尊。<br> 2.长寿佛法又称长寿百岁法,勤修此法能延长寿命,增长福德智能资粮,亦能摧灭非时横天,身中十恶、四重、五无间罪、一切罪障悉皆销尽。<br> 3.修持长寿佛心咒,能令福德寿命及智能增长,更能息除障阻寿命之各种灾劫、恶疾、病灾,更不受一切传染病毒侵害,避免非时而死及夭折、意外身亡,消除无始劫一切罪业,证无死成就,命终顺利往生西方极乐净土等殊胜功德。<br> 4.修持长寿佛,现生可消除疾病、延长寿命,善业善缘增长,恶业恶缘缩短,令世间法之事业长寿。<br> 5.在西藏很多希求延年益寿的人都会参加长寿佛的法会,以求佛的加持,长寿健康。</p>
<p> 问:光明真言与破地狱真言 <br> ◎光明真言全名为「不空索毘卢遮那佛大灌顶光真言」,或称「毗卢遮那佛大灌顶光真言」,通常简称「光明真言」。 <br> 瓮 阿谟伽 尾卢左曩 摩诃母捺蜡<br> 唵 阿谟伽 尾卢左曩 摩诃母捺啰<br> 摩抳 钵头摩 入哇蜡 钵蜡袜哆野<br> 哄 摩抳 头摩 入 啰哆野 吽</p>
<p> ◎光明真言功德利益总说 <br> 1.光明真言为密教陀罗尼之一,为大日如来之真言,被尊为一切诸佛菩萨之总咒。 <br> 2.光明真言常被用于与往生、丧葬、墓地及施饿鬼等有关的场合。亦能除灭现世病障、鬼娆、眼病、毒虫之害等。 <br> 3.若有众生随处得闻此大灌顶光真言,过去一切十恶、五逆、四重诸罪,烬然除灭。 <br> 4.依此法仪轨以修之密法,谓之为「光明真言法」,此法主灭罪、除病、息灾,尤其是灭罪所修。 <br> 5.据《光明真言经》中记载:「若有众生随处得闻此大灌顶光明真言。二、三、七遍经耳根者,即得除灭一切罪障。身坏命终堕诸恶道,以是真言加持土沙一百八 遍,尸陀林中散亡者尸骸上,或散墓上。(中略)神通威力加持土沙之力,应时即得光明及身除诸罪报,舍所苦身,往于西方极乐国土,莲华化生乃至菩提更不堕 落。」 <br> 6.依前经其做法大致为:若有众生命终应堕恶道,以此光明真言加持土沙一百零八遍,散于亡者身上或墓上,此亡者即令已在地狱、饿鬼、畜生及阿修罗的四恶趣 中,也会以一切不空如来、不空毘卢遮那如来真实本愿,大灌顶光真言加持土沙之力,应时即得光明身,除诸罪报,舍所苦身,往于西方极乐国土,莲花化生,乃至 菩提,更不堕落。 <br> 7.「土沙加持作法」所依据的就是此咒,依此法诵108遍光明真言所加持的土沙,就是常用于与亡者有关场合的所谓金刚砂或光明砂。此砂洒在尸身或墓地上,可消灭罪障、往生净土。 <br> 8.《光明真言仪轨》中更说道:如诵此真言一遍,则相等于读诵诸大乘经典之百亿无量陀罗尼功德! </p>
<p> ◎光明真言曼荼罗 <br> 1.以光明真言之每一梵字排列成字轮之曼荼罗,称为「光明真言曼荼罗」或「光明真言破地狱曼荼罗」,乃取光明真言一字所放之光明,遍照众生界,破无明烦恼黑暗之意。 <br> 2.此曼荼罗为生死出离之大秘法,与恶罪顿灭之大神咒,由其功德可破碎地狱门,开显菩提之道。 </p>
<p> ◎智炬如来心破地狱真言(简称:破地狱真言)<br> 曩谟 阿瑟咤 始底南 三藐三没驼 矩胝南<br> 曩谟 阿瑟咤 始底南 三藐三没 矩胝南<br> 瓮 撮辣纳哇 婆细 提哩 提哩 哄<br> 唵 撮辣纳 婆细 提哩 提哩 吽</p>
<p> ◎智炬如来经证出处与功德:《智炬陀罗尼经》</p>
<p> 1.尔时普贤菩萨告日月天子言:「诸天子!此陀罗尼,八十八亿诸佛如来为欲利益诸众生故之所演说。诸天子!优昙花犹可易现,此陀罗尼出现甚难。 <br> 2.诸天子!诸佛出世犹可值遇,此陀罗尼得值甚难。此陀罗尼犹可易得,诵持之者,斯复转难。 <br> 3.诸天子!若欲救拔造五逆罪谤正法人,当受阿鼻地狱苦者,可于闲处净涂其地,随其所办种种香花而为供养,于三七日中昼夜六时,诵此陀罗尼咒。 <br> 4.以是陀罗尼威神力故,令阿鼻地狱应时破坏为百千分。是中众生即得解脱,何况有人在于人间而得闻者!当知是人,则为诸佛及我等菩萨之所护念。诸天子于此所说勿生疑惑!」 <br> 5.若救地狱诵智炬如来心破地狱真言一遍,无间地狱碎如微尘,于中受苦众生悉生极乐世界。 <br> 6.若书此陀罗尼,于钟鼓铃铎作声木上等,有诸众生得闻声者,所有十恶五逆等罪,悉皆消灭不堕诸恶趣中。 <br> 7.又凡诸经中,说书写陀罗尼利乐有情者,皆用西天梵字,非是随方文字也,如或梵汉字双兼书之,更妙。 ◎破地狱印 (二羽金刚拳。檀慧两相钩。进力竖侧合。心想开地狱。三诵三掣开。) 三诵: 唵 啊 吽 ◎由此印咒威神力故,所有诸趣地狱之门,随此印咒豁然自开。</p>
<p> 问:空性的智慧 <br> (一)、一个人若想从轮回苦海中解脱,便一定要对空性有所了解。<br> (二)、一切有情因不知一切法乃为空性而执无我为实有,因而产生了瞋等五毒,并累积各种罪业而遭受地狱等六道轮回之苦。<br> (三)、一切众生虽然喜乐,但却不懂寻求空性等之快乐的根本;虽然不喜苦,但却不懂舍弃执实和烦恼等之苦的根本。<br> (四)、念头和心理的苦恼自心中生起。因此,念头和心理的苦恼即是从空性中生起的。如果你了解了此点,你便了解了佛法的一切精要所在。<br> (五)、「心」是个被嫁祸、归罪的名词。心所指的对象为何?它是那有着「我快乐、我不快乐、我……」等,想着种种念头的东西。当心无法本然地认识它自己时,就有了迷惑的有情众生。<br> (六)、如果无法了解心的作用,那么你应该如此思维:如果你能够抓住某些想要的东西,如你的财富或家人,以为足够。但是,你仍然会有许多贪求。贪欲永远不可能被用尽。<br> (七)、如果你认识到一切的迷惑外相皆自空性之心生起,而形相、音声、味道、口味和触觉的对象物,都只是迷惑之外显而已,那么你将会了解到一切现象都像是一个幻相、一场梦、水中倒映之月、一道彩虹或是镜中的倒影罢了。<br> (八)、人们尝试着执持着他们的执着,与拒绝不快乐的东西。但这些是永不竭尽的,也因此而有许多心理的不悦和问题生起。<br> (九)、当我们看到某些我们想要的东西时,我们会想:「我喜欢那个。」接近某些不愉快的东西时,我们会想:「我要除去那个。」这些事物好像真实地显现,但事实上它们的精要所在是空性的,它们并不存在于任何地方。 <br> (十)、了解何谓空性,是减少、去除对自我执着、烦恼的圆满方法。那是什么呢?例如,我们以为「我」、「我有个身体」。但我们的身体仅仅是我们自己迷惑的外在显现。它们并不是真的,它们是空性的。<br> (十一)、心是空性的,而且空性之心具有光明与觉知性。这三者是合一无别的。在这三者的基础上,「我」与「他人」、执着、侵犯、猜忌、傲慢等等概念生起。<br> ((十二)、)因此,心的重点乃在它是空性的,它没有任何颜色或形状。它像是虚空般的空性。而我们必须去认识这像虚空般的空性。<br> (十三)、假如你认识心的作用,那么即使是如执着等心理烦恼的生起,你也不会被其力量所支配。假如侵犯之心生起,你也不会在其力量控制下;如果猜忌之心生起,你也不会被猜忌之心的力量所左右。<br> (十四)、了解到心是空性的,而由心而生出的烦恼和念头也是空性的,就等于是了解到了空性的意义。<br> (十五)、证悟空性——了悟心是空性的,而一切烦恼与妄念亦是空性的,此即圆觉,究竟安乐。<br> (十六)、但因众生无法了悟这点,故一切有情众生染污地以为有「我」,并认知形相、音声、味道、口味和触觉的对象物是真实的,而生起了贪欲、瞋怒和染污。<br> (十七)、当我们想到「可怜的有情众生被如此地迷惑」时,我们便会生起强烈的悲心。例如,如果有人睡觉时做了一个极恶的梦、纷扰的梦,像是梦见丈夫、妻 子、双亲或孩子生了重病、死了或失去了,他们必会悲伤、哭泣、弄湿了他们的枕头。但当他们醒来时,他们会了解这梦并不存在于任何地方。而且他们会想:「这 不过是场梦,它不是真的。」并再度地高兴起来——即使他们可能看见枕头仍是湿的。轮回中的迷幻就像这般。<br> (十八)、当我们对空性的意义有某种程度的了解时,我们将会了解到,一切上师、本尊、空行、护法、诸佛、菩萨与贤圣僧都已证悟了空性的意义。<br> (十九)、他们便是藉此证悟而离苦得乐、而能够去利益众生、具有超越认知、神奇、圆满的力量。见到了这完美的一切,我们将自然地对上师与三宝生起信心。</p>
<p> 问:空之探究 <br> (一)、有二种人远离佛法,非佛弟子,永失佛法:一者、说色乃至涅槃有真实性;二者、不信世流布性。如是二人不任受持菩萨禁戒。<br> (二)、如其受者,受者不得,师则有罪。何故不得?诽谤实法、着非法故。是故虽受,终不得戒。若不得戒,云何得名在此法中为佛弟子?是故名为远离佛法。<br> (三)、菩萨戒者非口所得,心、口和合,然后乃获。是二种人都无实心,云何可得?<br> (四)、若于色中妄生计着,于佛法中则为永失。若不信色是流布者,是则名为谤一切法,是人则为永失佛法。是故不可宣说若有、若无。何以故?<br> (五)、如因五阴则有我、人、众生、士夫。若无五阴如是等名何由流布?色亦如是,以有色故则有种种,名字流布。真实之法无有流布,离真实法亦无流布。<br> (六)、愚痴之人说诸法空则得大罪,若有说言大乘经中一切法空亦得大罪,不能善解大乘经义,生憍慢心,言我善解,随其自心妄想思惟,为人广说亦得大罪。<br> (七)、若言一切诸法性无,云何得有,流布于世,亦得大罪。何以故?谤一切法故,谤一切法者即是外道富兰那等真弟子也。<br> (八)、富兰那谓诸法性无,而佛法中亦有亦无。若有人说一切法空,当知是人不中共住、共语、论议、布萨、说戒,若与共住,乃至说戒,则得大罪。何以故?不解空义故,是人不能自利、利他。<br> (九)、生我见者,不至三恶;不解空义,为人广说,当知是人必到阿鼻。有我见者,不谤三宝;妄说空者,诽谤三宝。<br> (十)、说有我者,不诳众生,不谤实性,不妨法性,不妨众生,获得解脱,不教他人毁犯禁戒;不解空者,谤一切法,不解实性,不解法性,妨于解脱,与多众生作恶知识,自不持戒,教人毁禁,常乐宣说无作、无受,令多众生增长地狱。以是义故,名为远离无上佛法。<br> (十一)、是故大乘经说:若不解空,甚于痴人。何以故?愚痴之人说色是我,至识是我。有我见者,不坏佛法;不解空义,永坏佛法,破失灭没。<br> (十二)、云何名为不解空义?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不信受空,不解于空,不解于法,是则名为不解空义。何以故?说一切法,本性自空无因缘空,说一切法亦无处所。若无处所云何名空,是名不解空。<br> (十三)、云何名为真解空义?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说一切法中无有性故,是名为空,法亦不空是名解空,如是解者不妨于义,不谤三宝,是名正解无有错谬。<br> (十四)、云何正解?如色说色乃至涅槃,分别无有种种相性,是名色空,以色真实流布于世,是名不空。<br> (十五)、以是义故,说色一法亦有亦无,解是二故亦法亦空,终不于中妄生计着,是名真解空义。<br> (十六)、得大自在菩萨摩诃萨成就五事:<br> 一者、心得寂静;二者、了知世事及出世事;<br> 三者、为众生故,处在生死心不愁恼;四者、了知如来甚深秘藏;<br> 五者、菩提之心无能坏者。<br> (十七)、菩萨何故心得寂静?<br> 一、能破现在众生烦恼故,心得寂静。<br> 二、为调众生得佛法故,了知世事及出世事。<br> 三、为令众生得利根故,乐处生死,心不愁恼。<br> 四、有令众生破坏疑心,受持、读诵、了知如来甚深秘义。法说非法、能灭佛法、污辱佛法、犯说非犯、受畜八种不净之物,为摈如是诸恶人故,受持、解说如来秘密甚深之义。<br> 五、虽知外道微细书论,解其义趣,终不破坏菩提之心。如是五事摄取菩萨菩提之事,亦名五事,亦名五功德。<br> (十八)、何等名为菩提之事?能自利益,调伏众生,受持佛法,不破菩萨所修禁戒,菩提之心终不倾动,懃修精进,坏邪见等,说三乘道。</p>
<p> 问:受持十善戒功德 <br> (一)、持十善业戒者,有五事利益:一、能制恶行;二、能作善心;三、能遮烦恼;四、成就净心;五、能增长戒。若人善修不放逸,八万四千无量戒品皆悉在十善戒中。《大宝积经》<br> (二)、不杀亦不盗,不淫不妄语,远酒避花香,高床过中食,圣人皆远离,如是等八戒,汝等应受持。持此受斋功德,不堕三途,不堕阿修罗,常生人中,正见出家,得涅槃道。若生天上,恒生梵天,值佛出世,请转*轮,得无上菩提。 《受十善戒经》<br> (三)、《大智度论》有云:人天为求世间福乐,故以十善布施为其道;声闻及缘觉等二乘为求涅槃,故以四念处,乃至八正道等三十七菩提分法为其道;菩萨为求佛果,故以三十七菩提分法及六波罗蜜为其道。其中,十善为世间道,故称有漏道;三乘法为出世间法,故总称无漏圣道。</p>
<p> ◎受戒修定安享四种无恼害乐<br> 一、出离乐:正信舍家,趣于非家,解脱烦笼居家迫迮种种大苦,名出离乐。<br> 二、远离乐:断除诸欲恶不善法,证初静虑,离生喜乐,名远离乐。<br> 三、寂静乐:第二静虑已上诸定,寻伺止息,名寂静乐。<br> 四、三菩提乐:一切烦恼毕竟离系,于所知事如实等觉,此乐名为三菩提乐。</p>
<p> 问:受持菩萨戒有五大好处 <br> (一)、菩萨戒是发大心修大乘的行者所受持的戒律,依照《梵网经》中记载,其戒相为十重戒、四十八轻戒是出家菩萨戒;若依《优婆塞戒经》的记载,则为六重戒,二十八轻戒是为在家菩萨戒。<br> (二)、受持菩萨戒者,在《梵网经》中记载,可得五大好处:<br> 一、感得十方诸佛愍念、守护。<br> 二、临命终时正见,心生欢喜。<br> 三、所生之处,与诸菩萨为友。<br> 四、功德多聚,戒度成就。<br> 五、今世后世,性戒福慧圆满。</p>
<p> ◎受持八关斋戒有七种利益<br> (一)、八关斋戒是佛陀为在家佛弟子所制定的短时期出家的学习方法。受戒的人离开家庭一日一夜,住进僧团之中学习僧人的生活起居。能好好守持八戒,就可以使身口意不造恶行。<br> (二)、八戒: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以华鬘装饰自身,不歌舞观听,七、不坐卧高广华丽床座,八、不非时食。七项为戒,后一项为斋,故称为八关斋戒。<br> (三)、能受持八关斋的行者,可以获得七种利益:<br> 一、罪障消除:《优婆塞戒经.八戒斋品》说:「善男子!若能如此是清净皈依,受八戒者,除五逆罪,乃至余一切罪皆悉消灭。」<br> 二、福报优厚:《优婆夷堕舍迦经》说:「六日斋者,譬如海水不可斛量,其有斋戒一日一夜者,其福不可计。」<br> 三、得无上乐:《优婆塞戒经》说:「凡是斋日,悉断诸恶罚戮之事。若能如是清净受持八戒斋者,是人得无量果报,至无上乐。」<br> 四、所求如愿:《增壹阿含经.高幢品》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成八关斋者,欲求生四天王天上,亦获此愿,持戒之人,所愿者得。欲求作声闻、缘觉、佛乘者,悉成其愿。」<br> 五、来世尊贵:《普达王经》说:「欲知王(普达)者。本是先王时执盖小儿,常随先王斋戒一日,奉行正法,清净守意,不犯诸恶,其后过世,魂神还生为王作子。今致尊贵,皆由宿行斋戒所致。」<br> 六、得相好身:经上说:「有一天女,光颜威相,与众超异,诸天见已,生希有心。释提桓因问之:『昔作何业,获得此报?』天女答言:『昔于迦叶佛受持八戒斋,今得生天,获端正报。』」<br> 七、远离恶趣:《受十善戒经》说:「持此(八戒)受斋功德,不堕地狱,不堕饿鬼,不堕畜生,不堕阿修罗,常生人中,正见出家,得涅槃道;若生天上,恒生梵天,值佛出世,请转*轮。」故此八戒,又称八种胜法。</p>
<p> 问:皈依三宝的利益 <br> (一)、三宝——佛、法、僧是构成佛教的三大要素,他是人类迈向光明、充实生活、光灿生命、如实生存、了脱生死的至高指导和准则,皈依三宝,有十大利益:<br> 一、成为佛弟子。<br> 二、不堕恶趣。<br> 三、庄严人格。<br> 四、善神拥护。<br> 五、获得尊敬。<br> 六、成就好事。<br> 七、积集福德。<br> 八、值遇善人。<br> 九、受戒基础。<br> 十、成就佛道。<br> (二)、当我们了知佛具备遍知、大悲、大力的功德,在皈依时,就更能生起虔诚与信心。在未成就佛道之前,都要尽形寿皈依三宝,我们也能因此远离一切障碍与魔害。<br> (三)、在我们虔诚祈请三宝或生起信心的那一刻,便已造作了善业,善业的力量会使我们得到加持。<br> (四)、愈是具足信心、虔敬的祈请,得到的加持也愈大。真诚的信心乃是皈依的要件。</p>
<p> ◎受持五戒有十种利益<br> (一)、在《月灯三昧经》中记述了受持五戒的十种利益:<br> 一、满足一切智。<br> 二、如佛所学而学。<br> 三、智者不毁。<br> 四、不退誓愿。<br> 五、安住于行。<br> 六、弃舍生死。<br> 七、慕乐涅槃。<br> 八、得无缠心。<br> 九、得胜三昧。<br> 十、不乏信财。</p>
<p> 问:菩萨智慧四事 <br> 一、菩萨摩诃萨成就智慧,破坏无明。<br> 二、庄严菩提道,以四摄法摄取众生,为菩提道修行智慧。<br> 三、以知法界故,身受安乐,是名自利;能教众生世间之事及出世事,是名利他。<br> 四、能坏烦恼、智慧二障,是名大果。</p>
<p> 问:菩萨禅定四事 <br> 一、菩萨修定,坏破乱心。<br> 二、庄严菩提道,摄取众生,为菩提道令修禅定。<br> 三、现世受乐,身心寂静,是名自利;以身心静故不恼众生,是名利他。<br> 四、舍是身已,受清净身,安隐快乐,得道涅槃,是名大果。</p>
<p> 问:菩萨精进四事 <br> 一、菩萨摩诃萨勤修精进,破坏懈怠。<br> 二、庄严菩提道,摄取众生,为菩提道令修精进。<br> 三、卧安、觉安,离诸烦恼,增长善法,身受安乐,是名自利;菩萨精进不恼众生,打掷呵骂,是名利他。<br> 四、舍是身已,受人、天乐,身得大力,获菩提道,是名大果。</p>
<p> 问:菩萨忍辱四事 <br> 一、菩萨摩诃萨修于忍辱,破坏不忍。<br> 二、庄严菩提道,摄取众生,为菩提道令修忍辱。<br> 三、若自、若他远离怖畏,是名自利、利他。<br> 四、以忍因缘无有瞋心,眷属不坏、不受苦恼,心无悔恨;舍是身已,受人、天乐,得道涅槃,是名大果。</p>
<p> 问:菩萨持戒四事 <br> 一、菩萨摩诃萨受持禁戒,除灭恶戒。<br> 二、庄严菩提道,摄取众生,为菩提道令持禁戒。<br> 三、离破戒怖,卧安、觉安,心无悔恨,欢喜悦乐,是名自利;于诸众生无有害心,施众生无畏,是名利他。<br> 四、持戒故,受人、天乐,得道涅槃,是名大果。</p>
<p> 问:菩萨布施四事 <br> 一、菩萨行施,破坏悭贪。<br> 二、庄严菩提道,摄取众生,为菩提道令行布施。<br> 三、欲施、施时,施已欢喜,是名自利;断除众生饥渴、苦恼、寒热、恐怖,是名利他。<br> 四、舍是身已,获大自在,饶财尊贵,是名大果。</p>
<p> 问:《不空摩尼供养咒》之功德利益 <br> ◎「不空摩尼供养咒」又称「不空宝珠供云咒」:<br> 唵 阿姆嘎 波匝玛那 班美班匝 达塔嘎答 波罗各帝 <br> 三曼达 札萨热 吽</p>
<p> ◎据《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所载功德利益如下:<br> (一)、于任何修法之前,持诵此咒,可令法界虚空之中,现出不可思议无量无边供养圣物。<br> (二)、早晚各七遍,无间罪业亦解脱。<br> (三)、众生死后一千年之骨骸,若持咒一遍吹气,亦得脱离三途,往生净土。<br> (四)、得满愿、除病,恢复清净戒,圆满六度波罗蜜。<br> (五)、常持此咒,得成为三世佛陀之心子,得授记,观音菩萨欢喜现身摸顶。<br> (六)、临终见诸佛现身,得到「善男子!善来极乐剎」的安慰,于一切善逝前获得不退转无上菩提授记。莲花化生,永不胎生,并能回忆宿世。<br> (七)、缮写、刻石、持诵令众生见闻,众障净除,往生净土,功德无量。<br> (八)、此陀罗尼咒是所有持明咒者殊胜悉地的大宝藏,能满一切父母众生的心愿,赐予安慰,令得解脱。<br> (九)、能灭尽一切疾病、痛苦、罪障烦恼、给所有持咒者带来吉祥,令他们心满意足。<br> (十)、能劝请诸佛,一切菩萨赐安慰,迎请所有明咒天尊,勾招一切,遣除所有妖魔鬼神。 <br> (十一)、能赐予一切众生殊胜悉地,作为无依处者的依处,成为未受斋戒、梵行者的斋戒与梵行等。<br> (十二)、遣除一切死亡、饥荒、陷途等畏惧衰败,对于不精通咒语、手印、明咒者给予咒语等。<br> (十三)、此咒能解除一切饥渴、裸体、患病、恶痔者等的罪过。赐予残疾者根,赐予失毁六度者波罗蜜多的功德。<br> (十四)、使背离三宝者真实趋入,赐未成功者成功,安慰一切怖畏者,解脱一切衰败,作为堕入黑暗处者的明灯。<br> (十五)、此咒能息灭一切烦恼心,救脱无有自由者等一切过患,圆满一切功德,受到本尊、菩萨的摄持等广大功德。<br> (十六)、仅仅讽诵此咒也能获得诸多等持之门与陀罗尼等如海功德。<br> (十七)、此陀罗尼咒是观世音自性清净身摄受的总持咒,不空成佛自性的心咒,也是如幻等持陀罗尼的幻化。<br> (十八)、见到此咒者相当于现见了十一面观世音菩萨的身相、各自形相、幻化云、自在天、马头明王、无爱子与三世间尊主、广莲花坛城。<br> (十九)、受斋戒者念诵能于佛剎中获得大普贤果位。<br> (二十)、只讽诵百千遍,就能使舌变得如金刚般稳固,与金刚藏等同,具有如莲花瓣一样的色彩,身体清净如金刚般谁也无法侵害。<br> (二十一)、仅仅诵此咒的福德以比喻来说,整个三千大千世界遍满七宝,铺满金银花,每一日三时中以此供养遍布三千大千世界的如来,也比不上仅诵此咒福德的十六分之一。<br> (二十二)、念诵此咒相当于以世间出世间的无边供云遍及一切佛剎,永远不会穷尽,具有如此大的善根。<br> (二十三)、如果能看见此咒写在书中的文字或者刻在墙壁上,依此也能使无间罪等趋入无间地狱的所有业力清净无遗,于极乐世界化生,永不胎生。<br> (二十四)、缮写此陀罗尼咒的功德:八万四千由旬宽的大海水滴与须弥山王的微尘能够计算,而缮写此咒与此仪轨等的功德却不可胜数。<br> (二十五)、如是真言具有种种神通,如摩尼树能出无量种种最胜上物海云,常无断尽。如是获大无边功德者,皆是不空摩尼供养真言。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为当利益一切有情,说此摩尼供养真言。</p>
<p> ◎不空摩尼供养真言品第七十<br> 尔时清净莲华明王。授斯广大神通一切大曼拏罗印三昧耶已。合掌恭敬绕佛三匝。前礼双足还坐本座。合掌瞻仰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念言尊者。何不与我不空供 养一切如来摩尼金刚灌顶曼拏罗神通三昧耶。尔时观世音菩萨摩诃萨。见是广大神通一切大曼拏罗印三昧耶神变威德。满十方剎一时出现。授清净莲华明王已。即说 不空摩尼供养真言曰。唵 阿姆嘎 波匝玛那 班美班匝 达塔嘎答 波罗各帝 三曼达 札萨热 吽<br> 尔时观世音菩萨摩诃萨。演斯真言时。于虚空中。一时显现无量无边种种神通广大威德。一切天诸供养之物。一切不空如来种种广大神通真言明王大曼拏罗神变 庄严三昧耶。亦皆出现。授与清净莲华明王大曼拏罗印三昧耶中。尽显现之。量等十方一切佛剎。叆叇弥雨不可说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 钵头摩华拘物头华。奔拏李迦华。宫殿楼阁种种台榭。华冠璎珞一切庄严具海云。雨不可说种种七宝众华。宫殿楼阁种种台榭。华冠璎珞一切庄严具海云。雨不可说 娑罗宝华。瞻卜迦宝华。阿底木多迦宝华榆祢迦宝华。苏曼那宝华。宫殿楼阁种种台榭。华冠璎珞一切庄严具海云。雨不可说水陆山林一切种华。宫殿楼阁种种台 榭。华冠璎珞一切庄严具海云。雨不可说种种国土一切宝饰衣服色相海云。雨不可说种种七宝。头冠璎珞钗珰环钏海云。雨不可说种种剎土。一切天诸杂宝衣服。宫 殿楼阁种种台榭海云。雨不可说一切色相迦诗迦衣服。宫殿楼阁种种台榭海云。雨不可说种种色相缯帛衣服。宫殿楼阁种种台榭海云。雨不可说种种七宝妙庄严具海 云。雨不可说金绳七宝间杂璎珞庄饰海云。雨不可说金缕袈裟衣服海云。雨不可说半满月色光衣服日初出色光衣服。<br> 吠琉璃色光衣服绀琉璃色光衣服。及种种色光衣 服海云。雨不可说种种牛头栴檀香沈水香。一切天诸涂香末香。及无量亿种香海云。雨不可说宝幢幡盖真珠网缦众宝铃铎海云。雨不可说酥合香油灯树瞻卜迦香油灯 树。优曼那香油灯树苏曼那香油灯树。阿底木多迦香油灯树沈水香油灯树。白栴檀香油灯树。及种种香油灯树海云。雨不可说一切天诸甘露百味饮食海云。雨不可说 一切诸天种种音乐歌咏赞呗海云。如是不可说种种供养一切色相庄严海云。皆具无量光明色相。种种庄严甚可爱乐。溥雨十方一切剎土一切如来种族秘密曼拏罗会。 及诸所有转*轮会。广大供养一切诸佛一切菩萨摩诃萨会。一切执金刚菩萨摩诃萨。一切天神一切真言明神一切使神。皆作无量无边周匝供养海云。</p>
<p> 尔时观世音菩萨摩诃萨。谓执金刚秘密主菩萨摩诃萨言。此摩尼供养真言。若常晨朝法瑜伽观。观自在相诵持供养。满千万遍不间废者。长得如法不可说一切供 养海云广大功德。如是真言具有种种神通。如摩尼树能出无量种种最胜上物海云。常无断尽。如是真言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心神通力大幻化三昧耶。加被出现。与真 言者不思议界最胜福聚。作大父母拔众苦际。满诸意愿除诸厌蛊咒诅厄难。一切吉祥福德胜愿日日增长。警觉十方一切诸佛菩萨摩诃萨众。安慰十方一切菩萨摩诃萨 等。召集一切曼拏罗天神。示现一切如来秘密曼拏罗印三昧耶。召集一切天龙八部种种神鬼。摧伏一切药叉罗剎毘那夜迦。除诸有情种种怖惧。得大解脱为归依处。</p>
<p> 持此真言者。不斋与斋。无梵行者与持梵行。不清净者与等清净。不依法者与等依法。不寂静者与等寂静。不行正法与行正法。不安隐者与得安隐。贫者与宝。裸者 与衣。饥者与食。渴者与饮。失道者与道短命者与等长命。眼未净者与于眼净。聋者与听。忧恼者与除忧恼。失念者与于正念。乐恶法者与于善法。不修布施与得布 施。不修净戒与得净戒。不修忍辱与得忍辱。不修精进与得精进。不修静虑与得静虑。不修般若与得般若。未授三昧耶与授三昧耶。<br> 未授手印与授手印。未得真言明 与得真言明。住邪道者得住正道。无菩提善根与菩提善根。未越生死大海与越生死大海。住黑闇障与破黑闇障。垢障缠者与解垢障。有无间业与破无间业。未得涅槃 得大涅槃。未得受记与于受记。未获善梦与得善梦。癞疾得除病者得差。不调柔者与于调柔。种族未集会者与等集会。无光明者与等光明。失国位者与等国位。有怨 念者令发慈心。多淫欲者与除淫欲。多瞋恚者与除瞋恚。为他轻贱与得尊敬。未遇佛菩萨与遇佛菩萨。未闻正法与闻正法。不乐恭敬供养得乐恭敬供养。不具六根等 具六根。未见佛菩萨与见佛菩萨。一切天神不摄受者与得一切天神摄受执金刚秘密主菩萨摩诃萨。</p>
<p> 如是获大无边功德者。皆是不空摩尼供养真言。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为当利益一切有情。说此摩尼供养真言。广雨种种宝色海云。供养十方一切剎土一切诸佛 菩萨摩诃萨种种种族曼拏罗三昧耶会。恒一切处示现三世一切如来最胜秘密曼拏罗印三昧耶种种神变一切悉地三昧耶。作大供养。<br> (整理自《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第29卷)</p>
<p> 问:菩萨圆满禅定波罗蜜 <br> ◎佛告善男子:菩萨成就十种法得静虑圆满。何等为十?<br> 一者,积集福德;<br> 二者,能多厌离;<br> 三者,勤修精进;<br> 四者,具足多闻;<br> 五者,得不颠倒勤修领受;<br> 六者,法随法行;<br> 七者,成利根性;<br> 八者,得心善巧;<br> 九者,得奢摩他、毘钵舍那善巧;<br> 十者,得不执着。<br> (一)、云何菩萨积集福德?<br> 一、谓诸菩萨爱乐大乘,复能积集一切善根,所生之处摄善知识,而能修习种种妙行。<br> 二、又常愿生大婆罗门家、剎帝利家、大居士家,所生之处恒得正信。由是因缘增长无量广大善根,为常不离善知识故。善知识者,所谓诸佛、一切菩萨。<br> 三、由是菩萨串习善根,增长炽盛,观察世间苦恼逼迫、众病所集、愚暗所蔽、无所安住。何以故?以欲因缘故。<br> (二)、云何菩萨能多厌离?<br> 一、谓诸菩萨由前因缘,我今不应于此世间行于贪欲,以彼贪欲但由妄情分别生故。<br> 二、诸佛广说一切贪欲种种过患,所谓欲如尖摽、如镩、如剑亦如利刀,又如毒蛇、如水聚沫、如肉腐败臭秽可恶。由是菩萨起厌离心,剃除须发而披法服,出家正信,趣于非家。<br> (三)、云何菩萨勤修精进?谓此菩萨既出家已,发大精进,未得令得,未解令解,未证令证。<br> (四)、云何菩萨具足多闻?谓此菩萨由前因缘多闻领受,于世俗谛及胜义谛深妙理中,善能宣说。<br> (五)、云何菩萨得不颠倒勤修领受?谓此菩萨于诸谛理领纳于心,精勤修习无倒善巧。<br> (六)、云何菩萨法随法行?谓此菩萨得善巧已,法随法行,所谓正语、正业、正命、正思惟、正精进、正念、正定、正见,是为菩萨修习道支。<br> (七)、云何菩萨而得利根?谓此菩萨习道支已,利根明悟,能正了知。菩萨由此安住寂静,远离执着、一切愦闹,不乐多言。复能舍离欲寻、恚寻、害寻及不死寻,远离眷属、名称、利养。<br> (八)、云何菩萨得心善巧?谓此菩萨由前因缘得心善巧,身常寂静,观察其心于善、不善及与无记,自念我今心住何性?若住胜善清净,心生信乐欢喜。<br> (九)、云何菩萨得奢摩他、毘钵舍那善巧?<br> 一、谓此菩萨心善巧已,观察诸法如幻如梦,思惟诸法此是善法,此非善法;此出离法,此不出离法。<br> 二、谓诸菩萨观一切法皆依于心——心为自性、心为上首,能摄受心,善调伏心,善了知心,故能摄此一切诸法。<br> 三、既善调伏又善了知,由此因缘便能修习奢摩他法——如是系心,如是止心及安住心。勤修如是奢摩他故,便能安住心一境性。<br> 四、菩萨住心一境性已,入定观察,得离生喜乐。心得喜已,远离欲界恶、不善法及有寻有伺,是名修行住初静虑(初禅)。<br> 五、又离寻伺,不味喜乐,观无常已,出初静虑,住内等净,得定生喜乐,是名菩萨入第二静虑(二禅)。<br> 六、次厌离喜及观苦已,住舍正念、正知及乐心安正受。佛说:「成就住舍念乐,入第三静虑,修行而住。」(三禅)<br> 七、作空解已,入第四静虑,便舍我执。舍我执故,苦乐亦断,忧喜灭故,住不苦乐,舍念清净,是名修习第四静虑。(四禅)<br> 八、又菩萨观身与虚空等。既信解已,舍诸色想,灭有对想,离种种想。舍色想故,灭有对想;离异想故,入无边空,是谓修习空无边处。<br> 九、超过一切空无边已,有识等生,入无边识,是谓修住识无边处。<br> 十、超过一切识无边已,入无所有,是谓修住无所有处。<br> 十一、超无所有,修习而住非想非非想处。<br> 十二、又诸菩萨远离能缘想受心故,名住灭定。虽入彼定,终不乐着。<br> 十三、出彼定已,与慈心俱,舍怨憎心,远损害想,广大无量,平等无二,极善修习,于一方面意解遍满,入定而住,诸余三方、四维、上下周遍世间。(慈)<br> 十四、与悲心俱,舍怨憎心,离损害意,广大无量,平等无二,极善修习,于一方面无边世界意解遍满,入定而住,诸余三方、四维、上下周遍世间。(悲)<br> 十五、菩萨与喜心俱,舍怨憎心,离损害意,广大无量,平等无二,极善修习,于一方面意解周遍,入定而住,诸余三方、四维、上下周遍世间。(喜)<br> 十六、菩萨与舍心俱,离怨憎心,舍损害意,广大无量,平等无二,极善修习,于一方面意解周遍,入定而住,诸余三方、四维、上下周遍世间。(舍)<br> (十)、云何菩萨得不执着?谓此菩萨得五神通亦不执着,常能希求菩提资粮、诸法圆满。</p>
<p>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成就此十种法故,得静虑圆满。<br> (一)、《菩萨地论》云:「禅定乃专住善法之安心境界。」因此,禅定是由断除那些不相应的散乱境界而获得的。<br> (二)、《菩萨地论》云:「诸菩萨之禅定相者:<br> 一、远离一切妄念;<br> 二、自觉身心十分清净;<br> 三、异常安寂;<br> 四、贪心不起。<br> 五、不觉诸味;<br> 六、远离一切诸相。若具足如是等相,应知即是于所观法喜乐安住之禅定。」<br> (三)、《菩萨地论》云:「菩萨圆满禅定波罗蜜多已,即能圆满证入无上正等正觉,现证佛位,现证大觉之位。」<br> (四)、暂时的果报是能够获得离贪之天身。龙树菩萨云:「若依四禅之定力,能除贪乐怖苦心,并获诸天之果报,如彼梵光广果然。」</p>
<p> 问:菩萨圆满般若波罗蜜 <br> ◎佛告善男子:菩萨成就十种法,得般若圆满。何等为十?<br> 一者、无我善巧; 二者、业果善巧;<br> 三者、有为善巧; 四者、生死流转善巧;<br> 五者、舍离生死善巧; 六者、得二乘善巧;<br> 七者、大乘善巧; 八者、舍离魔业善巧;<br> 九者、得不颠倒般若; 十者、得无等般若。<br> (一)、善男子!云何菩萨得无我善巧?<br> 一、谓诸菩萨学般若故,能正观色、受、想、行、识。观察色时生不可得、集不可得、灭不可得,如是观察受、想、行、识,生、集、灭法俱不可得。<br> 二、以胜义中不可得故,非于世俗。胜义、世俗诸法自性,但有言说,实无可得。由是因缘菩萨长时不舍精进,为欲利益诸有情故,如救头然。由是菩萨得无我善巧。<br> (二)、云何菩萨得业果善巧?<br> 一、谓诸菩萨如是思惟:「一切世间自性皆空,如戏场处、健达缚城。一切有情虽非实有,然执着我,由是不能通达圣道。」<br> 二、是诸有情如是思惟:「若无有我及无有情、命者、生者、意生士夫、若补特伽罗、摩纳缚迦、若养育者,即无善恶业、异熟果体性可得!」以正般若如实了知,是名菩萨得业果善巧。<br> (三)、云何菩萨得有为善巧?谓诸菩萨以正般若了知一切诸有为法,如是思惟:「诸有为法念念迁谢,无久住相,犹如危露,譬若瀑流。云何如是法中而生贪着,即怀忧恼!若起执着易坏诸法,何名智者!」由是因缘于灭坏法不乐执着,起厌离心,是名菩萨得有为善巧。<br> (四)、云何菩萨得生死流转善巧?谓诸菩萨如是思惟:「一切世间无明所覆,常处生死,为爱羂缚。由爱为因,而生于取;由取为因,生善恶业;由生业故,令有 相续;由有为因,而起于生;由生为因,故有老死、忧悲、苦恼,众苦集故。如是展转相续不断,如汲罐轮上下回转,生死相续亦复如是。」由此菩萨以正般若如实 了知,是名菩萨得生死流转善巧。<br> (五)、云何菩萨得舍离生死善巧?谓诸菩萨如是思惟:「离无明故,不着诸行;舍诸行故,则无有爱;远离爱故,则无有取;能离取故,有不相续;舍彼有故,则无有生;能离生故,永断老死、忧悲、苦恼。」由是菩萨以正般若如实了知,是名菩萨得舍离生死善巧。<br> (六)、云何菩萨得二乘善巧?谓诸菩萨如是思惟:「此法得能预流、一来及不还果、阿罗汉故,永尽诸漏,断诸结习,无复相续生死流转,游履涅槃。思惟此法得 辟支佛,如犀角喻,独一而行。一切菩萨以正般若了知此法,终不取证!」何以故?若诸菩萨如是思惟:「我为利益诸有情界作师子吼,我当拔济住于生死诸有情 类,发大誓愿,终不独一出离生死!」是名菩萨得二乘善巧。<br> (七)、云何菩萨得大乘善巧?谓诸菩萨于学戒中,观学者不可得,所学亦不可得,戒所得果亦不可得,然不执空,堕于断见,是名菩萨大乘善巧。<br> (八)、云何菩萨而得舍离魔业善巧?谓诸菩萨远离一切不善丈夫,亦不住彼恶国之中。又能远离随世俗见、修习咒术,而求利养及尊重供养。复能远离障菩提法诸烦恼等,而能修习诸对除道。是名舍离魔业善巧。<br> (九)、云何菩萨得不颠倒般若?<br> 一、谓诸菩萨修习般若,于诸世间经书、咒术、工巧处中,常为教化诸有情故,终不为已求知解故,亦不为身得名闻故。<br> 二、又复不为得利养故,为开演圣教大威德故,终不欲为显己德故。专起思惟殊胜正教,于如来制毘奈耶中,示现功德,终不堕于异道诸见。是名菩萨得不颠倒善巧。<br> (十)、云何菩萨得无等般若?谓诸菩萨所学般若超过二乘、一切世间天、魔、梵、世及诸外道婆罗门等八部诸众一切有情,而无等于菩萨般若,惟除如来.应.正等觉。是名菩萨无等般若。<br> ◎善男子!菩萨能成就此十种法,得般若圆满。</p>
<p> 问:菩萨圆满精进波罗蜜 <br> ◎佛告善男子:菩萨成就十种法,得精进圆满。何等为十?<br> 一者、如金刚精进;<br> 二者、得无逮精进;<br> 三者、离二边精进;<br> 四者、广大精进;<br> 五者、炽盛精进;<br> 六者、性常精进;<br> 七者、清净精进;<br> 八者、不共精进;<br> 九者、不轻贱精进;十者、不倨傲精进。<br> (一)、善男子!云何如金刚精进?<br> 一、谓诸菩萨发起精进,勤修而住诸有情界。<br> 二、未涅槃者,令证涅槃;未得度者,令其得度;未解脱者,令得解脱;未安隐者,令得安隐;未现等觉者,令现等觉。菩萨如是勤修而住。<br> 三、若一切魔王及诸魔众来恼乱时,欲求其短,故相破坏,而菩萨心终不倾动,无不勇悍,坚固不退,是名菩萨如金刚精进。<br> (二)、善男子!云何菩萨得无逮精进?<br> 一、谓诸菩萨发起如是种种精进,诸余菩萨虽复久远积集净业,安住真性,终不及此发起种种精进菩萨,数分不及,迦罗等分乃至计喻及邬波尼杀昙分亦不能及,何况一切声闻、缘觉!<br> 二、是中菩萨发心精进力,能摄取一切佛法,复能舍离一切罪业诸不善法,是名菩萨得无逮精进。<br> (三)、云何菩萨离二边精进?谓诸菩萨常起精进不增、不减。何以故?以极增上生倨傲故,以极下劣生懈怠故,是故精进常不增、减,是名菩萨离二边精进。<br> (四)、云何菩萨广大精进?<br> 一、谓诸菩萨发起精进:「愿我如是当得如来妙色端严!诸佛所有无见顶相,圆光随好,微妙具足!」<br> 二、又复发起如是精进:「愿我当得无量无碍诸佛大智,及大威德胜义性等!」是名菩萨广大精进。<br> (五)、善男子!云何菩萨炽盛精进?谓诸菩萨发起精进,永离一切尘垢过患,如摩尼珠及紫金等,远离一切尘垢过患,光明炫曜,殊妙赫奕。菩萨精进如是炽盛,永离一切尘垢过患。<br> 一、何者名为精进尘垢?何者名为精进过患?所谓惰怠、懒惰、不节饮食、不自知量、非理作意、起恶思惟,如是说名精进尘垢,亦名过患。<br> 二、菩萨精进永能舍离,是故精进清净无垢、鲜白炽盛、无复过患。是名菩萨炽盛精进。<br> (六)、云何菩萨性恒精进?谓诸菩萨于诸威仪能常发起种种精进,性恒勤勇,无休废时,若身、若心曾无懈倦,是名菩萨性恒精进。<br> (七)、云何菩萨清净精进?<br> 一、谓诸菩萨发起如是恒常精进,所有众罪、诸不善法、无利益事障碍于道,乃至微细极小不善、一念恶心亦不发起,况复广大诸不善法!<br> 二、是故菩萨皆悉除断,顺涅槃理,圣道资粮,趣菩提分。如是善法菩萨修习令增长广大,圆满菩提。是名菩萨清净精进。<br> (八)、云何菩萨不共精进?谓诸菩萨如是思惟:「设使十方殑伽沙界火聚遍满,如阿鼻狱。过彼世界,有一众生受诸苦恼,无归、无依及无怙恃。菩萨哀愍彼一有情,度猛火聚,往彼教化,尚不辞劳,况多有情而不救济!」菩萨如是大悲精进,外道、二乘所不能及,是名菩萨不共精进。<br> (九)、云何菩萨不轻贱精进?谓诸菩萨终不起心:「以我精进微弱、下劣及懈怠故,修习菩提自谓难得。」又复不作如是思惟:「我亦不能荷担如是,于无量劫及千万劫积集苦行,如救头然,方证菩提。」不作如是退屈之心,是名菩萨不轻贱精进。<br> (十)、云何菩萨不倨傲精进?谓此菩萨起精进时终不味着,自倨傲轻他。谁有智者希他思念而行精进!是名菩萨不倨傲精进。<br>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能成就此十种法故得精进圆满。 </p>
<p> 问:菩萨圆满戒波罗蜜 <br> ◎佛言:善男子!菩萨成就十种法,即能圆满戒波罗蜜多。何等为十?<br> 一者、守护波罗提木叉律仪;二者、守护菩萨净戒律仪;<br> 三者、远离一切热恼;四者、远离不如理思惟;<br> 五者、惊怖所作诸业;六者、惊怖所作违犯;<br> 七者、怖见他物;八者、要期坚固;<br> 九者、得净尸罗而无所依;十者、尸罗三轮清净。<br> (一)、善男子!云何菩萨守护波罗提木叉律仪?<br> 一、所谓菩萨善学如来所说素怛缆、毘奈耶法,善受学处。<br> 二、菩萨修学及以学处不着种族故,不执异见故,不着徒众故,不见补特伽罗过患,生尊重心故。<br> 三、是诸菩萨所修学处,是名菩萨守护波罗提木叉律仪。<br> (二)、云何守护菩萨净戒律仪?<br> 一、所谓菩萨如是思惟:「若但学波罗提木叉,终不令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由是菩萨于诸如来素怛缆中所说菩萨学处及菩萨律仪戒,我应修学!」<br> 二、何者是菩萨学处?何者是菩萨律仪戒?<br> (一)谓诸菩萨不住非处,顺时而语,知时、知方,菩萨若不如是,即令有情不生敬信。<br> (二)由是菩萨随顺一切诸有情故,令至菩提及为己身菩提资粮速圆满故,成就具足威仪行法,音声柔软,辩才简要,无所执着,恒修寂静,颜貌熙怡。<br> (三)是诸菩萨于如来所说素怛缆中,成就学处,修律仪戒,是名守护菩萨净戒律仪。<br> (三)、云何菩萨远离一切缠障热恼?<br> 一、所谓菩萨不为贪、瞋、痴等毒火所烧,亦复不为阙缘众具热恼所烧,以诸菩萨修习贪欲能对除法,及远离能起贪欲缘故。<br> 二、何者是贪欲对除?何者是起贪爱缘?谓修不净观是贪对除,世间妙色是贪起缘。<br> 三、云何修习观不净法?<br> (一)谓诸菩萨观察自身发、毛、爪、齿、皮肤、血脉、筋肉、骨髓、脾、肾、心、肺、肝、胆、肠、胃、生熟二藏、肪膏、脑膜、洟唾、涎泪、脓、汗、脂、痰、疮及尘垢、大小便利流溢种种臭秽不净。<br> (二)如是观察不净体性,深生厌离,不起贪心,设有顽嚚、痴迷、狂乱、幼无了解,见是事时尚不起贪,何况智者!由是菩萨修不净观。<br> 四、云何远离起贪爱缘?谓诸菩萨见于世间端严妙相、可爱色像,便生染着,适悦身心,即自思惟:「如世尊说:『爱欲境界犹如幻梦,悟已即无。』」<br> 五、云何智者于幻梦境而起贪心!是名菩萨修习对除贪欲自性及起贪缘。<br> 六、云何菩萨修瞋对除?云何远离能起瞋缘?所谓菩萨于诸有情多修习慈,由是因缘对除瞋恚。若起瞋恚于因、于缘有执着时,彼诸菩萨由是伏灭瞋恚随眠,是名菩萨修习对除瞋及起瞋缘。<br> 七、云何菩萨修痴对除?云何远离能起痴缘?由彼菩萨如是观察便得离痴,由离痴故无诸热恼,远离乐欲及众资具,是名菩萨修习对除痴及起痴缘。<br> (四)、云何菩萨而得远离不如理思惟?谓诸菩萨静处独坐终不思惟:「云我居静处不杂乱住,我顺如来毘奈耶法。其余沙门婆罗门等,皆杂乱住,多所执着,不顺如来毘奈耶法。」是名菩萨远离不如理思惟。<br> (五)、云何菩萨怖畏所作诸不善业?谓诸菩萨起正思惟,修诸善法,以如来说诸苾刍等应当恭敬、守护净戒,专修定业,习学般若。何以故?以恭敬心作福德业,能招端正、可爱果报、殊胜果报。菩萨如是远离一切诸不善业,是名菩萨而能怖畏所作诸业。 </p>
<p> 问:菩萨圆满忍辱波罗蜜 <br> ◎菩萨摩诃萨成就十种法,得忍圆满。何等为十?<br> 一者、内忍圆满;<br> 二者、外忍圆满;<br> 三者、法忍圆满;<br> 四者、随佛教忍圆满;<br> 五者、无分限忍圆满;<br> 六者、无分别忍圆满;<br> 七者、不待事忍圆满;<br> 八者、无恚忍圆满;<br> 九者、悲忍圆满;<br> 十者誓愿忍圆满。<br> (一)、云何菩萨内忍圆满?善男子!谓诸菩萨于内所有忧悲苦恼,能安忍住,心无逼迫,是名菩萨内忍圆满。<br> (二)、云何菩萨外忍圆满?善男子!谓诸菩萨闻他麤言骂詈、毁呰父母、亲属、阿遮利耶、邬波驮耶及闻诽谤佛、法、僧宝,菩萨闻已不起瞋恨、反报毁呰,亦不为彼瞋恚、随眠之所随逐,堪忍彼恼,能安隐住,是名菩萨外忍圆满。<br> (三)、云何菩萨法忍圆满?谓诸菩萨于佛所说素怛缆中一切甚深微妙法义——无来无去、自性寂静、离分别取、自性涅槃,菩萨闻已,不惊不怖,作是思惟:「我若不了诸深妙法,终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由是因缘摄取诸法,思惟修习,心生信解,是名菩萨法忍圆满。<br> (四)、云何菩萨随佛教忍圆满?谓诸菩萨若起瞋恚为损害时,菩萨自应如是思惟:「而此瞋恚从何而起?从何而灭?是谁所起?云何而起有所缘耶?」菩萨如是思 惟:「彼能起之因,了不可得;能灭之因,亦不可得。能起既无,所起非有;乃至所缘,皆不可得!」由是菩萨安忍而住,瞋无缘起,是名菩萨随佛教忍圆满。<br> (五)、云何菩萨无分限忍圆满?<br> 一、谓诸菩萨非昼分忍,夜分不忍;非夜分忍,昼分不忍。<br> 二、非自国忍,他国不忍;非他国忍,自国不忍。<br> 三、非于名闻者忍,无名闻者不忍;非于无名闻者忍,有名闻者不忍。<br> 四、由是菩萨于一切时及一切国、名闻有无皆悉能忍,是名菩萨无分限忍圆满。<br> (六)、云何菩萨无分别忍圆满?谓诸菩萨非唯父母、妻子、亲属于是处忍,余所不忍,是故菩萨下至旃茶罗等亦能行忍,是名菩萨无分别忍圆满。<br> (七)、云何菩萨不待事忍圆满?谓诸菩萨修忍辱时,不为财物,不为惊怖,不为行恩,不为顺世及羞耻故,如是菩萨自性常忍,是名菩萨不待事忍圆满。<br> (八)、云何菩萨得无恚忍圆满?<br> 一、谓诸菩萨设未遇彼瞋恚因缘及未遇他瞋,心常安忍。<br> 二、若遇因缘及遇他瞋,或复轻欺、拳打、手搏、刀杖损害,麁言毁责,菩萨遇已,作是思惟:「被轻毁业是我所造,我今应受,定非父母、亲属所造,是故我今欢喜忍受,亦非内、外地界所受,水、火、风界亦复如是。」<br> 三、菩萨由是无倒观察,遇因缘时,于瞋、不瞋二俱能忍,是名菩萨得无恚忍圆满。<br> (九)、云何菩萨悲忍圆满?<br> 一、谓诸菩萨于彼贫苦一切有情为作君主。若王、小王有大财宝,多诸资具,若为一切贫苦有情骂詈、呵责、恼乱之时,终无恚恨、损害之心,亦不自高,现主威势。<br> 二、但起思惟:「此诸有情是我所摄,我应养育而守护之!」由是菩萨不生损害。以是因缘,起大悲心忍受安住,是名菩萨悲忍圆满。<br> (十)、云何菩萨誓愿忍圆满?谓诸菩萨如是思惟:「我曾于彼一切如来.应.正等觉所作师子吼,誓修菩提,成正觉已,于生死海、烦恼泥中,济拔一切诸有情等。菩萨由是不生瞋恼,是故我应精勤修习,为拔济故,为成熟故,为欲调伏、安乐有情,若自起瞋及损害彼,即不含容。」<br> ◎善男子!菩萨成就此十种法,得忍圆满。 </p>
<p> 问:菩萨圆满布施波罗蜜 <br> ◎佛言:「善男子!有十种法,诸菩萨摩诃萨若能成就,即得施波罗蜜多。何等为十?<br> 一者、成就法施;<br> 二者、成就无畏施;<br> 三者、成就财施;<br> 四者、成就无希望施;<br> 五者、成就慈愍施;<br> 六者、成就不轻慢施;<br> 七者、成就恭敬施;<br> 八者、成就供养施;<br> 九者、成就无所依施;<br> 十者、成就清净施。<br> (一)、善男子!云何菩萨成就法施?<br> 一、所谓摄受正法,受持读诵无所希求。<br> 二、不为利养恭敬故,不为名闻胜他故,唯为一切苦恼有情令罪销灭。<br> 三、演说妙法无所希望,如为王、王子及旃陀罗子演说妙法心尚无二,况为一切大众说法心不平等!<br> 四、虽复行施而不恃此,心生我慢。<br> (二)、善男子!云何菩萨成就无畏施?<br> 一、所谓菩萨自舍离科罚及一切器仗,亦教他学舍离科罚及一切器仗。<br> 二、又复观察一切有情如父母想,如男女想,如亲属想。<br> 三、何故菩萨作如是念?如佛所说:「一切众生未有不曾为我父母、男女亲属!于微细虫犹割身肉而布施之,何况广大有情而令惊怖!」<br> (三)、善男子!云何菩萨成就财施?<br> 一、所谓菩萨观见一切有情造极恶业,施财摄取,令彼远离所作恶业,安置善处。<br> 二、复起思惟——佛说:「布施是菩萨菩提。由布施故,得断三种不善之法,所谓悭吝、嫉妒、恶思。」<br> 三、是故我应学于如来,随所有财常行布施。虽复施与,不起慢心。<br> (一)、善男子!云何菩萨成就不希望施?<br> 一、所谓布施终不为自身故,不为财物故,不为眷属故,不为利养故。<br> 二、然诸菩萨行布施时,其心清净,由是因缘远离一切希望、报恩而行布施。是名菩萨成就不希望施。<br> (二)、善男子!云何菩萨成就慈愍施?<br> 一、所谓菩萨见诸有情受于苦恼、饥渴、贫露、衣服垢弊,孤独无怙、无所依止,远离福业、无所趣向,由此菩萨作是思惟,起慈愍心:「我为利益彼有情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此诸有情受于苦恼,无归、无怙、无所依处,流转生死。我当何时为诸有情为归、为怙、为所依处?」<br> 二、由是菩萨慈愍缠心,于常常时、于恒恒时,随所有物施彼有情。<br> 三、虽有饶益众生善根,终不恃此起于高慢。是名菩萨成就慈愍施。<br> (三)、善男子!云何菩萨成就不轻慢施?<br> 一、所谓施时,终不弃掷、轻欺而与;曾无瞋嫌、邀颉之意;不恃富贵、自在傲慢;非求多闻、名称憍逸。<br> 二、所施与时,欢喜恭敬,尊重赞叹,自手授与。是名菩萨成就不轻慢施。<br> (四)、善男子!云何菩萨成就恭敬施?<br> 一、所谓菩萨见阿遮利耶、邬波驮耶及修梵行所有尊者,恭敬顶礼,问讯起居,但是所作种种善根,愿我同作所作成就。是名菩萨成就恭敬施。<br> (五)、善男子!云何菩萨成就供养施?<br> 一、所谓菩萨供养三宝。云何供养佛?谓于如来制多之中,若花、若香、若散、若烧及涂扫地,若制多破坏,应当修理,是名菩萨善供养佛。<br> 二、云何供养法?谓诸菩萨听闻正法,若书写、受持、读诵、通利、思惟、修习,不颠倒思惟、不颠倒修习,是名菩萨善供养法。<br> 三、云何供养僧?谓供给衣服、饮食、卧具、汤药,下至水器,众具皆足,是名菩萨善供养僧。如是供养佛、法、僧时,是名菩萨成就供养施。<br> (六)、善男子!云何菩萨成就无所依施?所谓菩萨行布施时,终不为求天王位果及生余天,亦不求人王及小王等,是名菩萨成就无所依施。<br> (七)、善男子!云何菩萨成就清净施?所谓菩萨行施之时,观察施物及能、所施皆非实有,离诸障碍、杂染、过患,是名菩萨成就清净施。<br> (八)、善男子!若能成就此十种法,是名菩萨成就施波罗蜜多。<br> (九)、(佛告)诸仁者!以四种布施清净平等,以布施故,众生于流转时恒受胜报,速能得入无畏大城。何等为四?<br> 一,于一切众生起怜愍心。<br> 二者,平等心。<br> 三,大慈心。四者,大悲心。<br> 此为四种布施清净平等。<br> (十)、复有八事,施已不得成就上果。<br> 一、施已见受者过。二、施时心不平施。<br> 三、施已求受者作。四、施已喜自赞叹。<br> 五、说无后乃与之。六、施已恶口骂詈。<br> 七、施已求还二倍。八、施已生于疑心。如是施主则不能得亲近诸佛贤圣之人。<br> (十一)、菩萨布施远离四法:一毒施,二刀施,三不净施,四无利益施。<br> (十二)、菩萨布施远离四恶:一破戒,二疑网,三邪见,四悭吝。<br> (十三)、若恼眷属得物以施,是人未来虽得大报身常病苦。<br> (十四)、若人施已生悔,若劫他物持以布施,是人未来虽得财物常耗不集。 </p>
<p> 问:菩萨行 <br> (一)、菩萨摩诃萨入十种法行,知诸佛.如来.应供.正遍知真实常住。何者为十?<br> 一、所谓远离一切瞋恨过故,不取我、我所事;<br> 二、常为一切众生作善法依止故,犹如良医;<br> 三、过去善愿满足故,所得不退;<br> 四、于彼众生起大慈故,善作诸业;<br> 五、唯为他事起心故,能利益一切众生;<br> 六、舍自利益故,代他受苦;<br> 七、远离分别涅槃心故,以世间涅槃为一味相;<br> 八、不疲惓行故,一切所作自然成就;<br> 九、远离一切所求事故,无骨肉身;<br> 十、无障碍相故,于一切处示现涅槃。<br> (二)、菩萨摩诃萨如实知贪心而不生瞋,知离贪心而不生憙,唯于贪心众生生于大悲,于离贪心众生生于大慈。<br> (三)、菩萨摩诃萨如是如实知众生心:于未得解脱众生不生瞋心,得解脱众生不生憙心,唯于未得解脱众生生大悲心,得解脱众生生大慈心。<br> (四)、菩萨起贪心时,修不净观即灭贪心;起瞋心时,修行大慈即灭瞋心;起痴心时,修因缘行即灭痴心。<br> (五)、以如实知故,菩萨于一切众生生大慈悲。菩萨作是思惟:「我今以此如实三昧法门如实知,为令一切众生成就!」是菩萨以大慈悲心熏修。依彼大慈悲心,修持增上戒、增上三昧、增上慧满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集经》<br> (六)、若菩萨成就深固慈心,是名菩萨。《思益梵天所问经》<br> (七)、日以照明为用,月以清凉为性,菩萨以悲为体,智慧及财施安乐于一切。《大丈夫论‧施主体品》<br> (八)、菩萨摩诃萨于一切众生以自相饶益,满慈波罗蜜。菩萨摩诃萨于一切众生修慈,于亲友、中人(无关系的人)、怨家(持)平等心,离瞋恚、爱。《解脱道论》<br> (九)、善男子!复有十二种胜法菩萨成就,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何等十二?《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br> 一者,安隐心──为与一切众生乐故,发菩提心;<br> 二者,愍念心──他恶来加,能忍将护,不生异想故,发菩提心;<br> 三者,大悲心──为荷众生大重担故,发菩提心;<br> 四者,大慈心──为拔一切恶道苦故,发菩提心;<br> 五者,清净心──能于余乘不生愿乐故,发菩提心;<br> 六者,无染心──为离一切烦恼浊故,发菩提心; <br> 七者,光明心──为求无上自性清净光明照故,发菩提心;<br> 八者,幻心──能知诸法究竟无物故,发菩提心;<br> 九者,无物心──能知一切无所有故,发菩提心;<br> 十者,坚固心──于诸法中不可动故,发菩提心;<br> 十一者,不退心──能证诸法究竟尽故,发菩提心;<br> 十二者,度诸众生不生厌心──如说修行故,发菩提心。</p>
<p> ◎云何菩萨能修慈悲?<br> (十)、善男子!谓诸菩萨于闲静处独处宴坐,端身舒缓,结跏趺坐;现前观察,心极厌离;安住正念,心不外缘,作是思惟:「诸有情辈多起瞋害,作不善业。<br> (十一)、复常亲近不善丈夫,无状于我起怨雠想,或于过去、或于未来、或于现在起如是业。我意令彼一切有情所起瞋害皆得断除,令彼坐于菩提道场。」<br> (十二)、如是之事不唯言说,实是菩萨甚深意乐,随顺思惟!是名菩萨能修慈悲。<br> (十三)、如来成就大慈平等,普为一切有情。如来于一有情起于大慈,与一切有情而无有异。如来大慈虽遍有情界、尽虚空界,然大慈边际实不可得。<br> (十四)、如来成就大悲,不与一切声闻、缘觉、诸菩萨共。如来于一有情起大悲时,与一切有情而无有异。《宝雨经》<br> (十五)、菩萨成就十种法,能知于世。何等为十?<br> 一、于倨傲者,能自卑下;<br> 二、于憍慢者,能离憍慢;<br> 三、于邪曲者,能为质直;<br> 四、于虚诳者,能真实言;<br> 五、于恶语者,能为爱语;<br> 六、于坚强者,能柔软语;<br> 七、于暴恶者,常能忍辱;<br> 八、于瞋怒者,能修于慈;<br> 九、于苦恼者,能修于悲;<br> 十、于悭悋者,能修于施。《宝雨经》<br> (十六)、菩萨成就十种法,生清净佛剎。何等为十?<br> 一者、成就于戒,无缺、无杂,戒无点污,戒得清净;<br> 二者、为一切有情心得平等;<br> 三者、以能成就广大善根;<br> 四者、于利养名称、恭敬赞叹,心常舍离,无所染着;<br> 五者、得清净信,心无疑惑;<br> 六者、常修精进,离懈怠心;<br> 七者、能入寂定,无散乱心;<br> 八者、能得多闻而无恶慧;<br> 九者、成就利智,非钝根性;<br> 十者、有慈悲性,无损害心。《宝雨经》<br> (十七)、菩萨摩诃萨住于慈忍有十种利益。何等为十?<br> 一者、火不能烧,二者、刀不能割,<br> 三者、毒不能中,四者、水不能漂,<br> 五者、为非人护,六者、得身相庄严,<br> 七者、闭诸恶道,八者、随其所乐生于梵天,<br> 九者、昼夜常安,十者、其身不离喜乐。童子!是为菩萨成就十种慈忍利益。《月灯三昧经》<br> (十八)、菩萨大事者,所谓不舍一切众生。然度众生必须二事:一者,内有慈悲心;二者,外有方便救济。《金刚般若疏》<br> (十九)、又诸菩萨所有财物若少若多无不运心,先施一切后来求者如取自财,菩萨与时如还彼物。……又诸菩萨他虽不求自恣求者,必有所求称须而与,常开求者欢情自取。《瑜伽师地论》<br> (二十)、菩萨成就四法,得富贵身。何等为四?<br> 一者,应时行施;二者,无轻慢心;<br> 三者,欢喜而与;四者,不希果报。《大宝积经‧妙慧童女会》<br> (二十一)、菩萨成就四法,能离法障速得清净。何等为四?<br> 一者,以深意乐摄三律仪;二者,闻甚深经不生诽谤;<br> 三者,见新发意菩萨生一切智心;四者,于诸有情大慈平等。《大宝积经‧妙慧童女会》<br> (二十二)、菩萨成就四法,能摄菩提亦令增长:<br> 一者,恒欲利益一切众生;二者,常当慈心愍诸众生;<br> 三者,当以大悲度脱众生;四者,坚固精进具足一切佛法。是名为四。《转女身经》<br> (二十三)、菩萨摩诃萨行尸罗波罗蜜多时,复有十种清净尸罗。汝今当知!云何为十?《大宝积经‧菩萨藏会》<br> 一者,于佛净信尸罗,离心栽枿故;<br> 二者,于法净信尸罗,守护正法故;<br> 三者,于僧净信尸罗,恭敬圣众故,<br> 四者,俯屈从事尸罗,不离思惟佛菩提故,<br> 五者,亲近善友尸罗,觉分资粮善积集故,<br> 六者,远离恶友尸罗,弃舍一切不善法故,<br> 七者,大慈波罗蜜多尸罗,成熟一切诸众生故,<br> 八者,大悲波罗蜜多尸罗,困厄众生令解脱故,<br> 九者,大喜波罗蜜多尸罗,于彼正法生喜乐故,<br> 十者,大舍波罗蜜多尸罗,于诸爱恚两俱舍故。舍利子!是为菩萨摩诃萨行尸罗波罗蜜多故获得十种清净尸罗。当如是学!<br> (二十四)、诸佛菩萨以大悲为本,从悲而出,瞋为灭悲之毒,特不相宜。若坏悲本,何名菩萨!菩萨从何而出!以是故应修忍辱。《大智度论》<br> (二十五)、智者恒住悲,住慈与喜合,常舍一切有,修定证菩提。《月灯三昧经》<br> (二十六)、在家菩萨住于慈愍不恼害心,应修二施。何者为二?<br> 一者,法施;二者,财施。《大宝积经‧优波离会》 </p>
<p> 问:四无量心 <br> (一)、慈.哀(悲).喜.护(舍)<br> 一、慈有四事:一曰慈念十方;二曰如母育子;三曰极愍念之;四曰如身无异。<br> 二、哀有四事:一曰愍之;二曰为之雨泪;三曰身欲代罪;四曰以命济之。<br> 三、喜有四事:一曰和颜;二曰善言;三曰说经;四曰解义。<br> 四、护有四事:一曰教去恶就善;二曰常训诲归命三宝;三曰使发道意;四曰开化众生。《演道俗业经》<br> (二)、有四事疾得佛道。何谓为四?<br> 一曰常行大慈,哀诸群生。<br> 二曰常行大哀,为之雨泪。<br> 三曰常行大喜,和颜悦人视于众生。<br> 四曰常行大护,救度三界生死之患。《佛说决定总持经》<br> (三)、有四法修大慈心。云何为四?<br> 一者,修大慈心,救护众生;<br> 二者,修大慈心,度脱众生;<br> 三者,修大慈心,觉悟众生;<br> 四者,修大慈心,为令众生入涅槃故。<br> (四)、有四法修大悲心。云何为四?《大宝积经.授幻师跋陀罗记会》<br> 一者,修大悲心,为令众生离诸恶道,住善趣故;<br> 二者,修大悲心,为令众生舍诸恶行,习善法故;<br> 三者,修大悲心,为令众生离于小乘,入大乘故;<br> 四者,修大悲心,为令众生离于生死,得涅槃故。<br> (五)、有四事能调伏诸根。何谓为四?一者慈心,二者悲心,三者喜心,四者舍心,是为四事。名无量心。《未曾有因缘经》<br> (六)、若自、若他受乐受时,远离染心,生于慈心;若受苦时,观三恶道,远离瞋心,生于悲心;若受不苦、不乐受时,离无明心,生于舍心。观一切受——无常、苦、无我。《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br> (七)、若常行慈、喜,心则放逸,以喜乐多故;若常行悲,心则生忧恼,以念苦多故。是以行舍莫令苦、乐有过。《禅法要解》 </p>
<p> 问:归依与发心 <br> (1.)我们平时唱诵趋归依、发菩提心的偈颂,其中即包含了佛陀教法的心要。前两句是说:「我趋归依佛法众中尊,直至圆满证得菩提果。」<br> (2.)所谓趋归依,是指由心深处信任、依止佛、法、僧。因为依托佛陀、达摩、僧伽,你就是一个佛教徒。真正趋归依佛、法、僧,是学习佛、法、僧的榜样。你心里下一个决心要成佛成法,要让佛法在自己的心相续生起。<br> (3.)趋归依佛、法、僧有两个层次。第一个是把自己看成较差,始终都不想成佛;第二个是发心要成佛,要让佛法在自己的心相续生起而趋归依佛、法、僧。这种方式意义较深,也需要较大的勇气。这些端看个人的程度。<br> (4.)接着生起菩提心。后两句:「惟愿以此布施等功德,成就佛道以饶益众生!」很清楚地说明,修持佛法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个人的利益,而是要为了饶益一切有情而证得佛果。<br> (5.)当你念诵这个偈颂趋归依佛、法、僧,并生起菩提心,就应该把所造的一切善业都回向,愿一切众生获得利益。这样的话,一切善业都变成为饶益一切有情而证佛果的因,思惟时,内心要产生强烈的感受。<br> (6.)归依的动机:我们是为一切众生的利益与觉证而发心成就佛道。若能以这样的发心来求受归依,不仅能使此生更善顺,也会使来生更具福德、更接近佛道、也更容易得到成就。<br> (7.)我们若能虔诚祈请,便能得到佛的眷顾、加持。但也不要心存过多的希求,老想着归依能得到什么好处。<br> (8.)当我们明了归依的功德和重点,才能发起真诚的归依心,也才能得到如实的加持。了知佛的功德,才能真正发起归依之心。<br> (9.)在我们虔诚祈请三宝或生起信心的那一刻,便已造作了善业,善业的力量会使我们得到加持。愈是具足信心、虔敬的祈请,得到的加持也愈大。 </p>
<p> 问:布施波罗蜜四 <br> 1.乐施之人,获得五事:<br> 一者、终不远离一切圣人;二者、一切众生乐见乐闻;<br> 三者、入大众时不生怖畏;四者、得好名称;五者、庄严菩提。<br> 2.菩萨之人,名一切施。云何名为一切施也?<br> 一、菩萨摩诃萨如法求物,持以布施,名一切施。<br> 二、恒以净心施于受者,名一切施。<br> 三、少物能施,名一切施。<br> 四、所爱之物破悭能舍,名一切施。<br> 五、施不求报,名一切施。<br> 六、施时不观田以非田,名一切施。<br> 七、怨亲等施,名一切施。<br> 3.不施病人不净食药。不劫他物乃至一钱,持以布施。<br> 4.或时设以不净物施,为令前人生喜心故,酒毒、刀杖、枷锁等物,若得自在、若不自在,终不以施。<br> 5.菩萨施时虽得自在,终不骂打,令诸仆使生瞋、苦恼。如法财施,不求现在、后世果报。施已,常观烦恼罪过,深观涅槃功德微妙。除菩提已,更无所求。<br> 6.施贫穷时,起悲愍心;施福田时,生喜敬心;施亲友时,生放舍心。若见乞者,则知所须,随相给与,不令发言。何以故?不待求施,得无量果。<br> 7.有智之人为四事故乐行惠施:<br> 一者、因施能破烦恼;二者、因施发种种愿;<br> 三者、因施得受安乐;四者、因施多饶财宝。<br> 8.无贪之心,名之为施。云何无贪?施即是业,物即是作;为业、为作,具足布施,名为无贪。因于布施破烦恼者,既行惠施,破悭贪、嫉妬、瞋恚、愚痴。<br> 9.有智之人,为二事故,能行布施:一者、调伏自心;二者、坏怨瞋心。如来因是名无上尊。 (以上讲义内容整理自《优婆塞戒经》) </p>
<p> 问:布施波罗蜜三 <br> 1.有人说言:施于塔像不得寿、命、色、力、安辩,无受者故。是义不然!何以故?有信心故。施主信心而行布施,是故应得如是五报。<br> 2.若好色施,以是因缘,是人获得微妙上色。<br> 3.若以香施,是人因是名称远闻。<br> 4.若以味施,是人因是众乐见闻;既见闻已,生爱重心。<br> 5.若好触施,是人因是得上妙触。受者受已,则能获得寿命、色力、安乐、辩才。<br> 6.施有二种:一者、法施;二者、财施。法施则得财、法二报;财施,唯还得财宝报。菩萨修行如是二施,为二事故:一、令众生远离苦恼;二、令众生心得调伏。<br> 7.复有三施:一、以法施;二、无畏施;三、财物施。<br> 一、以法施者,教他受戒,出家修道,白四羯磨,为坏邪见说于正法,能分别说实、非实等,宣说四倒及不放逸,是名法施。<br> 二、若有众生怖畏王者、师子、虎、狼、水、火、盗贼,菩萨见已,能为救济,名无畏施。<br> 三、自于财宝破悭不悋,若好、若丑,若多、若少,牛羊象马、房舍卧具、树林泉井……,如是等物,称求者意,随所须与,是名财施。<br> 8.施有四累:一、悭贪心;二、不修施;三、轻小物;四、求世报。如是四累,二法能坏:一、修无我;二、修无常。<br> 9.若欲乐施,当破五事:<br> 一者、瞋心;二者、悭心;三者、妬心;<br> 四者、贪惜身命;五者、不信因果。破是五事,常乐布施。<br> 10.菩萨施财,凡有二种:一者、众生;二者、非众生。于是二中,乃至自身,都不悋惜,名一切施。菩萨布施由怜愍心,名一切施。欲施、施时、施已不悔,名一切施。 </p>
<p> 问:布施波罗蜜二 <br> 1.若人乐施,一切怨雠悉生亲想,不自在者皆得自在,信施因果,信戒因果,是人则得成就施果。<br> 2.远离烦恼,多财巨富,名施正果;寿、命、色、力、安乐、辩才,名施余果。<br> 3.施果三种:有财胜故,获得胜果;有田胜故,获得胜果;施主胜故,获得胜果。<br> 一、向须陀洹至后身菩萨乃至成佛,是名胜田。施如是田,故得胜果。<br> 二、若有施物具足妙好色、香、味、触,是名财胜,以是物施故得胜果。<br> 三、若有施主信心淳浓,(具足)施、戒、闻、慧,则得胜果。<br> 4.譬如比丘修集慈心,如是慈心实无受学,而亦获得无量果报。施塔像等,亦应如是得五果报。如人种谷,终不生苽。施于塔像,亦复如是:以福田故,得种种果。是故我说:田得果报,物得果报,主得果报。<br> 5.有智之人施有五种:一者、至心施;二者、自手施;三者、信心施;四者、时节施;五者、如法求物施。<br> 一、至心施者,得何等果?若至心施者,是人则得多饶财宝——金、银、琉璃、车渠、玛瑙、真珠、珊瑚、象、马、牛、羊、田宅、奴婢——,多饶眷属。至心施者,得如是果。<br> 二、自手施者,得何等果?自手施已,所得果报如上所说。得已,能用。自手施者,得如是报。<br> 三、信心施者,得何等果?信心施已,所得果报如上所说。常为父母、兄弟、宗亲一切众生之所爱念。信心施者,加如是报。<br> 四、时节施者,得何等果?时节施者,所得果报如上所说。所须之物,随时而得。时节施者,兼如是果。<br> 五、如法财施,得何等果?如法财施,所得果报如上所说。得是财已,王、贼、水、火所不能侵。 </p>
<p> 问:布施波罗蜜一 <br> 1.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善男子、善女人以财物惠施,获八功德。云何为八?<br> 一者、随时惠施,非为非时;二者、鲜洁惠施,非为秽浊;<br> 三者、手自斟酌,不使他人;四者、誓愿惠施,无憍恣心;<br> 五者、解脱惠施,不望其报;六者、惠施求灭,不求生天;<br> 七者、施求良田,不施荒地;八者、然持此功德,惠施众生,不自为己。」<br> 2.若有众生欲先乐而后乐,当行布施,求此先乐而后乐。<br> 3.平等施者,福第一尊。<br> 4.佛告弥勒:「菩萨摩诃萨布施之时作是思惟:『诸有众生之类,菩萨最为上首,具足六度,了诸法本。』何以故?食已,诸根寂静,思惟禁戒,不兴瞋恚,修行 慈心,勇猛精进,增其善法,除不善法,恒若一心,意不错乱,具足辩才,法门终不越次。使此诸施具足六度,成就檀波罗蜜。」<br> 5.若欲布施之时,若多、若少,若好、若丑,欢喜惠施,勿起想着。手自布施,莫使他人。发愿求报,后求受福。<br> 6.尽当普惠施,终无悋悔心;必当遇良友,得济到彼岸。<br> 7.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我今日审知众生根原所趣,亦知布施之报。最后一抟之余,己不自食,惠施他人。尔时不起憎嫉之心,如毛发许。以此众生不知施之果 报,如我皆悉知之。施之果报,平等之报,心无有异。是故众生不能平等施而自堕落,恒有悭嫉之心,缠裹心意。」 (以上讲义内容整理自《增壹阿含经》)<br> 8.有人说言施即是意。所以者何?意是施根故。是义不然!何以故?施即五阴。所以者何?由身、口、意具足施故。布施若为自利、他利及自他利,则具五阴。如是布施即能庄严菩提之道。<br> 9.若有于财、法食生悭,当知是人于无量世得痴、贫报。是故菩萨修行布施波罗蜜时,要作自利及利益他。 </p>
<p> 问:《优婆塞戒经》辑要八 <br> 1.若不求施,若乏时施,少求多施,求恶施好,教他索施,自往行施,当知是人未来之世多获宝藏。非宝之物,悉变成宝。<br> 2.为戏笑施、非福田施、不信因果施,如是布施,不名为施。若人偏为良福田施,不乐常施,是人未来得果报时,不乐惠施。<br> 3.施有二种:一者、财施;二者、法施。财施为下,法施为上。<br> 4.若人如法以财布施,是人未来得无量福,有财能用。若有不以如法财施,是人未来虽得果报,恒赖他得;他若丧没,寻便贫穷。<br> 5.有智之人深观人、天、转轮王乐,虽复微妙,皆是无常。是故施时不为人、天。<br> 6.云何法施?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能教他人具信、戒、施、多闻、智慧,若以纸墨令人书写,若自书写如来正典,然后施人,令得读诵,是名法施。如是施者未来无量得好上色。<br> 7.何以故?众生闻法,断除瞋心;以是因缘,施主未来无量世中得成上色。<br> 8.众生闻法,慈心不杀;以是因缘,施主未来无量世中得寿命长。<br> 9.众生闻法,不盗他财;以是因缘,施主未来无量世中,多饶财宝。<br> 10.众生闻已,开心乐施;以是因缘,施主未来无量世中身得大力。<br> 11.众生闻法,断诸放逸;以是因缘,施主未来无量世中身得安乐。<br> 12.众生闻法,断除痴心;以是因缘,施主未来无量世中得无碍辩。<br> 13.众生闻法,生信无疑;以是因缘,施主未来无量世中信心明了。<br> 14.戒、施、闻、慧,亦复如是。是故法施胜于财施。<br> 15.若人以房舍、卧具、汤药、园林、池井、牛、羊、象、马种种资生,布施于他。施已,命终。是人福德随所施物任用久近,福德常生。是福追人,如影随形。<br> 16.一切布施有三根本:施于贫穷,以怜愍故;施于怨家,不求报故;施福德人,心喜敬故。 </p>
<p> 问:《优婆塞戒经》辑要七 <br> 1.若未施时,生于信心,施时欢喜,施已安乐,求时、守时、用时不苦。<br> 2.若以衣施,得上妙色;若以食施,得无上力;若以灯施,得净妙眼;若以乘施,身受安乐;若以舍施,所须无乏。施主乃得如是善报,云何说言得恶果也?<br> 3.复次施主若施佛已,用与不用,果报已定。施人及僧有二种福:一、从用生;二、从受生。何以故?施主施时,自破悭?;受者用时,破他悭?。是故说言:从用生福。<br> 4.又复从用,人能转用,僧能增长。施已,不求世之果报,不以能起烦恼因施,是故能得无上净果,名曰涅槃。<br> 5.若有人能日日立要,先施他食,然后自食。若违此要,誓输佛物,犯则生愧。如其不违,即是微妙智慧因缘。如是施者,诸施中最。是人亦得名上施主。<br> 6.若能随顺求者意施,是人于后无量世中所求如意。若有净心,财物、福田悉清净者,是人则得无量果报。若给妻、子、奴婢衣食,恒以怜愍、欢喜心与,未来则得无量福德。<br> 7.复观田仓多有鼠、雀,犯暴谷米,恒生怜愍。复作是念:「如是鼠、雀因我得活。」念已欢喜,无触恼想。当知是人得福无量。<br> 8.若为自身造作衣服、璎珞、环钏严身之具,种种器物,作已欢喜,自未服用,持以施人。是人未来得如意树。<br> 9.若有说言:「离于布施得善果者,无有是处。」离财得施、离受有施、不离悭惜成布施者,亦无是处。<br> 10.若人施已,生于悔心;若劫他物,持以布施。是人未来虽得财物,常秏不集。若恼眷属,得物以施,是人未来虽得大报,身常病苦。若先不能供养父母,恼其 妻、子、奴婢困苦而布施者,是名恶人,是假名施,不名义施。如是施者,名无怜愍,不知恩报。是人未来虽得财宝,常失不集,不能出用,身多病苦。 </p>
<p> 问:《优婆塞戒经》辑要六 <br> 1.施时不求世间果报。破憍慢施、柔软心施、离诸有施、为求无上解脱故施、深观生死多过罪施、不观福田非福田施。若能如是行布施者,报逐是人,如犊随母。<br> 2.若求果施,市易无异。如为身命,耕田种作,随其种子,获其果实。施主施已,亦复如是:随其所施,获其福报。如受施者受已,得命、色、力、安、辩,施主亦得如是五报。<br> 3.若施畜生,得百倍报;施破戒者,得千倍报;施持戒者,得十万报;施外道离欲,得百万报;施向道者,得千亿报;施须陀洹,得无量报;向斯陀含,亦无量报;乃至成佛,亦无量报。<br> 4.善男子!我今为汝分别诸福田故,作如是说,得百倍报,至无量报。若能至心,生大怜愍,施于畜生;专心恭敬,施于诸佛。其福正等,无有差别。言百倍者, 如以寿、命、色、力、安、辩施于彼者,施主后得寿、命、色、力、安乐、辩才,各各百倍,乃至无量,亦复如是。是故我于契经中说:「我施舍利弗,舍利弗亦施 于我。然我得多,非舍利弗得福多也!」<br> 5.或有人说:受者作恶,罪及施主。是义不然!何以故?施主施时,为破彼苦,非为作罪。是故施主应得善果,受者作恶,罪自锺之,不及施主。施主若以净妙物施,后得好色,人所乐见,善名流布,所求如意,生上种姓,是不名恶。云何说言施主得罪?<br> 6.施主施已,欢喜不悔,亲近善人,财富自在,生上族家,得人、天乐,至无上乐,能离一切烦恼结缚。施主乃得如是妙果,云何说言得恶果报?<br> 7.施主若能自手施已,生上姓家,遇善知识,多财饶宝,眷属成就,能用、能施。一切众生,喜乐见之,见已恭敬、尊重、赞叹。施主受报,得如是事,云何说言得恶果报?<br> 8.施主若以净物施已,以是因缘,多饶财宝,生上种姓,眷属无量;身无病苦,心无忧怖;所有财物,王、贼、水、火所不能侵;设失财物,不生愁恼;无量世中,身心安乐。云何说言受恶果报? </p>
<p> 问:《优婆塞戒经》辑要五 <br> 1.菩萨布施,远离四恶:<br> 一者、破戒;二者、疑网;<br> 三者、邪见;四者、悭?。<br> 2.复离五法:<br> 一者、施时不选有德、无德;二者、施时不说善恶;<br> 三者、施时不择种姓;四者、施时不轻求者;<br> 五者、施时不恶口骂。<br> 3.复有三事,施已不得胜妙果报:<br> 一者、先多发心,后则少与;<br> 二者、择选恶物,持以施人;<br> 三者、既行施已,心生悔恨。<br> 4.复有八事,施已不得成就上果:<br> 一者、施已,见受者过;二者、施时,心不平施;<br> 三者、施已,求受者作;四者、施已,喜自赞叹;<br> 五者、说无,后乃与之;六者、施已,恶口骂詈;<br> 七者、施已,求还二倍;八者、施已,生于疑心。如是施主则不能得亲近诸佛、贤圣之人。<br> 5.云何为净施?<br> 一、若以具足色、香、味、触施于彼者,是名净施。<br> 二、若能如法得财施者,是名净施。<br> 三、观财无常,不可久保而行布施,是名净施。<br> 四、为破烦恼故,行布施,是名净施。<br> 五、为净自心因缘故施,是名净施。<br> 6.若观谁施?谁是受者?施何等物?何缘故施?是施因缘得何等果?如是布施即十二入,受者、施主、因缘、果报皆十二入。能如是观,行于施者,是名净施。<br> 7.若行施时,于福田所生欢喜心。如诸福田,所求功德,我亦如是求之不息。施于妻、子、眷属、仆使,生怜愍心;施于贫穷,为坏苦恼。 </p>
<p> 问:《优婆塞戒经》辑要四 <br> 1.如人买香、涂香、末香、散香、烧香。如是四香,有人触者、买者、量者,等闻无异,而是诸香不失毫厘。修施之德亦复如是:若多、若少、若?、若细,若随喜心,身往佐助,若遥见闻,心生欢喜。其心等故,所得果报无有差别。<br> 2.除布施已,无有能得人、天之乐,至无上乐。是故我于契经中说:「智者自观余一揣食,自食则生,施他则死,犹应施与,况复多耶!」<br> 3.智者复观世间若有持戒、多闻,持戒、多闻因缘力故,乃至获得阿罗汉果。虽得是果,不能遮断饥渴等苦。若阿罗汉难得房舍、衣服、饮食、卧具、病药,皆由先世不施因缘。破戒之人若乐行施,是人虽堕饿鬼、畜生,常得饱满,无所乏少。<br> 4.除布施已,不得二果:一者、自在;二者、解脱。若持戒人虽得生天,不修施故不得上食、微妙璎珞。若人欲求世间之乐及无上乐,应当乐施。<br> 5.智者当观生死无边,受乐亦尔。是故应为断生死施,不求受乐。复作是观:「虽复富有四天下地,受无量乐,犹不知足。是故我应为无上乐而行布施,不为人、天。何以故?无常故,有边故。」<br> 6.若复有人,于身、命、财悭?不施,是名为悭。护惜悭人不施之心,不生怜愍,留待福田,求觅福田。既得求过,观财难得,为之受苦,或说无果、无施、无 受。护惜妻、子、眷属等心,积财求名,见多生喜,观财是常,是名悭垢。是垢能污诸众生心。以是因缘,于他物中尚不能施,况出自物。<br> 7.智人行施,不为报恩,不为求事,不为护惜悭贪之人,不为生天、人中受乐,不为善名流布于外,不为畏怖三恶道苦,不为他求,不为胜他,不为失财,不以多有,不为不用,不为家法,不为亲近。<br> 8.智人行施为怜愍故,为欲令他得安乐故,为令他人生施心故,为诸圣人本行道故,为欲破坏诸烦恼故,为入涅槃断于有故。 </p>
<p> 问:《优婆塞戒经》辑要三 <br> 1.修行施已,其心无悔。是人若以客尘烦恼故,堕于地狱,虽处恶处,不饥不渴。以是因缘,离二种苦:一、铁丸苦,二、铁浆苦。<br> 一、若畜生身,所须易得,无所匮乏。<br> 二、若饿鬼身,不受饥渴,常得饱满。<br> 三、若得人身,寿、命、色、力、安乐、辩才及信、戒、施、多闻、智慧胜于一切。虽处恶世,不为恶事;恶法生时,终不随受。于怖畏处不生恐怖。<br> 四、若受天身,十事殊胜。<br> 2.智者常作如是思惟:「欲令此物随逐我身至后世者,莫先于施。」复当深观贫穷之苦、豪贵快乐,是故系心,常乐行施。<br> 3.若人有财,见有求者,言无言懅,当知是人已说来世贫穷薄德,如是之人名为放逸。<br> 4.无财之人自说无财。是义不然!何以故?一切水草,人无不有;虽是国主,不必能施;虽是贫穷,非不能施。何以故?贫穷之人亦有食分。食已洗器,弃荡涤 汁,施应食者,亦得福德。若以尘?施于蚁子,亦得无量福德果报。天下极贫,谁当无此尘许?也!谁有一日食三揣?命不全者!是故诸人应以食半施于乞者。<br> 5.极贫之人,谁有赤裸无衣服者?若有衣服,岂无一綖施人系疮,一指许财作灯炷耶?善男子!天下之人,谁有贫穷当无身者?如其有身见他作福,身应往助,欢 喜无厌,亦名施主亦得福德,或时有分,或有与等,或有胜者。以是因缘,我受波斯匿王食时亦?愿:「王及贫穷人所得福德等无差别。」<br> 6.若无财物,见他施已,心不喜信,疑于福田,是名贫穷。若多财宝,自在无碍,有良福田,内无信心,不能奉施,亦名贫穷。是故智者随有多少任力施与。<br> 7.智者当观财是无常。是无常故,于无量世失坏秏减,不得利益。虽是无常,而能施作无量利益。云何悭惜,不布施也? </p>
<p> 问:《优婆塞戒经》辑要二 <br> 1.菩萨复语乞者:「汝今真是我功德因!我今远离悭贪之心,皆由于汝来乞因缘!」即于求者生亲爱心。既施与已,复教乞者如法守护,勤修供养佛、法、僧宝。<br> 2.菩萨如是乐行施已,则得远离一切放逸。虽以身分施于乞者,终不生于一念恶心。因是更增慈、悲、喜、舍,不轻受者,亦不自高。自庆有财,称求者意;增长信心,不疑业果。<br> 3.若能观财是无常想,观诸众生作一子想,是人乃能施于乞者。善男子!是人不为悭结所动,如须弥山,风不能动。如是之人,能为众生而作归依,是人能具檀波罗蜜。<br> 4.云何因施发种种愿?因是施已,能发种种善、恶等愿,因善、恶愿得善、恶果。何以故?誓愿力故。<br> 5.云何因施得受安乐?因是施故,受人、天乐至无上乐。<br> 6.云何因施多饶财宝?因是施故,所求金银乃至畜生,如意即得。<br> 7.若人乐施,是人即坏五弊恶法:<br> 一者、邪见;二者、无信;三者、放逸;<br> 四者、悭?;五者、瞋痴。离是恶已,心生欢喜。因欢喜故,乃至获得真正解脱。是人现在得四果报:<br> 一者、一切乐见乃至怨家;二者、善名流布遍于四方;<br> 三者、入大众时心无怖畏;四者、一切善人乐来亲附。<br> 8.智者施已,不求受者爱念之心;不求名称,免于怖畏;不求善人,来见亲附;亦不求望人、天果报。观于二事:一者、以不坚财易于坚财;二者、终不随顺悭?之心。何以故?如是财物,我若终没,不随我去,是故应当自手施与。我今不应随失生恼,应当随施生于欢喜。<br> 9.施者先当自试其心,以外物施。知心调已,次施内物。因是二施获得二法:一者、永离诸有;二者、得正解脱。<br> 10.如人远行,身荷重担,疲苦劳极,舍之则乐。行施之人见来求者,舍财与之,心生喜乐亦复如是。 </p>
<p> 问:《优婆塞戒经》辑要一 <br> 1.施主有三,谓下、中、上。<br> 一、不信业果,深着悭?,恐财有尽;见来求者,生瞋碍想。是名为下。<br> 二、虽信业果,于财生悭,恐有空竭;见来求者,生于舍心。是名为中。<br> 三、深信业果,于财物所不生悭?,观诸财物是无常想;见来求者,有与则喜,无与则恼,以身质物而用与之。是名为上。复有下者,见来求者,睥面不看,恶骂毁辱;复有中者,虽复施与,轻贱不敬;复有上者,未求便施,敬心而与。<br> 2.复有下者,为现报施;复有中者,为后报施;复有上者,怜愍故施。<br> 3.复有下者,为报恩施;复有中者,为业故施;复有上者,为法藏施。<br> 4.复有下者,畏胜故施;复有中者,等己故施;复有上者,不择怨亲。<br> 5.又复下者,有财言无;又复中者,多财言少;又复上者,少索多与。<br> 6.施者无财亦复三种:最下之人,见来求者,恶心瞋责;中品之人,见来求者,直言无物;上品之人,见来求者,自鄙无物,心生愁恼。<br> 7.又复下者,常为圣贤之所呵责;又复中者,常为贤圣之所怜愍;又复上者,贤圣见已,心生欢喜。<br> 8.智人行施为自、他利,知财宝物是无常故,为令众生生喜心故,为怜愍故,为坏悭故,为不求索后果报故,为欲庄严菩提道故。<br> 9.是故菩萨一切施已,不生悔心,不虑财尽,不轻财物,不轻自身,不观时节,不观求者。常念乞者,如饥思食。亲近善友,谘受正教。见来求者,心生欢喜。如失火家,得出财物。欢喜赞叹,说财多过。施已生喜,如寄善人。</p>
<p> 问:《佛说业报差别经》简译 <br> (1.)若有众生,恭敬礼拜,诸佛塔庙,得十种功德:何等为十?<br> 一者:得妙色好声。 二者:有所发吐言辞,人皆信伏。<br> 三者:堂堂处众无畏。 四者:天人世间爱护。<br> 五者:具足威势。 六者:威势众生,皆来亲附。<br> 七者:常得亲近,诸佛菩萨。 八者:具大福报。<br> 九者:命终生天。 十者:速证涅槃。<br> 是名礼拜诸佛塔庙,得十种功德。</p>
<p> (2.)若有众生,奉施香华,得十种功德:何等为十?<br> 一者:处世净妙如华。 二者:身无臭秽。<br> 三者:福香戒香,遍诸方所。 四者:随所生处,鼻根不坏。<br> 五者:超胜世间,为众归仰。 六者:身常清净香洁。<br> 七者:爱乐正法,受持读诵。 八者:具大福报。<br> 九者:命终生天。 十者:速证涅槃。<br> 是名奉施香华,得十种功德。</p>
<p> (3.)若有众生,奉施灯明,得十种功德:何等为十? <br> 一者:照世如灯。 二者:随所生处,肉眼不坏。<br> 三者:人中得于天眼。 四者:于诸善恶之法,智慧明了。<br> 五者:随处除灭大闇。 六者:得智慧明。<br> 七者:流转世间,常不入于黑闇之处。 八者:具大福报。<br> 九者:命终生天。 十者:速证涅槃。<br> 是名奉施灯明,得十种功德。</p>
<p> (4.)若有众生,恭敬合掌,得十种功德:何等为十?<br> 一者:得胜福报。 二者:生于上族。 三者:得胜妙色。<br> 四者:得胜妙声。 五者:得胜妙盖。 六者:得胜妙辩。<br> 七者:得胜妙信。 八者:得胜妙戒。 九者:得胜妙多闻。<br> 十者:得胜妙智。<br> 是名恭敬合掌,得十种功德。</p>
<p> (5.)复有业,能令众生,得决定报:若人于佛法僧,及持戒人所,以增上心,殷重布施,以此善业,发愿回向,即得往生。是名决定报业。</p>
<p> (6.)复有业,能令众生,得中国报者,若作业时,于佛法僧,清净持戒,梵行人边,及大众所,起于殷重,增上布施,以是善根,决定发愿,求生中国,还得值佛,及闻正法,受于上妙,清净果报。</p>
<p> (7.)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长命报:何等为十业?<br> 一者:自不杀生。 二者:劝他不杀。<br> 三者:赞叹不杀。 四者:见他不杀,心生欢喜。<br> 五者:见彼杀者,方便救免。 六者:见死怖者,安慰其心。<br> 七者:见恐怖者,施与无畏。 八者:见诸患苦,起慈愍心。<br> 九者:见诸急难,起大悲心。 十者:以诸饮食,惠施众生。<br> 以是十业,得长命报。</p>
<p> (8.)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少病报:何等为十?<br> 一者:不喜打拍一切众生。 二者:劝他人不令鞭杖。<br> 三者:赞叹不鞭打法。 四者:见不打者,心生欢喜。<br> 五者:供养父母,及诸病人。 六者:见贤圣有病患者,瞻视供养。<br> 七者:见怨病愈,心生欢喜。 八者:见病苦者,施与良药,亦劝他施。<br> 九者:于病苦众生,起慈愍心。 十者:于诸饮食,能自节量。<br> 以是十业,得少病报。</p>
<p> (9.)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端正报:何等为十?<br> 一者:不瞋。 二者:施衣。<br> 三者:爱敬父母尊长。 四者:尊重贤圣道德。<br> 五者:恒常涂饰佛塔精舍。 六者:清净泥涂堂宇。<br> 七者:平治僧伽蓝地。 八者:扫洒佛塔。<br> 九者:见丑陋者,不生轻贱,起恭敬心。<br> 十者:见端正者晓悟宿因,知福德感。<br> 以是十业,得端正报。</p>
<p> (10.)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大威势报:何等为十?<br> 一者:于诸众生,心无嫉妬。二者:见他得利,心生欢喜。<br> 三者:见他失利,起怜愍心。四者:见他得好名誉,心生忻悦。<br> 五者:见失名誉,助怀忧恼。六者:发菩提心,造佛形像,奉施宝盖。<br> 七者:于己父母,及贤圣所,恭敬奉迎。<br> 八者:劝人弃舍,少威德业。九者:劝人修行,大威德业。<br> 十者:见无威德,不生轻贱。<br> 以是十业,得大威势报。</p>
<p> (11.)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上族姓报:何等为十?<br> 一者:善知敬父。 二者:善知敬母。<br> 三者:善知敬沙门。 四者:善知敬婆罗门。<br> 五者:敬护尊长。 六者:奉迎师长。<br> 七者:见诸尊长,迎逆请坐。 八者:于父母所,敬受教诲。<br> 九者:于贤圣所,尊敬受教。 十者:不轻下族。<br> 以是十业,得上族姓报。</p>
<p> (12.)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多资生报:何等为十?<br> 一者:自离偷盗。 二者:劝他不盗。<br> 三者:赞叹不盗。 四者:见他不盗,心生欢喜。<br> 五者:于父母所,供奉生业。 六者:于贤圣尊长,给施所须。<br> 七者:见他得利,心生欢喜。 八者:见求利者,方便佐助。<br> 九者:见乐施者,心生忻悦。 十者:若见世饥馑时,心生怜愍。<br> 以是十业,得多资生报。</p>
<p> (13.)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正智报:何等为十?<br> 一者:善能谘问,智慧沙门,及婆罗门。<br> 二者:显说善法。 三者:闻持弘护正法。<br> 四者:见说定法,叹言善哉。 五者:乐说真正法要。<br> 六者:亲近正智慧人。 七者:守摄护持正法。<br> 八者:精勤修习多闻。 九者:远离邪见恶人。<br> 十者:见痴恶人,不生轻贱。<br> 以是十业,得正智报。</p>
<p> (14.)若有众生,奉施饮食,得十种功德:何等为十?<br> 一者:得命。 二者:得色。<br> 三者:得力。 四者:获得安无碍辩。<br> 五者:得无所畏。 六者:无诸懈怠,为众敬仰。<br> 七者:众人爱乐。 八者:具大福报。<br> 九者:命终生天。 十者:速证涅槃。<br> 是名奉施饮食,得十种功德。</p>
<p> (15.)若有众生,奉施衣服,得十种功德:何等为十?<br> 一者:面目端严。 二者:肌肤细滑。<br> 三者:尘垢不着。 四者:生便具足,上妙衣服。<br> 五者:微妙卧具,覆盖其身。 六者:具惭愧服。<br> 七者:见者爱敬。 八者:具大财宝。<br> 九者:命终生天。 十者:速证涅槃。<br> 是名奉施衣服,得十种功德。 </p>
<p> 问:《分别善恶报应经》简译 <br> 世尊在祇树给孤独园,向众比丘说法。首迦长者请问家中狗,为何是他父亲转世投胎的?佛告诉长者:你父亲我执很重,吝啬贪心,嫉妒不布施,不信三宝而堕畜生。长者再请世尊讲因果善恶报应。佛说:<br> (1.)造十种恶业得孤贫报:<br> 一、常行劫盗。 二、劝人劫盗。<br> 三、赞叹劫盗。 四、随喜劫盗。<br> 五、毁谤父母。 六、毁谤圣贤。<br> 七、阻碍人布施。 八、嫉妒人名利。<br> 九、贪吝财物。 十、轻毁圣贤,愿其常饥饿。</p>
<p> (2.)种十善因得大福报:<br> 一、不劫盗。 二、劝人不劫盗。<br> 三、见劫盗不随喜。 四、孝养父母。<br> 五、信崇圣贤。 六、赞叹他人名利。<br> 七、广行布施。 八、不嫉妒他人名利。<br> 九、不吝财宝,爱助孤贫。 十、供养三宝。</p>
<p> (3.)造十恶业得愚钝报:<br> 一、不信三宝。 二、不信婆罗门。<br> 三、不信师长。 四、藏法不教别人。<br> 五、找师长缺点。 六、远离正法。<br> 七、断灭善法。 八、毁谤贤智人。<br> 九、学习非法。 十、毁谤正见,称扬邪见。</p>
<p> (4.)种十善因得大智慧:<br> 一、亲近三宝,深信求法。 二、信婆罗门。<br> 三、亲近师长,求解深义。 四、尊重三宝。<br> 五、远离愚痴人。 六、不谤师法。<br> 七、亲近深智人。 八、传法利生,令不断灭。<br> 九、远离非法。 十、称扬正见,离诸邪见。(修十善业得生欲界天,修十定善得生色界天,修四空定得生无色界天)</p>
<p> (5.)造十不善业果报:<br> 一、杀生者短命多病。 二、偷盗得霜雹、虫蝗、水、旱灾和饥荒。<br> 三、邪淫得多绯闻,配偶不贞良。 四、妄语得体臭恶名,令人讨厌。<br> 五、两舌得眷属不和,疾病缠身。 六、恶口得农作物,果实硬涩。<br> 七、绮语得林木多刺,园苑荒废。 八、贪爱得仓库空虚。<br> 九、瞋恚得农作物,果实辛辣,人貌丑恶。 十、愚痴得农作物,果实小而丑。</p>
<p> (6.)修十善业果报:<br> 一、不杀生得健康长寿。 二、不偷盗则无饥荒、暴风、冰雹、虫蝗等灾难。<br> 三、不邪淫则美声流传,无绯闻。 四、不妄语得口常香洁。<br> 五、不两舌得眷属和顺,无闪电霜雹。 六、不恶口得农作物,果实甘美。<br> 七、不绮语得园林茂盛无刺。 八、不贪得仓库果实充满。<br> 九、不瞋得身相圆满。 十、不邪见得果实香美。</p>
<p> (7.)造十恶业,各有十种恶报:<br> 杀杀生报应:<br> 一、冤家增多。 二、见者不喜欢。<br> 三、众生害怕。 四、恒受苦恼。<br> 五、常想杀生。 六、梦见忧苦。<br> 七、临死悔恨。 八、短命。<br> 九、愚笨。 十、死堕地狱。<br> 偷盗报应:<br> 一、结宿冤。 二、多疑。<br> 三、常随恶友。 四、善友远离。<br> 五、破佛净戒。 六、牢狱灾。<br>, 七、迷于享乐。 八、常忧恼。<br> 九、不自在。 十、死入地狱。<br> 邪淫报应:<br> 一、淫心旺盛。 二、配偶不贞良。<br> 三、恶法增长。 四、善法消灭。<br> 五、迷于淫欲。 六、财物散失。<br> 七、心多疑。 八、远离善友。<br> 九、亲族不信。 十、死堕三恶道。<br> 妄语报应:<br> 一、常口臭。 二、正真远离。<br> 三、谄媚日增。 四、是非人相近。<br> 五、忠言不信。 六、智慧很少。<br> 七、称扬谎言。 八、不说实话。<br> 九、爱论是非。 十、死堕恶道。<br> 饮酒三十六过:<br> 一、散财。 二、多病。<br> 三、常斗争。 四、增长杀害。<br> 五、增长瞋恚。 六、多不顺心。<br> 七、智慧渐减。 八、福德不增。<br> 九、福德渐减。 十、秘密显露。<br> 十一、事业不成。 十二、多增忧苦。<br> 十三、六根不灵。 十四、毁辱父母。<br> 十五、不敬三宝。 十六、不信婆罗门。<br> 十七、不敬佛。 十八、不敬僧法。<br> 十九、亲近恶友。 二十、舍离善友。<br> 廿一、弃舍饮食。 廿二、衣衫不整。<br> 廿三、淫欲旺盛。 廿四、众人讨厌。<br> 廿五、多增笑话。 廿六、父母不喜。<br> 廿七、眷属嫌弃。 廿八、受持非法。<br> 廿九、远离正法。 三十、不敬贤善。<br> 卅一、常犯错。 卅二、远离圆寂。<br> 卅三、颠狂渐增。 卅四、身心散乱。<br> 卅五、作恶贪享乐。 卅六、死堕大地狱受苦无穷。</p>
<p> (8.)恭敬礼拜佛塔果报:<br> 一、言词柔软。 二、智慧超群。<br> 三、人天欢喜。 四、福德广大。<br> 五、贤善同居。 六、尊贵自在。<br> 七、恒遇诸佛。 八、亲近菩萨。<br> 九、命终生天。 十、速证圆寂。</p>
<p> (9.)清洁佛塔果报:<br> 一、身相圆满。 二、身体端直。<br> 三、声音微妙。 四、远离贪瞋痴。<br> 五、路无丛刺。 六、种族最上。<br> 七、高贵自在。 八、命终生天。<br> 九、身体洁净。 十、速证圆寂。</p>
<p> (10.)供养伞盖遮佛塔果报:<br> 一、离热恼。 二、心不散乱。<br> 三、作地方首长。 四、事业广大。<br> 五、福德无量。 六、作国王。<br> 七、身相圆满。 八、远离三恶道。<br> 九、命终生天。 十、速证圆寂。</p>
<p> (11.)以钟铃供养佛塔果报:<br> 一、端严无比。 二、音声美妙。<br> 三、声如妙音鸟声。 四、言词柔软。<br> 五、见皆欢喜。 六、得阿难多闻。<br> 七、尊贵自在。 八、美名流传。<br> 九、命终生天。 十、速证圆寂。</p>
<p> (12.)以幢旛供养佛塔果报:<br> 一、身体完美、长寿。 二、人人尊重。<br> 三、信根坚固。 四、孝养父母。<br> 五、亲友眷属广大。 六、美名称赞。<br> 七、色相端严。 八、见者欢喜。<br> 九、生贵族自在生天。 十、速证圆寂。</p>
<p> (13.)以花供养佛塔果报:<br> 一、容貌如花。 二、端庄美丽无比。<br> 三、鼻根不坏。 四、身无臭秽。<br> 五、妙香清净。 六、往生十方净土见佛。<br> 七、戒香芬芳。 八、人人敬重得大法乐。<br> 九、生天自在。 十、速证圆寂。</p>
<p> (14.)以灯供养佛舍利塔果报:<br> 一、肉眼清净。 二、获净天眼。<br> 三、远离贪瞋痴。 四、得诸善法。<br> 五、聪明智慧。 六、远离愚痴。<br> 七、不堕三恶道。 八、尊贵自在。<br> 九、往生诸天。 十、速证圆寂。</p>
<p> (15.)以涂香供养佛塔果报:<br> 一、鼻根清净。 二、身无臭秽。<br> 三、身妙香洁。 四、形相端严。<br> 五、人人恭敬。 六、喜听正法。<br> 七、尊贵自在。 八、名声远播。<br> 九、命终生天。 十、速证圆寂。</p>
<p> (16.)以妙音乐供养佛塔果报:<br> 一、身相端严。 二、见者欢喜。<br> 三、音声微妙。 四、言词和顺。<br> 五、身体安康。 六、离瞋恚。<br> 七、喜听正法。 八、尊贵自在。<br> 九、命终生天。 十、速证圆寂。</p>
<p> (17.)欢喜赞叹佛舍利塔果报:<br> 一、种族尊高。 二、形相端严。<br> 三、身体完美。 四、见闻欢喜。<br> 五、财富无量。 六、眷属广大。<br> 七、远离散坏。 八、尊贵自在。<br> 九、恒生佛土。 十、名声远播。<br> 十一、美德赞颂。 十二、四事供养物丰足。<br> 十三、天人供养。 十四、作国王。<br> 十五、长寿。 十六、健康。<br> 十七、命终生天。 十八、速证圆寂。</p>
<p> (18.)以鞋供养僧佛果报:<br> 一、威仪模范。 二、交通工具无缺。<br> 三、走路勇健。 四、身无疲劳。<br> 五、脚完好。 六、离荆棘沙砾。<br> 七、得神足通。 八、仆从众多。<br> 九、生天自在。 十、速证圆寂。</p>
<p> (19.)以钵供养僧佛果报:<br> 一、身体光润。 二、器物具足。<br> 三、远离饥渴。 四、珍宝丰足。<br> 五、远离恶道。 六、人天欢喜。<br> 七、福相圆满。 八、尊贵自在。<br> 九、恒生诸天。 十、速证圆寂。</p>
<p> (20.)以美饮汤药供养僧佛果报:<br> 一、诸根圆满。 二、容貌清净鲜洁。<br> 三、额广平正。 四、容貌庄严。<br> 五、身体光润。 六、福德圆满。<br> 七、离饥渴。 八、远离三恶道。<br> 九、生天自在。 十、速证圆寂。</p>
<p> (21.)出家功德:<br> 一、远离配偶。 二、不贪淫欲。<br> 三、爱乐寂静。 四、诸佛欢喜。<br> 五、远离邪魔。 六、近佛听法。<br> 七、远离三恶道。 八、诸天爱敬。<br> 九、命终生天。 十、速证圆寂。</p>
<p> (22.)斋食供养僧佛果报:<br> 一、长寿。 二、形色圆满。<br> 三、有力气。 四、记忆不忘。<br> 五、智慧辩才。 六、人见欢喜。<br> 七、珍宝丰足。 八、人天自在。<br> 九、命终生天。 十、速证圆寂。</p>
<p> (23.)以修僧房佛寺供养僧佛果报:<br> 一、永离惊怖、身心安乐。 二、卧具细软。<br> 三、衣服庄严、香洁清净。 四、人间天上五欲自在。<br> 五、富贵随愿满足。 六、作国王自在。<br> 七、生天自在。 八、若于罗汉果,甚至无上菩提,随其所愿,皆得成就。</p>
<p> 问:《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辑要四 <br> (1.)若有众生奉施宝盖得十种功德:<br> 一者,处世如盖,覆护众生; 二者,身心安隐,离诸热恼;<br> 三者,一切敬重,无敢轻慢; 四者,有大威势;<br> 五者,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大威德者,以为眷属; 六者,恒作转轮圣王;<br> 七者,恒为上首,修习善业; 八者,具大福报;<br> 九者,命终生天; 十者,速证涅槃。是名奉施宝盖得十种功德。</p>
<p> (2.)若有众生恭敬合掌得十种功德:<br> 一者,得胜福报; 二者,生于上族;<br> 三者,得胜妙色; 四者,得胜妙声;<br> 五者,得胜妙盖; 六者,得胜妙辩;<br> 七者,得胜妙信; 八者,得胜妙戒;<br> 九者,得胜妙多闻; 十者,得胜妙智。是名恭敬合掌得十种功德。</p>
<p> (3.)若有众生奉施靴履得十种功德:<br> 一者,具足妙乘; 二者,足下安平;<br> 三者,足趺柔软; 四者,远涉轻健;<br> 五者,身无疲极; 六者,所行之处不为荆棘瓦砾损坏其足;<br> 七者,得神通力; 八者,具诸给使;<br> 九者,命终生天; 十者,速证涅槃。是名奉施靴履得十种功德。</p>
<p> (4.)若有众生奉施衣服得十种功德:<br> 一者,面目端严; 二者,肌肤细滑;<br> 三者,尘垢不着; 四者,生便具足上妙衣服;<br> 五者,微妙卧具,覆盖其身; 六者,具惭愧服;<br> 七者,见者爱敬; 八者,具大财宝;<br> 九者,命终生天; 十者,速证涅槃。是名奉施衣服得十种功德。</p>
<p> (5.)若有众生,生施器皿得十种功德:<br> 一者,处世如器; 二者,得善法津泽;<br> 三者,离诸渴爱; 四者,若渴思水,流泉涌出;<br> 五者,终不生于饿鬼道中; 六者,得天妙器;<br> 七者,远离恶友; 八者,具大福报;<br> 九者,命终生天; 十者,速证涅槃。是名奉施器皿得十种功德。</p>
<p> (6.)若有众生奉施饮食得十种功德:<br> 一者,得命; 二者,得色;<br> 三者,得力; 四者,获得安无碍辩;<br> 五者,得无所畏; 六者,无诸懈怠,为众敬仰;<br> 七者,众人爱乐; 八者,具大福报;<br> 九者,命终生天; 十者,速证涅槃。是名奉施饮食得十种功德。</p>
<p> (7.)若有众生奉施香华得十种功德:<br> 一者,处世如花; 二者,身无臭秽;<br> 三者,福香戒香,遍诸方所; 四者,随所生处,鼻根不坏; <br> 五者,超胜世间,为众归仰; 六者,身常香洁;<br> 七者,爱乐正法,受持读诵; 八者,具大福报;<br> 九者,命终生天; 十者,速证涅槃。是名奉施香花得十种功德。</p>
<p> (8.)若有众生奉施灯明得十种功德:<br> 一者,照世如灯; 二者,随所生处,肉眼不坏;<br> 三者,得于天眼; 四者,于善恶法,得善智慧;<br> 五者,除灭大闇; 六者,得智慧明;<br> 七者,流转世间,常不在于黑闇之处; 八者,具大福报;<br> 九者,命终生天; 十者,速证涅槃。是名奉施灯明得十种功德。 </p>
<p> 问:《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辑要三 <br> (1.)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正智报:<br> 一者,善能谘问智慧沙门、婆罗门; 二者,显说善法;<br> 三者,闻持正法; 四者,见说定法,叹言善哉;<br> 五者,乐说正法; 六者,亲近正智人;<br> 七者,摄护正法; 八者,勤修多闻;<br> 九者,远离邪见; 十者,见痴恶人,不生轻贱。以是十业得正智报。</p>
<p> (2.)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地狱报:<br> 一者,身行重恶业; 二者,口行重恶业;<br> 三者,意行重恶业; 四者,起于断见;<br> 五者,起于常见; 六者,起无因见;<br> 七者,起无作见; 八者,起于无见;<br> 九者,起于边见; 十者,不知恩报。以是十业得地狱报。</p>
<p> (3.)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人趣报:<br> 一者,不杀; 二者,不盗; 三者,不邪淫; 四者,不妄语;<br> 五者,不绮语; 六者,不两舌; 七者,不恶口; 八者,不贪;<br> 九者,不瞋; 十者,不邪见。 于十善业,缺漏不全,以是十业得人趣报。<br> (4.)复有业能令众生得决定报者:若人于佛、法、僧及持戒人所,以增上心施,以此善业发愿回向,即得往生,是名决定报业。<br> (5.)复有业能令众生得中国报者:若作业时,于佛、法、僧、清净持戒梵行人边及大众所,起于增上,殷重布施。以是善根决定发愿求生中国,还得值佛及闻正法,受于上妙清净果报。</p>
<p> (6.)若有众生礼佛塔庙得十种功德:<br> 一者,得妙色好声; 二者,有所发言,人皆信伏;<br> 三者,处众无畏; 四者,天人爱护;<br> 五者,具足威势; 六者,威势众生皆来亲附;<br> 七者,常得亲近诸佛、菩萨; 八者,具大福报;<br> 九者,命终生天; 十者,速证涅槃。是名礼佛塔庙得十种功德。 </p>
<p> 问:《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辑要二 <br> (1.)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端正报:<br> 一者,不瞋; 二者,施衣;<br> 三者,爱敬父母; 四者,尊重贤圣;<br> 五者,涂饰佛塔; 六者,扫洒堂宇;<br> 七者,扫洒僧地; 八者,扫洒佛塔;<br> 九者,见丑陋者,不生轻贱,起恭敬心; 十者,见端正者,晓悟宿因。以是十业得端正报。</p>
<p> (2.)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小威势报:<br> 一者,于诸众生起嫉妒心; 二者,见他得利,心生恼热;<br> 三者,见他失利,其心欢喜; 四者,于他名誉起嫉恶心;<br> 五者,见失名誉,心大忻悦; 六者,退菩提心,毁佛形像;<br> 七者,于己父母及贤圣所无心奉侍; 八者,劝人修习少威德业;<br> 九者,障他修行大威德业;十者,见少威德者,心生轻贱。以是十业得少威势报。</p>
<p> (3.)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大威势报:<br> 一者,于诸众生心无嫉妒; 二者,见他得利,心生欢喜;<br> 三者,见他失利,起怜愍心; 四者,于他名誉,心生忻悦;<br> 五者,见失名誉,助怀忧恼; 六者,发菩提心,造佛形像,奉施宝盖;<br> 七者,于己父母及贤圣所,恭敬奉迎; 八者,劝人弃舍少威德业;<br> 九者,劝人修行大威德业; 十者,见无威德,不生轻贱。以是十业得大威势报。</p>
<p> (4.)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多资生报:<br> 一者,自离偷盗; 二者,劝他不盗;<br> 三者,赞叹不盗; 四者,见他不盗,心生欢喜;<br> 五者,于父母所供奉生业; 六者,于诸贤圣给施所须;<br> 七者,见他得利,心生欢喜; 八者,见求利者,方便佐助;<br> 九者,见乐施者,心生忻悦; 十者,见世饥馑,心生怜愍。以是十业得多资生报。 </p>
<p> 问:《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辑要一 <br> (1.)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长命报:<br> 一者,自不杀生; 二者,劝他不杀;<br> 三者,赞叹不杀; 四者,见他不杀,心生欢喜;<br> 五者,见彼杀者,方便救免; 六者,见死怖者,安慰其心;<br> 七者,见恐怖者,施与无畏; 八者,见诸患苦之人,起慈愍心;<br> 九者,见诸急难之人,起大悲心;十者,以诸饮食,惠施众生。以是十业得长命报。</p>
<p> (2.)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多病报:<br> 一者,好喜打拍一切众生; 二者,劝他令打;<br> 三者,赞叹打法; 四者,见打欢喜;<br> 五者,恼乱父母,令心忧恼; 六者,恼乱贤圣;<br> 七者,见怨病苦,心大欢喜; 八者,见怨病愈,心生不乐;<br> 九者,于怨病所,与非治药; 十者,宿食不消,而复更食。以是十业得多病报。</p>
<p> (3.)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少病报:<br> 一者,不喜打拍一切众生; 二者,劝他不打;<br> 三者,赞不打法; 四者,见不打者,心生欢喜;<br> 五者,供养父母及诸病人; 六者,见贤圣病,瞻视供养;<br> 七者,见怨病愈,心生欢喜; 八者,见病苦者,施与良药,亦劝他施;<br> 九者,于病苦众生,起慈愍心; 十者,于诸饮食,能自节量。以是十业得少病报。</p>
<p> (4.)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丑陋报:<br> 一者,好行忿怒; 二者,好怀嫌恨;<br> 三者,诳惑于他; 四者,恼乱众生;<br> 五者,于父母所无爱敬心; 六者,于贤圣所不生恭敬;<br> 七者,侵夺贤圣资生田业; 八者,于佛塔庙断灭灯明;<br> 九者,见丑陋者,毁呰轻贱;十者,习诸恶行。以是十业得丑陋报。 </p>
<p> 问:斋戒功德辑要 <br> ◎《佛说戒香经》<br>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俱。尔时尊者阿难来诣佛所。到已,头面礼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br> 「世尊!我有少疑,欲当启问,唯愿世尊为我解说!我见世间有三种香:所谓根香、花香、子香。此三种香遍一切处,有风而闻,无风亦闻。其香云何?」<br> 尔时世尊告尊者阿难:「勿作是言:『谓:此三种之香遍一切处,有风而闻,无风亦闻。』此三种香,有风、无风遍一切处,而非得闻。阿难!汝今欲闻普遍香者,应当谛听,为汝宣说!」<br>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今乐闻,唯愿宣说!」<br> 佛告阿难:「有风、无风香遍十方者,世间若有近事男、近事女,持佛净戒、行诸善法:谓不杀、不盗、不淫、不妄、及不饮酒,是近事男、近事女,如是戒香遍闻十方,而彼十方咸皆称赞,而作是言:<br> 『于某城中有如是近事男、女,持佛净戒,行诸善法,谓:不杀、不盗、不淫、不妄、及不饮酒等。』具此戒法,是人获如是之香,有风、无风遍闻十方,咸皆称赞而得爱敬。」<br> 尔时世尊而说颂曰:<br> 世间所有诸花果,乃至沈檀龙麝香,<br> 如是等香非遍闻,唯闻戒香遍一切。<br> 旃檀欝金与苏合,优钵罗并摩隶花,<br> 如是诸妙花香中,唯有戒香而最上。<br> 所有世间沈檀等,其香微少非遍闻,<br> 若人持佛净戒香,诸天普闻皆爱敬。<br> 如是具足清净戒,乃至常行诸善法,<br> 是人能解世间缚,所有诸魔常远离。<br> 尔时尊者阿难及比丘众,闻佛语已,欢喜信受,礼佛而退。<br> ◎《佛说斋经》<br>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城东丞相家殿。丞相母名维耶,早起沐浴,着彩衣,与诸子妇俱出,稽首佛足,一面坐。<br> 佛问维耶:「沐浴何早?」对曰:「欲与诸妇俱受斋戒。」佛言:「斋有三辈,乐何等斋?」维耶长跪言:「愿闻何谓三斋。」佛言:「一为牧牛斋;二为尼犍斋;三为佛法斋。<br> 一、牧牛斋者,如牧牛人求善水草,饮饲其牛,暮归思念,何野有丰饶,须天明当复往。若族姓男、女已受齌戒,意在家居,利欲产业及念美饮食育养身者,是为如彼牧牛人意,不得大福,非大明。<br> 二、尼犍斋者,当月十五日斋之时,伏地受斋戒,为十由延内诸神拜言:『我今日斋不敢为恶,不名有家。彼我无亲,妻、子、奴婢非是我有,我非其主!』然其学贵文贱质,无有正心,至到明日相名有如故事。斋如彼者,不得大福,非大明。<br> 三、佛法斋者,道弟子月六斋之日受八戒。<br> 何谓八(戒)?<br> 第一戒者,尽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无有杀意,慈念众生,不得贼害,蠕动之类,不加刀杖,念欲安利,莫复为杀,如清净戒,以一心习;<br> 第二戒者,尽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无贪取意,思念布施,当欢喜与、自手与、洁净与、恭敬与、不望与、却悭贪与,如清净戒,以一心习;<br> 第三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无淫意,不念房室,修治梵行,不为邪欲,心不贪色,如清净戒,以一心习;<br> 第四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无妄语意,思念至诚,安定徐言,不为伪诈,心口相应,如清净戒,以一心习;<br> 第五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不饮酒,不醉、不迷乱、不失志,去放逸意,如清净戒,以一心习;<br> 第六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无求安意,不着华香,不傅脂粉,不为歌舞倡乐,如清净戒,以一心习;<br> 第七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无求安意,不卧好床、卑床、草席,捐除睡卧,思念经道,如清净戒,以一心习;<br> 第八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奉法时食,食少节身,过日中后不复食,如清净戒,以一心习。<br> 佛告维耶:「受斋之日,当习五念。何谓五:一当念佛:佛为如来,为至真,为正等觉,为明行足,为善逝、世间父、无上士、经法御、天人师,号曰佛。是念佛者愚痴、恶意、怒习悉除,善心自生,思乐佛业。<br> ◎譬如以麻油澡豆沐头,垢浊得除。斋念佛者,其净如是,众人见之,莫不好信。二当念法:佛所说法,三十七品,具足不毁,思念勿忘。当知:此法为世间明!是念法者愚痴、恶意、怒习悉除,善心自生,用乐法业。<br> ◎譬如以麻油澡豆浴身,垢浊得除。斋念法者,其净如是,众人见之,莫不好信。三当念众:恭敬、亲附、依受慧教佛弟子众,有得沟港,受沟港证者;有得频来, 受频来证者;有得不还,受不还证者;有得应真,受应真证者。是为四双之八辈丈夫。皆为戒成、定成、慧成、解成、度知见成,为圣德,为行具,当为叉手,天上 天下尊者福田,是念众愚痴、恶意、怒习悉除。喜心自生,乐众之业。<br> ◎譬如以淳灰浣衣,垢污得除。斋念众者,其德如是,众人见之,莫不好信。四当念戒:身受佛戒,一心奉持,不亏不犯,不动不忘,善立慎护,为慧者举,后无所悔,不以有望,能等教人,是念戒者,愚痴、恶意、怒习悉除,喜心自生,乐戒统业,如镜之磨,垢除盛明。<br> ◎斋念戒者,其净如是,众人见之,莫不好信。五当念天:第一四天王;第二忉利天、盐天、兜术天、不憍乐天、化应声天,当自念我以有信、有戒、有闻、有施、 有智。至身死时,精神上天,愿不失信、戒、闻、施、智。是念天者,愚痴、恶意、怒习悉除,喜心自生,乐天统业。譬如宝珠常治清明。<br> ◎斋念天者,其净如是。奉持八戒,习五思念,为佛法斋,与天参德,灭恶兴善,后生天上,终得泥洹。是以智者自力行出心作福。<br> 如是维耶!斋之福佑明誉广远,譬是天下十六大国,是十六国满中众宝,不可称数,不如一日受佛法斋,如此其福者,则十六国为一豆耳,天上广远不可称说。当今 人间五十岁为第一天上一日一夜;第一四天上寿五百岁,彼当人间九百万岁。佛法斋者,得生此天上。人间百岁为忉利天上一日一夜;忉利天寿千岁,当人间三千六 百万岁。人间二百岁为盐天上一日一夜;盐天寿二千岁,当人间一亿五千二百万岁。<br> 人间四百岁为兜术天上一日一夜;兜术天寿四千岁,当人间六亿八百万岁。<br> 人间八百岁为不憍乐天上一日一夜;不憍乐天寿八千岁,当人间二十三亿四千万岁。<br> 人间千六百年为化应声天上一日一夜;化应声天寿万六千岁,当人间九十二亿一千六百万岁。<br> 若有人有信、有戒、有闻、有施、有智,奉佛法斋,当命尽时,其人精神,皆生此六天上,安隐快乐。猗善众多,我少说耳!凡人行善,魂神上天,受福无量。」维 耶闻佛语欢喜言:「善哉,善哉!世尊!斋之福德甚快无量,愿受佛戒!从今已后月月六斋,竭力作福至死!」佛说经已,皆欢喜受教。 </p>
<p> 问:十不善业道经 <br> 马鸣菩萨集宋日称等译<br> 此十不善业道,体性是罪。若乐求佛道者,远离彼过,当如是知。何等为十?所谓身业三种,语业四种,意业三种。于是义中今当解说:身三种者,杀生、不与取、欲邪行。语四种者,妄言、绮语、两舌、恶语。意三种者,贪、瞋、邪见。<br> 云何杀生?谓于有情率先见已,次审其名,决定欲杀,动身施作,断其命根。如是五缘次第具足,成杀生罪,定感彼果。<br> 云何不与取?谓于他物先窥觇已,而起审虑,决定欲取,动身所作即盗其物。具足五缘,成不与取罪。 <br> 云何欲邪行?于此罪中而有四类:非处、非时、非分、非往。非处者,谓于诸佛、菩萨、经像、和尚、阇梨、父母所止,或相邻近,皆所不应。非时者,谓于昼日、 或偶、月事、怀妊、新产、彼不乐欲,及病恼等,或受净住八关斋戒,皆非其宜。非分者,谓于面门及以非道,童男、处女、自执持等,俱不应作。非往者,谓于他 妻及比丘尼、亲族、异趣及衒卖等,设自境界,作非梵行。所不应理,如上当知。<br> 云何妄语?谓于见物或他遗坠,审知是已,决定而取。彼若寻求,起虚妄说。具是五缘,成妄语罪。<br> 云何绮语?谓于他人,以染污心增饰其非,对彼而说。<br> 云何两舌?于他所有隐密等事,以非理言而作离间。<br> 云何恶语?谓于贪欲和合事相,以杂染言厉声而说。<br> 云何名贪?于他财富及彼受用,起爱乐心,非理希望。<br> 云何名瞋?谓于有情起忿恚心,而作损恼及捶打等。<br> 云何邪见?谓无施等,无彼后世,无供养事,无佛世尊、声闻、缘觉,无罪无福,无所作业,无所受报。如正法念处经及余经说。此十不善业道是地狱因,于十善业道应当修学,则于恶趣永不堕落。</p>
<p> 问:《十善业道经》节录 <br> (1.)「龙王!若离杀生,即得成就十离恼法。何等为十?<br> 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 二、常于众生,起大慈心。<br> 三、永断一切瞋恚习气。 四、身常无病。<br> 五、寿命长远。 六、恒为非人之所守护。<br> 七、常无恶梦,寝觉快乐。 八、灭除怨结,众怨自解。<br> 九、无恶道怖。 十、命终生天。是为十。<br>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随心自在寿命。</p>
<p> (2.)复次、龙王!若离偷盗,即得十种可保信法。何等为十?<br> 一、资财盈积,王、贼、水、火、及非爱子,不能散灭。 二、多人爱念。<br> 三、人不欺负。 四、十方赞美。<br> 五、不忧损害。 六、善名流布。<br> 七、处众无畏。 八、财、命、色、力、安乐、辩才,具足无缺。<br> 九、常怀施意。 十、命终生天。<br> 是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证清净大菩提智。</p>
<p> (3.)复次、龙王!若离邪行,即得四种智所赞法。何等为四?<br> 一、诸根调适。二、永离諠掉。<br> 三、世所称叹。四、妻莫能侵。是为四。<br>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丈夫隐密藏相。</p>
<p> (4.)复次、龙王!若离妄语,即得八种天所赞法。何等为八?<br> 一、口常清净优钵花香。 二、为诸世间之所信伏。<br> 三、发言成证,人天敬爱。 四、常以爱语,安慰众生。<br> 五、得胜意乐,三业清净。 六、言无误失,心常欢喜。<br> 七、发言尊重,人天奉行。 八、智慧殊胜,无能制伏。是为八。<br>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即得如来真实语。</p>
<p> (5.)复次、龙王!若离两舌,即得五种不可坏法。何等为五?<br> 一、得不坏身,无能害故。 二、得不坏眷属,无能破故。<br> 三、得不坏信,顺本业故。 四、得不坏法行,所修坚固故。<br> 五、得不坏善知识,不诳惑故。是为五。<br>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正眷属,诸魔外道不能沮坏。</p>
<p> (6.)复次、龙王!若离恶口,即得成就八种净业,何等为八?<br> 一、言不乖度。 二、言皆利益。<br> 三、言必契理。四、言词美妙。 五、言可承领。<br> 六、言则信用。七、言无可讥。 八、言尽爱乐。是为八。<br>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具足如来梵音声相。</p>
<p> (7.)复次、龙王!若离绮语,即得成就三种决定。何等为三?<br> 一、定为智人所爱。 二、定能以智,如实答问。<br> 三、定于人天威德最胜,无有虚妄。是为三。<br>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即得如来诸所授记皆不唐捐。</p>
<p> (8.)复次、龙王!若离贪欲,即得成就五种自在。何等为五?<br> 一、三业自在,诸根具足故。 二、财物自在,一切怨贼不能夺故。<br> 三、福德自在,随心所欲,物皆备故。 四、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献故。<br> 五、所获之物,过本所求百倍殊胜,由于昔时不悭嫉故。是为五。<br>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三众特尊,皆共敬养。是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无碍心,观者无厌。</p>
<p> (9.)复次、龙王!若离瞋恚,即得八种喜悦心法。何等为八?<br> 一、无损恼心。 二、无瞋恚心。<br> 三、无诤讼心。 四、柔和质直心。<br> 五、得圣者慈心。 六、常作利益,安众生心。<br> 七、身相端严,众共尊敬。 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p>
<p> (10.)复次、龙王!若离邪见,即得成就十功德法。何等为十?<br> 一、得真善意乐,真善等侣。 二、深信因果,宁殒身命终不作恶。<br> 三、唯皈依佛,非余天等。 四、直心正见,永离一切吉凶疑网。<br> 五、常生人天,不更恶道。 六、无量福慧转转增胜。<br> 七、永离邪道,行于圣道。 八、不起身见,舍诸恶业。<br> 九、住无碍见。 十、不堕诸难。是为十。<br>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速证一切佛法,成就自在神通。</p>
<p> 问:供佛及僧.功德殊胜 <br> (1.)若复有人施佛床座,获十种功德。何等为十?<br> 一、德业尊重; 二、世间称赞;<br> 三、肢节多力; 四、名称远闻;<br> 五、德美歌颂; 六、安和适悦;<br> 七、获转轮王座,仆从众多; 八、见者欢喜;<br> 九、生天自在,福相具足; 十、速证圆寂。</p>
<p> (2.)若复有人布施鞋履供养僧佛,功德有十。云何十种?<br> 一、威仪师范; 二、象马无阙;<br> 三、行道勇健; 四、身无疲乏;<br> 五、足步无损; 六、离荆棘沙砾;<br> 七、获神足通; 八、仆从众多;<br> 九、生天自在; 十、速证圆寂。</p>
<p> (3.)若复有人以钵器什物施佛及僧,功德有十。云何十种?<br> 一、形色光润; 二、器物具足随意受用;<br> 三、离诸饥渴; 四、珍宝丰足;<br> 五、远离恶趣; 六、人天欢喜;<br> 七、福相圆满; 八、尊贵自在;<br> 九、恒生诸天; 十、速证圆寂。</p>
<p> (4.)若复有人以象、马、车乘施佛及僧功德有十。云何为十?<br> 一、足相柔软; 二、威仪无缺;<br> 三、身离疲乏; 四、安乐无病;<br> 五、冤家远离; 六、神足自在;<br> 七、仆从众多; 八、人、天福相,见皆欢喜;<br> 九、命终生天; 十、速证圆寂。</p>
<p> (5.)若复有人斋食供养佛及众僧,功德有十。云何为十?<br> 一、寿命延长; 二、形色圆满;<br> 三、肢节多力; 四、记忆不忘;<br> 五、智慧辩才; 六、众欢喜;<br> 七、丰足珍宝; 八、人、天自在;<br> 九、命终生天; 十、速证圆寂。<br> 如是十种胜妙功德,施佛及僧斋食供养,获如斯果。</p>
<p> (6.)若复有人修严房室、屋宇、殿堂,施佛及僧,功德众多。行相云何?<br> 一、恒离惊怖,身心安乐; 二、所得卧具细软最妙;<br> 三、衣服严身,香洁清净; 四、人间、天上五欲自在。<br> 五、剎帝利、婆罗门大姓种族及长者、居士、宰官、商主、聚落城邑国王、大臣,随愿满足,皆悉成就。<br> 六、若于转轮圣王随其福力,一洲、二洲乃至四洲,王化自在。<br> 七、若于六欲诸天、四王忉利乃至他化自在,愿皆成就,意生彼。<br> 八、若复有人由前福力,于色界诸天、梵众、梵辅乃至色究竟天,皆悉成就,随愿生彼。<br> 九、若复有人于无色界空无边处,乃至非想非非想处,皆悉成就。<br> 十、若于预流、一来、不还、阿罗汉果、缘觉,乃至无上菩提,随其所应,皆得成就。如是功德差别无量,因修房室、殿堂、楼阁,施佛及僧,获如斯报。</p>
<p> (7.)若复有人以美饮汤药施佛及僧,获十种功德。云何十种?<br> 熙一、诸根圆满; 二、清净鲜洁;<br> 三、额广平正; 四、容貌熙怡;<br> 五、形色光润; 六、福德圆满;<br> 七、离饥渴; 八、远离三恶;<br> 九、生天自在; 十、速证圆寂。如是功德,施佛及僧美饮汤药,获如是报。 </p>
问:菩萨当知九种会障碍善道、妨害修善的因缘
一、已恼害我。二、现恼害我。
三、当恼害我。四、过去憎我善友。
五、现在憎我善友。六、未来憎我善友。
七、过去爱我怨家。八、现在爱我怨家。
九、未来爱我怨家。《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
问:凡夫的财产、身体、生命都是极度不坚的,但在《本事经》中提供了三坚法,能转变世间三种不坚而成三坚的方法
一、不坚财贸易坚财:意指一切世间财物,体非坚固,聚散无常,不可久保;如能持以布施梵行清净之人,追求无上安乐涅槃,或求当来天人乐果,便成坚固之财。
二、不坚身贸易坚身:意指父母所生之身乃四大假合,危脆不实,体非坚固,生灭无常,不可久存;如能持守五戒,清净无染,修习菩提无上之道,证金刚不坏之身,成坚固之身。
三、不坚命贸易坚命:意指人所受之命虽寿夭不齐,皆同梦幻,体非坚固,倏忽无常,不可久保;若能了知四谛,修习正法,超越生死,以续常住不朽之慧命,便成坚固之命。
问:菩萨应努力学习的精进法门
一、被甲精进:是指在最初发勇猛强烈之誓愿心,如先着盔甲而后见贼,不怖种种难行,修诸胜行。
二、加行精进:是指在生起坚固勇悍之方便,以策励其心,决定勇行。
三、无下精进:是指不自轻蔑,也不畏惧,能更生勇励而无怯下之心。
四、无根精进:是指能忍受酷寒炎热等苦。
五、无足精进:是指在下劣之善无厌足,欣求最上之胜功德。
六、摄善精进:摄取接受一切的善法,努力修行。
七、利乐精进:抱持利乐一切众生之心愿,竭力践行,而心不疲劳。(以上七种精进整理自《成唯识论》、《菩萨戒经》)
问:供佛及僧.功德殊胜—(二)
1.若复有人斋食供养佛及众僧,功德有十。云何为十?
一、寿命延长;二、形色圆满;三、肢节多力;四、记忆不忘;
五、智慧辩才;六、众覩欢喜;七、丰足珍宝;八、人、天自在;
九、命终生天;十、速证圆寂。如是十种胜妙功德,施佛及僧斋食供养,获如斯果。
2.若复有人修严房室、屋宇、殿堂,施佛及僧,功德众多。行相云何?
一、恒离惊怖,身心安乐;二、所得卧具细软最妙;
三、衣服严身,香洁清净;四、人间、天上五欲自在。
五、剎帝利、婆罗门大姓种族及长者、居士、宰官、商主、聚落城邑国王、大臣,随愿满足,皆悉成就。
六、若于转轮圣王随其福力,一洲、二洲乃至四洲,王化自在。
七、若于六欲诸天、四王忉利乃至他化自在,愿皆成就,意生彼。
八、若复有人由前福力,于色界诸天、梵众、梵辅乃至色究竟天,皆悉成就,随愿生彼。
九、若复有人于无色界空无边处,乃至非想非非想处,皆悉成就。
十、若于预流、一来、不还、阿罗汉果、缘觉,乃至无上菩提,随其所应,皆得成就。如是功德差别无量,因修房室、殿堂、楼阁,施佛及僧,获如斯报。
3.若复有人以美饮汤药施佛及僧,获十种功德。云何十种?
一、诸根圆满;二、清净鲜洁;
三、额广平正;四、容貌熙怡;
五、形色光润;六、福德圆满;
七、离饥渴;八、远离三恶;九、生天自在;十、速证圆寂。
如是功德,施佛及僧美饮汤药,获如是报。(以上讲义内容节录自《分别善恶报应经》宋天息灾 译)
问:供佛及僧.功德殊胜—(一)
1.若复有人施佛床座,获十种功德。何等为十?
一、德业尊重; 二、世间称赞;
三、肢节多力; 四、名称远闻;
五、德美歌颂; 六、安和适悦;
七、获转轮王座,仆从众多;八、见者欢喜;
九、生天自在,福相具足;十、速证圆寂。
2.若复有人布施鞋履供养僧佛,功德有十。云何十种?
一、威仪师范; 二、象马无阙;
三、行道勇健; 四、身无疲乏;
五、足步无损; 六、离荆棘沙砾;
七、获神足通; 八、仆从众多;
九、生天自在; 十、速证圆寂。
3.若复有人以钵器什物施佛及僧,功德有十。云何十种?
一、形色光润; 二、器物具足随意受用;
三、离诸饥渴; 四、珍宝丰足;
五、远离恶趣; 六、人天欢喜;
七、福相圆满; 八、尊贵自在;
九、恒生诸天; 十、速证圆寂。
4.若复有人以象、马、车乘施佛及僧功德有十。云何为十?
一、足相柔软; 二、威仪无缺;
三、身离疲乏; 四、安乐无病;
五、冤家远离; 六、神足自在;
七、仆从众多; 八、人、天福相,见皆欢喜;
九、命终生天; 十、速证圆寂。
问:长寿佛咒功德利益
◎长寿佛咒(三遍或七遍)
瓮 那摩巴嘎瓦得 阿坝热 么大 阿耶加那
唵 那摩巴嘎瓦得 阿坝热 么大 阿耶加那
色波那 则大得昨 杂呀 达它嘎达亚
色波那 则大得昨 杂呀 达它嘎达亚
阿哈得 萨亚桑波达亚 达亚它 瓮
阿哈得 萨亚桑波达亚 达亚它 唵
本耶本耶 吗哈本耶 阿坝热 么达本耶 阿坝热
本耶本耶 吗哈本耶 阿坝热 么达本耶 阿坝热
么大本耶 加那桑吧 若巴子得 嗡萨日瓦 桑嘎
么大本耶 加那桑吧 若巴子得 嗡萨日瓦 桑嘎
巴热西达 达日玛得 嘎嘎那 萨梦嘎得 桑巴瓦
巴热西达 达日玛得 嘎嘎那 萨梦嘎得 桑巴瓦
波西得 吗哈那亚 巴热瓦锐 梭哈
波西得 吗哈那亚 巴热瓦锐 梭哈
※观想此等有情从生命畏惧中解脱,生生世世获得寿。
◎心咒
瓮 啊弥里打 得杰 哈喇 吽
唵 啊弥里打 得杰 哈喇 吽
1.其小咒又云心咒,本名曰无量寿如来心真言。此咒能诵十万遍满,得见阿弥陀如来,命终决定得生极乐。旄《无量寿修愿行供养仪轨》
◎修持法与经证
1.持诵时,观想心月轮上有一红色梵文「纥利」字,放光普照一切众生。遇斯光者,罪障消灭,苦恼解脱。此咒即完全无缺之往生咒,亦名弥陀大咒。
2.「纥利」字, 具四字,成一字真言,⋯⋯若人持一字真言,能除一切灾祸疾病。命终已后,当生安乐国土,得上品上生。旄《大乐金刚三昧经般若理趣释》
3.此无量寿如来陀罗尼,纔诵一遍,则灭身中十恶、四重、五无间罪,一切业障,悉皆消灭。
4.若苾刍、苾刍尼犯根本罪,诵七遍已,实时还得戒品清净。
5.诵满一万遍,获得不废忘菩提心三摩地。菩提心显现身中,皎洁圆明,犹如净月。临命终时,见无量寿佛来迎,则生极乐世界,上品上生,证菩萨位。旄《无量寿如来修观行供养仪轨》
6.《念佛直指》云:「诵根本真言,得大精进,速生净土。若持三十万遍,阿弥陀佛常住其顶,决生净土。」
◎功德利益总说
1.长寿佛又名无量寿佛,无量之意为不可计数、广大无边,乃是法身阿弥陀佛以报身佛呈显的另一种形相。主司众生所畏惧之魔障、死神,而护佑有情得自在,与白度母、尊胜佛母合称长寿三尊。
2.长寿佛法又称长寿百岁法,勤修此法能延长寿命,增长福德智能资粮,亦能摧灭非时横天,身中十恶、四重、五无间罪、一切罪障悉皆销尽。
3.修持长寿佛心咒,能令福德寿命及智能增长,更能息除障阻寿命之各种灾劫、恶疾、病灾,更不受一切传染病毒侵害,避免非时而死及夭折、意外身亡,消除无始劫一切罪业,证无死成就,命终顺利往生西方极乐净土等殊胜功德。
4.修持长寿佛,现生可消除疾病、延长寿命,善业善缘增长,恶业恶缘缩短,令世间法之事业长寿。
5.在西藏很多希求延年益寿的人都会参加长寿佛的法会,以求佛的加持,长寿健康。
问:光明真言与破地狱真言
◎光明真言全名为「不空索毘卢遮那佛大灌顶光真言」,或称「毗卢遮那佛大灌顶光真言」,通常简称「光明真言」。
瓮 阿谟伽 尾卢左曩 摩诃母捺蜡
唵 阿谟伽 尾卢左曩 摩诃母捺啰
摩抳 钵头摩 入哇蜡 钵蜡袜哆野
哄 摩抳 头摩 入 啰哆野 吽
◎光明真言功德利益总说
1.光明真言为密教陀罗尼之一,为大日如来之真言,被尊为一切诸佛菩萨之总咒。
2.光明真言常被用于与往生、丧葬、墓地及施饿鬼等有关的场合。亦能除灭现世病障、鬼娆、眼病、毒虫之害等。
3.若有众生随处得闻此大灌顶光真言,过去一切十恶、五逆、四重诸罪,烬然除灭。
4.依此法仪轨以修之密法,谓之为「光明真言法」,此法主灭罪、除病、息灾,尤其是灭罪所修。
5.据《光明真言经》中记载:「若有众生随处得闻此大灌顶光明真言。二、三、七遍经耳根者,即得除灭一切罪障。身坏命终堕诸恶道,以是真言加持土沙一百八 遍,尸陀林中散亡者尸骸上,或散墓上。(中略)神通威力加持土沙之力,应时即得光明及身除诸罪报,舍所苦身,往于西方极乐国土,莲华化生乃至菩提更不堕 落。」
6.依前经其做法大致为:若有众生命终应堕恶道,以此光明真言加持土沙一百零八遍,散于亡者身上或墓上,此亡者即令已在地狱、饿鬼、畜生及阿修罗的四恶趣 中,也会以一切不空如来、不空毘卢遮那如来真实本愿,大灌顶光真言加持土沙之力,应时即得光明身,除诸罪报,舍所苦身,往于西方极乐国土,莲花化生,乃至 菩提,更不堕落。
7.「土沙加持作法」所依据的就是此咒,依此法诵108遍光明真言所加持的土沙,就是常用于与亡者有关场合的所谓金刚砂或光明砂。此砂洒在尸身或墓地上,可消灭罪障、往生净土。
8.《光明真言仪轨》中更说道:如诵此真言一遍,则相等于读诵诸大乘经典之百亿无量陀罗尼功德!
◎光明真言曼荼罗
1.以光明真言之每一梵字排列成字轮之曼荼罗,称为「光明真言曼荼罗」或「光明真言破地狱曼荼罗」,乃取光明真言一字所放之光明,遍照众生界,破无明烦恼黑暗之意。
2.此曼荼罗为生死出离之大秘法,与恶罪顿灭之大神咒,由其功德可破碎地狱门,开显菩提之道。
◎智炬如来心破地狱真言(简称:破地狱真言)
曩谟 阿瑟咤 始底南 三藐三没驼 矩胝南
曩谟 阿瑟咤 始底南 三藐三没 矩胝南
瓮 撮辣纳哇 婆细 提哩 提哩 哄
唵 撮辣纳 婆细 提哩 提哩 吽
◎智炬如来经证出处与功德:《智炬陀罗尼经》
1.尔时普贤菩萨告日月天子言:「诸天子!此陀罗尼,八十八亿诸佛如来为欲利益诸众生故之所演说。诸天子!优昙花犹可易现,此陀罗尼出现甚难。
2.诸天子!诸佛出世犹可值遇,此陀罗尼得值甚难。此陀罗尼犹可易得,诵持之者,斯复转难。
3.诸天子!若欲救拔造五逆罪谤正法人,当受阿鼻地狱苦者,可于闲处净涂其地,随其所办种种香花而为供养,于三七日中昼夜六时,诵此陀罗尼咒。
4.以是陀罗尼威神力故,令阿鼻地狱应时破坏为百千分。是中众生即得解脱,何况有人在于人间而得闻者!当知是人,则为诸佛及我等菩萨之所护念。诸天子于此所说勿生疑惑!」
5.若救地狱诵智炬如来心破地狱真言一遍,无间地狱碎如微尘,于中受苦众生悉生极乐世界。
6.若书此陀罗尼,于钟鼓铃铎作声木上等,有诸众生得闻声者,所有十恶五逆等罪,悉皆消灭不堕诸恶趣中。
7.又凡诸经中,说书写陀罗尼利乐有情者,皆用西天梵字,非是随方文字也,如或梵汉字双兼书之,更妙。 ◎破地狱印 (二羽金刚拳。檀慧两相钩。进力竖侧合。心想开地狱。三诵三掣开。) 三诵: 唵 啊 吽 ◎由此印咒威神力故,所有诸趣地狱之门,随此印咒豁然自开。
问:空性的智慧
(一)、一个人若想从轮回苦海中解脱,便一定要对空性有所了解。
(二)、一切有情因不知一切法乃为空性而执无我为实有,因而产生了瞋等五毒,并累积各种罪业而遭受地狱等六道轮回之苦。
(三)、一切众生虽然喜乐,但却不懂寻求空性等之快乐的根本;虽然不喜苦,但却不懂舍弃执实和烦恼等之苦的根本。
(四)、念头和心理的苦恼自心中生起。因此,念头和心理的苦恼即是从空性中生起的。如果你了解了此点,你便了解了佛法的一切精要所在。
(五)、「心」是个被嫁祸、归罪的名词。心所指的对象为何?它是那有着「我快乐、我不快乐、我……」等,想着种种念头的东西。当心无法本然地认识它自己时,就有了迷惑的有情众生。
(六)、如果无法了解心的作用,那么你应该如此思维:如果你能够抓住某些想要的东西,如你的财富或家人,以为足够。但是,你仍然会有许多贪求。贪欲永远不可能被用尽。
(七)、如果你认识到一切的迷惑外相皆自空性之心生起,而形相、音声、味道、口味和触觉的对象物,都只是迷惑之外显而已,那么你将会了解到一切现象都像是一个幻相、一场梦、水中倒映之月、一道彩虹或是镜中的倒影罢了。
(八)、人们尝试着执持着他们的执着,与拒绝不快乐的东西。但这些是永不竭尽的,也因此而有许多心理的不悦和问题生起。
(九)、当我们看到某些我们想要的东西时,我们会想:「我喜欢那个。」接近某些不愉快的东西时,我们会想:「我要除去那个。」这些事物好像真实地显现,但事实上它们的精要所在是空性的,它们并不存在于任何地方。
(十)、了解何谓空性,是减少、去除对自我执着、烦恼的圆满方法。那是什么呢?例如,我们以为「我」、「我有个身体」。但我们的身体仅仅是我们自己迷惑的外在显现。它们并不是真的,它们是空性的。
(十一)、心是空性的,而且空性之心具有光明与觉知性。这三者是合一无别的。在这三者的基础上,「我」与「他人」、执着、侵犯、猜忌、傲慢等等概念生起。
((十二)、)因此,心的重点乃在它是空性的,它没有任何颜色或形状。它像是虚空般的空性。而我们必须去认识这像虚空般的空性。
(十三)、假如你认识心的作用,那么即使是如执着等心理烦恼的生起,你也不会被其力量所支配。假如侵犯之心生起,你也不会在其力量控制下;如果猜忌之心生起,你也不会被猜忌之心的力量所左右。
(十四)、了解到心是空性的,而由心而生出的烦恼和念头也是空性的,就等于是了解到了空性的意义。
(十五)、证悟空性——了悟心是空性的,而一切烦恼与妄念亦是空性的,此即圆觉,究竟安乐。
(十六)、但因众生无法了悟这点,故一切有情众生染污地以为有「我」,并认知形相、音声、味道、口味和触觉的对象物是真实的,而生起了贪欲、瞋怒和染污。
(十七)、当我们想到「可怜的有情众生被如此地迷惑」时,我们便会生起强烈的悲心。例如,如果有人睡觉时做了一个极恶的梦、纷扰的梦,像是梦见丈夫、妻 子、双亲或孩子生了重病、死了或失去了,他们必会悲伤、哭泣、弄湿了他们的枕头。但当他们醒来时,他们会了解这梦并不存在于任何地方。而且他们会想:「这 不过是场梦,它不是真的。」并再度地高兴起来——即使他们可能看见枕头仍是湿的。轮回中的迷幻就像这般。
(十八)、当我们对空性的意义有某种程度的了解时,我们将会了解到,一切上师、本尊、空行、护法、诸佛、菩萨与贤圣僧都已证悟了空性的意义。
(十九)、他们便是藉此证悟而离苦得乐、而能够去利益众生、具有超越认知、神奇、圆满的力量。见到了这完美的一切,我们将自然地对上师与三宝生起信心。
问:空之探究
(一)、有二种人远离佛法,非佛弟子,永失佛法:一者、说色乃至涅槃有真实性;二者、不信世流布性。如是二人不任受持菩萨禁戒。
(二)、如其受者,受者不得,师则有罪。何故不得?诽谤实法、着非法故。是故虽受,终不得戒。若不得戒,云何得名在此法中为佛弟子?是故名为远离佛法。
(三)、菩萨戒者非口所得,心、口和合,然后乃获。是二种人都无实心,云何可得?
(四)、若于色中妄生计着,于佛法中则为永失。若不信色是流布者,是则名为谤一切法,是人则为永失佛法。是故不可宣说若有、若无。何以故?
(五)、如因五阴则有我、人、众生、士夫。若无五阴如是等名何由流布?色亦如是,以有色故则有种种,名字流布。真实之法无有流布,离真实法亦无流布。
(六)、愚痴之人说诸法空则得大罪,若有说言大乘经中一切法空亦得大罪,不能善解大乘经义,生憍慢心,言我善解,随其自心妄想思惟,为人广说亦得大罪。
(七)、若言一切诸法性无,云何得有,流布于世,亦得大罪。何以故?谤一切法故,谤一切法者即是外道富兰那等真弟子也。
(八)、富兰那谓诸法性无,而佛法中亦有亦无。若有人说一切法空,当知是人不中共住、共语、论议、布萨、说戒,若与共住,乃至说戒,则得大罪。何以故?不解空义故,是人不能自利、利他。
(九)、生我见者,不至三恶;不解空义,为人广说,当知是人必到阿鼻。有我见者,不谤三宝;妄说空者,诽谤三宝。
(十)、说有我者,不诳众生,不谤实性,不妨法性,不妨众生,获得解脱,不教他人毁犯禁戒;不解空者,谤一切法,不解实性,不解法性,妨于解脱,与多众生作恶知识,自不持戒,教人毁禁,常乐宣说无作、无受,令多众生增长地狱。以是义故,名为远离无上佛法。
(十一)、是故大乘经说:若不解空,甚于痴人。何以故?愚痴之人说色是我,至识是我。有我见者,不坏佛法;不解空义,永坏佛法,破失灭没。
(十二)、云何名为不解空义?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不信受空,不解于空,不解于法,是则名为不解空义。何以故?说一切法,本性自空无因缘空,说一切法亦无处所。若无处所云何名空,是名不解空。
(十三)、云何名为真解空义?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说一切法中无有性故,是名为空,法亦不空是名解空,如是解者不妨于义,不谤三宝,是名正解无有错谬。
(十四)、云何正解?如色说色乃至涅槃,分别无有种种相性,是名色空,以色真实流布于世,是名不空。
(十五)、以是义故,说色一法亦有亦无,解是二故亦法亦空,终不于中妄生计着,是名真解空义。
(十六)、得大自在菩萨摩诃萨成就五事:
一者、心得寂静;二者、了知世事及出世事;
三者、为众生故,处在生死心不愁恼;四者、了知如来甚深秘藏;
五者、菩提之心无能坏者。
(十七)、菩萨何故心得寂静?
一、能破现在众生烦恼故,心得寂静。
二、为调众生得佛法故,了知世事及出世事。
三、为令众生得利根故,乐处生死,心不愁恼。
四、有令众生破坏疑心,受持、读诵、了知如来甚深秘义。法说非法、能灭佛法、污辱佛法、犯说非犯、受畜八种不净之物,为摈如是诸恶人故,受持、解说如来秘密甚深之义。
五、虽知外道微细书论,解其义趣,终不破坏菩提之心。如是五事摄取菩萨菩提之事,亦名五事,亦名五功德。
(十八)、何等名为菩提之事?能自利益,调伏众生,受持佛法,不破菩萨所修禁戒,菩提之心终不倾动,懃修精进,坏邪见等,说三乘道。
问:受持十善戒功德
(一)、持十善业戒者,有五事利益:一、能制恶行;二、能作善心;三、能遮烦恼;四、成就净心;五、能增长戒。若人善修不放逸,八万四千无量戒品皆悉在十善戒中。《大宝积经》
(二)、不杀亦不盗,不淫不妄语,远酒避花香,高床过中食,圣人皆远离,如是等八戒,汝等应受持。持此受斋功德,不堕三途,不堕阿修罗,常生人中,正见出家,得涅槃道。若生天上,恒生梵天,值佛出世,请转*轮,得无上菩提。 《受十善戒经》
(三)、《大智度论》有云:人天为求世间福乐,故以十善布施为其道;声闻及缘觉等二乘为求涅槃,故以四念处,乃至八正道等三十七菩提分法为其道;菩萨为求佛果,故以三十七菩提分法及六波罗蜜为其道。其中,十善为世间道,故称有漏道;三乘法为出世间法,故总称无漏圣道。
◎受戒修定安享四种无恼害乐
一、出离乐:正信舍家,趣于非家,解脱烦笼居家迫迮种种大苦,名出离乐。
二、远离乐:断除诸欲恶不善法,证初静虑,离生喜乐,名远离乐。
三、寂静乐:第二静虑已上诸定,寻伺止息,名寂静乐。
四、三菩提乐:一切烦恼毕竟离系,于所知事如实等觉,此乐名为三菩提乐。
问:受持菩萨戒有五大好处
(一)、菩萨戒是发大心修大乘的行者所受持的戒律,依照《梵网经》中记载,其戒相为十重戒、四十八轻戒是出家菩萨戒;若依《优婆塞戒经》的记载,则为六重戒,二十八轻戒是为在家菩萨戒。
(二)、受持菩萨戒者,在《梵网经》中记载,可得五大好处:
一、感得十方诸佛愍念、守护。
二、临命终时正见,心生欢喜。
三、所生之处,与诸菩萨为友。
四、功德多聚,戒度成就。
五、今世后世,性戒福慧圆满。
◎受持八关斋戒有七种利益
(一)、八关斋戒是佛陀为在家佛弟子所制定的短时期出家的学习方法。受戒的人离开家庭一日一夜,住进僧团之中学习僧人的生活起居。能好好守持八戒,就可以使身口意不造恶行。
(二)、八戒: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以华鬘装饰自身,不歌舞观听,七、不坐卧高广华丽床座,八、不非时食。七项为戒,后一项为斋,故称为八关斋戒。
(三)、能受持八关斋的行者,可以获得七种利益:
一、罪障消除:《优婆塞戒经.八戒斋品》说:「善男子!若能如此是清净皈依,受八戒者,除五逆罪,乃至余一切罪皆悉消灭。」
二、福报优厚:《优婆夷堕舍迦经》说:「六日斋者,譬如海水不可斛量,其有斋戒一日一夜者,其福不可计。」
三、得无上乐:《优婆塞戒经》说:「凡是斋日,悉断诸恶罚戮之事。若能如是清净受持八戒斋者,是人得无量果报,至无上乐。」
四、所求如愿:《增壹阿含经.高幢品》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成八关斋者,欲求生四天王天上,亦获此愿,持戒之人,所愿者得。欲求作声闻、缘觉、佛乘者,悉成其愿。」
五、来世尊贵:《普达王经》说:「欲知王(普达)者。本是先王时执盖小儿,常随先王斋戒一日,奉行正法,清净守意,不犯诸恶,其后过世,魂神还生为王作子。今致尊贵,皆由宿行斋戒所致。」
六、得相好身:经上说:「有一天女,光颜威相,与众超异,诸天见已,生希有心。释提桓因问之:『昔作何业,获得此报?』天女答言:『昔于迦叶佛受持八戒斋,今得生天,获端正报。』」
七、远离恶趣:《受十善戒经》说:「持此(八戒)受斋功德,不堕地狱,不堕饿鬼,不堕畜生,不堕阿修罗,常生人中,正见出家,得涅槃道;若生天上,恒生梵天,值佛出世,请转*轮。」故此八戒,又称八种胜法。
问:皈依三宝的利益
(一)、三宝——佛、法、僧是构成佛教的三大要素,他是人类迈向光明、充实生活、光灿生命、如实生存、了脱生死的至高指导和准则,皈依三宝,有十大利益:
一、成为佛弟子。
二、不堕恶趣。
三、庄严人格。
四、善神拥护。
五、获得尊敬。
六、成就好事。
七、积集福德。
八、值遇善人。
九、受戒基础。
十、成就佛道。
(二)、当我们了知佛具备遍知、大悲、大力的功德,在皈依时,就更能生起虔诚与信心。在未成就佛道之前,都要尽形寿皈依三宝,我们也能因此远离一切障碍与魔害。
(三)、在我们虔诚祈请三宝或生起信心的那一刻,便已造作了善业,善业的力量会使我们得到加持。
(四)、愈是具足信心、虔敬的祈请,得到的加持也愈大。真诚的信心乃是皈依的要件。
◎受持五戒有十种利益
(一)、在《月灯三昧经》中记述了受持五戒的十种利益:
一、满足一切智。
二、如佛所学而学。
三、智者不毁。
四、不退誓愿。
五、安住于行。
六、弃舍生死。
七、慕乐涅槃。
八、得无缠心。
九、得胜三昧。
十、不乏信财。
问:菩萨智慧四事
一、菩萨摩诃萨成就智慧,破坏无明。
二、庄严菩提道,以四摄法摄取众生,为菩提道修行智慧。
三、以知法界故,身受安乐,是名自利;能教众生世间之事及出世事,是名利他。
四、能坏烦恼、智慧二障,是名大果。
问:菩萨禅定四事
一、菩萨修定,坏破乱心。
二、庄严菩提道,摄取众生,为菩提道令修禅定。
三、现世受乐,身心寂静,是名自利;以身心静故不恼众生,是名利他。
四、舍是身已,受清净身,安隐快乐,得道涅槃,是名大果。
问:菩萨精进四事
一、菩萨摩诃萨勤修精进,破坏懈怠。
二、庄严菩提道,摄取众生,为菩提道令修精进。
三、卧安、觉安,离诸烦恼,增长善法,身受安乐,是名自利;菩萨精进不恼众生,打掷呵骂,是名利他。
四、舍是身已,受人、天乐,身得大力,获菩提道,是名大果。
问:菩萨忍辱四事
一、菩萨摩诃萨修于忍辱,破坏不忍。
二、庄严菩提道,摄取众生,为菩提道令修忍辱。
三、若自、若他远离怖畏,是名自利、利他。
四、以忍因缘无有瞋心,眷属不坏、不受苦恼,心无悔恨;舍是身已,受人、天乐,得道涅槃,是名大果。
问:菩萨持戒四事
一、菩萨摩诃萨受持禁戒,除灭恶戒。
二、庄严菩提道,摄取众生,为菩提道令持禁戒。
三、离破戒怖,卧安、觉安,心无悔恨,欢喜悦乐,是名自利;于诸众生无有害心,施众生无畏,是名利他。
四、持戒故,受人、天乐,得道涅槃,是名大果。
问:菩萨布施四事
一、菩萨行施,破坏悭贪。
二、庄严菩提道,摄取众生,为菩提道令行布施。
三、欲施、施时,施已欢喜,是名自利;断除众生饥渴、苦恼、寒热、恐怖,是名利他。
四、舍是身已,获大自在,饶财尊贵,是名大果。
问:《不空摩尼供养咒》之功德利益
◎「不空摩尼供养咒」又称「不空宝珠供云咒」:
唵 阿姆嘎 波匝玛那 班美班匝 达塔嘎答 波罗各帝
三曼达 札萨热 吽
◎据《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所载功德利益如下:
(一)、于任何修法之前,持诵此咒,可令法界虚空之中,现出不可思议无量无边供养圣物。
(二)、早晚各七遍,无间罪业亦解脱。
(三)、众生死后一千年之骨骸,若持咒一遍吹气,亦得脱离三途,往生净土。
(四)、得满愿、除病,恢复清净戒,圆满六度波罗蜜。
(五)、常持此咒,得成为三世佛陀之心子,得授记,观音菩萨欢喜现身摸顶。
(六)、临终见诸佛现身,得到「善男子!善来极乐剎」的安慰,于一切善逝前获得不退转无上菩提授记。莲花化生,永不胎生,并能回忆宿世。
(七)、缮写、刻石、持诵令众生见闻,众障净除,往生净土,功德无量。
(八)、此陀罗尼咒是所有持明咒者殊胜悉地的大宝藏,能满一切父母众生的心愿,赐予安慰,令得解脱。
(九)、能灭尽一切疾病、痛苦、罪障烦恼、给所有持咒者带来吉祥,令他们心满意足。
(十)、能劝请诸佛,一切菩萨赐安慰,迎请所有明咒天尊,勾招一切,遣除所有妖魔鬼神。
(十一)、能赐予一切众生殊胜悉地,作为无依处者的依处,成为未受斋戒、梵行者的斋戒与梵行等。
(十二)、遣除一切死亡、饥荒、陷途等畏惧衰败,对于不精通咒语、手印、明咒者给予咒语等。
(十三)、此咒能解除一切饥渴、裸体、患病、恶痔者等的罪过。赐予残疾者根,赐予失毁六度者波罗蜜多的功德。
(十四)、使背离三宝者真实趋入,赐未成功者成功,安慰一切怖畏者,解脱一切衰败,作为堕入黑暗处者的明灯。
(十五)、此咒能息灭一切烦恼心,救脱无有自由者等一切过患,圆满一切功德,受到本尊、菩萨的摄持等广大功德。
(十六)、仅仅讽诵此咒也能获得诸多等持之门与陀罗尼等如海功德。
(十七)、此陀罗尼咒是观世音自性清净身摄受的总持咒,不空成佛自性的心咒,也是如幻等持陀罗尼的幻化。
(十八)、见到此咒者相当于现见了十一面观世音菩萨的身相、各自形相、幻化云、自在天、马头明王、无爱子与三世间尊主、广莲花坛城。
(十九)、受斋戒者念诵能于佛剎中获得大普贤果位。
(二十)、只讽诵百千遍,就能使舌变得如金刚般稳固,与金刚藏等同,具有如莲花瓣一样的色彩,身体清净如金刚般谁也无法侵害。
(二十一)、仅仅诵此咒的福德以比喻来说,整个三千大千世界遍满七宝,铺满金银花,每一日三时中以此供养遍布三千大千世界的如来,也比不上仅诵此咒福德的十六分之一。
(二十二)、念诵此咒相当于以世间出世间的无边供云遍及一切佛剎,永远不会穷尽,具有如此大的善根。
(二十三)、如果能看见此咒写在书中的文字或者刻在墙壁上,依此也能使无间罪等趋入无间地狱的所有业力清净无遗,于极乐世界化生,永不胎生。
(二十四)、缮写此陀罗尼咒的功德:八万四千由旬宽的大海水滴与须弥山王的微尘能够计算,而缮写此咒与此仪轨等的功德却不可胜数。
(二十五)、如是真言具有种种神通,如摩尼树能出无量种种最胜上物海云,常无断尽。如是获大无边功德者,皆是不空摩尼供养真言。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为当利益一切有情,说此摩尼供养真言。
◎不空摩尼供养真言品第七十
尔时清净莲华明王。授斯广大神通一切大曼拏罗印三昧耶已。合掌恭敬绕佛三匝。前礼双足还坐本座。合掌瞻仰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念言尊者。何不与我不空供 养一切如来摩尼金刚灌顶曼拏罗神通三昧耶。尔时观世音菩萨摩诃萨。见是广大神通一切大曼拏罗印三昧耶神变威德。满十方剎一时出现。授清净莲华明王已。即说 不空摩尼供养真言曰。唵 阿姆嘎 波匝玛那 班美班匝 达塔嘎答 波罗各帝 三曼达 札萨热 吽
尔时观世音菩萨摩诃萨。演斯真言时。于虚空中。一时显现无量无边种种神通广大威德。一切天诸供养之物。一切不空如来种种广大神通真言明王大曼拏罗神变 庄严三昧耶。亦皆出现。授与清净莲华明王大曼拏罗印三昧耶中。尽显现之。量等十方一切佛剎。叆叇弥雨不可说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 钵头摩华拘物头华。奔拏李迦华。宫殿楼阁种种台榭。华冠璎珞一切庄严具海云。雨不可说种种七宝众华。宫殿楼阁种种台榭。华冠璎珞一切庄严具海云。雨不可说 娑罗宝华。瞻卜迦宝华。阿底木多迦宝华榆祢迦宝华。苏曼那宝华。宫殿楼阁种种台榭。华冠璎珞一切庄严具海云。雨不可说水陆山林一切种华。宫殿楼阁种种台 榭。华冠璎珞一切庄严具海云。雨不可说种种国土一切宝饰衣服色相海云。雨不可说种种七宝。头冠璎珞钗珰环钏海云。雨不可说种种剎土。一切天诸杂宝衣服。宫 殿楼阁种种台榭海云。雨不可说一切色相迦诗迦衣服。宫殿楼阁种种台榭海云。雨不可说种种色相缯帛衣服。宫殿楼阁种种台榭海云。雨不可说种种七宝妙庄严具海 云。雨不可说金绳七宝间杂璎珞庄饰海云。雨不可说金缕袈裟衣服海云。雨不可说半满月色光衣服日初出色光衣服。
吠琉璃色光衣服绀琉璃色光衣服。及种种色光衣 服海云。雨不可说种种牛头栴檀香沈水香。一切天诸涂香末香。及无量亿种香海云。雨不可说宝幢幡盖真珠网缦众宝铃铎海云。雨不可说酥合香油灯树瞻卜迦香油灯 树。优曼那香油灯树苏曼那香油灯树。阿底木多迦香油灯树沈水香油灯树。白栴檀香油灯树。及种种香油灯树海云。雨不可说一切天诸甘露百味饮食海云。雨不可说 一切诸天种种音乐歌咏赞呗海云。如是不可说种种供养一切色相庄严海云。皆具无量光明色相。种种庄严甚可爱乐。溥雨十方一切剎土一切如来种族秘密曼拏罗会。 及诸所有转*轮会。广大供养一切诸佛一切菩萨摩诃萨会。一切执金刚菩萨摩诃萨。一切天神一切真言明神一切使神。皆作无量无边周匝供养海云。
尔时观世音菩萨摩诃萨。谓执金刚秘密主菩萨摩诃萨言。此摩尼供养真言。若常晨朝法瑜伽观。观自在相诵持供养。满千万遍不间废者。长得如法不可说一切供 养海云广大功德。如是真言具有种种神通。如摩尼树能出无量种种最胜上物海云。常无断尽。如是真言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心神通力大幻化三昧耶。加被出现。与真 言者不思议界最胜福聚。作大父母拔众苦际。满诸意愿除诸厌蛊咒诅厄难。一切吉祥福德胜愿日日增长。警觉十方一切诸佛菩萨摩诃萨众。安慰十方一切菩萨摩诃萨 等。召集一切曼拏罗天神。示现一切如来秘密曼拏罗印三昧耶。召集一切天龙八部种种神鬼。摧伏一切药叉罗剎毘那夜迦。除诸有情种种怖惧。得大解脱为归依处。
持此真言者。不斋与斋。无梵行者与持梵行。不清净者与等清净。不依法者与等依法。不寂静者与等寂静。不行正法与行正法。不安隐者与得安隐。贫者与宝。裸者 与衣。饥者与食。渴者与饮。失道者与道短命者与等长命。眼未净者与于眼净。聋者与听。忧恼者与除忧恼。失念者与于正念。乐恶法者与于善法。不修布施与得布 施。不修净戒与得净戒。不修忍辱与得忍辱。不修精进与得精进。不修静虑与得静虑。不修般若与得般若。未授三昧耶与授三昧耶。
未授手印与授手印。未得真言明 与得真言明。住邪道者得住正道。无菩提善根与菩提善根。未越生死大海与越生死大海。住黑闇障与破黑闇障。垢障缠者与解垢障。有无间业与破无间业。未得涅槃 得大涅槃。未得受记与于受记。未获善梦与得善梦。癞疾得除病者得差。不调柔者与于调柔。种族未集会者与等集会。无光明者与等光明。失国位者与等国位。有怨 念者令发慈心。多淫欲者与除淫欲。多瞋恚者与除瞋恚。为他轻贱与得尊敬。未遇佛菩萨与遇佛菩萨。未闻正法与闻正法。不乐恭敬供养得乐恭敬供养。不具六根等 具六根。未见佛菩萨与见佛菩萨。一切天神不摄受者与得一切天神摄受执金刚秘密主菩萨摩诃萨。
如是获大无边功德者。皆是不空摩尼供养真言。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为当利益一切有情。说此摩尼供养真言。广雨种种宝色海云。供养十方一切剎土一切诸佛 菩萨摩诃萨种种种族曼拏罗三昧耶会。恒一切处示现三世一切如来最胜秘密曼拏罗印三昧耶种种神变一切悉地三昧耶。作大供养。
(整理自《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第29卷)
问:菩萨圆满禅定波罗蜜
◎佛告善男子:菩萨成就十种法得静虑圆满。何等为十?
一者,积集福德;
二者,能多厌离;
三者,勤修精进;
四者,具足多闻;
五者,得不颠倒勤修领受;
六者,法随法行;
七者,成利根性;
八者,得心善巧;
九者,得奢摩他、毘钵舍那善巧;
十者,得不执着。
(一)、云何菩萨积集福德?
一、谓诸菩萨爱乐大乘,复能积集一切善根,所生之处摄善知识,而能修习种种妙行。
二、又常愿生大婆罗门家、剎帝利家、大居士家,所生之处恒得正信。由是因缘增长无量广大善根,为常不离善知识故。善知识者,所谓诸佛、一切菩萨。
三、由是菩萨串习善根,增长炽盛,观察世间苦恼逼迫、众病所集、愚暗所蔽、无所安住。何以故?以欲因缘故。
(二)、云何菩萨能多厌离?
一、谓诸菩萨由前因缘,我今不应于此世间行于贪欲,以彼贪欲但由妄情分别生故。
二、诸佛广说一切贪欲种种过患,所谓欲如尖摽、如镩、如剑亦如利刀,又如毒蛇、如水聚沫、如肉腐败臭秽可恶。由是菩萨起厌离心,剃除须发而披法服,出家正信,趣于非家。
(三)、云何菩萨勤修精进?谓此菩萨既出家已,发大精进,未得令得,未解令解,未证令证。
(四)、云何菩萨具足多闻?谓此菩萨由前因缘多闻领受,于世俗谛及胜义谛深妙理中,善能宣说。
(五)、云何菩萨得不颠倒勤修领受?谓此菩萨于诸谛理领纳于心,精勤修习无倒善巧。
(六)、云何菩萨法随法行?谓此菩萨得善巧已,法随法行,所谓正语、正业、正命、正思惟、正精进、正念、正定、正见,是为菩萨修习道支。
(七)、云何菩萨而得利根?谓此菩萨习道支已,利根明悟,能正了知。菩萨由此安住寂静,远离执着、一切愦闹,不乐多言。复能舍离欲寻、恚寻、害寻及不死寻,远离眷属、名称、利养。
(八)、云何菩萨得心善巧?谓此菩萨由前因缘得心善巧,身常寂静,观察其心于善、不善及与无记,自念我今心住何性?若住胜善清净,心生信乐欢喜。
(九)、云何菩萨得奢摩他、毘钵舍那善巧?
一、谓此菩萨心善巧已,观察诸法如幻如梦,思惟诸法此是善法,此非善法;此出离法,此不出离法。
二、谓诸菩萨观一切法皆依于心——心为自性、心为上首,能摄受心,善调伏心,善了知心,故能摄此一切诸法。
三、既善调伏又善了知,由此因缘便能修习奢摩他法——如是系心,如是止心及安住心。勤修如是奢摩他故,便能安住心一境性。
四、菩萨住心一境性已,入定观察,得离生喜乐。心得喜已,远离欲界恶、不善法及有寻有伺,是名修行住初静虑(初禅)。
五、又离寻伺,不味喜乐,观无常已,出初静虑,住内等净,得定生喜乐,是名菩萨入第二静虑(二禅)。
六、次厌离喜及观苦已,住舍正念、正知及乐心安正受。佛说:「成就住舍念乐,入第三静虑,修行而住。」(三禅)
七、作空解已,入第四静虑,便舍我执。舍我执故,苦乐亦断,忧喜灭故,住不苦乐,舍念清净,是名修习第四静虑。(四禅)
八、又菩萨观身与虚空等。既信解已,舍诸色想,灭有对想,离种种想。舍色想故,灭有对想;离异想故,入无边空,是谓修习空无边处。
九、超过一切空无边已,有识等生,入无边识,是谓修住识无边处。
十、超过一切识无边已,入无所有,是谓修住无所有处。
十一、超无所有,修习而住非想非非想处。
十二、又诸菩萨远离能缘想受心故,名住灭定。虽入彼定,终不乐着。
十三、出彼定已,与慈心俱,舍怨憎心,远损害想,广大无量,平等无二,极善修习,于一方面意解遍满,入定而住,诸余三方、四维、上下周遍世间。(慈)
十四、与悲心俱,舍怨憎心,离损害意,广大无量,平等无二,极善修习,于一方面无边世界意解遍满,入定而住,诸余三方、四维、上下周遍世间。(悲)
十五、菩萨与喜心俱,舍怨憎心,离损害意,广大无量,平等无二,极善修习,于一方面意解周遍,入定而住,诸余三方、四维、上下周遍世间。(喜)
十六、菩萨与舍心俱,离怨憎心,舍损害意,广大无量,平等无二,极善修习,于一方面意解周遍,入定而住,诸余三方、四维、上下周遍世间。(舍)
(十)、云何菩萨得不执着?谓此菩萨得五神通亦不执着,常能希求菩提资粮、诸法圆满。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成就此十种法故,得静虑圆满。
(一)、《菩萨地论》云:「禅定乃专住善法之安心境界。」因此,禅定是由断除那些不相应的散乱境界而获得的。
(二)、《菩萨地论》云:「诸菩萨之禅定相者:
一、远离一切妄念;
二、自觉身心十分清净;
三、异常安寂;
四、贪心不起。
五、不觉诸味;
六、远离一切诸相。若具足如是等相,应知即是于所观法喜乐安住之禅定。」
(三)、《菩萨地论》云:「菩萨圆满禅定波罗蜜多已,即能圆满证入无上正等正觉,现证佛位,现证大觉之位。」
(四)、暂时的果报是能够获得离贪之天身。龙树菩萨云:「若依四禅之定力,能除贪乐怖苦心,并获诸天之果报,如彼梵光广果然。」
问:菩萨圆满般若波罗蜜
◎佛告善男子:菩萨成就十种法,得般若圆满。何等为十?
一者、无我善巧; 二者、业果善巧;
三者、有为善巧; 四者、生死流转善巧;
五者、舍离生死善巧; 六者、得二乘善巧;
七者、大乘善巧; 八者、舍离魔业善巧;
九者、得不颠倒般若; 十者、得无等般若。
(一)、善男子!云何菩萨得无我善巧?
一、谓诸菩萨学般若故,能正观色、受、想、行、识。观察色时生不可得、集不可得、灭不可得,如是观察受、想、行、识,生、集、灭法俱不可得。
二、以胜义中不可得故,非于世俗。胜义、世俗诸法自性,但有言说,实无可得。由是因缘菩萨长时不舍精进,为欲利益诸有情故,如救头然。由是菩萨得无我善巧。
(二)、云何菩萨得业果善巧?
一、谓诸菩萨如是思惟:「一切世间自性皆空,如戏场处、健达缚城。一切有情虽非实有,然执着我,由是不能通达圣道。」
二、是诸有情如是思惟:「若无有我及无有情、命者、生者、意生士夫、若补特伽罗、摩纳缚迦、若养育者,即无善恶业、异熟果体性可得!」以正般若如实了知,是名菩萨得业果善巧。
(三)、云何菩萨得有为善巧?谓诸菩萨以正般若了知一切诸有为法,如是思惟:「诸有为法念念迁谢,无久住相,犹如危露,譬若瀑流。云何如是法中而生贪着,即怀忧恼!若起执着易坏诸法,何名智者!」由是因缘于灭坏法不乐执着,起厌离心,是名菩萨得有为善巧。
(四)、云何菩萨得生死流转善巧?谓诸菩萨如是思惟:「一切世间无明所覆,常处生死,为爱羂缚。由爱为因,而生于取;由取为因,生善恶业;由生业故,令有 相续;由有为因,而起于生;由生为因,故有老死、忧悲、苦恼,众苦集故。如是展转相续不断,如汲罐轮上下回转,生死相续亦复如是。」由此菩萨以正般若如实 了知,是名菩萨得生死流转善巧。
(五)、云何菩萨得舍离生死善巧?谓诸菩萨如是思惟:「离无明故,不着诸行;舍诸行故,则无有爱;远离爱故,则无有取;能离取故,有不相续;舍彼有故,则无有生;能离生故,永断老死、忧悲、苦恼。」由是菩萨以正般若如实了知,是名菩萨得舍离生死善巧。
(六)、云何菩萨得二乘善巧?谓诸菩萨如是思惟:「此法得能预流、一来及不还果、阿罗汉故,永尽诸漏,断诸结习,无复相续生死流转,游履涅槃。思惟此法得 辟支佛,如犀角喻,独一而行。一切菩萨以正般若了知此法,终不取证!」何以故?若诸菩萨如是思惟:「我为利益诸有情界作师子吼,我当拔济住于生死诸有情 类,发大誓愿,终不独一出离生死!」是名菩萨得二乘善巧。
(七)、云何菩萨得大乘善巧?谓诸菩萨于学戒中,观学者不可得,所学亦不可得,戒所得果亦不可得,然不执空,堕于断见,是名菩萨大乘善巧。
(八)、云何菩萨而得舍离魔业善巧?谓诸菩萨远离一切不善丈夫,亦不住彼恶国之中。又能远离随世俗见、修习咒术,而求利养及尊重供养。复能远离障菩提法诸烦恼等,而能修习诸对除道。是名舍离魔业善巧。
(九)、云何菩萨得不颠倒般若?
一、谓诸菩萨修习般若,于诸世间经书、咒术、工巧处中,常为教化诸有情故,终不为已求知解故,亦不为身得名闻故。
二、又复不为得利养故,为开演圣教大威德故,终不欲为显己德故。专起思惟殊胜正教,于如来制毘奈耶中,示现功德,终不堕于异道诸见。是名菩萨得不颠倒善巧。
(十)、云何菩萨得无等般若?谓诸菩萨所学般若超过二乘、一切世间天、魔、梵、世及诸外道婆罗门等八部诸众一切有情,而无等于菩萨般若,惟除如来.应.正等觉。是名菩萨无等般若。
◎善男子!菩萨能成就此十种法,得般若圆满。
问:菩萨圆满精进波罗蜜
◎佛告善男子:菩萨成就十种法,得精进圆满。何等为十?
一者、如金刚精进;
二者、得无逮精进;
三者、离二边精进;
四者、广大精进;
五者、炽盛精进;
六者、性常精进;
七者、清净精进;
八者、不共精进;
九者、不轻贱精进;十者、不倨傲精进。
(一)、善男子!云何如金刚精进?
一、谓诸菩萨发起精进,勤修而住诸有情界。
二、未涅槃者,令证涅槃;未得度者,令其得度;未解脱者,令得解脱;未安隐者,令得安隐;未现等觉者,令现等觉。菩萨如是勤修而住。
三、若一切魔王及诸魔众来恼乱时,欲求其短,故相破坏,而菩萨心终不倾动,无不勇悍,坚固不退,是名菩萨如金刚精进。
(二)、善男子!云何菩萨得无逮精进?
一、谓诸菩萨发起如是种种精进,诸余菩萨虽复久远积集净业,安住真性,终不及此发起种种精进菩萨,数分不及,迦罗等分乃至计喻及邬波尼杀昙分亦不能及,何况一切声闻、缘觉!
二、是中菩萨发心精进力,能摄取一切佛法,复能舍离一切罪业诸不善法,是名菩萨得无逮精进。
(三)、云何菩萨离二边精进?谓诸菩萨常起精进不增、不减。何以故?以极增上生倨傲故,以极下劣生懈怠故,是故精进常不增、减,是名菩萨离二边精进。
(四)、云何菩萨广大精进?
一、谓诸菩萨发起精进:「愿我如是当得如来妙色端严!诸佛所有无见顶相,圆光随好,微妙具足!」
二、又复发起如是精进:「愿我当得无量无碍诸佛大智,及大威德胜义性等!」是名菩萨广大精进。
(五)、善男子!云何菩萨炽盛精进?谓诸菩萨发起精进,永离一切尘垢过患,如摩尼珠及紫金等,远离一切尘垢过患,光明炫曜,殊妙赫奕。菩萨精进如是炽盛,永离一切尘垢过患。
一、何者名为精进尘垢?何者名为精进过患?所谓惰怠、懒惰、不节饮食、不自知量、非理作意、起恶思惟,如是说名精进尘垢,亦名过患。
二、菩萨精进永能舍离,是故精进清净无垢、鲜白炽盛、无复过患。是名菩萨炽盛精进。
(六)、云何菩萨性恒精进?谓诸菩萨于诸威仪能常发起种种精进,性恒勤勇,无休废时,若身、若心曾无懈倦,是名菩萨性恒精进。
(七)、云何菩萨清净精进?
一、谓诸菩萨发起如是恒常精进,所有众罪、诸不善法、无利益事障碍于道,乃至微细极小不善、一念恶心亦不发起,况复广大诸不善法!
二、是故菩萨皆悉除断,顺涅槃理,圣道资粮,趣菩提分。如是善法菩萨修习令增长广大,圆满菩提。是名菩萨清净精进。
(八)、云何菩萨不共精进?谓诸菩萨如是思惟:「设使十方殑伽沙界火聚遍满,如阿鼻狱。过彼世界,有一众生受诸苦恼,无归、无依及无怙恃。菩萨哀愍彼一有情,度猛火聚,往彼教化,尚不辞劳,况多有情而不救济!」菩萨如是大悲精进,外道、二乘所不能及,是名菩萨不共精进。
(九)、云何菩萨不轻贱精进?谓诸菩萨终不起心:「以我精进微弱、下劣及懈怠故,修习菩提自谓难得。」又复不作如是思惟:「我亦不能荷担如是,于无量劫及千万劫积集苦行,如救头然,方证菩提。」不作如是退屈之心,是名菩萨不轻贱精进。
(十)、云何菩萨不倨傲精进?谓此菩萨起精进时终不味着,自倨傲轻他。谁有智者希他思念而行精进!是名菩萨不倨傲精进。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能成就此十种法故得精进圆满。
问:菩萨圆满戒波罗蜜
◎佛言:善男子!菩萨成就十种法,即能圆满戒波罗蜜多。何等为十?
一者、守护波罗提木叉律仪;二者、守护菩萨净戒律仪;
三者、远离一切热恼;四者、远离不如理思惟;
五者、惊怖所作诸业;六者、惊怖所作违犯;
七者、怖见他物;八者、要期坚固;
九者、得净尸罗而无所依;十者、尸罗三轮清净。
(一)、善男子!云何菩萨守护波罗提木叉律仪?
一、所谓菩萨善学如来所说素怛缆、毘奈耶法,善受学处。
二、菩萨修学及以学处不着种族故,不执异见故,不着徒众故,不见补特伽罗过患,生尊重心故。
三、是诸菩萨所修学处,是名菩萨守护波罗提木叉律仪。
(二)、云何守护菩萨净戒律仪?
一、所谓菩萨如是思惟:「若但学波罗提木叉,终不令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由是菩萨于诸如来素怛缆中所说菩萨学处及菩萨律仪戒,我应修学!」
二、何者是菩萨学处?何者是菩萨律仪戒?
(一)谓诸菩萨不住非处,顺时而语,知时、知方,菩萨若不如是,即令有情不生敬信。
(二)由是菩萨随顺一切诸有情故,令至菩提及为己身菩提资粮速圆满故,成就具足威仪行法,音声柔软,辩才简要,无所执着,恒修寂静,颜貌熙怡。
(三)是诸菩萨于如来所说素怛缆中,成就学处,修律仪戒,是名守护菩萨净戒律仪。
(三)、云何菩萨远离一切缠障热恼?
一、所谓菩萨不为贪、瞋、痴等毒火所烧,亦复不为阙缘众具热恼所烧,以诸菩萨修习贪欲能对除法,及远离能起贪欲缘故。
二、何者是贪欲对除?何者是起贪爱缘?谓修不净观是贪对除,世间妙色是贪起缘。
三、云何修习观不净法?
(一)谓诸菩萨观察自身发、毛、爪、齿、皮肤、血脉、筋肉、骨髓、脾、肾、心、肺、肝、胆、肠、胃、生熟二藏、肪膏、脑膜、洟唾、涎泪、脓、汗、脂、痰、疮及尘垢、大小便利流溢种种臭秽不净。
(二)如是观察不净体性,深生厌离,不起贪心,设有顽嚚、痴迷、狂乱、幼无了解,见是事时尚不起贪,何况智者!由是菩萨修不净观。
四、云何远离起贪爱缘?谓诸菩萨见于世间端严妙相、可爱色像,便生染着,适悦身心,即自思惟:「如世尊说:『爱欲境界犹如幻梦,悟已即无。』」
五、云何智者于幻梦境而起贪心!是名菩萨修习对除贪欲自性及起贪缘。
六、云何菩萨修瞋对除?云何远离能起瞋缘?所谓菩萨于诸有情多修习慈,由是因缘对除瞋恚。若起瞋恚于因、于缘有执着时,彼诸菩萨由是伏灭瞋恚随眠,是名菩萨修习对除瞋及起瞋缘。
七、云何菩萨修痴对除?云何远离能起痴缘?由彼菩萨如是观察便得离痴,由离痴故无诸热恼,远离乐欲及众资具,是名菩萨修习对除痴及起痴缘。
(四)、云何菩萨而得远离不如理思惟?谓诸菩萨静处独坐终不思惟:「云我居静处不杂乱住,我顺如来毘奈耶法。其余沙门婆罗门等,皆杂乱住,多所执着,不顺如来毘奈耶法。」是名菩萨远离不如理思惟。
(五)、云何菩萨怖畏所作诸不善业?谓诸菩萨起正思惟,修诸善法,以如来说诸苾刍等应当恭敬、守护净戒,专修定业,习学般若。何以故?以恭敬心作福德业,能招端正、可爱果报、殊胜果报。菩萨如是远离一切诸不善业,是名菩萨而能怖畏所作诸业。
问:菩萨圆满忍辱波罗蜜
◎菩萨摩诃萨成就十种法,得忍圆满。何等为十?
一者、内忍圆满;
二者、外忍圆满;
三者、法忍圆满;
四者、随佛教忍圆满;
五者、无分限忍圆满;
六者、无分别忍圆满;
七者、不待事忍圆满;
八者、无恚忍圆满;
九者、悲忍圆满;
十者誓愿忍圆满。
(一)、云何菩萨内忍圆满?善男子!谓诸菩萨于内所有忧悲苦恼,能安忍住,心无逼迫,是名菩萨内忍圆满。
(二)、云何菩萨外忍圆满?善男子!谓诸菩萨闻他麤言骂詈、毁呰父母、亲属、阿遮利耶、邬波驮耶及闻诽谤佛、法、僧宝,菩萨闻已不起瞋恨、反报毁呰,亦不为彼瞋恚、随眠之所随逐,堪忍彼恼,能安隐住,是名菩萨外忍圆满。
(三)、云何菩萨法忍圆满?谓诸菩萨于佛所说素怛缆中一切甚深微妙法义——无来无去、自性寂静、离分别取、自性涅槃,菩萨闻已,不惊不怖,作是思惟:「我若不了诸深妙法,终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由是因缘摄取诸法,思惟修习,心生信解,是名菩萨法忍圆满。
(四)、云何菩萨随佛教忍圆满?谓诸菩萨若起瞋恚为损害时,菩萨自应如是思惟:「而此瞋恚从何而起?从何而灭?是谁所起?云何而起有所缘耶?」菩萨如是思 惟:「彼能起之因,了不可得;能灭之因,亦不可得。能起既无,所起非有;乃至所缘,皆不可得!」由是菩萨安忍而住,瞋无缘起,是名菩萨随佛教忍圆满。
(五)、云何菩萨无分限忍圆满?
一、谓诸菩萨非昼分忍,夜分不忍;非夜分忍,昼分不忍。
二、非自国忍,他国不忍;非他国忍,自国不忍。
三、非于名闻者忍,无名闻者不忍;非于无名闻者忍,有名闻者不忍。
四、由是菩萨于一切时及一切国、名闻有无皆悉能忍,是名菩萨无分限忍圆满。
(六)、云何菩萨无分别忍圆满?谓诸菩萨非唯父母、妻子、亲属于是处忍,余所不忍,是故菩萨下至旃茶罗等亦能行忍,是名菩萨无分别忍圆满。
(七)、云何菩萨不待事忍圆满?谓诸菩萨修忍辱时,不为财物,不为惊怖,不为行恩,不为顺世及羞耻故,如是菩萨自性常忍,是名菩萨不待事忍圆满。
(八)、云何菩萨得无恚忍圆满?
一、谓诸菩萨设未遇彼瞋恚因缘及未遇他瞋,心常安忍。
二、若遇因缘及遇他瞋,或复轻欺、拳打、手搏、刀杖损害,麁言毁责,菩萨遇已,作是思惟:「被轻毁业是我所造,我今应受,定非父母、亲属所造,是故我今欢喜忍受,亦非内、外地界所受,水、火、风界亦复如是。」
三、菩萨由是无倒观察,遇因缘时,于瞋、不瞋二俱能忍,是名菩萨得无恚忍圆满。
(九)、云何菩萨悲忍圆满?
一、谓诸菩萨于彼贫苦一切有情为作君主。若王、小王有大财宝,多诸资具,若为一切贫苦有情骂詈、呵责、恼乱之时,终无恚恨、损害之心,亦不自高,现主威势。
二、但起思惟:「此诸有情是我所摄,我应养育而守护之!」由是菩萨不生损害。以是因缘,起大悲心忍受安住,是名菩萨悲忍圆满。
(十)、云何菩萨誓愿忍圆满?谓诸菩萨如是思惟:「我曾于彼一切如来.应.正等觉所作师子吼,誓修菩提,成正觉已,于生死海、烦恼泥中,济拔一切诸有情等。菩萨由是不生瞋恼,是故我应精勤修习,为拔济故,为成熟故,为欲调伏、安乐有情,若自起瞋及损害彼,即不含容。」
◎善男子!菩萨成就此十种法,得忍圆满。
问:菩萨圆满布施波罗蜜
◎佛言:「善男子!有十种法,诸菩萨摩诃萨若能成就,即得施波罗蜜多。何等为十?
一者、成就法施;
二者、成就无畏施;
三者、成就财施;
四者、成就无希望施;
五者、成就慈愍施;
六者、成就不轻慢施;
七者、成就恭敬施;
八者、成就供养施;
九者、成就无所依施;
十者、成就清净施。
(一)、善男子!云何菩萨成就法施?
一、所谓摄受正法,受持读诵无所希求。
二、不为利养恭敬故,不为名闻胜他故,唯为一切苦恼有情令罪销灭。
三、演说妙法无所希望,如为王、王子及旃陀罗子演说妙法心尚无二,况为一切大众说法心不平等!
四、虽复行施而不恃此,心生我慢。
(二)、善男子!云何菩萨成就无畏施?
一、所谓菩萨自舍离科罚及一切器仗,亦教他学舍离科罚及一切器仗。
二、又复观察一切有情如父母想,如男女想,如亲属想。
三、何故菩萨作如是念?如佛所说:「一切众生未有不曾为我父母、男女亲属!于微细虫犹割身肉而布施之,何况广大有情而令惊怖!」
(三)、善男子!云何菩萨成就财施?
一、所谓菩萨观见一切有情造极恶业,施财摄取,令彼远离所作恶业,安置善处。
二、复起思惟——佛说:「布施是菩萨菩提。由布施故,得断三种不善之法,所谓悭吝、嫉妒、恶思。」
三、是故我应学于如来,随所有财常行布施。虽复施与,不起慢心。
(一)、善男子!云何菩萨成就不希望施?
一、所谓布施终不为自身故,不为财物故,不为眷属故,不为利养故。
二、然诸菩萨行布施时,其心清净,由是因缘远离一切希望、报恩而行布施。是名菩萨成就不希望施。
(二)、善男子!云何菩萨成就慈愍施?
一、所谓菩萨见诸有情受于苦恼、饥渴、贫露、衣服垢弊,孤独无怙、无所依止,远离福业、无所趣向,由此菩萨作是思惟,起慈愍心:「我为利益彼有情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此诸有情受于苦恼,无归、无怙、无所依处,流转生死。我当何时为诸有情为归、为怙、为所依处?」
二、由是菩萨慈愍缠心,于常常时、于恒恒时,随所有物施彼有情。
三、虽有饶益众生善根,终不恃此起于高慢。是名菩萨成就慈愍施。
(三)、善男子!云何菩萨成就不轻慢施?
一、所谓施时,终不弃掷、轻欺而与;曾无瞋嫌、邀颉之意;不恃富贵、自在傲慢;非求多闻、名称憍逸。
二、所施与时,欢喜恭敬,尊重赞叹,自手授与。是名菩萨成就不轻慢施。
(四)、善男子!云何菩萨成就恭敬施?
一、所谓菩萨见阿遮利耶、邬波驮耶及修梵行所有尊者,恭敬顶礼,问讯起居,但是所作种种善根,愿我同作所作成就。是名菩萨成就恭敬施。
(五)、善男子!云何菩萨成就供养施?
一、所谓菩萨供养三宝。云何供养佛?谓于如来制多之中,若花、若香、若散、若烧及涂扫地,若制多破坏,应当修理,是名菩萨善供养佛。
二、云何供养法?谓诸菩萨听闻正法,若书写、受持、读诵、通利、思惟、修习,不颠倒思惟、不颠倒修习,是名菩萨善供养法。
三、云何供养僧?谓供给衣服、饮食、卧具、汤药,下至水器,众具皆足,是名菩萨善供养僧。如是供养佛、法、僧时,是名菩萨成就供养施。
(六)、善男子!云何菩萨成就无所依施?所谓菩萨行布施时,终不为求天王位果及生余天,亦不求人王及小王等,是名菩萨成就无所依施。
(七)、善男子!云何菩萨成就清净施?所谓菩萨行施之时,观察施物及能、所施皆非实有,离诸障碍、杂染、过患,是名菩萨成就清净施。
(八)、善男子!若能成就此十种法,是名菩萨成就施波罗蜜多。
(九)、(佛告)诸仁者!以四种布施清净平等,以布施故,众生于流转时恒受胜报,速能得入无畏大城。何等为四?
一,于一切众生起怜愍心。
二者,平等心。
三,大慈心。四者,大悲心。
此为四种布施清净平等。
(十)、复有八事,施已不得成就上果。
一、施已见受者过。二、施时心不平施。
三、施已求受者作。四、施已喜自赞叹。
五、说无后乃与之。六、施已恶口骂詈。
七、施已求还二倍。八、施已生于疑心。如是施主则不能得亲近诸佛贤圣之人。
(十一)、菩萨布施远离四法:一毒施,二刀施,三不净施,四无利益施。
(十二)、菩萨布施远离四恶:一破戒,二疑网,三邪见,四悭吝。
(十三)、若恼眷属得物以施,是人未来虽得大报身常病苦。
(十四)、若人施已生悔,若劫他物持以布施,是人未来虽得财物常耗不集。
问:菩萨行
(一)、菩萨摩诃萨入十种法行,知诸佛.如来.应供.正遍知真实常住。何者为十?
一、所谓远离一切瞋恨过故,不取我、我所事;
二、常为一切众生作善法依止故,犹如良医;
三、过去善愿满足故,所得不退;
四、于彼众生起大慈故,善作诸业;
五、唯为他事起心故,能利益一切众生;
六、舍自利益故,代他受苦;
七、远离分别涅槃心故,以世间涅槃为一味相;
八、不疲惓行故,一切所作自然成就;
九、远离一切所求事故,无骨肉身;
十、无障碍相故,于一切处示现涅槃。
(二)、菩萨摩诃萨如实知贪心而不生瞋,知离贪心而不生憙,唯于贪心众生生于大悲,于离贪心众生生于大慈。
(三)、菩萨摩诃萨如是如实知众生心:于未得解脱众生不生瞋心,得解脱众生不生憙心,唯于未得解脱众生生大悲心,得解脱众生生大慈心。
(四)、菩萨起贪心时,修不净观即灭贪心;起瞋心时,修行大慈即灭瞋心;起痴心时,修因缘行即灭痴心。
(五)、以如实知故,菩萨于一切众生生大慈悲。菩萨作是思惟:「我今以此如实三昧法门如实知,为令一切众生成就!」是菩萨以大慈悲心熏修。依彼大慈悲心,修持增上戒、增上三昧、增上慧满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集经》
(六)、若菩萨成就深固慈心,是名菩萨。《思益梵天所问经》
(七)、日以照明为用,月以清凉为性,菩萨以悲为体,智慧及财施安乐于一切。《大丈夫论‧施主体品》
(八)、菩萨摩诃萨于一切众生以自相饶益,满慈波罗蜜。菩萨摩诃萨于一切众生修慈,于亲友、中人(无关系的人)、怨家(持)平等心,离瞋恚、爱。《解脱道论》
(九)、善男子!复有十二种胜法菩萨成就,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何等十二?《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
一者,安隐心──为与一切众生乐故,发菩提心;
二者,愍念心──他恶来加,能忍将护,不生异想故,发菩提心;
三者,大悲心──为荷众生大重担故,发菩提心;
四者,大慈心──为拔一切恶道苦故,发菩提心;
五者,清净心──能于余乘不生愿乐故,发菩提心;
六者,无染心──为离一切烦恼浊故,发菩提心;
七者,光明心──为求无上自性清净光明照故,发菩提心;
八者,幻心──能知诸法究竟无物故,发菩提心;
九者,无物心──能知一切无所有故,发菩提心;
十者,坚固心──于诸法中不可动故,发菩提心;
十一者,不退心──能证诸法究竟尽故,发菩提心;
十二者,度诸众生不生厌心──如说修行故,发菩提心。
◎云何菩萨能修慈悲?
(十)、善男子!谓诸菩萨于闲静处独处宴坐,端身舒缓,结跏趺坐;现前观察,心极厌离;安住正念,心不外缘,作是思惟:「诸有情辈多起瞋害,作不善业。
(十一)、复常亲近不善丈夫,无状于我起怨雠想,或于过去、或于未来、或于现在起如是业。我意令彼一切有情所起瞋害皆得断除,令彼坐于菩提道场。」
(十二)、如是之事不唯言说,实是菩萨甚深意乐,随顺思惟!是名菩萨能修慈悲。
(十三)、如来成就大慈平等,普为一切有情。如来于一有情起于大慈,与一切有情而无有异。如来大慈虽遍有情界、尽虚空界,然大慈边际实不可得。
(十四)、如来成就大悲,不与一切声闻、缘觉、诸菩萨共。如来于一有情起大悲时,与一切有情而无有异。《宝雨经》
(十五)、菩萨成就十种法,能知于世。何等为十?
一、于倨傲者,能自卑下;
二、于憍慢者,能离憍慢;
三、于邪曲者,能为质直;
四、于虚诳者,能真实言;
五、于恶语者,能为爱语;
六、于坚强者,能柔软语;
七、于暴恶者,常能忍辱;
八、于瞋怒者,能修于慈;
九、于苦恼者,能修于悲;
十、于悭悋者,能修于施。《宝雨经》
(十六)、菩萨成就十种法,生清净佛剎。何等为十?
一者、成就于戒,无缺、无杂,戒无点污,戒得清净;
二者、为一切有情心得平等;
三者、以能成就广大善根;
四者、于利养名称、恭敬赞叹,心常舍离,无所染着;
五者、得清净信,心无疑惑;
六者、常修精进,离懈怠心;
七者、能入寂定,无散乱心;
八者、能得多闻而无恶慧;
九者、成就利智,非钝根性;
十者、有慈悲性,无损害心。《宝雨经》
(十七)、菩萨摩诃萨住于慈忍有十种利益。何等为十?
一者、火不能烧,二者、刀不能割,
三者、毒不能中,四者、水不能漂,
五者、为非人护,六者、得身相庄严,
七者、闭诸恶道,八者、随其所乐生于梵天,
九者、昼夜常安,十者、其身不离喜乐。童子!是为菩萨成就十种慈忍利益。《月灯三昧经》
(十八)、菩萨大事者,所谓不舍一切众生。然度众生必须二事:一者,内有慈悲心;二者,外有方便救济。《金刚般若疏》
(十九)、又诸菩萨所有财物若少若多无不运心,先施一切后来求者如取自财,菩萨与时如还彼物。……又诸菩萨他虽不求自恣求者,必有所求称须而与,常开求者欢情自取。《瑜伽师地论》
(二十)、菩萨成就四法,得富贵身。何等为四?
一者,应时行施;二者,无轻慢心;
三者,欢喜而与;四者,不希果报。《大宝积经‧妙慧童女会》
(二十一)、菩萨成就四法,能离法障速得清净。何等为四?
一者,以深意乐摄三律仪;二者,闻甚深经不生诽谤;
三者,见新发意菩萨生一切智心;四者,于诸有情大慈平等。《大宝积经‧妙慧童女会》
(二十二)、菩萨成就四法,能摄菩提亦令增长:
一者,恒欲利益一切众生;二者,常当慈心愍诸众生;
三者,当以大悲度脱众生;四者,坚固精进具足一切佛法。是名为四。《转女身经》
(二十三)、菩萨摩诃萨行尸罗波罗蜜多时,复有十种清净尸罗。汝今当知!云何为十?《大宝积经‧菩萨藏会》
一者,于佛净信尸罗,离心栽枿故;
二者,于法净信尸罗,守护正法故;
三者,于僧净信尸罗,恭敬圣众故,
四者,俯屈从事尸罗,不离思惟佛菩提故,
五者,亲近善友尸罗,觉分资粮善积集故,
六者,远离恶友尸罗,弃舍一切不善法故,
七者,大慈波罗蜜多尸罗,成熟一切诸众生故,
八者,大悲波罗蜜多尸罗,困厄众生令解脱故,
九者,大喜波罗蜜多尸罗,于彼正法生喜乐故,
十者,大舍波罗蜜多尸罗,于诸爱恚两俱舍故。舍利子!是为菩萨摩诃萨行尸罗波罗蜜多故获得十种清净尸罗。当如是学!
(二十四)、诸佛菩萨以大悲为本,从悲而出,瞋为灭悲之毒,特不相宜。若坏悲本,何名菩萨!菩萨从何而出!以是故应修忍辱。《大智度论》
(二十五)、智者恒住悲,住慈与喜合,常舍一切有,修定证菩提。《月灯三昧经》
(二十六)、在家菩萨住于慈愍不恼害心,应修二施。何者为二?
一者,法施;二者,财施。《大宝积经‧优波离会》
问:四无量心
(一)、慈.哀(悲).喜.护(舍)
一、慈有四事:一曰慈念十方;二曰如母育子;三曰极愍念之;四曰如身无异。
二、哀有四事:一曰愍之;二曰为之雨泪;三曰身欲代罪;四曰以命济之。
三、喜有四事:一曰和颜;二曰善言;三曰说经;四曰解义。
四、护有四事:一曰教去恶就善;二曰常训诲归命三宝;三曰使发道意;四曰开化众生。《演道俗业经》
(二)、有四事疾得佛道。何谓为四?
一曰常行大慈,哀诸群生。
二曰常行大哀,为之雨泪。
三曰常行大喜,和颜悦人视于众生。
四曰常行大护,救度三界生死之患。《佛说决定总持经》
(三)、有四法修大慈心。云何为四?
一者,修大慈心,救护众生;
二者,修大慈心,度脱众生;
三者,修大慈心,觉悟众生;
四者,修大慈心,为令众生入涅槃故。
(四)、有四法修大悲心。云何为四?《大宝积经.授幻师跋陀罗记会》
一者,修大悲心,为令众生离诸恶道,住善趣故;
二者,修大悲心,为令众生舍诸恶行,习善法故;
三者,修大悲心,为令众生离于小乘,入大乘故;
四者,修大悲心,为令众生离于生死,得涅槃故。
(五)、有四事能调伏诸根。何谓为四?一者慈心,二者悲心,三者喜心,四者舍心,是为四事。名无量心。《未曾有因缘经》
(六)、若自、若他受乐受时,远离染心,生于慈心;若受苦时,观三恶道,远离瞋心,生于悲心;若受不苦、不乐受时,离无明心,生于舍心。观一切受——无常、苦、无我。《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
(七)、若常行慈、喜,心则放逸,以喜乐多故;若常行悲,心则生忧恼,以念苦多故。是以行舍莫令苦、乐有过。《禅法要解》
问:归依与发心
(1.)我们平时唱诵趋归依、发菩提心的偈颂,其中即包含了佛陀教法的心要。前两句是说:「我趋归依佛法众中尊,直至圆满证得菩提果。」
(2.)所谓趋归依,是指由心深处信任、依止佛、法、僧。因为依托佛陀、达摩、僧伽,你就是一个佛教徒。真正趋归依佛、法、僧,是学习佛、法、僧的榜样。你心里下一个决心要成佛成法,要让佛法在自己的心相续生起。
(3.)趋归依佛、法、僧有两个层次。第一个是把自己看成较差,始终都不想成佛;第二个是发心要成佛,要让佛法在自己的心相续生起而趋归依佛、法、僧。这种方式意义较深,也需要较大的勇气。这些端看个人的程度。
(4.)接着生起菩提心。后两句:「惟愿以此布施等功德,成就佛道以饶益众生!」很清楚地说明,修持佛法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个人的利益,而是要为了饶益一切有情而证得佛果。
(5.)当你念诵这个偈颂趋归依佛、法、僧,并生起菩提心,就应该把所造的一切善业都回向,愿一切众生获得利益。这样的话,一切善业都变成为饶益一切有情而证佛果的因,思惟时,内心要产生强烈的感受。
(6.)归依的动机:我们是为一切众生的利益与觉证而发心成就佛道。若能以这样的发心来求受归依,不仅能使此生更善顺,也会使来生更具福德、更接近佛道、也更容易得到成就。
(7.)我们若能虔诚祈请,便能得到佛的眷顾、加持。但也不要心存过多的希求,老想着归依能得到什么好处。
(8.)当我们明了归依的功德和重点,才能发起真诚的归依心,也才能得到如实的加持。了知佛的功德,才能真正发起归依之心。
(9.)在我们虔诚祈请三宝或生起信心的那一刻,便已造作了善业,善业的力量会使我们得到加持。愈是具足信心、虔敬的祈请,得到的加持也愈大。
问:布施波罗蜜四
1.乐施之人,获得五事:
一者、终不远离一切圣人;二者、一切众生乐见乐闻;
三者、入大众时不生怖畏;四者、得好名称;五者、庄严菩提。
2.菩萨之人,名一切施。云何名为一切施也?
一、菩萨摩诃萨如法求物,持以布施,名一切施。
二、恒以净心施于受者,名一切施。
三、少物能施,名一切施。
四、所爱之物破悭能舍,名一切施。
五、施不求报,名一切施。
六、施时不观田以非田,名一切施。
七、怨亲等施,名一切施。
3.不施病人不净食药。不劫他物乃至一钱,持以布施。
4.或时设以不净物施,为令前人生喜心故,酒毒、刀杖、枷锁等物,若得自在、若不自在,终不以施。
5.菩萨施时虽得自在,终不骂打,令诸仆使生瞋、苦恼。如法财施,不求现在、后世果报。施已,常观烦恼罪过,深观涅槃功德微妙。除菩提已,更无所求。
6.施贫穷时,起悲愍心;施福田时,生喜敬心;施亲友时,生放舍心。若见乞者,则知所须,随相给与,不令发言。何以故?不待求施,得无量果。
7.有智之人为四事故乐行惠施:
一者、因施能破烦恼;二者、因施发种种愿;
三者、因施得受安乐;四者、因施多饶财宝。
8.无贪之心,名之为施。云何无贪?施即是业,物即是作;为业、为作,具足布施,名为无贪。因于布施破烦恼者,既行惠施,破悭贪、嫉妬、瞋恚、愚痴。
9.有智之人,为二事故,能行布施:一者、调伏自心;二者、坏怨瞋心。如来因是名无上尊。 (以上讲义内容整理自《优婆塞戒经》)
问:布施波罗蜜三
1.有人说言:施于塔像不得寿、命、色、力、安辩,无受者故。是义不然!何以故?有信心故。施主信心而行布施,是故应得如是五报。
2.若好色施,以是因缘,是人获得微妙上色。
3.若以香施,是人因是名称远闻。
4.若以味施,是人因是众乐见闻;既见闻已,生爱重心。
5.若好触施,是人因是得上妙触。受者受已,则能获得寿命、色力、安乐、辩才。
6.施有二种:一者、法施;二者、财施。法施则得财、法二报;财施,唯还得财宝报。菩萨修行如是二施,为二事故:一、令众生远离苦恼;二、令众生心得调伏。
7.复有三施:一、以法施;二、无畏施;三、财物施。
一、以法施者,教他受戒,出家修道,白四羯磨,为坏邪见说于正法,能分别说实、非实等,宣说四倒及不放逸,是名法施。
二、若有众生怖畏王者、师子、虎、狼、水、火、盗贼,菩萨见已,能为救济,名无畏施。
三、自于财宝破悭不悋,若好、若丑,若多、若少,牛羊象马、房舍卧具、树林泉井……,如是等物,称求者意,随所须与,是名财施。
8.施有四累:一、悭贪心;二、不修施;三、轻小物;四、求世报。如是四累,二法能坏:一、修无我;二、修无常。
9.若欲乐施,当破五事:
一者、瞋心;二者、悭心;三者、妬心;
四者、贪惜身命;五者、不信因果。破是五事,常乐布施。
10.菩萨施财,凡有二种:一者、众生;二者、非众生。于是二中,乃至自身,都不悋惜,名一切施。菩萨布施由怜愍心,名一切施。欲施、施时、施已不悔,名一切施。
问:布施波罗蜜二
1.若人乐施,一切怨雠悉生亲想,不自在者皆得自在,信施因果,信戒因果,是人则得成就施果。
2.远离烦恼,多财巨富,名施正果;寿、命、色、力、安乐、辩才,名施余果。
3.施果三种:有财胜故,获得胜果;有田胜故,获得胜果;施主胜故,获得胜果。
一、向须陀洹至后身菩萨乃至成佛,是名胜田。施如是田,故得胜果。
二、若有施物具足妙好色、香、味、触,是名财胜,以是物施故得胜果。
三、若有施主信心淳浓,(具足)施、戒、闻、慧,则得胜果。
4.譬如比丘修集慈心,如是慈心实无受学,而亦获得无量果报。施塔像等,亦应如是得五果报。如人种谷,终不生苽。施于塔像,亦复如是:以福田故,得种种果。是故我说:田得果报,物得果报,主得果报。
5.有智之人施有五种:一者、至心施;二者、自手施;三者、信心施;四者、时节施;五者、如法求物施。
一、至心施者,得何等果?若至心施者,是人则得多饶财宝——金、银、琉璃、车渠、玛瑙、真珠、珊瑚、象、马、牛、羊、田宅、奴婢——,多饶眷属。至心施者,得如是果。
二、自手施者,得何等果?自手施已,所得果报如上所说。得已,能用。自手施者,得如是报。
三、信心施者,得何等果?信心施已,所得果报如上所说。常为父母、兄弟、宗亲一切众生之所爱念。信心施者,加如是报。
四、时节施者,得何等果?时节施者,所得果报如上所说。所须之物,随时而得。时节施者,兼如是果。
五、如法财施,得何等果?如法财施,所得果报如上所说。得是财已,王、贼、水、火所不能侵。
问:布施波罗蜜一
1.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善男子、善女人以财物惠施,获八功德。云何为八?
一者、随时惠施,非为非时;二者、鲜洁惠施,非为秽浊;
三者、手自斟酌,不使他人;四者、誓愿惠施,无憍恣心;
五者、解脱惠施,不望其报;六者、惠施求灭,不求生天;
七者、施求良田,不施荒地;八者、然持此功德,惠施众生,不自为己。」
2.若有众生欲先乐而后乐,当行布施,求此先乐而后乐。
3.平等施者,福第一尊。
4.佛告弥勒:「菩萨摩诃萨布施之时作是思惟:『诸有众生之类,菩萨最为上首,具足六度,了诸法本。』何以故?食已,诸根寂静,思惟禁戒,不兴瞋恚,修行 慈心,勇猛精进,增其善法,除不善法,恒若一心,意不错乱,具足辩才,法门终不越次。使此诸施具足六度,成就檀波罗蜜。」
5.若欲布施之时,若多、若少,若好、若丑,欢喜惠施,勿起想着。手自布施,莫使他人。发愿求报,后求受福。
6.尽当普惠施,终无悋悔心;必当遇良友,得济到彼岸。
7.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我今日审知众生根原所趣,亦知布施之报。最后一抟之余,己不自食,惠施他人。尔时不起憎嫉之心,如毛发许。以此众生不知施之果 报,如我皆悉知之。施之果报,平等之报,心无有异。是故众生不能平等施而自堕落,恒有悭嫉之心,缠裹心意。」 (以上讲义内容整理自《增壹阿含经》)
8.有人说言施即是意。所以者何?意是施根故。是义不然!何以故?施即五阴。所以者何?由身、口、意具足施故。布施若为自利、他利及自他利,则具五阴。如是布施即能庄严菩提之道。
9.若有于财、法食生悭,当知是, 人于无量世得痴、贫报。是故菩萨修行布施波罗蜜时,要作自利及利益他。
问:《优婆塞戒经》辑要八
1.若不求施,若乏时施,少求多施,求恶施好,教他索施,自往行施,当知是人未来之世多获宝藏。非宝之物,悉变成宝。
2.为戏笑施、非福田施、不信因果施,如是布施,不名为施。若人偏为良福田施,不乐常施,是人未来得果报时,不乐惠施。
3.施有二种:一者、财施;二者、法施。财施为下,法施为上。
4.若人如法以财布施,是人未来得无量福,有财能用。若有不以如法财施,是人未来虽得果报,恒赖他得;他若丧没,寻便贫穷。
5.有智之人深观人、天、转轮王乐,虽复微妙,皆是无常。是故施时不为人、天。
6.云何法施?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能教他人具信、戒、施、多闻、智慧,若以纸墨令人书写,若自书写如来正典,然后施人,令得读诵,是名法施。如是施者未来无量得好上色。
7.何以故?众生闻法,断除瞋心;以是因缘,施主未来无量世中得成上色。
8.众生闻法,慈心不杀;以是因缘,施主未来无量世中得寿命长。
9.众生闻法,不盗他财;以是因缘,施主未来无量世中,多饶财宝。
10.众生闻已,开心乐施;以是因缘,施主未来无量世中身得大力。
11.众生闻法,断诸放逸;以是因缘,施主未来无量世中身得安乐。
12.众生闻法,断除痴心;以是因缘,施主未来无量世中得无碍辩。
13.众生闻法,生信无疑;以是因缘,施主未来无量世中信心明了。
14.戒、施、闻、慧,亦复如是。是故法施胜于财施。
15.若人以房舍、卧具、汤药、园林、池井、牛、羊、象、马种种资生,布施于他。施已,命终。是人福德随所施物任用久近,福德常生。是福追人,如影随形。
16.一切布施有三根本:施于贫穷,以怜愍故;施于怨家,不求报故;施福德人,心喜敬故。
问:《优婆塞戒经》辑要七
1.若未施时,生于信心,施时欢喜,施已安乐,求时、守时、用时不苦。
2.若以衣施,得上妙色;若以食施,得无上力;若以灯施,得净妙眼;若以乘施,身受安乐;若以舍施,所须无乏。施主乃得如是善报,云何说言得恶果也?
3.复次施主若施佛已,用与不用,果报已定。施人及僧有二种福:一、从用生;二、从受生。何以故?施主施时,自破悭?;受者用时,破他悭?。是故说言:从用生福。
4.又复从用,人能转用,僧能增长。施已,不求世之果报,不以能起烦恼因施,是故能得无上净果,名曰涅槃。
5.若有人能日日立要,先施他食,然后自食。若违此要,誓输佛物,犯则生愧。如其不违,即是微妙智慧因缘。如是施者,诸施中最。是人亦得名上施主。
6.若能随顺求者意施,是人于后无量世中所求如意。若有净心,财物、福田悉清净者,是人则得无量果报。若给妻、子、奴婢衣食,恒以怜愍、欢喜心与,未来则得无量福德。
7.复观田仓多有鼠、雀,犯暴谷米,恒生怜愍。复作是念:「如是鼠、雀因我得活。」念已欢喜,无触恼想。当知是人得福无量。
8.若为自身造作衣服、璎珞、环钏严身之具,种种器物,作已欢喜,自未服用,持以施人。是人未来得如意树。
9.若有说言:「离于布施得善果者,无有是处。」离财得施、离受有施、不离悭惜成布施者,亦无是处。
10.若人施已,生于悔心;若劫他物,持以布施。是人未来虽得财物,常秏不集。若恼眷属,得物以施,是人未来虽得大报,身常病苦。若先不能供养父母,恼其 妻、子、奴婢困苦而布施者,是名恶人,是假名施,不名义施。如是施者,名无怜愍,不知恩报。是人未来虽得财宝,常失不集,不能出用,身多病苦。
问:《优婆塞戒经》辑要六
1.施时不求世间果报。破憍慢施、柔软心施、离诸有施、为求无上解脱故施、深观生死多过罪施、不观福田非福田施。若能如是行布施者,报逐是人,如犊随母。
2.若求果施,市易无异。如为身命,耕田种作,随其种子,获其果实。施主施已,亦复如是:随其所施,获其福报。如受施者受已,得命、色、力、安、辩,施主亦得如是五报。
3.若施畜生,得百倍报;施破戒者,得千倍报;施持戒者,得十万报;施外道离欲,得百万报;施向道者,得千亿报;施须陀洹,得无量报;向斯陀含,亦无量报;乃至成佛,亦无量报。
4.善男子!我今为汝分别诸福田故,作如是说,得百倍报,至无量报。若能至心,生大怜愍,施于畜生;专心恭敬,施于诸佛。其福正等,无有差别。言百倍者, 如以寿、命、色、力、安、辩施于彼者,施主后得寿、命、色、力、安乐、辩才,各各百倍,乃至无量,亦复如是。是故我于契经中说:「我施舍利弗,舍利弗亦施 于我。然我得多,非舍利弗得福多也!」
5.或有人说:受者作恶,罪及施主。是义不然!何以故?施主施时,为破彼苦,非为作罪。是故施主应得善果,受者作恶,罪自锺之,不及施主。施主若以净妙物施,后得好色,人所乐见,善名流布,所求如意,生上种姓,是不名恶。云何说言施主得罪?
6.施主施已,欢喜不悔,亲近善人,财富自在,生上族家,得人、天乐,至无上乐,能离一切烦恼结缚。施主乃得如是妙果,云何说言得恶果报?
7.施主若能自手施已,生上姓家,遇善知识,多财饶宝,眷属成就,能用、能施。一切众生,喜乐见之,见已恭敬、尊重、赞叹。施主受报,得如是事,云何说言得恶果报?
8.施主若以净物施已,以是因缘,多饶财宝,生上种姓,眷属无量;身无病苦,心无忧怖;所有财物,王、贼、水、火所不能侵;设失财物,不生愁恼;无量世中,身心安乐。云何说言受恶果报?
问:《优婆塞戒经》辑要五
1.菩萨布施,远离四恶:
一者、破戒;二者、疑网;
三者、邪见;四者、悭?。
2.复离五法:
一者、施时不选有德、无德;二者、施时不说善恶;
三者、施时不择种姓;四者、施时不轻求者;
五者、施时不恶口骂。
3.复有三事,施已不得胜妙果报:
一者、先多发心,后则少与;
二者、择选恶物,持以施人;
三者、既行施已,心生悔恨。
4.复有八事,施已不得成就上果:
一者、施已,见受者过;二者、施时,心不平施;
三者、施已,求受者作;四者、施已,喜自赞叹;
五者、说无,后乃与之;六者、施已,恶口骂詈;
七者、施已,求还二倍;八者、施已,生于疑心。如是施主则不能得亲近诸佛、贤圣之人。
5.云何为净施?
一、若以具足色、香、味、触施于彼者,是名净施。
二、若能如法得财施者,是名净施。
三、观财无常,不可久保而行布施,是名净施。
四、为破烦恼故,行布施,是名净施。
五、为净自心因缘故施,是名净施。
6.若观谁施?谁是受者?施何等物?何缘故施?是施因缘得何等果?如是布施即十二入,受者、施主、因缘、果报皆十二入。能如是观,行于施者,是名净施。
7.若行施时,于福田所生欢喜心。如诸福田,所求功德,我亦如是求之不息。施于妻、子、眷属、仆使,生怜愍心;施于贫穷,为坏苦恼。
问:《优婆塞戒经》辑要四
1.如人买香、涂香、末香、散香、烧香。如是四香,有人触者、买者、量者,等闻无异,而是诸香不失毫厘。修施之德亦复如是:若多、若少、若?、若细,若随喜心,身往佐助,若遥见闻,心生欢喜。其心等故,所得果报无有差别。
2.除布施已,无有能得人、天之乐,至无上乐。是故我于契经中说:「智者自观余一揣食,自食则生,施他则死,犹应施与,况复多耶!」
3.智者复观世间若有持戒、多闻,持戒、多闻因缘力故,乃至获得阿罗汉果。虽得是果,不能遮断饥渴等苦。若阿罗汉难得房舍、衣服、饮食、卧具、病药,皆由先世不施因缘。破戒之人若乐行施,是人虽堕饿鬼、畜生,常得饱满,无所乏少。
4.除布施已,不得二果:一者、自在;二者、解脱。若持戒人虽得生天,不修施故不得上食、微妙璎珞。若人欲求世间之乐及无上乐,应当乐施。
5.智者当观生死无边,受乐亦尔。是故应为断生死施,不求受乐。复作是观:「虽复富有四天下地,受无量乐,犹不知足。是故我应为无上乐而行布施,不为人、天。何以故?无常故,有边故。」
6.若复有人,于身、命、财悭?不施,是名为悭。护惜悭人不施之心,不生怜愍,留待福田,求觅福田。既得求过,观财难得,为之受苦,或说无果、无施、无 受。护惜妻、子、眷属等心,积财求名,见多生喜,观财是常,是名悭垢。是垢能污诸众生心。以是因缘,于他物中尚不能施,况出自物。
7.智人行施,不为报恩,不为求事,不为护惜悭贪之人,不为生天、人中受乐,不为善名流布于外,不为畏怖三恶道苦,不为他求,不为胜他,不为失财,不以多有,不为不用,不为家法,不为亲近。
8.智人行施为怜愍故,为欲令他得安乐故,为令他人生施心故,为诸圣人本行道故,为欲破坏诸烦恼故,为入涅槃断于有故。
问:《优婆塞戒经》辑要三
1.修行施已,其心无悔。是人若以客尘烦恼故,堕于地狱,虽处恶处,不饥不渴。以是因缘,离二种苦:一、铁丸苦,二、铁浆苦。
一、若畜生身,所须易得,无所匮乏。
二、若饿鬼身,不受饥渴,常得饱满。
三、若得人身,寿、命、色、力、安乐、辩才及信、戒、施、多闻、智慧胜于一切。虽处恶世,不为恶事;恶法生时,终不随受。于怖畏处不生恐怖。
四、若受天身,十事殊胜。
2.智者常作如是思惟:「欲令此物随逐我身至后世者,莫先于施。」复当深观贫穷之苦、豪贵快乐,是故系心,常乐行施。
3.若人有财,见有求者,言无言懅,当知是人已说来世贫穷薄德,如是之人名为放逸。
4.无财之人自说无财。是义不然!何以故?一切水草,人无不有;虽是国主,不必能施;虽是贫穷,非不能施。何以故?贫穷之人亦有食分。食已洗器,弃荡涤 汁,施应食者,亦得福德。若以尘?施于蚁子,亦得无量福德果报。天下极贫,谁当无此尘许?也!谁有一日食三揣?命不全者!是故诸人应以食半施于乞者。
5.极贫之人,谁有赤裸无衣服者?若有衣服,岂无一綖施人系疮,一指许财作灯炷耶?善男子!天下之人,谁有贫穷当无身者?如其有身见他作福,身应往助,欢 喜无厌,亦名施主亦得福德,或时有分,或有与等,或有胜者。以是因缘,我受波斯匿王食时亦?愿:「王及贫穷人所得福德等无差别。」
6.若无财物,见他施已,心不喜信,疑于福田,是名贫穷。若多财宝,自在无碍,有良福田,内无信心,不能奉施,亦名贫穷。是故智者随有多少任力施与。
7.智者当观财是无常。是无常故,于无量世失坏秏减,不得利益。虽是无常,而能施作无量利益。云何悭惜,不布施也?
问:《优婆塞戒经》辑要二
1.菩萨复语乞者:「汝今真是我功德因!我今远离悭贪之心,皆由于汝来乞因缘!」即于求者生亲爱心。既施与已,复教乞者如法守护,勤修供养佛、法、僧宝。
2.菩萨如是乐行施已,则得远离一切放逸。虽以身分施于乞者,终不生于一念恶心。因是更增慈、悲、喜、舍,不轻受者,亦不自高。自庆有财,称求者意;增长信心,不疑业果。
3.若能观财是无常想,观诸众生作一子想,是人乃能施于乞者。善男子!是人不为悭结所动,如须弥山,风不能动。如是之人,能为众生而作归依,是人能具檀波罗蜜。
4.云何因施发种种愿?因是施已,能发种种善、恶等愿,因善、恶愿得善、恶果。何以故?誓愿力故。
5.云何因施得受安乐?因是施故,受人、天乐至无上乐。
6.云何因施多饶财宝?因是施故,所求金银乃至畜生,如意即得。
7.若人乐施,是人即坏五弊恶法:
一者、邪见;二者、无信;三者、放逸;
四者、悭?;五者、瞋痴。离是恶已,心生欢喜。因欢喜故,乃至获得真正解脱。是人现在得四果报:
一者、一切乐见乃至怨家;二者、善名流布遍于四方;
三者、入大众时心无怖畏;四者、一切善人乐来亲附。
8.智者施已,不求受者爱念之心;不求名称,免于怖畏;不求善人,来见亲附;亦不求望人、天果报。观于二事:一者、以不坚财易于坚财;二者、终不随顺悭?之心。何以故?如是财物,我若终没,不随我去,是故应当自手施与。我今不应随失生恼,应当随施生于欢喜。
9.施者先当自试其心,以外物施。知心调已,次施内物。因是二施获得二法:一者、永离诸有;二者、得正解脱。
10.如人远行,身荷重担,疲苦劳极,舍之则乐。行施之人见来求者,舍财与之,心生喜乐亦复如是。
问:《优婆塞戒经》辑要一
1.施主有三,谓下、中、上。
一、不信业果,深着悭?,恐财有尽;见来求者,生瞋碍想。是名为下。
二、虽信业果,于财生悭,恐有空竭;见来求者,生于舍心。是名为中。
三、深信业果,于财物所不生悭?,观诸财物是无常想;见来求者,有与则喜,无与则恼,以身质物而用与之。是名为上。复有下者,见来求者,睥面不看,恶骂毁辱;复有中者,虽复施与,轻贱不敬;复有上者,未求便施,敬心而与。
2.复有下者,为现报施;复有中者,为后报施;复有上者,怜愍故施。
3.复有下者,为报恩施;复有中者,为业故施;复有上者,为法藏施。
4.复有下者,畏胜故施;复有中者,等己故施;复有上者,不择怨亲。
5.又复下者,有财言无;又复中者,多财言少;又复上者,少索多与。
6.施者无财亦复三种:最下之人,见来求者,恶心瞋责;中品之人,见来求者,直言无物;上品之人,见来求者,自鄙无物,心生愁恼。
7.又复下者,常为圣贤之所呵责;又复中者,常为贤圣之所怜愍;又复上者,贤圣见已,心生欢喜。
8.智人行施为自、他利,知财宝物是无常故,为令众生生喜心故,为怜愍故,为坏悭故,为不求索后果报故,为欲庄严菩提道故。
9.是故菩萨一切施已,不生悔心,不虑财尽,不轻财物,不轻自身,不观时节,不观求者。常念乞者,如饥思食。亲近善友,谘受正教。见来求者,心生欢喜。如失火家,得出财物。欢喜赞叹,说财多过。施已生喜,如寄善人。
问:《佛说业报差别经》简译
(1.)若有众生,恭敬礼拜,诸佛塔庙,得十种功德:何等为十?
一者:得妙色好声。 二者:有所发吐言辞,人皆信伏。
三者:堂堂处众无畏。 四者:天人世间爱护。
五者:具足威势。 六者:威势众生,皆来亲附。
七者:常得亲近,诸佛菩萨。 八者:具大福报。
九者:命终生天。 十者:速证涅槃。
是名礼拜诸佛塔庙,得十种功德。
(2.)若有众生,奉施香华,得十种功德:何等为十?
一者:处世净妙如华。 二者:身无臭秽。
三者:福香戒香,遍诸方所。 四者:随所生处,鼻根不坏。
五者:超胜世间,为众归仰。 六者:身常清净香洁。
七者:爱乐正法,受持读诵。 八者:具大福报。
九者:命终生天。 十者:速证涅槃。
是名奉施香华,得十种功德。
(3.)若有众生,奉施灯明,得十种功德:何等为十?
一者:照世如灯。 二者:随所生处,肉眼不坏。
三者:人中得于天眼。 四者:于诸善恶之法,智慧明了。
五者:随处除灭大闇。 六者:得智慧明。
七者:流转世间,常不入于黑闇之处。 八者:具大福报。
九者:命终生天。 十者:速证涅槃。
是名奉施灯明,得十种功德。
(4.)若有众生,恭敬合掌,得十种功德:何等为十?
一者:得胜福报。 二者:生于上族。 三者:得胜妙色。
四者:得胜妙声。 五者:得胜妙盖。 六者:得胜妙辩。
七者:得胜妙信。 八者:得胜妙戒。 九者:得胜妙多闻。
十者:得胜妙智。
是名恭敬合掌,得十种功德。
(5.)复有业,能令众生,得决定报:若人于佛法僧,及持戒人所,以增上心,殷重布施,以此善业,发愿回向,即得往生。是名决定报业。
(6.)复有业,能令众生,得中国报者,若作业时,于佛法僧,清净持戒,梵行人边,及大众所,起于殷重,增上布施,以是善根,决定发愿,求生中国,还得值佛,及闻正法,受于上妙,清净果报。
(7.)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长命报:何等为十业?
一者:自不杀生。 二者:劝他不杀。
三者:赞叹不杀。 四者:见他不杀,心生欢喜。
五者:见彼杀者,方便救免。 六者:见死怖者,安慰其心。
七者:见恐怖者,施与无畏。 八者:见诸患苦,起慈愍心。
九者:见诸急难,起大悲心。 十者:以诸饮食,惠施众生。
以是十业,得长命报。
(8.)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少病报:何等为十?
一者:不喜打拍一切众生。 二者:劝他人不令鞭杖。
三者:赞叹不鞭打法。 四者:见不打者,心生欢喜。
五者:供养父母,及诸病人。 六者:见贤圣有病患者,瞻视供养。
七者:见怨病愈,心生欢喜。 八者:见病苦者,施与良药,亦劝他施。
九者:于病苦众生,起慈愍心。 十者:于诸饮食,能自节量。
以是十业,得少病报。
(9.)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端正报:何等为十?
一者:不瞋。 二者:施衣。
三者:爱敬父母尊长。 四者:尊重贤圣道德。
五者:恒常涂饰佛塔精舍。 六者:清净泥涂堂宇。
七者:平治僧伽蓝地。 八者:扫洒佛塔。
九者:见丑陋者,不生轻贱,起恭敬心。
十者:见端正者晓悟宿因,知福德感。
以是十业,得端正报。
(10.)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大威势报:何等为十?
一者:于诸众生,心无嫉妬。二者:见他得利,心生欢喜。
三者:见他失利,起怜愍心。四者:见他得好名誉,心生忻悦。
五者:见失名誉,助怀忧恼。六者:发菩提心,造佛形像,奉施宝盖。
七者:于己父母,及贤圣所,恭敬奉迎。
八者:劝人弃舍,少威德业。九者:劝人修行,大威德业。
十者:见无威德,不生轻贱。
以是十业,得大威势报。
(11.)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上族姓报:何等为十?
一者:善知敬父。 二者:善知敬母。
三者:善知敬沙门。 四者:善知敬婆罗门。
五者:敬护尊长。 六者:奉迎师长。
七者:见诸尊长,迎逆请坐。 八者:于父母所,敬受教诲。
九者:于贤圣所,尊敬受教。 十者:不轻下族。
以是十业,得上族姓报。
(12.)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多资生报:何等为十?
一者:自离偷盗。 二者:劝他不盗。
三者:赞叹不盗。 四者:见他不盗,心生欢喜。
五者:于父母所,供奉生业。 六者:于贤圣尊长,给施所须。
七者:见他得利,心生欢喜。 八者:见求利者,方便佐助。
九者:见乐施者,心生忻悦。 十者:若见世饥馑时,心生怜愍。
以是十业,得多资生报。
(13.)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正智报:何等为十?
一者:善能谘问,智慧沙门,及婆罗门。
二者:显说善法。 三者:闻持弘护正法。
四者:见说定法,叹言善哉。 五者:乐说真正法要。
六者:亲近正智慧人。 七者:守摄护持正法。
八者:精勤修习多闻。 九者:远离邪见恶人。
十者:见痴恶人,不生轻贱。
以是十业,得正智报。
(14.)若有众生,奉施饮食,得十种功德:何等为十?
一者:得命。 二者:得色。
三者:得力。 四者:获得安无碍辩。
五者:得无所畏。 六者:无诸懈怠,为众敬仰。
七者:众人爱乐。 八者:具大福报。
九者:命终生天。 十者:速证涅槃。
是名奉施饮食,得十种功德。
(15.)若有众生,奉施衣服,得十种功德:何等为十?
一者:面目端严。 二者:肌肤细滑。
三者:尘垢不着。 四者:生便具足,上妙衣服。
五者:微妙卧具,覆盖其身。 六者:具惭愧服。
七者:见者爱敬。 八者:具大财宝。
九者:命终生天。 十者:速证涅槃。
是名奉施衣服,得十种功德。
问:《分别善恶报应经》简译
世尊在祇树给孤独园,向众比丘说法。首迦长者请问家中狗,为何是他父亲转世投胎的?佛告诉长者:你父亲我执很重,吝啬贪心,嫉妒不布施,不信三宝而堕畜生。长者再请世尊讲因果善恶报应。佛说:
(1.)造十种恶业得孤贫报:
一、常行劫盗。 二、劝人劫盗。
三、赞叹劫盗。 四、随喜劫盗。
五、毁谤父母。 六、毁谤圣贤。
七、阻碍人布施。 八、嫉妒人名利。
九、贪吝财物。 十、轻毁圣贤,愿其常饥饿。
(2.)种十善因得大福报:
一、不劫盗。 二、劝人不劫盗。
三、见劫盗不随喜。 四、孝养父母。
五、信崇圣贤。 六、赞叹他人名利。
七、广行布施。 八、不嫉妒他人名利。
九、不吝财宝,爱助孤贫。 十、供养三宝。
(3.)造十恶业得愚钝报:
一、不信三宝。 二、不信婆罗门。
三、不信师长。 四、藏法不教别人。
五、找师长缺点。 六、远离正法。
七、断灭善法。 八、毁谤贤智人。
九、学习非法。 十、毁谤正见,称扬邪见。
(4.)种十善因得大智慧:
一、亲近三宝,深信求法。 二、信婆罗门。
三、亲近师长,求解深义。 四、尊重三宝。
五、远离愚痴人。 六、不谤师法。
七、亲近深智人。 八、传法利生,令不断灭。
九、远离非法。 十、称扬正见,离诸邪见。(修十善业得生欲界天,修十定善得生色界天,修四空定得生无色界天)
(5.)造十不善业果报:
一、杀生者短命多病。 二、偷盗得霜雹、虫蝗、水、旱灾和饥荒。
三、邪淫得多绯闻,配偶不贞良。 四、妄语得体臭恶名,令人讨厌。
五、两舌得眷属不和,疾病缠身。 六、恶口得农作物,果实硬涩。
七、绮语得林木多刺,园苑荒废。 八、贪爱得仓库空虚。
九、瞋恚得农作物,果实辛辣,人貌丑恶。 十、愚痴得农作物,果实小而丑。
(6.)修十善业果报:
一、不杀生得健康长寿。 二、不偷盗则无饥荒、暴风、冰雹、虫蝗等灾难。
三、不邪淫则美声流传,无绯闻。 四、不妄语得口常香洁。
五、不两舌得眷属和顺,无闪电霜雹。 六、不恶口得农作物,果实甘美。
七、不绮语得园林茂盛无刺。 八、不贪得仓库果实充满。
九、不瞋得身相圆满。 十、不邪见得果实香美。
(7.)造十恶业,各有十种恶报:
杀杀生报应:
一、冤家增多。 二、见者不喜欢。
三、众生害怕。 四、恒受苦恼。
五、常想杀生。 六、梦见忧苦。
七、临死悔恨。 八、短命。
九、愚笨。 十、死堕地狱。
偷盗报应:
一、结宿冤。 二、多疑。
三、常随恶友。 四、善友远离。
五、破佛净戒。 六、牢狱灾。
七、迷于享乐。 八、常忧恼。
九、不自在。 十、死入地狱。
邪淫报应:
一、淫心旺盛。 二、配偶不贞良。
三、恶法增长。 四、善法消灭。
五、迷于淫欲。 六、财物散失。
七、心多疑。 八、远离善友。
九、亲族不信。 十、死堕三恶道。
妄语报应:
一、常口臭。 二、正真远离。
三、谄媚日增。 四、是非人相近。
五、忠言不信。 六、智慧很少。
七、称扬谎言。 八、不说实话。
九、爱论是非。 十、死堕恶道。
饮酒三十六过:
一、散财。 二、多病。
三、常斗争。 四、增长杀害。
五、增长瞋恚。 六、多不顺心。
七、智慧渐减。 八、福德不增。
九、福德渐减。 十、秘密显露。
十一、事业不成。 十二、多增忧苦。
十三、六根不灵。 十四、毁辱父母。
十五、不敬三宝。 十六、不信婆罗门。
十七、不敬佛。 十八、不敬僧法。
十九、亲近恶友。 二十、舍离善友。
廿一、弃舍饮食。 廿二、衣衫不整。
廿三、淫欲旺盛。 廿四、众人讨厌。
廿五、多增笑话。 廿六、父母不喜。
廿七、眷属嫌弃。 廿八、受持非法。
廿九、远离正法。 三十、不敬贤善。
卅一、常犯错。 卅二、远离圆寂。
卅三、颠狂渐增。 卅四、身心散乱。
卅五、作恶贪享乐。 卅六、死堕大地狱受苦无穷。
(8.)恭敬礼拜佛塔果报:
一、言词柔软。 二、智慧超群。
三、人天欢喜。 四、福德广大。
五、贤善同居。 六、尊贵自在。
七、恒遇诸佛。 八、亲近菩萨。
九、命终生天。 十、速证圆寂。
(9.)清洁佛塔果报:
一、身相圆满。 二、身体端直。
三、声音微妙。 四、远离贪瞋痴。
五、路无丛刺。 六、种族最上。
七、高贵自在。 八、命终生天。
九、身体洁净。 十、速证圆寂。
(10.)供养伞盖遮佛塔果报:
一、离热恼。 二、心不散乱。
三、作地方首长。 四、事业广大。
五、福德无量。 六、作国王。
七、身相圆满。 八、远离三恶道。
九、命终生天。 十、速证圆寂。
(11.)以钟铃供养佛塔果报:
一、端严无比。 二、音声美妙。
三、声如妙音鸟声。 四、言词柔软。
五、见皆欢喜。 六、得阿难多闻。
七、尊贵自在。 八、美名流传。
九、命终生天。 十、速证圆寂。
(12.)以幢旛供养佛塔果报:
一、身体完美、长寿。 二、人人尊重。
三、信根坚固。 四、孝养父母。
五、亲友眷属广大。 六、美名称赞。
七、色相端严。 八、见者欢喜。
九、生贵族自在生天。 十、速证圆寂。
(13.)以花供养佛塔果报:
一、容貌如花。 二、端庄美丽无比。
三、鼻根不坏。 四、身无臭秽。
五、妙香清净。 六、往生十方净土见佛。
七、戒香芬芳。 八、人人敬重得大法乐。
九、生天自在。 十、速证圆寂。
(14.)以灯供养佛舍利塔果报:
一、肉眼清净。 二、获净天眼。
三、远离贪瞋痴。 四、得诸善法。
五、聪明智慧。 六、远离愚痴。
七、不堕三恶道。 八、尊贵自在。
九、往生诸天。 十、速证圆寂。
(15.)以涂香供养佛塔果报:
一、鼻根清净。 二、身无臭秽。
三、身妙香洁。 四、形相端严。
五、人人恭敬。 六、喜听正法。
七、尊贵自在。 八、名声远播。
九、命终生天。 十、速证圆寂。
(16.)以妙音乐供养佛塔果报:
一、身相端严。 二、见者欢喜。
三、音声微妙。 四、言词和顺。
五、身体安康。 六、离瞋恚。
七、喜听正法。 八、尊贵自在。
九、命终生天。 十、速证圆寂。
(17.)欢喜赞叹佛舍利塔果报:
一、种族尊高。 二、形相端严。
三、身体完美。 四、见闻欢喜。
五、财富无量。 六、眷属广大。
七、远离散坏。 八、尊贵自在。
九、恒生佛土。 十、名声远播。
十一、美德赞颂。 十二、四事供养物丰足。
十三、天人供养。 十四、作国王。
十五、长寿。 十六、健康。
十七、命终生天。 十八、速证圆寂。
(18.)以鞋供养僧佛果报:
一、威仪模范。 二、交通工具无缺。
三、走路勇健。 四、身无疲劳。
五、脚完好。 六、离荆棘沙砾。
七、得神足通。 八、仆从众多。
九、生天自在。 十、速证圆寂。
(19.)以钵供养僧佛果报:
一、身体光润。 二、器物具足。
三、远离饥渴。 四、珍宝丰足。
五、远离恶道。 六、人天欢喜。
七、福相圆满。 八、尊贵自在。
九、恒生诸天。 十、速证圆寂。
(20.)以美饮汤药供养僧佛果报:
一、诸根圆满。 二、容貌清净鲜洁。
三、额广平正。 四、容貌庄严。
五、身体光润。 六、福德圆满。
七、离饥渴。 八、远离三恶道。
九、生天自在。 十、速证圆寂。
(21.)出家功德:
一、远离配偶。 二、不贪淫欲。
三、爱乐寂静。 四、诸佛欢喜。
五、远离邪魔。 六、近佛听法。
七、远离三恶道。 八、诸天爱敬。
九、命终生天。 十、速证圆寂。
(22.)斋食供养僧佛果报:
一、长寿。 二、形色圆满。
三、有力气。 四、记忆不忘。
五、智慧辩才。 六、人见欢喜。
七、珍宝丰足。 八、人天自在。
九、命终生天。 十、速证圆寂。
(23.)以修僧房佛寺供养僧佛果报:
一、永离惊怖、身心安乐。 二、卧具细软。
三、衣服庄严、香洁清净。 四、人间天上五欲自在。
五、富贵随愿满足。 六、作国王自在。
七、生天自在。 八、若于罗汉果,甚至无上菩提,随其所愿,皆得成就。
问:《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辑要四
(1.)若有众生奉施宝盖得十种功德:
一者,处世如盖,覆护众生; 二者,身心安隐,离诸热恼;
三者,一切敬重,无敢轻慢; 四者,有大威势;
五者,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大威德者,以为眷属; 六者,恒作转轮圣王;
七者,恒为上首,修习善业; 八者,具大福报;
九者,命终生天; 十者,速证涅槃。是名奉施宝盖得十种功德。
(2.)若有众生恭敬合掌得十种功德:
一者,得胜福报; 二者,生于上族;
三者,得胜妙色; 四者,得胜妙声;
五者,得胜妙盖; 六者,得胜妙辩;
七者,得胜妙信; 八者,得胜妙戒;
九者,得胜妙多闻; 十者,得胜妙智。是名恭敬合掌得十种功德。
(3.)若有众生奉施靴履得十种功德:
一者,具足妙乘; 二者,足下安平;
三者,足趺柔软; 四者,远涉轻健;
五者,身无疲极; 六者,所行之处不为荆棘瓦砾损坏其足;
七者,得神通力; 八者,具诸给使;
九者,命终生天; 十者,速证涅槃。是名奉施靴履得十种功德。
(4.)若有众生奉施衣服得十种功德:
一者,面目端严; 二者,肌肤细滑;
三者,尘垢不着; 四者,生便具足上妙衣服;
五者,微妙卧具,覆盖其身; 六者,具惭愧服;
七者,见者爱敬; 八者,具大财宝;
九者,命终生天; 十者,速证涅槃。是名奉施衣服得十种功德。
(5.)若有众生,生施器皿得十种功德:
一者,处世如器; 二者,得善法津泽;
三者,离诸渴爱; 四者,若渴思水,流泉涌出;
五者,终不生于饿鬼道中; 六者,得天妙器;
七者,远离恶友; 八者,具大福报;
九者,命终生天; 十者,速证涅槃。是名奉施器皿得十种功德。
(6.)若有众生奉施饮食得十种功德:
一者,得命; 二者,得色;
三者,得力; 四者,获得安无碍辩;
五者,得无所畏; 六者,无诸懈怠,为众敬仰;
七者,众人爱乐; 八者,具大福报;
九者,命终生天; 十者,速证涅槃。是名奉施饮食得十种功德。
(7.)若有众生奉施香华得十种功德:
一者,处世如花; 二者,身无臭秽;
三者,福香戒香,遍诸方所; 四者,随所生处,鼻根不坏;
五者,超胜世间,为众归仰; 六者,身常香洁;
七者,爱乐正法,受持读诵; 八者,具大福报;
九者,命终生天; 十者,速证涅槃。是名奉施香花得十种功德。
(8.)若有众生奉施灯明得十种功德:
一者,照世如灯; 二者,随所生处,肉眼不坏;
三者,得于天眼; 四者,于善恶法,得善智慧;
五者,除灭大闇; 六者,得智慧明;
七者,流转世间,常不在于黑闇之处; 八者,具大福报;
九者,命终生天; 十者,速证涅槃。是名奉施灯明得十种功德。
问:《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辑要三
(1.)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正智报:
一者,善能谘问智慧沙门、婆罗门; 二者,显说善法;
三者,闻持正法; 四者,见说定法,叹言善哉;
五者,乐说正法; 六者,亲近正智人;
七者,摄护正法; 八者,勤修多闻;
九者,远离邪见; 十者,见痴恶人,不生轻贱。以是十业得正智报。
(2.)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地狱报:
一者,身行重恶业; 二者,口行重恶业;
三者,意行重恶业; 四者,起于断见;
五者,起于常见; 六者,起无因见;
七者,起无作见; 八者,起于无见;
九者,起于边见; 十者,不知恩报。以是十业得地狱报。
(3.)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人趣报:
一者,不杀; 二者,不盗; 三者,不邪淫; 四者,不妄语;
五者,不绮语; 六者,不两舌; 七者,不恶口; 八者,不贪;
九者,不瞋; 十者,不邪见。 于十善业,缺漏不全,以是十业得人趣报。
(4.)复有业能令众生得决定报者:若人于佛、法、僧及持戒人所,以增上心施,以此善业发愿回向,即得往生,是名决定报业。
(5.)复有业能令众生得中国报者:若作业时,于佛、法、僧、清净持戒梵行人边及大众所,起于增上,殷重布施。以是善根决定发愿求生中国,还得值佛及闻正法,受于上妙清净果报。
(6.)若有众生礼佛塔庙得十种功德:
一者,得妙色好声; 二者,有所发言,人皆信伏;
三者,处众无畏; 四者,天人爱护;
五者,具足威势; 六者,威势众生皆来亲附;
七者,常得亲近诸佛、菩萨; 八者,具大福报;
九者,命终生天; 十者,速证涅槃。是名礼佛塔庙得十种功德。
问:《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辑要二
(1.)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端正报:
一者,不瞋; 二者,施衣;
三者,爱敬父母; 四者,尊重贤圣;
五者,涂饰佛塔; 六者,扫洒堂宇;
七者,扫洒僧地; 八者,扫洒佛塔;
九者,见丑陋者,不生轻贱,起恭敬心; 十者,见端正者,晓悟宿因。以是十业得端正报。
(2.)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小威势报:
一者,于诸众生起嫉妒心; 二者,见他得利,心生恼热;
三者,见他失利,其心欢喜; 四者,于他名誉起嫉恶心;
五者,见失名誉,心大忻悦; 六者,退菩提心,毁佛形像;
七者,于己父母及贤圣所无心奉侍; 八者,劝人修习少威德业;
九者,障他修行大威德业;十者,见少威德者,心生轻贱。以是十业得少威势报。
(3.)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大威势报:
一者,于诸众生心无嫉妒; 二者,见他得利,心生欢喜;
三者,见他失利,起怜愍心; 四者,于他名誉,心生忻悦;
五者,见失名誉,助怀忧恼; 六者,发菩提心,造佛形像,奉施宝盖;
七者,于己父母及贤圣所,恭敬奉迎; 八者,劝人弃舍少威德业;
九者,劝人修行大威德业; 十者,见无威德,不生轻贱。以是十业得大威势报。
(4.)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多资生报:
一者,自离偷盗; 二者,劝他不盗;
三者,赞叹不盗; 四者,见他不盗,心生欢喜;
五者,于父母所供奉生业; 六者,于诸贤圣给施所须;
七者,见他得利,心生欢喜; 八者,见求利者,方便佐助;
九者,见乐施者,心生忻悦; 十者,见世饥馑,心生怜愍。以是十业得多资生报。
问:《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辑要一
(1.)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长命报:
一者,自不杀生; 二者,劝他不杀;
三者,赞叹不杀; 四者,见他不杀,心生欢喜;
五者,见彼杀者,方便救免; 六者,见死怖者,安慰其心;
七者,见恐怖者,施与无畏; 八者,见诸患苦之人,起慈愍心;
九者,见诸急难之人,起大悲心;十者,以诸饮食,惠施众生。以是十业得长命报。
(2.)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多病报:
一者,好喜打拍一切众生; 二者,劝他令打;
三者,赞叹打法; 四者,见打欢喜;
五者,恼乱父母,令心忧恼; 六者,恼乱贤圣;
七者,见怨病苦,心大欢喜; 八者,见怨病愈,心生不乐;
九者,于怨病所,与非治药; 十者,宿食不消,而复更食。以是十业得多病报。
(3.)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少病报:
一者,不喜打拍一切众生; 二者,劝他不打;
三者,赞不打法; 四者,见不打者,心生欢喜;
五者,供养父母及诸病人; 六者,见贤圣病,瞻视供养;
七者,见怨病愈,心生欢喜; 八者,见病苦者,施与良药,亦劝他施;
九者,于病苦众生,起慈愍心; 十者,于诸饮食,能自节量。以是十业得少病报。
(4.)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丑陋报:
一者,好行忿怒; 二者,好怀嫌恨;
三者,诳惑于他; 四者,恼乱众生;
五者,于父母所无爱敬心; 六者,于贤圣所不生恭敬;
七者,侵夺贤圣资生田业; 八者,于佛塔庙断灭灯明;
九者,见丑陋者,毁呰轻贱;十者,习诸恶行。以是十业得丑陋报。
问:斋戒功德辑要
◎《佛说戒香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俱。尔时尊者阿难来诣佛所。到已,头面礼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世尊!我有少疑,欲当启问,唯愿世尊为我解说!我见世间有三种香:所谓根香、花香、子香。此三种香遍一切处,有风而闻,无风亦闻。其香云何?」
尔时世尊告尊者阿难:「勿作是言:『谓:此三种之香遍一切处,有风而闻,无风亦闻。』此三种香,有风、无风遍一切处,而非得闻。阿难!汝今欲闻普遍香者,应当谛听,为汝宣说!」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今乐闻,唯愿宣说!」
佛告阿难:「有风、无风香遍十方者,世间若有近事男、近事女,持佛净戒、行诸善法:谓不杀、不盗、不淫、不妄、及不饮酒,是近事男、近事女,如是戒香遍闻十方,而彼十方咸皆称赞,而作是言:
『于某城中有如是近事男、女,持佛净戒,行诸善法,谓:不杀、不盗、不淫、不妄、及不饮酒等。』具此戒法,是人获如是之香,有风、无风遍闻十方,咸皆称赞而得爱敬。」
尔时世尊而说颂曰:
世间所有诸花果,乃至沈檀龙麝香,
如是等香非遍闻,唯闻戒香遍一切。
旃檀欝金与苏合,优钵罗并摩隶花,
如是诸妙花香中,唯有戒香而最上。
所有世间沈檀等,其香微少非遍闻,
若人持佛净戒香,诸天普闻皆爱敬。
如是具足清净戒,乃至常行诸善法,
是人能解世间缚,所有诸魔常远离。
尔时尊者阿难及比丘众,闻佛语已,欢喜信受,礼佛而退。
◎《佛说斋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城东丞相家殿。丞相母名维耶,早起沐浴,着彩衣,与诸子妇俱出,稽首佛足,一面坐。
佛问维耶:「沐浴何早?」对曰:「欲与诸妇俱受斋戒。」佛言:「斋有三辈,乐何等斋?」维耶长跪言:「愿闻何谓三斋。」佛言:「一为牧牛斋;二为尼犍斋;三为佛法斋。
一、牧牛斋者,如牧牛人求善水草,饮饲其牛,暮归思念,何野有丰饶,须天明当复往。若族姓男、女已受齌戒,意在家居,利欲产业及念美饮食育养身者,是为如彼牧牛人意,不得大福,非大明。
二、尼犍斋者,当月十五日斋之时,伏地受斋戒,为十由延内诸神拜言:『我今日斋不敢为恶,不名有家。彼我无亲,妻、子、奴婢非是我有,我非其主!』然其学贵文贱质,无有正心,至到明日相名有如故事。斋如彼者,不得大福,非大明。
三、佛法斋者,道弟子月六斋之日受八戒。
何谓八(戒)?
第一戒者,尽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无有杀意,慈念众生,不得贼害,蠕动之类,不加刀杖,念欲安利,莫复为杀,如清净戒,以一心习;
第二戒者,尽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无贪取意,思念布施,当欢喜与、自手与、洁净与、恭敬与、不望与、却悭贪与,如清净戒,以一心习;
第三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无淫意,不念房室,修治梵行,不为邪欲,心不贪色,如清净戒,以一心习;
第四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无妄语意,思念至诚,安定徐言,不为伪诈,心口相应,如清净戒,以一心习;
第五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不饮酒,不醉、不迷乱、不失志,去放逸意,如清净戒,以一心习;
第六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无求安意,不着华香,不傅脂粉,不为歌舞倡乐,如清净戒,以一心习;
第七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无求安意,不卧好床、卑床、草席,捐除睡卧,思念经道,如清净戒,以一心习;
第八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奉法时食,食少节身,过日中后不复食,如清净戒,以一心习。
佛告维耶:「受斋之日,当习五念。何谓五:一当念佛:佛为如来,为至真,为正等觉,为明行足,为善逝、世间父、无上士、经法御、天人师,号曰佛。是念佛者愚痴、恶意、怒习悉除,善心自生,思乐佛业。
◎譬如以麻油澡豆沐头,垢浊得除。斋念佛者,其净如是,众人见之,莫不好信。二当念法:佛所说法,三十七品,具足不毁,思念勿忘。当知:此法为世间明!是念法者愚痴、恶意、怒习悉除,善心自生,用乐法业。
◎譬如以麻油澡豆浴身,垢浊得除。斋念法者,其净如是,众人见之,莫不好信。三当念众:恭敬、亲附、依受慧教佛弟子众,有得沟港,受沟港证者;有得频来, 受频来证者;有得不还,受不还证者;有得应真,受应真证者。是为四双之八辈丈夫。皆为戒成、定成、慧成、解成、度知见成,为圣德,为行具,当为叉手,天上 天下尊者福田,是念众愚痴、恶意、怒习悉除。喜心自生,乐众之业。
◎譬如以淳灰浣衣,垢污得除。斋念众者,其德如是,众人见之,莫不好信。四当念戒:身受佛戒,一心奉持,不亏不犯,不动不忘,善立慎护,为慧者举,后无所悔,不以有望,能等教人,是念戒者,愚痴、恶意、怒习悉除,喜心自生,乐戒统业,如镜之磨,垢除盛明。
◎斋念戒者,其净如是,众人见之,莫不好信。五当念天:第一四天王;第二忉利天、盐天、兜术天、不憍乐天、化应声天,当自念我以有信、有戒、有闻、有施、 有智。至身死时,精神上天,愿不失信、戒、闻、施、智。是念天者,愚痴、恶意、怒习悉除,喜心自生,乐天统业。譬如宝珠常治清明。
◎斋念天者,其净如是。奉持八戒,习五思念,为佛法斋,与天参德,灭恶兴善,后生天上,终得泥洹。是以智者自力行出心作福。
如是维耶!斋之福佑明誉广远,譬是天下十六大国,是十六国满中众宝,不可称数,不如一日受佛法斋,如此其福者,则十六国为一豆耳,天上广远不可称说。当今 人间五十岁为第一天上一日一夜;第一四天上寿五百岁,彼当人间九百万岁。佛法斋者,得生此天上。人间百岁为忉利天上一日一夜;忉利天寿千岁,当人间三千六 百万岁。人间二百岁为盐天上一日一夜;盐天寿二千岁,当人间一亿五千二百万岁。
人间四百岁为兜术天上一日一夜;兜术天寿四千岁,当人间六亿八百万岁。
人间八百岁为不憍乐天上一日一夜;不憍乐天寿八千岁,当人间二十三亿四千万岁。
人间千六百年为化应声天上一日一夜;化应声天寿万六千岁,当人间九十二亿一千六百万岁。
若有人有信、有戒、有闻、有施、有智,奉佛法斋,当命尽时,其人精神,皆生此六天上,安隐快乐。猗善众多,我少说耳!凡人行善,魂神上天,受福无量。」维 耶闻佛语欢喜言:「善哉,善哉!世尊!斋之福德甚快无量,愿受佛戒!从今已后月月六斋,竭力作福至死!」佛说经已,皆欢喜受教。
问:十不善业道经
马鸣菩萨集宋日称等译
此十不善业道,体性是罪。若乐求佛道者,远离彼过,当如是知。何等为十?所谓身业三种,语业四种,意业三种。于是义中今当解说:身三种者,杀生、不与取、欲邪行。语四种者,妄言、绮语、两舌、恶语。意三种者,贪、瞋、邪见。
云何杀生?谓于有情率先见已,次审其名,决定欲杀,动身施作,断其命根。如是五缘次第具足,成杀生罪,定感彼果。
云何不与取?谓于他物先窥觇已,而起审虑,决定欲取,动身所作即盗其物。具足五缘,成不与取罪。
云何欲邪行?于此罪中而有四类:非处、非时、非分、非往。非处者,谓于诸佛、菩萨、经像、和尚、阇梨、父母所止,或相邻近,皆所不应。非时者,谓于昼日、 或偶、月事、怀妊、新产、彼不乐欲,及病恼等,或受净住八关斋戒,皆非其宜。非分者,谓于面门及以非道,童男、处女、自执持等,俱不应作。非往者,谓于他 妻及比丘尼、亲族、异趣及衒卖等,设自境界,作非梵行。所不应理,如上当知。
云何妄语?谓于见物或他遗坠,审知是已,决定而取。彼若寻求,起虚妄说。具是五缘,成妄语罪。
云何绮语?谓于他人,以染污心增饰其非,对彼而说。
云何两舌?于他所有隐密等事,以非理言而作离间。
云何恶语?谓于贪欲和合事相,以杂染言厉声而说。
云何名贪?于他财富及彼受用,起爱乐心,非理希望。
云何名瞋?谓于有情起忿恚心,而作损恼及捶打等。
云何邪见?谓无施等,无彼后世,无供养事,无佛世尊、声闻、缘觉,无罪无福,无所作业,无所受报。如正法念处经及余经说。此十不善业道是地狱因,于十善业道应当修学,则于恶趣永不堕落。
问:《十善业道经》节录
(1.)「龙王!若离杀生,即得成就十离恼法。何等为十?
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 二、常于众生,起大慈心。
三、永断一切瞋恚习气。 四、身常无病。
五、寿命长远。 六、恒为非人之所守护。
七、常无恶梦,寝觉快乐。 八、灭除怨结,众怨自解。
九、无恶道怖。 十、命终生天。是为十。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随心自在寿命。
(2.)复次、龙王!若离偷盗,即得十种可保信法。何等为十?
一、资财盈积,王、贼、水、火、及非爱子,不能散灭。 二、多人爱念。
三、人不欺负。 四、十方赞美。
五、不忧损害。 六、善名流布。
七、处众无畏。 八、财、命、色、力、安乐、辩才,具足无缺。
九、常怀施意。 十、命终生天。
是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证清净大菩提智。
(3.)复次、龙王!若离邪行,即得四种智所赞法。何等为四?
一、诸根调适。二、永离諠掉。
三、世所称叹。四、妻莫能侵。是为四。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丈夫隐密藏相。
(4.)复次、龙王!若离妄语,即得八种天所赞法。何等为八?
一、口常清净优钵花香。 二、为诸世间之所信伏。
三、发言成证,人天敬爱。 四、常以爱语,安慰众生。
五、得胜意乐,三业清净。 六、言无误失,心常欢喜。
七、发言尊重,人天奉行。 八、智慧殊胜,无能制伏。是为八。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即得如来真实语。
(5.)复次、龙王!若离两舌,即得五种不可坏法。何等为五?
一、得不坏身,无能害故。 二、得不坏眷属,无能破故。
三、得不坏信,顺本业故。 四、得不坏法行,所修坚固故。
五、得不坏善知识,不诳惑故。是为五。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正眷属,诸魔外道不能沮坏。
(6.)复次、龙王!若离恶口,即得成就八种净业,何等为八?
一、言不乖度。 二、言皆利益。
三、言必契理。四、言词美妙。 五、言可承领。
六、言则信用。七、言无可讥。 八、言尽爱乐。是为八。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具足如来梵音声相。
(7.)复次、龙王!若离绮语,即得成就三种决定。何等为三?
一、定为智人所爱。 二、定能以智,如实答问。
三、定于人天威德最胜,无有虚妄。是为三。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即得如来诸所授记皆不唐捐。
(8.)复次、龙王!若离贪欲,即得成就五种自在。何等为五?
一、三业自在,诸根具足故。 二、财物自在,一切怨贼不能夺故。
三、福德自在,随心所欲,物皆备故。 四、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献故。
五、所获之物,过本所求百倍殊胜,由于昔时不悭嫉故。是为五。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三众特尊,皆共敬养。是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无碍心,观者无厌。
(9.)复次、龙王!若离瞋恚,即得八种喜悦心法。何等为八?
一、无损恼心。 二、无瞋恚心。
三、无诤讼心。 四、柔和质直心。
五、得圣者慈心。 六、常作利益,安众生心。
七、身相端严,众共尊敬。 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
(10.)复次、龙王!若离邪见,即得成就十功德法。何等为十?
一、得真善意乐,真善等侣。 二、深信因果,宁殒身命终不作恶。
三、唯皈依佛,非余天等。 四、直心正见,永离一切吉凶疑网。
五、常生人天,不更恶道。 六、无量福慧转转增胜。
七、永离邪道,行于圣道。 八、不起身见,舍诸恶业。
九、住无碍见。 十、不堕诸难。是为十。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速证一切佛法,成就自在神通。
问:供佛及僧.功德殊胜
(1.)若复有人施佛床座,获十种功德。何等为十?
一、德业尊重; 二、世间称赞;
三、肢节多力; 四、名称远闻;
五、德美歌颂; 六、安和适悦;
七、获转轮王座,仆从众多; 八、见者欢喜;
九、生天自在,福相具足; 十、速证圆寂。
(2.)若复有人布施鞋履供养僧佛,功德有十。云何十种?
一、威仪师范; 二、象马无阙;
三、行道勇健; 四、身无疲乏;
五、足步无损; 六、离荆棘沙砾;
七、获神足通; 八、仆从众多;
九、生天自在; 十、速证圆寂。
(3.)若复有人以钵器什物施佛及僧,功德有十。云何十种?
一、形色光润; 二、器物具足随意受用;
三、离诸饥渴; 四、珍宝丰足;
五、远离恶趣; 六、人天欢喜;
七、福相圆满; 八、尊贵自在;
九、恒生诸天; 十、速证圆寂。
(4.)若复有人以象、马、车乘施佛及僧功德有十。云何为十?
一、足相柔软; 二、威仪无缺;
三、身离疲乏; 四、安乐无病;
五、冤家远离; 六、神足自在;
七、仆从众多; 八、人、天福相,见皆欢喜;
九、命终生天; 十、速证圆寂。
(5.)若复有人斋食供养佛及众僧,功德有十。云何为十?
一、寿命延长; 二、形色圆满;
三、肢节多力; 四、记忆不忘;
五、智慧辩才; 六、众欢喜;
七、丰足珍宝; 八、人、天自在;
九、命终生天; 十、速证圆寂。
如是十种胜妙功德,施佛及僧斋食供养,获如斯果。
(6.)若复有人修严房室、屋宇、殿堂,施佛及僧,功德众多。行相云何?
一、恒离惊怖,身心安乐; 二、所得卧具细软最妙;
三、衣服严身,香洁清净; 四、人间、天上五欲自在。
五、剎帝利、婆罗门大姓种族及长者、居士、宰官、商主、聚落城邑国王、大臣,随愿满足,皆悉成就。
六、若于转轮圣王随其福力,一洲、二洲乃至四洲,王化自在。
七、若于六欲诸天、四王忉利乃至他化自在,愿皆成就,意生彼。
八、若复有人由前福力,于色界诸天、梵众、梵辅乃至色究竟天,皆悉成就,随愿生彼。
九、若复有人于无色界空无边处,乃至非想非非想处,皆悉成就。
十、若于预流、一来、不还、阿罗汉果、缘觉,乃至无上菩提,随其所应,皆得成就。如是功德差别无量,因修房室、殿堂、楼阁,施佛及僧,获如斯报。
(7.)若复有人以美饮汤药施佛及僧,获十种功德。云何十种?
熙一、诸根圆满; 二、清净鲜洁;
三、额广平正; 四、容貌熙怡;
五、形色光润; 六、福德圆满;
七、离饥渴; 八、远离三恶;
九、生天自在; 十、速证圆寂。如是功德,施佛及僧美饮汤药,获如是报。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