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问题解答:佛学问题解答系列 08
佛学问题解答:佛学问题解答系列 08
问:读诵大乘经典功德辑要六
(1.)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如是大菩萨藏微妙法门殷重听闻、受持、读诵,研寻义趣,明了通达,复能为他广说、开示,当知是人则为获得如上功德、称赞、利益。 ——《大宝积经》
(2.)若复有人于此大宝积经典书写、受持、读诵、解说,而于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恭敬、供养,如佛塔庙;若有法师闻此宝积正法经典,发尊重心, 受持、读诵、书写、供养;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彼法师如佛供养,尊重、恭敬、顶礼、赞叹。彼人现世佛与授记,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临命终时,得见如 来。 ——《大迦叶问大宝积正法经》
(3.)佛语弥勒:「如来兴世,难值难见。诸佛经道,难得难闻。菩萨胜法,诸波罗蜜,得闻亦难。遇善知识,闻法能行,此亦为难。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是故我法如是作,如是说,如是教,应当信顺,如法修行!」——《无量寿经》
(4.)佛告善勇猛言:「若有净信诸善男子、善女人等,于此法门,受持、读诵、广为他说,一切恶魔不能扰乱,而能降伏诸恶魔怨。若诸菩萨于此法门,受持、读诵、广为他说,普能降伏一切魔军,施诸有情,利益安乐。」——《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5.)佛言:「若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是经(法华经)乃至受持一四句偈,读诵、解义、如说修行,功德甚多。若闻是经,生信解心,受持、读诵、书写、解说, 如是等人,利益无量,不可思议,亦非譬喻、算数之所能及。」「阿逸多!汝且观是,劝于一人令往听法,功德如此,何况一心听说、读诵,而于大众为人分别、如 说修行!」 ——《法华经》
(6.)若菩萨摩诃萨欲于十方殑伽沙等诸佛世界,一一佛所听闻正法,常无懈废,随所闻法乃至无上正等菩提终不忘失,应学般若波罗蜜多。若菩萨摩诃萨欲于过 去、未来、现在十方诸佛所说法门,自能受持,读诵、通利,善解义趣,为他广说,应学般若波罗蜜多。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问:读诵大乘经典功德辑要五
(1.)诸善男子、善女人等,受持是经,殷重听闻、读诵、解义,乃至为他广说、开示,当知是人复得如是十种功德、称赞、利益。何等为十?
一者、不与尼伽兰陀邪论相杂;
二者、不起我见;
三者、无有情见;
四者、无命者见;
五者、无数取见;
六者、不起断见;七者、不起常见;
八者、一切世务,情无顾及;
九者、恒发胜心,乐欲出家;
十者、若闻经典速能受持,悟解深义。
是名获得十种功德、称赞、利益。
(2.)善男子、善女人等,受持是经,殷重听闻、读诵、解义,乃至为他广分别说,当知是人复得如是十种功德、称赞、利益。何等为十?
一者、成就正念;
二者、成就正觉;
三者、成就正趣;
四者、成就志勇;
五者、成就正慧;
六者、得具无难;
七者、忆本生事;
八者、性薄贪欲,无猛利贪,不为重贪之所烧恼;
九者、性薄瞋恚,无猛利瞋,不为重瞋之所烧恼;
十者、性薄愚痴,无猛利痴,不为重痴之所烧恼。
是名获得十种功德、称赞、利益。
(3.)善男子善女人等,受持是经,殷重听闻、读诵、解义,乃至为他广分别说,当知是人复得如是十种功德、称赞、利益。何等为十?
一者、成就机速慧;
二者、成就捷辩慧;
三者、成就猛利慧;
四者、成就迅疾慧;
五者、成就广博慧;
六者、成就甚深慧;
七者、成就通达慧;
八者、成就无着慧;
九者、常现前见一切如来,既得见已,以清美颂而为赞叹;
十者、善能如理请问如来,又能如理开释疑难。
是名获得十种功德、称赞、利益。
问:读诵大乘经典功德辑要—四
(1.)若有于是菩萨藏经殷重听闻、受持、读诵,乃至为他分别解说者,当知是人必定获得十种功德称赞利益。何等为十?
一者、在在所生一切微妙功巧业处究竟通达;
二者、在所生处常居高族,荣望当世;
三者、所生之处有大威严,势力自在;
四者、凡所言令一切皆从无不信伏;
五者、所生之处具大豪富;
六者、在所生处恒为天、人所加爱敬;
七者、生处人中常为轮王,得大自在;
八者、所生常得为天帝释;
九者、若生色界为大梵王;
十者、在所生处常不远离大菩提心。
受持经者,则为获得十种功德、称赞、利益。 ——《大宝积经》
(2.)是善男子、善女人等,受持是经,读诵、解义,乃至为他广分别说,当知是人复获如是十种功德、称赞、利益。何等为十?
一者、常乐远离诸不善友;二
者、常乐亲近诸善知识;
三者、能缓诸魔所有系缚;
四者、摧殄诸魔所有军阵;
五者、善能诃厌一切烦恼;
六者、于一切行心恒捐舍;
七者、违背一切向恶趣道;
八者、归向一切趣涅槃道;
九者、善说一切越度生死清净之地;
十者、巧能随学一切菩萨所行轨则,又能奉行诸佛教勅。如是名为十种功德、称赞、利益。
问:读诵大乘经典功德辑要三
若以住彼如是心,读诵受持大乘典,远离喧嚣居闲静,访寻一切亲善友;善言亲近善知识,勤求如是真实智,了达一切诸语言,胜义谛理亦如是;晓了如来胜义已,离诸颠倒无疑惑,如是平等湛然安,是名说法真佛子。——《大方广总持宝光明经》
诸有愚夫类,而无智慧人;愚夫业已成,速生诸恶趣;应乐读诵说,智慧从此生;人修智慧心,速能升善趣。 ——《大宝积经》
若乐睡眠随顺行,恒常蒙愦失正念,彼有读诵不能住,所说正法常忘失。——《发觉净心经》
一切菩萨以佛威力闻佛说法,受持、读诵,及能历事诸佛.如来,从一佛剎至一佛剎,乃至未证无上菩提,常不远离诸佛.世尊。 ——《大宝积经》
若从法师闻、受持、读诵、书写经卷者,当敬法师为如如来。若敬法师供养奉持者,佛记彼人必得无上正真道。 ——《摩诃衍宝严经》
所有诸众生,而具深法眼,解说读诵持,佛说于彼人,获福无有量,所有恒河沙,俱胝佛剎土,满中盛七宝,供养一切佛,彼福亦无量。 ——《大迦叶问大宝积正法经》
是故有智者,应当念受持,读诵及书写,以华香供养,所得功德果,不可得思议,不久诣道场,降魔成正觉。如是修妬路,诸佛所称扬,即是妙法身,无相无言语,是故受持者,功德不可量。 ——《度一切诸佛境界智严经》
若有众生,于此法中为听闻故勤修习者,尚难可得,何况有能书写、受持、读诵、开示、流布、为他广说!是人不久获得清净陀罗尼门,速疾逮得清净智慧,当能入于一切智智。 ——《大宝积经》
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 ——《观无量寿佛经》
问:读诵大乘经典功德辑要—二
(1.)若善男子、善女人于佛在世、若灭度后,得闻是经,欢喜信乐,生希有心,受持、读诵、书写、解说、如法修行,发菩提心,起诸善根,兴大悲意,欲度一切苦恼众生。虽未修行六波罗蜜,六波罗蜜自然在前。 ——《无量义经》
(2.)若有众生于未来世欲见如来及为众生作佛事者,当于此经受持、读诵、广为人说。所以者何?是人则为已见如来,亦已为他施作佛事。 ——《大宝积经》
(3.)若于此经受持、读诵、流通之者,则为哀愍、利乐众生。若欲发趣无上菩提,亦于此经当勤修习。此经能出无上菩提,此经能生无上菩提。 ——《大宝积经》
(4.)若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信受、读诵、为他广说,则为已摄一切功德。——《大宝积经》
(5.)若有菩萨净心持戒,于师尊所受持、读诵一四句偈,净心修行乃至七步,功德胜彼无量无边。 ——《大宝积经》
(6.)诸佛菩提无生无灭,世所难信,然能受持、读诵、广为他说,令得喜悦,不爱身命,是为菩萨成就四法得善应辩。 ——《大宝积经》
(7.)(于此宝积)经所在之处读诵、解说,诸天、鬼神、阿修罗、摩罗伽,咸悉拥护,皆来拜礼。水、火、王、贼等怖,皆不能害。 ——《大宝积经》
(8.)若有受持是经者,已于先佛种诸善根故。今欲得此经,读诵通利,欲得解脱。所谓善男子、善女人若出家学、若在家学此法门,能断诸漏亦得涅槃。——《大宝积经》
(9.)若有众生逮得闻是诸度无极、清净之行、道法门者,则为诸佛所见授记。何况有闻,能奉受、持讽、读诵,行如上教乎! ——《大宝积经》
(10.)善男子、善女人读诵、受持及广为人说此经,是人倍得福德。何以故?此法能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种智。 ——《大乘十法经》
(11.)若有持此《普贤愿》,读诵受持及演说,如来具知得果报,得胜菩提勿生疑!——《普贤菩萨行愿赞》
问:读诵大乘经典功德辑要—一
(1.)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当受持漏、无漏法经,广为人说。所以者何?义具足故,法具足故,梵行具足故,开发神通,正向涅槃。乃至信心善男子在家、出家,当受持、读诵、广为人说。」
(2.)于佛法中生清净信,能净持戒,少读诵经,亦能小施。有此四事因缘果报,身坏命终,生忉利天胜妙善处。 ——《杂阿含经》
(3.)(菩萨应)发愿言:「我今应当求索无上佛法出世间法,令诸众生读诵翫习,远离生死,得至涅槃!」 ——《大方便佛报恩经》
(4.)是诸世尊,一切皆入普现色身三昧,皆作是赞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读诵大乘经典,汝所诵者,是佛境界。」
(5.)若有书写,其人乃至无上涅槃,常得不离见佛、闻法、供养众僧。若能读诵,诸恶业等永尽无余。
(6.)佛告无畏等地菩萨:「我已先说所得福德,今当为汝更略说之。善男子、善女人若有受持是经(悲华经),读诵、通利,为他人说,乃至一偈。于后五十岁中,乃至有能书写一偈,所得功德胜诸菩萨十大劫中行六波罗蜜。」——《悲华经》
(7.)(愚人白王:)「由我曾闻沙门所说一四句偈,脱得不死如是厄难,况复多闻、读诵、修习!如说修行,必获大利!」 ——《撰集百缘经》
(8.)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于此大乘方广总持经典受持、读诵、复为人说,当知是人不堕恶道。 ——《大乘方广总持经》
(9.)若受持此法本,若读、若诵、若思惟、如行,当得无生法忍。若为生他善根,若少读诵已,而能为他多说法义,当得不断辩才。 ——《入法界体性经》
(10.)若有受持此经典者,当知诸佛止住其身,何况于中如理修行! —— 《大宝积经》
(11.)世尊告阿难言:「欲供养我报于恩者,不必以此香花、伎乐。净持禁戒、读诵经典、思惟诸法深妙之义,斯则名为供养我也。」 ——《大般涅槃经》
问:修心八偈
◎一切有情生命,远胜于有求必应的宝石,我坚决要达成众生的最高福祉,我将学习,视他们为至爱至亲。
◎无论如何与人交接,我要学习,视自己为所有人中最卑下的,并且,从我心深处,恭敬地,视他人为至尊。
◎我将学习,在一切行为中搜查自心,只要有一烦恼升起,危及自己和他人,我将坚强面对,并避免烦恼的伤害。
◎我要学习去珍爱心性不良的人,以及重大罪行与强烈苦痛压迫的人,就像我找到了珍贵的稀世珍宝。
◎当他人出于嫉妒,而恶劣地对待我,虐待我诽谤我,类此种种,我将学习,承受一切的损害,将胜利献给他们。
◎当曾我满怀希望去帮助的人,对方却毫无缘由的深深伤害了我,我将学习,将此人看成优秀的性灵向导。简言之,我将学习,毫无例外地,对每一个人,直接或间接上,献出所有的帮助和快乐,并且恭恭敬敬地,以自身来取受我所有母亲的一切伤痛。
◎我将学习,继续这所有的修行,而不受八种尘念的污点沾染。
◎(八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愿凭借一切现象如幻影的理解,脱出执着的束缚。
问:佛子行三十七颂???
敬礼观世音菩萨
诸佛正法无来去,唯一勤行利众生;上师观世音尊前,恒以三业恭敬礼。
正等正觉无上乐,从修正法而出生;修法需依明行要,故当宣说佛子行。
(1.)此生幸得暇满船,生死海中度众生;故于昼夜不空过,闻思修是佛子行。
(2.)贪所爱方如水深,瞋所怨恰似火热;妄执取舍成闇钝,离家乡是佛子行。
(3.)远恶境故惑渐减,离散乱故善自增;心住于法生定见,依静处是佛子行。
(4.)亲友伴随需离别,财宝积聚终弃捐;识者且遗身舍去,出离心是佛子行。
(5.)依彼若使三毒长,毁坏三学诸作业;辗转丧失慈悲心,远恶友是佛子行。
(6.)依彼若令恶渐尽,功德犹如初月增;较诸自身犹爱重,依善士是佛子行。
(7.)自身仍陷生死狱,世间神祇谁能救;稀有难得佛法僧,依三宝是佛子行。
(8.)极难忍三途苦,恶业果报佛所说;纵使遭遇命难缘,不造业是佛子行。
(9.)三界悦乐如朝露,顷刻须臾坏灭法;终不退转解脱道,起希求是佛子行。
(10.)无始劫来悯我者,母众若苦我何乐;度脱无边诸有情,菩提心是佛子行。
(11.)贪图自乐众苦集,利益他人佛心生;承担他苦舍自乐,修交换是佛子行。
(12.)彼虽贪盗我身物,或使他人夺我财;犹将身财三时善,修回向是佛子行。
(13.)我身原无何过错,他人竟来断我头;于彼应生难忍悲,代受过是佛子行。
(14.)彼虽百般诋毁我,谣传恶声遍三千;犹怀深切悲悯心,赞他德是佛子行。
(15.)大众集会彼发难,揭我隐私出恶言;于彼反生善士想,倍恭敬是佛子行。
(16.)我护彼人如亲子,彼犹视我似寇仇;正如母怜重病儿,倍悲悯是佛子行。
(17.)同辈或诸寒微者,虽怀傲慢屡欺凌;我亦敬彼如上师,恒顶戴是佛子行。
(18.)众人轻贱缺资财,复遭重病及魔侵;众生罪苦仍取受,无畏怯是佛子行。
(19.)众人钦敬富盛名,财富量齐多闻天;应观荣华无实义,离憍慢是佛子行。
(20.)内心瞋恚未调伏,外敌虽伏旋增盛;故应速兴慈悲军,降自心是佛子行。
(21.)五欲本质如海水,随意受用增饥渴;于诸能生爱取有,顿时舍是佛子行。
(22.)世间所有唯识现,心体离诸戏论边;了达能所本无二,不执意是佛子行。
(23.)赏心悦事现眼前,应观犹如夏时虹;外境虽美终非实,离贪着是佛子行。
(24.)诸苦犹如梦丧子,妄执实有起烦恼;故于违缘会遇时,观虚妄是佛子行。
(25.)求觉应须舍自身,况且一切身外物;故于身财尽舍却,不望报是佛子行。
(26.)无戒自利不能成,欲成利他岂可能;故于三有不需求,勤护戒是佛子行。
(27.)欲享福慧诸佛子,应观怨家如至宝;于诸有情舍怨怼,修安忍是佛子行。
(28.)二乘行者唯自利,尚勤修如救头燃;为利众生起善根,发精进是佛子行。
(29.)甚深静虑生慧观,能尽除灭诸烦恼;知此应离四无色,修禅定是佛子行。
(30.)六度不依智慧行,正等正觉不能成;善巧方便三轮空,修智慧是佛子行。
(31.)自身过失不在意,道貌岸然行非法;故当相续恒省察,断己过是佛子行。
(32.)无明妄说他人过,徒然减损自功德;于诸三乘修学者,不非他是佛子行。
(33.)贪图利敬起争执,闻思修业将退失;故于亲友施主家,离贪爱是佛子行。
(34.)粗言恶语乱人心,败坏佛子诸行仪;故于他人所不悦,绝恶言是佛子行。
(35.)烦恼成习则难改,儆醒常思对治法;贪等烦恼初生时,即摧坏是佛子行。
(36.)当于何时行何事,深观自心本面目;恒系正知与正念,修利他是佛子行。
(37.)勤修诸行所生善,为除众生无边苦;三轮体空清净慧,向菩提是佛子行。
我依经续诸论典,先贤圣众所说义;为欲修学佛道者,撰佛子行卅七颂。
才疏学浅文不精,硕学展读难欢喜;然依经教圣者故,佛子行颂应无误。
佛子诸行广大海,愚钝如我难尽测;祈愿智者慈恕佑,违理不达诸过失。
愿以此善济众生,悉发胜俗菩提心;不住涅槃出轮回,成就等同观世音。
问:诸佛的名号与功德
(1)、南无无量音如来;礼拜供养称念名号,当得无量音声,及得如来净光之音。
(2)、南无狮子吼如来;礼拜供养称念名号,所生之处,能做狮子吼,声扬法音遍于三千,化度无量众生之 类,却五十劫生死之罪。
(3)、南无净光如来;礼拜供养称念名号,闻诵者,当生天、人之路, 常当得值法之盈利,三毒疾得清净。
(4)、南无身尊如来;礼拜供养称念名号,其人疾度生死之海,能除众生诸欲饥渴,当作快士,堪作福田, 能受三界一切应供,作大法师得金刚力,女人不受女人之身。
(5)、南无金光明如来;礼拜供养称念名号,常为众生广说经法,能使众生而得快乐,能以大乘法兴显于 世。
(6)、南无一切花香自在王如来;礼拜供养称念名号,得戒香具足,却十四劫生死之罪。
(7)、南无内丰珠光如来;礼拜供养称念名号,不堕三涂,满大乘愿,当得大乘法乐而以自娱,及受天上、 人中快乐,得生清净佛土,于诸佛国具满众愿。
(8)、南无日月灯明如来;礼拜供养称念名号,止更不受女人之身,立不退转地,不为欲垢所缠。
(9)、南无喻如须弥如来;礼拜供养称念名号,当得智慧犹若大海,悉能奉持诸佛之法,疾得成就正觉之 道。
(10)、南无三曼陀揵提如来;礼拜供养称念名号,身出妙香,魔不能坏道心,却百劫生死罪,。
(11)、南无日灯光如来;礼拜供养称念名号,为世作导,受世供养,为持天上之牢杖也。
(12)、南无日月光明如来;礼拜供养称念名号,皆当住不退转地,疾成佛道,具满无上道愿。
(13)、南无月光如来、南无如月光白色如来、南无威德庄严决定清净如来;礼拜供养称念名号,能消除 邪淫罪障。
(14)、南无集音如来;礼拜供养称念名号,后生常得端正,颜容妙好,心常欢喜,信乐诸佛。
(15)、南无多宝如来;礼拜供养称念名号,心常了解一切诸法,「如此人者,自成法宝,以宝为徒从」。
(16)、南无宝大侍从如来;礼拜供养称念名号,能为世间作大珍宝,当转无上正法之轮。
(17)、南无无忧如来;礼拜供养称念名号,于众欲中无所污染,不为诸欲之所拘碍,心如莲花,不着尘水 ,得不退转,所生之处,未曾不值佛时。
(18)、南无德内丰严王如来;礼拜供养称念名号,当得不退转,疾成佛道,却一亿劫生死之罪。其有供养 五千佛者,尔乃得闻此佛名号。所生之处常天眼、天耳、神足。常得端正,未受丑恶之形。常当富贵, 六根终无有疾,戒常具足,识心清净,获殊妙奇特功德。
(19)、南无金刚坚强消伏坏散如来;礼拜供养称念名号,当住不退转,疾成佛道,却于十万亿那术劫生死 之罪,一切诸欲皆疾消散,二乘狭意消灭,疾得成就正觉之道。
(20)、南无宝月光明如来;礼拜供养称念名号,得不中止三昧正定,自见诸佛转尊*轮,悉能总持诸佛之 法,常为众生阐扬大法,辩才清妙,于众特尊。诸所欲求,从愿悉得。
(21)、南无宝莲花步如来;礼拜供养称念名号,颜貌端正,自识宿命,远离不受女人身。
(22)、南无上师日光支如来、南无多罗树王圣德如来;礼拜供养称念名号,能消除断众生肢体,及杀生 、食肉等罪障。
(23)、南无无量无垢正等觉如来;礼拜供养称念名号,能消除无始以来偷盗罪障。
(24)、南无清净尊胜音如来;礼拜供养称念名号,能消除十恶所生罪障。
(25)、南无大势精进真实定如来;礼拜供养称念名号,等同于念颂所有经藏之功德。
问:什么叫「五浊恶世」 ?
在《文殊师利问经》中,佛陀向文殊菩萨说明:「有五浊恶世,云何为五?劫浊、众生浊、命浊、烦恼浊、见浊。」
「五浊恶世」,是佛典经文常出现的名词,说明生命存活的空间,由于受到思想及生活环境的严重污染,而产生五种混乱的现象。
一、「劫浊」:时代混乱。
世界常受天灾人祸之苦,饥荒、战争、地震、水灾、瘟疫频繁。
二、「见浊」:见解混乱。
善恶颠倒,不认同因果,与正法相违矛盾之邪见,充斥世间。
三、「烦恼浊」:烦恼混乱。
人心混乱、烦恼深重,因贪、瞋、痴、嫉妒、猜疑,而引起无尽的烦恼。
四、「众生浊」:众生行为混乱。
众生不畏惧恶业果报,而广造众恶,且不乐见他人行善。
五、「命浊」:寿命混乱。
众生因为邪念、烦恼充斥,因而短命、横死的现象多现。
存在着此五种混乱的时空,称为「五浊恶世」。
此五种混乱,逐渐增长的时期,则称为「五浊增时」。
法会时常见的「浴佛」仪式,即是为了让五浊恶世的众生藉由沐浴佛身,进而观修自己身心烦恼的净除
除此之外阿弥陀佛、药师如来、地藏菩萨、观世音菩萨等大悲法门,也都是佛陀在二千五百年前,为浊世众生留下的解病之道。
平日诵念熏修,乃至依经奉行、布施、慈忍,能令烦恼无明的心地,辗转生起慈心,远离损恼他人,以及嫌恨众生的恶因,于此五浊恶世离尘除垢,圆满具足智慧、福德。
问:四圣缔、八正道、十二因缘?
四圣缔、八正道、十二因缘
四谛八正道-出世间的空住
四圣缔
┌苦 谛(迷的果,即苦果)┐
│ ├────世间的因果
四 │集 谛(迷的因,即苦因)┘
圣─┤
谛 │灭 谛(悟的果,即乐果)┐
│ ├────出世间的因果
└道 谛(悟的因,即乐因)┘
苦、集、灭、道,约四谛,又名四圣谛或四真谛,谛者,理也。
【苦】大论云:「众生有三种身苦:老、病、死;
有三种心苦:贪、嗔、痴。」此曰苦谛。
【集】聚也、集结也、招引也,又成也,言造成苦果之原因也。
人因无明,而生出种种欲望与执着,业即聚集为业力,业力集结成业果。
妄想、恶业造成苦果之原因,此为集谛。
【灭】灭者,消除一切苦恼也。要知本来无我,即不起惑、不造业,
轮回于此绝断,生死之苦由此解脱,此即灭谛。
【道】即灭苦之道,即由灭苦达至涅槃之道,此为佛家之实践修行论。
修行之道颇多,三藏大典俱讲此道,其主要者为八正道,亦称八圣道,
即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勤、正念、正定,依此八法修行,
即可除苦断集,而达宁静清凉之涅槃境界,此为谛道。
四谛:
苦→世间苦果
集→世间苦因
灭→出世乐果
道→出世乐因
知苦→断集→灭苦→成道 ( 苦与乐,是相对立的,所以永远无法消灭苦。)
知道苦→找到苦的原因→消灭苦的来源→成就四谛法道业。
完成四谛法的了解,然后再修十二因缘法的顺观十二因缘(生死流转门)及逆观十二因缘(涅槃还灭门)。
顺观十二因缘(生死流转门):
『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
逆观十二因缘(涅槃还灭门):
『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
八正道
八正道为: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前言】──
「八正道」亦名「八圣道」。所谓「正道」者,可令众生苦集永尽,达于涅槃寂静的圣贤境界,故八正道亦称八圣道。
远离偏邪,故称「正」;修之能转凡愚、成圣智,故称「圣」;通乎涅槃,故称「道」。依据八正道修习,可以净化心灵,远离偏邪不正,转邪念成正念,转凡愚成圣智,进而达到寂灭、涅槃的境界。
八正道为: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正见】
「正见」:正确的知见、正确的思想观念。如实了达宇宙人生的真理:明白因缘果报、缘起性空及人人皆有佛性等道理,远离唯神、唯物等谬见,改正偏执的思 想及迷惑颠倒,即称为正见。例如世间法中,五戒、十善是正见,具足此正见,人生有了正确的准则与方向,方不致为世间形形色色的五欲之乐所迷惑。出世法中, 当下这念心与菩提心、涅槃心、无为心相应,即是正见。
古德云:「中国难遇,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正见难生。」能够具足正见,实为难能可贵。修行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正见,以正见为前导,其余的正道即能现前,是故 正见列于八正道之首。
【正思惟】
「正思惟」:凡有所思,不离佛法,皆无邪曲,称为正思惟。一般人的思惟,妄想纷飞,由妄想发动身、语、意,而造作种种业行;若听闻四圣谛、无常、苦、 空、无我及中道实相等道理,即将过去不正确的思想观念转为净法,今后所思所念,皆离一切恶法、邪执。若能正思惟,如此意业自然清净。
【正语】
「正语」:正直、清净的言语,远离口四过、大妄语、戏论及诽谤正法等口业之过失,即称正语。具足正语,则口业自净;口业清净,凡所言语,无诸过失,必能获得大众的信赖与肯定。
【正业】
「正业」:日常生活中,所作所为皆是正当、清净,乃至梵行清净,不染三毒;身不造杀生、偷盗、邪淫,口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意不起贪、瞋、痴,一切行止,皆是清净无邪、自利利他,即谓之正业。具足正业,则身业清净。
【注释】
1.口四过: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名为口四过。
2.大妄语:言不诚实,欺骗他人,名妄语。若于圣道中,未得谓得,未证言证,或言自己得道、或受天龙鬼神的供养等语,以诳惑他人,骗取利养,皆名大妄语;其罪业甚重,将感堕入地狱之苦报。
3.戏论:玩笑戏闹、不合实际之言论,名为戏论。
【正命】
「正命」:「命」指赖以活命的生计,「正命」即是从事正当的职业;就一般而言,凡是不违背法律、道德标准的生计,就是正当的职业。就佛法而言,在家修行,不但应有正当的职业,而且还要从事清净、不违因果的职业。譬如:从事渔业,是正当的职业,可是从因果上来讲,捕鱼杀生害命,所以不属于清净的职业;又如酒廊、舞厅,即使为合法之营利事业,却会令人堕落,亦属于不清净的职业。若能不违反法律、不违背因果,符合正当与清净,并且远离五种邪命,就是正命。
【正精进】
「正精进」:勤修戒、定、慧、六波罗蜜,志趋菩提、涅槃,称为正精进。修行不但要精进,还要知见正确,假使精进而知见却不正,就会落入无益的苦行,甚 至偏执于世俗迷信或是外道不究竟之法;本来想成佛,结果不但成不了佛,反而成魔;本来想升天,不但升不了天,反而落入地狱。所以,修行学佛,要有「正精进」,才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正念】
「正念」:心不散乱,意不颠倒,即为正念。正念有事有理;于事上,只起善念不起恶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等,念一切善法,是正念;于理上,修一切善,不执一切善,由有念归于无念,无念即是究竟正念。
【正定】
「正定」:心达到寂灭境界,即是正定。寂就是不动,灭就是漏尽烦恼。不仅心寂静不动,还要了了分明、清清楚楚,就是正定。所以,正定即是寂照之意;寂就是定,照就是慧,寂照一如、定慧等持,当下这念心就是正定,就是菩提、涅槃。
【结语】
八正道的意义,即是指引大众藉由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等八种正道,通往菩提涅槃,达到寂照一如,证悟无住真心,就是真正的出世,真正的净土。
十二因缘
当前人生,三界统苦,千苦万苦,总在生死(梵语samsara);佛陀出世,即为此大事示现人间,若生死了,则一切苦了。欲了生死,必须洞明生死根源,欲明根源,须进观人生三际(世),即过去生从何来?将来死往何去?这个问题是全世界所有宗教学术所欲探究,而未能穷尽的千古秘密,唯独佛法能彻底说明,而且能彻底解决之。
《增一阿含经》记载,佛陀因为思惟十二因缘的真理而开悟证果,而后因为悲悯众生「不解十二因缘法,流转生死,无有出期,皆悉迷惑,不识行本,于今世至后世,从后世至今世,永在五恼之中,求出甚难」,故以方便宣说此甚深难解之法,令众生共趋于正觉解脱。这段话说明:唯有认识十二因缘法,才能了解生命流转的实相,进而永除诸暗,离苦得乐。
《中阿含经》卷十〈习相应品〉说,了解十二因缘流转带给生命的诸多苦恼,便能有信;习信,便有正思惟;习正思惟,便有正念正智;习正念正智,便有护诸根、护戒、不悔、欢悦、喜、止、乐、定、见如实、知如真、厌、无欲、解脱;习解脱,便得涅槃。这段话可说是道尽了「十二因缘」法的价值所在。
佛法不离因缘法,佛说生死苦果、因缘有十二,名称为十二因缘(梵语dvadasangapratitya-samutpada),今列表如下,并加以说明。
十二因缘:
过去因缘
无明(无始烦恼)
行 (善恶之业)
现在苦果
识 (本识揽渧)
名色(识暖胚团)
六入(扶尘具形)
触 (根摄境界)
受 (苦乐舍感)
现在因缘
爱 (因受生着)
取 (因执追求)
有 (业牵后有)
未来苦果
生 (倒识投胎)
老死(生后苦死)
十二因缘有生灭二种观法:
一、顺观十二因缘(生死流转门)或『生观者』
十二因缘的道理,显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起惑、造业、受苦的因果关系。因有「无明」烦恼,而于过去世造作诸业「行」,故由「识」托胎,进而有「名色」,接着形成「六入」,出生时与外境接「触」,便产生种种感「受」,由此起贪「爱」、执「取」,又复「有」未来之果报,继续于来世受「生」,终至「老死」。众生因无明不觉,而生死相续,永无休止,称为十二因缘生死流转门。
一、无明缘行 二、行缘识 三、识缘名色 四、名色缘六入
五、六入缘触 六、触缘受 七、受缘爱 八、爱缘取
九、取缘有 十、有缘生 十一、生缘老死
科判表
┌无明──────┬─惑迷
┌过去二因 ┤ │
│ └行────┐ │
│ ┌识──┐ ↓ │
│ │名色─┤ │ │
│ ┌五果┤六入─┤ │ ↑
│ │ │触──┤ ├──→─业染
三世十二因果─┤现在┤ └受──┤ ↑ ↑
│ │ ┌爱─→↓→↑→─┤
│ └三因┤取─→↓→↑→─┘
│ └有─→↓→┘
│ ┌生──┤
└未来二果 ┤ ├──────苦报
└死──┘
十二因缘与三世因果的关系
偈曰:「无明爱取三烦恼(惑),行有二支属业道(业),从识至受并生死,七支同名一苦道(苦)。」此即说明十二因缘与惑业苦及三世因果之关系。
十
二
因
缘
与
三
世
因
果 过去世 二因 无明 惑
行 业
现在世 五果 识 苦
名色
六入
触
受
三因 爱 惑
取
有 业
未来世 二果 生 苦
老死
二、逆观十二因缘(涅槃(圣道)还灭门)或『灭观者』
众生因一念不觉起惑,因而造业、受报。故知,若欲消除三障诸烦恼,则须知因识果,了解此十二支层层相因的关系。仔细推之,来世有「老死」之苦,皆因有「生」 之故,会继续受生,皆因今生感「有」未来之报,此「有」因「执」取而生,执「取」因有「爱」之缘故,「爱」皆由种种感「受」而起,感「受」之起因为六根接 「触」尘境,「触」因「六入」而生,「六入」由「名色」长成,「名色」因心识托胎而有,心「识」由过去世造作诸业「行」所致,业「行」起源于「无明」烦恼。
追根究底,无明是生死流转的根源,所以要了生死,即须破除无明。无明若灭,其后相续而起之因缘亦随之而灭。所谓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此乃行者欲逆生死流、得证解脱圣道所修,故称十二因缘圣道还灭门,属于圣者的境界。
一、无明灭则行灭 二、行灭则识灭 三、识灭则名色灭
四、名色灭则六入灭 五、六入灭则触灭 六、触灭则受灭
七、受灭则爱灭 八、爱灭则取灭 九、取灭则有灭
十、有灭则生灭 十一、生灭则老死灭
科判表
┌无明(贪瞋痴等烦恼)────(惑)
│行(造作诸业)───────(业)
│识(业识投胎)───────(苦)
│名色(但有胎形六根未具)──(苦)
┌现在十支┤六入(长成眼等六根人形)──(苦)
│ │触(出胎与外境接触)────(苦)
│ │受(与外境接触生苦乐感受)─(苦)
│ │爱(对境生爱欲)──────(惑)
二世十二因缘─┤ │取(追求造作)───────(惑)
│ └有(成业因能招未来果报)──(业)
│ ┌生(再受未来五蕴身)────(苦)
└末来二支┤
└老死(未来之身又渐老而死)─(苦)
【十二因缘的意义】
一、无明(梵语avidya)─无始烦恼。
谓无始以来,妄识于事理迷暗愚痴,无所明了,故名无明。无明有二︰根本无明和枝末无明,根本无明乃圣流所断;枝末无明乃凡夫所修。
二、行(梵语samskara)─造作之义,即指所造作之善恶诸业。
由于两种无明为缘,遂引起造作种种善恶之事业。若起无贪、无瞋、无痴等善心,则造善业;若起贪、瞋、痴等烦恼之心,则造恶业。吾人无始以来造业无边,故八识田中之种子亦无量无边。
以上两支,属过去因缘,无明是缘,业力是因。因缘和合,遂感生现在苦果,即是吾人五蕴报身。
三、识(梵语vijnana)─业识。
是依过去无明和惑业的动力,牵引业识遇缘入胎,以完成现实的生命体。
四、名色(梵语nama─rupa)─「名(精神层面)」为五蕴之受、想、行、识;为五蕴之色(物质层面)。
「四大本空,五蕴非有」,这是佛陀成道后,对宇宙世间诸法万象的说明。(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
五、六入(梵语sad─ayatana)─指在名色之后,各种感觉器官和思维功能都已产生,叫做六入,即六根。
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
六、触(梵语sparsa)─出胎以后,至三四岁时,六根虽能接触六尘,但是未有苦或乐的想法。
根尘和合而成触,此即出胎之位。谓十月圆满出胎,六根遂于外境相接触。当婴孩自出生到二三岁时,天真纯洁,六根对境,但起单纯知觉,当无憎爱分别。(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七、受(梵语vedana)─苦乐舍感,即是领受之义。
领纳接触六尘境界,内心所感受的违顺等境,生起苦乐感受。当四、五岁到十岁左右,年纪稍长,知识渐开,对于饮食衣服玩具等,皆有所求,且能分别好丑,当未生贪爱之心,这是对境所生的一种情绪。
以上五支,总为五蕴报身,即过去因缘(无明与行)所引生之现在苦果。既有此五蕴假身,则炽然起惑造业,随之又成现在因缘,将引生未来之苦果,详情如下︰
八、爱(梵语trsna)─因受生着,即是贪爱。
因感受引起之执着。当十一、二岁到十八、九岁之时,已将成年,欲望既开,对于五欲六尘,自然心生贪爱,对于乐受顺境,则起贪爱之心;于苦受逆境,则生憎恶之念。
九、取(梵语upadana)─因执追求,即妄取也。
约二十岁后,血气方刚,贪欲转盛,于一切境,到处广为追求五尘境,是名为取。此为贪污欲境的一种强烈趋求。
十、有(梵语bhava)─业牵后有。
因为追求诸境而引起善恶业,积集牵引,产生三有的结果(因果不亡为有,三有者,欲有、色有、无色有,即三界也。);由爱取二支惑,遂发种种善恶之业,感生未来有生有死之果报。以上三支,爱取又为缘,有支又为因支,因缘和合,又生未来之果。如是有因有果,故名为有。
十一、生(梵语jati)─倒识投胎。
指因为现世的善恶之业,后世还在六道四生中受生(六道者,天道、人道、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也。四生者,胎生、卵生、湿生、化生也。);此身寿命终时,业识在一切有情中,依其业力牵引,再去投胎受生,此为未来受报之一种活动。
十二、老死(梵语jara─marana)─生后苦死,即衰老死亡。
指从来世受生之后,五蕴之身,成熟后又开始败坏;万法无常,有生必有死,身坏命终名死。众生莫不皆有死,却未必皆历衰老(夭折与横死),故合老死为一支。自生至死,其间不免种种忧悲苦恼,此为未来受报之一种结果。
如以上所说,十二因缘包括过去因缘(无明与行二支),现在苦果(识、名色、六入、触、受等五支),现在因缘(爱、取、有等三支),未来苦果(生、老死等二支)。是为双重因果,此为佛陀说明吾人生死相续的一种铁则。
十二因缘,虽然只说三世,其实包括千世万世,这如何而说呢?因为过去因缘(梵语hetu─pratyaya),更从过去果来,故上溯过去则无始;而未来苦果,更生未来惑业,故下推未来则无终。由此可见,无始之前,吾人既已如此生死而来,无终之后,吾人也要如此生死下去。
问:大悲咒功用?
观世音菩萨言:
大慈悲心是平等心、是无为心、是无染着心、是空观心、是恭敬心、是卑下心、是无杂乱心、是无见取心、是无上菩提心、是当知如是等心即是陀罗尼相貌。
九十九亿恒河沙数诸佛所说:
观世音菩萨白佛言:世尊,若诸众生诵持大悲神咒,堕三恶道者,我誓不成正觉,诵持大悲神咒,若不生诸佛国者,我誓不成正觉,诵持大悲神咒,若不得无量三昧辩才者,我誓不成正觉,诵持大悲神咒,于现在生中一切所求,若不果遂者,不得为大悲心陀罗尼也。唯除不善及不至诚。乃至说是语已,于众会前,合掌正住,于诸众生起大悲心,开颜含笑即说如是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神妙章句。
诵此陀罗尼者,当知是人:
(1)即是佛身藏,九十九亿恒河沙数诸佛所爱惜故,(2)即是光明藏,一切如来光明照故,(3)是慈悲藏,恒以陀罗尼救众生故,(4)是妙法藏,普摄一切陀罗尼门故,(5)是禅定藏,百千三昧常现前故,(6)是虚空藏,常以空慧观众生故,(7)是无畏藏,龙天善神常护持故,(8)是妙语藏,口中陀罗尼音无断绝故,(9)是常住藏,三灾恶劫不能坏故,(10)是解脱藏,天魔外道不能稽留故,(11)是药王藏,常以陀罗尼医疗众生病故,(12)是神通藏,游诸佛土得自在故,可见此咒功德,赞不可尽。
诵此陀罗尼者,现生能得十大利益:
(1)能得安乐,(2)除一切病,(3)延年益寿,(4)常得富饶,(5)灭一切恶业重罪,(6)永离障难,(7)增长一切白法诸功德,(8)远离一切诸怖畏,(9)成就一切诸善根,(10)临命终时,任何佛土,随愿得生。
诵此陀罗尼者,得十五种善生:
(1)所生之处,常逢善王,(2)常生善国,(3)常值好时,(4)常逢善友,(5)身根常得具足,(6)道心纯熟,(7)不犯净戒,(8)所有眷属,恩义和顺,(9)资具财食,常得丰足,(10)恒得他人,恭敬护持,(l1)所有财宝,无他劫夺,(12〉意欲所求,皆悉称遂,(13)龙天善神,恒常护卫,〈14)所生之处,见佛闻法,(15)所闻正法,悟甚深义。
诵此陀罗尼者,不受十五种恶死:
(1)不为饥饿困苦死,(2)不为枷系杖击死,(3)不为冤家仇对死;(4)不为军阵相杀死,(5)不为虎狼恶兽残害死,(6)不为毒蛇蚖蝎所中死,(7)不为水火焚漂死,(8)不为毒药所中死,(9)不为蛊害死,(10)不为狂乱失念死,(11)不为山树崖岸坠落死。(12)不为恶人魔魅死,(13)不为邪神恶鬼得便死,(14)不为恶病缠身死,(15)不为非分自害死。
诵此陀罗尼者,世间八万四千种病,悉皆治之。
若在山野诵经坐禅,如有山精魑魅鬼神恼乱,诵此咒一遍,诸鬼魔悉皆被缚。如法诵持者,观音菩萨,一切善神,金刚密迹,常随护卫,不离其侧。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本注音引自上海佛学书局印行的《常诵佛经生字注音手册》):
(大悲咒为九十九亿恒河沙数如来所说, 功德威力无与伦比, 是所有法会佛事上必备之品 。以下所列大悲咒的发音是吾参考各种版本, 结合磁带念诵发音,用正规汉语拼音写的, 应该与原本发音基本吻合。望有心学佛的莲友花些时 间发心背诵大悲心咒, 积攒资粮, 广利一切有情。并敬请莲友念诵大悲咒时, 多体会大悲咒的主旨: 平等心, 慈悲心, 恭敬心, ... )
问:大悲咒全文与解咒?
‧南无喝啰怛那哆啰夜耶(皈依礼敬十方无尽佛、法、僧三宝)
‧南无阿唎耶、婆卢羯帝烁 啰耶、菩提萨埵婆耶、摩诃萨埵婆耶
(皈依礼敬净洁的圣者,自在观世音菩萨,远离恶法)
‧摩诃迦卢尼迦耶(虔敬接存观世音菩萨的大悲心)
‧唵(发愿皈依)
‧萨皤啰罚曳(自在圣尊|千光王静住如来)
‧数怛那怛写(虔敬接存圣尊的教法及加持)
‧南无悉吉 埵伊蒙阿唎耶(皈命光明自在的本性)
‧婆卢吉帝室佛啰楞驮婆(让这个自在的本性,成为观世音菩萨行大悲善业的处所)
‧南无那啰谨墀(融入这贤德博爱的无上菩提心之中)
‧酰唎摩诃皤哆沙咩(使心无染着长放光明)
‧萨婆阿他豆输朋(愿光明常照所觉知一切六道众生,使其同沾甘露法雨)
‧阿逝孕(使善者得到加持而恶者立即忏悔)
‧萨婆萨哆那摩婆萨哆那摩婆伽(观世音菩萨以无边的佛法,平等护持众生并救渡一切有缘者。
注:诵持大悲咒就是最有缘的人,因为大悲咒是观世音菩萨成道的关键,大悲咒是观世音菩萨的一切愿力与法力之总持。)
‧摩罚特豆(愿菩萨护持我天亲世友使其皆悉成就)
‧怛侄他(菩萨一切心法、智慧、手印之总持)、
‧唵阿婆卢酰、卢迦帝、迦罗帝、夷酰唎、摩诃菩提萨埵(以此总持愿力,让诵持大悲咒者与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自在随缘救苦救难的法力,直接相应,并受此法力之护持)
‧萨婆萨婆(这些法力悉皆平等无有高下)
‧摩啰摩啰(如意自在)
‧摩酰摩酰唎驮孕(使修持者实时自在,并获莲花宝座)
‧俱卢俱卢羯蒙(使修持者发菩提心,乐植善本)
‧度卢度卢罚阇耶帝(使修持者坚定信念,达定净的境界而生死自在)
‧摩诃罚阇耶帝(立即从轮回中解脱)
‧陀啰陀啰(不随恶世习气流转,心即清净自然,升入诸梵天中)
‧地唎尼(使修持者无论男女皆得渡化)
‧室佛啰耶(而达到自在圆融,大放光明的境界)
‧遮啰遮啰(菩萨的法力愿力有如法雷一般,大悲之心感动一切世界)
‧么么罚摩啰(这种善念破除一切恶业障道)
‧穆帝隶(使修持者得清净心)
‧伊酰伊酰(安定而自然)
‧室那室那(进而道心坚定,住不退转境而生大智慧)
‧阿啰 佛啰舍利(能于法自在而成法王,与佛智慧等齐无有差别)
‧罚沙罚 (只要耐心修持,舍去执着,就能启发真正的喜乐)
‧佛啰舍耶(而自在的与十方诸佛相处)
‧呼卢呼卢摩啰(神通如意)
‧呼卢呼卢酰利(处一切相而自在)
‧娑啰娑啰(菩萨的加持法力,坚定不移)
‧悉唎悉唎(爱护众生,决不舍弃)
‧苏嚧苏嚧(遍洒甘露,利乐众生)
‧菩提夜菩提夜(日以继夜,不曾间断)
‧菩驮夜菩驮夜(不分人我,一切平等)
‧弥帝唎夜(这种慈悲心,广大无有边际)
‧那啰谨墀(平等博爱)
‧地利瑟尼那(只要坚定的拿起慧剑,斩断烦恼与戏论,清心修持)
‧婆夜摩那(立得欢喜)
‧娑婆诃(处一切处吉祥无灾,而成就大自在)
‧悉陀夜(菩萨广大无边的道法)
‧娑婆诃(令修持众生皆能处一切处吉祥无灾,而成就大自在的真言)
‧摩诃悉陀夜、娑婆诃、悉陀喻艺、室皤啰夜、娑婆诃(无尽虚空修持天人,悉得成就大自在的真言)
‧那啰谨墀、娑婆诃(以平等博爱的法力,令修持众生皆能成就大自在的真言)
‧摩啰那啰、娑婆诃(以无比坚定的、实在的法力,令修持众生皆能成就大自在的真言)
‧悉啰僧阿穆佉耶、娑婆诃(菩萨与众生融为一体,使修持众生皆能成就大自在的真言)
‧娑婆摩诃阿悉陀夜、娑婆诃(不厌其烦的以各种方式,为众生演说上乘佛法,使修持众生皆能成就大自在的真言)
‧者吉啰阿悉陀夜、娑婆诃(以金刚法力化解一切怨习魔气,使修持众生皆能成就大自在的真言)
‧波陀摩羯悉陀夜、娑婆诃(菩萨坐于莲花宝座之上,大放光明,使修持众生皆能成就大自在的真言)
‧那啰谨墀皤伽啰耶、娑婆诃(大慈大悲圣观世音菩萨,亲令修持众生皆能成就大自在的真言)
‧摩婆利胜羯啰夜、娑婆诃(观世音菩萨现千手千眼,遍照法界,使修持众生皆能成就大自在的真言)
‧南无喝啰怛那哆啰夜耶(皈依礼敬十方无尽佛法僧三宝)
‧南无阿利耶、婆罗吉帝、烁皤啰夜、娑婆诃(皈依礼敬净洁的圣者,自在观世音菩萨,而成就大自在的真言)
‧唵悉殿都、漫多啰、跋陀耶、娑婆诃
(菩萨以无比的法力与愿力,加持灌顶,使修持众生眼耳鼻舌身意皆得清净自在,而无生老病死苦,悉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真言。)
愿以此功德回向
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问:心经的白话解释?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我们为何不能了解自己的心?为什么时时不能自在?要怎来修行用功,才能亲见身心的真相?若无法明白,则我们永远会被此身、心、世界所影响、所牵制、所束缚,而不能离苦得乐,解脱自在。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生命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原来身体及一切现象,是不能离开空性的;因为有空的作用,所以身体才可以生长活动,言语表情,万物方可欣欣向荣,百花齐放。所以,我们的身体及世界的万有,其本来就是空体所产生的一切现象,连我们心的感受、想法、意志行为、思想观念、意识型态,也都是如此。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不但我们的生命如此,原来宇宙、人生的真相,皆是空的展现:空之性体,本是如此,岂有生灭可灭;空之现象,本来无相,岂有垢净可染;空之作用,圣凡一样,岂有增减可分。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当我们体悟到空的真理时,已经不再被身心所束缚,外面的世界所迷惑,亦不会害怕生老病死,和被烦恼所困扰,一切的痛苦自然止息;也没有什么妄想,认为自己开悟或是得到什么智慧,或有什么境界。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不但我们如此,一切的觉者也因空的平等智慧,而心无丝毫的罣碍及恐怖,因为他们已明白真相,故远离以往所有错误的想法、看法、作法,而获得究竟解脱自在了。不论过去的成就者、现在的成就者、未来的成就者,也因此空的平等智慧,而完成圆满的生命,展现出高尚的情操,以及无私的牺牲及奉献。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
因此,空的大智慧,实在不可思议!谁能领悟,则当下除却一切苦难。此智慧人人皆有,等待我们每个人去学习、思惟、实践,只要不放弃,终有悟道的时候。
问:心经。全文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全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问:六字大明咒意义讲解 ?
宁玛派敦珠新岩藏传承耶谢桑波仁波切开示
中国人对观世音菩萨的信仰由来已久,认定他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尊者,因此自古以来持诵观世音菩萨圣号者众多。现代有更多的人因缘福报具足听闻到观世音菩萨的心咒--「嗡玛尼贝妹吽」六字大明咒。
因此,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此咒殊胜之处,故在此简明扼要刊其功德讲解,期望有缘者能解行并进,于世俗、胜义道上获无边利益。
六字大明咒中,「嗡」字是一切咒的开始,而「嗡」字具备「阿」「悟」「玛」三个字母,而这三个字代表法、报、化三身,也可以说是三金刚;
身金刚、语金刚、意金刚,是所有诸佛菩萨的智慧身、语、意,故称为三金刚。
而「玛尼」就是摩尼宝珠,向它祈求自然会赐给我们各式各样的财富,让我们所求皆满愿,也就是说向观世音菩萨祈求不只可以得到世间的财富、平安、快乐,更可以获得超越世间法的诸佛菩萨的功德和智慧,以及永恒的平安、快乐。
现代许多学佛者喜欢财神法,若坚定信心持诵此咒,就是真正的财神咒。
「贝妹」就是莲花,莲花出污泥而不染,代表着现代人虽处于五浊时代的轮回中,但是经由祈请观世音菩萨能清净我们的烦恼、障碍,获得清净原始地位。
现代有些人碰到障碍现前时,会自认业障深重而感消极,若能一心持诵此真言,就是究竟消业障的殊胜方法。
「吽」是请求观世音菩萨赐予上述的共同和非共同成就的加持。
(共:息、增、怀、诛。不共:五道、十地、五身五智佛果位)
其次,就成佛之道而言,有显、密二种。
在显宗教法方面:必须了解慈悲和智慧的本质是无二无别,有此了悟才能证得初地菩萨乃至成佛。
「嗡」代表大乘二谛(世俗和胜义)无二的根,二资粮(福、慧) 无二的道,二身(法身、色身)无二的果。
「玛尼」代表慈悲。
「贝妹」代表智慧。
「吽」赐予我慈悲和智慧加持和成就
在密乘道方面:「玛哈瑜珈」的修持来解释的话,「嗡」代表生起次第的基础即三种等持,第一,真如等持。第二,现位等持。第三,因位等持。
「玛尼」指一切是清净的显现。外的净土和内的智慧身、语、意的显相。
「贝妹」指空性。
「吽」是以上显、空无二的成就:一切显相是智慧身,一切音声是智慧语,一切戏论是智慧意,三金刚皆得圆满。
「阿奴瑜珈」的修持方面来解释的话:「嗡」指圆满次第的基础,气、脉、明点的三轮。
「玛尼」的意思代表大乐。
「贝妹」的意思代表智慧
「吽」是空、乐无二的成就:脉轮的净相是化身佛的坛城,气轮的净相是报身佛的坛城,明点轮的净相是法身佛的坛城,得圆满三身佛。
「阿底瑜珈」的修持方面来解释的话:「嗡」是代表三种天成宝管。
「玛尼」的意思代表「任运超越」。
「贝妹」代表「本净观修」。
「吽」是本净观修和任运超越二者结合的智慧,彻底圆满四相瑜珈,证得内明童子瓶身的法界。
念「嗡玛尼贝妹吽」可以得到显教和密教所有道和果的成就。
念「嗡」能清除我慢的烦恼、业障、习气;有我慢心会转生天道。所以,清除我慢的习气就不会生于天道。
念「玛」能消除嫉妒的习气;若有嫉妒心将会生到阿修罗道,故清除嫉妒心的习气,就不会投生阿修罗道。
念「尼」能消除贪的习气;若有贪的习气就会投生人道。所以,清除贪的习气就不会往生人道。
念「贝」能清除愚痴的习气;若有愚痴的习气就会轮回到畜生道。所以,清除愚痴的习气,就不会堕入畜生道。
念「咩」能清净悭吝的习气;若有悭吝的习气,就会堕入饿鬼道。所以,清除悭吝的习气就不会招感饿鬼道的业报。
念「吽」可以清净憎恨的习气;若有瞋心就会堕入地狱道。所以,清除瞋恨的习气不会轮回至地狱道。
总而言之,念「嗡玛尼贝妹吽」能够清除贪、瞋、痴、傲慢、忌妒以及悭吝这六种烦恼,堵塞六道之门,不堕入六道轮回,往生净土而证得果。
上述六字真言功德的解释,如同以吉祥草汲取一滴海水般,真正而言,此真言之功德,除非佛陀,十地菩萨亦无法圆满解释,因为「嗡玛尼贝妹吽」与十方诸佛慈悲心的功德无异。
佛陀经书上说:「三千大千世界之微尘数可计,但念诵『嗡玛尼贝妹吽』的功德不可算;海水可量,但『嗡玛尼贝妹吽』的功德不可测。」
了解以上功德,应尽量念诵六字大明咒,做有益于来生之事。
巴楚仁波切说:「一切佛的总集是观世音菩萨,一切陀罗尼的总集是六字大明咒,一切法的总集是菩提心;知一即解脱一切。当持诵!
问:六念法门
归命无量寿如来 南无不可思议光
光寿无量、光明无量、寿命无量
道绰决圣道难证 唯明净土可通入 万善自力贬勤修
圆满德号劝专称
「六念法门」,主要的内容第一个就是「念佛」,第二是念法,第三是念僧,第四是念戒,第五是念施、念布施,第六是念升天、天界方面的。「佛告摩诃男:『若比丘在于初学地,求所未得』」「若比丘在于学地」如果比丘是进入初学的阶段,或是闻思基础还不稳定,道心还比较弱,基础还比较不稳定,这时候「求所未得」,觉得你还没有真正的突破,想要有所开悟、有所解脱、有所证果,还没有真正的达到,求的、找的很苦的时候,怎么样才能够「上升进道」,继续努力精进用功而迈向「安稳涅槃」呢?「于彼尔时」佛陀就开示一些方便法门,协助你直驱无上道的法门,就是「当修六念,乃至进得涅槃。譬如饥人羸瘦,得美味食,身体肥泽」就是「六念法门」,协助众生成长,从有学位然后逐步上来,慢慢到达无学位、到达究竟解脱。当然这个过程,你必须要不断的成长、脱胎换骨的。
第一个是念佛,「何等为六念?谓圣弟子念如来事」就是意念佛陀的功德,「念如来事」事实上,就是如来的十个名号,把佛陀的成就用十个特征来描述,什么叫做「佛陀」呢?就是「如来」,十个名号就是从十种不同的角度,诠释一个究竟解脱者所展现出来的特性,就是佛陀的十个名号。如果能够体会一个解脱者具有哪些特征、哪些特质,这样是不是会让你产生一种见贤思齐的效用呢?所以,这是一个过程。
有人问:这样不是在一个依人的阶段?所以,这是一个过程,这是一个方便法。如果你把这个方便法又锁定在佛陀身上,这样又是落入依人,其实这只是我们要向佛陀学习。「如来、应供、等正觉」「如来」就是能够清清楚楚、如同万事万物本来的面目,来看待万事万物,叫「如来」,不会染污、不会扭曲,唯有没有贪、瞋、痴的时候,才能够做到,解脱者才能够做到。「明行具足」凡夫是「无明行」,佛陀、解脱者是明行足。
什么叫「善逝」?就是能够随时归○,知道「善逝」的真意、深意,就要让过去随时归○、随时死掉。当然,如果我们有做错、做不好,一样啊!不是说这样就没有业力因果,绝对不是这样,而是说过去做错、已经做错,好!我承担、承认,接受过去的这些错,我现在该怎么样去做?一样要落实在现在,要勇于去面对、勇于去承担。「善逝」就是你要随时能够归○,然后从○出发。
「世间解」就是能够对世间有深度而正确的理解,世间解。
「无上士」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一般把「无上」解释为一个人修行境界到达最高,智慧、德行各方面,他都到达最高啦,他的神通也都到达最高,因此有的人就自认为修行境界已经到达最高了,怎么样啦!……就自称「无上师」,把「无上」解释为他就是爬到最高、最上,这样的说法对不对?这样的说法有没有超越二元对立?为什么说还没有超越二元对立?因为你有认为说你在最高、最上,认为你在最上,就认为别人都是低低在下,这里面都还在二元对立的世界里面,还没有超越二元对立。很多一般的解释,都把佛陀的本意曲解了。佛陀是「无上正等正觉」,但不是要你爬到最高、最上去,然后说:我是最高、最大、我是最伟大……,不是这样。真正的「无上」,事实上到后来是泯除一切的二元对立,也就是说佛陀体悟到「不相在」,佛陀体悟到最后就是一切众生都平等,没有一个众生比我更高、更大,也没有一个众生比我渺小,没有一个人在主宰我、掌控我,我也不会去主宰、掌控任何人,一切众生都是平等。
「无上」就是没有人比我上,当然也没有人比我下,没有自卑、没有我慢,超越一切的二元对立,完全平等之心。「正等」就是完完全全平等之心,来善待一切世间众生。当总统的跟当小职员的,我们只是扮演的角色不一样,但是大家都同样的、等同的重要,扮演的角色不一样而已。一部经有提到说佛陀大彻大悟之后,然后他说:奇哉!奇哉!原来所有的大地众生都具有如来的智慧德行。事实上,所讲的就是佛陀体悟到原来所有的众生,竟然跟佛陀都完全平等,就是「无上」的深义。所以,一个真正的究竟解脱者,他体会到跟一切众生都是完全平等,没有卑慢、没有我慢,体悟到跟一般众生都平等。
你真能够体会到这方面,体会到你跟佛陀完全平等,你也跟耶稣完全平等,这样才不会有卑慢。如果你还有卑慢,就一定还有我慢。所以,真正的「无上」、体会到「无上」,体会到完全的平等,就是一个真正究竟的觉悟者--无上正等正觉,就是「无上士」。
「调御丈夫」有的人解释说他很擅长于调御别人,很擅长于去调御一般众生,其实真正本意不是这样。真正的本意是说因为佛陀发现到,人的最大敌人是自己,你要带领千兵万马很容易,你要胜千军万马容易啊!但是你赢不了自己,除非你是真正要迈向究竟解脱。所以,真正的调御丈夫,就是他能够调御那个最大的敌人--自己,这才是真正的「调御丈夫」。
「天人师」当他具足前面这些德性的时候,这样就是一个天人师、人天师表,但是所谓「人天师表」是众生的一种恭敬,如果你自认为修行各方面都很高、很好,理所当然就是人天师表,理所当然受人家尊敬,这样要看看里面是不是有我慢?所以,天人师、佛,「佛」的本意就是觉悟者,也就是了悟宇宙人生真理实相的人,叫做「佛」,像这样的人就是「世尊」,也就是人间很少的尊者法宝。
以上就是佛陀的十个法号。「圣弟子如是念时」想起佛陀的这些,你就会不起贪、不起瞋、不起痴,贪、瞋、痴就会暂时的降服。「其心正直」为什么会正直呢?因为有这样的一个风范,让我们学习、让我们看齐,这时候最重要的会「见贤思齐」,这样会不会落入一种「依人」的情况?佛陀不是要让你膜拜,佛陀是要让你学习,很重要的观念。「其心正直。得如来义,得如来正法,于如来正法,于如来所得随喜心;随喜心已,欢悦」当一个人的道心不够,或是比较弱的时候,他需要藉助佛陀这样的一个学习风范,然后想到佛陀这么样的精进、用功,成就这么好的这些德性,你就会生起惭愧心,会看齐、会学习,然后你的心会越来越宁静,于是你的道心会越来越增强,这样就会自然进入内心的安详,就能够进一步去「止观双运」。
所以,「欢悦,欢悦已」都是已经有进入禅悦、禅定这方面。再来,「其心定」之后,就能够进一步去「止观双运」。当然,在一个人内心纷乱的时候,你会失是去理智;如果一个人内心能够宁静下来,智慧就会出来,遇到任何事情,就会有智慧去面对、去处理,自然就会大化小、小化无,逢凶也会化吉。这就是「念佛」方面的功德。
再来,念法方面呢?「圣弟子念于法事」佛陀所讲的这些法,世尊所讲的这些「法、律,能,现法能离生死炽然,不待时节,通达现法,缘自觉知」如果一个人能够真的了悟佛陀所讲的这些法,就能够离生死、了悟生死大事,这里所讲的是「现法」,就是现在世。佛陀以前带领大家,都是要回到当下来,然后好好的去体悟、都是现在,你要活在现在才能够见到法。所以,当我体会到这些之后,才确信「法」没有末法时期,因为「法」它过去、现在、未来,都是如此的,就是活生生呈现在眼前,你只要停下来,脚步缓慢下来,心静下来,心柔软、宁静,把粗糙的心,慢慢变成比较微细、比较明觉,这样你就能够看到眼前活生生的佛法,从最平实、平凡、平淡之中,去体悟「三法印」,体悟「四圣谛」,你能够当下去见法,当下你就能够「离生死炽然」,你见法深一分,你的苦就减少一分,因为你的颠倒梦想会减少一分,所以他是「不待时节」,不是说修行要多久,要几十年、要几世、几世,或是几大阿僧祇劫,都不是这样。体会佛陀所讲的佛法,真的就是现在、此生、此世,就可修、可证、可达,所以你就会很有信心。
「念僧」就是「世尊弟子善向、正向、直向、诚向,行随顺法」看到佛陀所引导的这些人,他们都正确的走在解脱道上。向须陀洹、得须陀洹,叫做一双,「四双」的第一双,这是两种人;向斯陀含、得斯陀含,这是第二双。所谓「四双八辈」,就是这样一双一双,真正能够证到初果,叫做进入圣者之流,不是佛陀一个人可以成佛而已,只要你能够按照法次法向、次第步骤,一步一步去做,一样都可修、可证、可达。而且在佛陀僧团里面,有那么多的解脱者,事实上都在告诉你,真的只要照这样做,就可修、可证、可达。所以,你想到这些,会不会很有信心?一样啊!你会信心无穷。除了我们向佛陀学习之外,一样有这些兄长、道友,他们也一样是走出来,想到这些,你就会很有信心,然后跟他们学习。
其它后面的「念戒」、「念施」、「念天」,大家可以自己看一下,一样啊!「戒」、就是可以帮助我们减少恶缘、增加善缘,有助于自净其意,所以是念戒的功德。再来「念到布施」想到布施的功德,布施可以打开我们狭窄的心胸,让我们的心胸慢慢扩大、扩大,打破我们的身见,打破我们的亲疏观念,这些都是可以透过布施,不断让我们那些我是、我能,放不下的那些,慢慢能够放下、放下,所以布施也是相当重要的。一个成长的过渡时期,「破除身见」、「破除我见」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包括将来真的进入到整个生命,你都可以舍掉啊!所谓生命的舍掉,不是消极悲观自杀的「舍」,不是啦!你在修行的过程,因为到最来那个「自我」要舍掉啊!这是要生死大事啊!没有经过「自我」要大死一番,后面这一关你是跳不进去的,你没办法超越。所以,布施都是从有形的这些施舍,慢慢的,包括慢慢的成长,到后来就是要整个「自我」的施舍,到将来当你真正成为一个开悟解脱者,或是你真的能够「有?法做见证」,一样你会不吝啬于「法布施」的,会把你的法喜这些,跟众生来分享,那就是「法布施」。
所以,布施对修行方面,这是相当重要的,因此佛陀鼓励大家布施,记得!不是我想要你们的钱财,不是我想要你们的物品,不是这样!佛陀鼓励大家要有布施的心,布施并不限于对佛陀或是对于某人,而是你要有这一种施舍的心胸,最重要是协助你逐步把你的心量打开,把你的视野打开,把那个身见、那个抓取,放舍啊!解脱者接受你的布施,也是让你种善根福德因缘,「种福田」的意思,布施有它的功德,但是不要把布施又当作是「以方便为究竟」,整天就忙着人家哪里有贫苦,我们赶快去救济,明天哪里有贫苦,我们又赶快去救济,整天在那里忙着布施,这样也许你要静下来看看,是不是有本末颠倒?你一切的作为,要以解脱道、迈向究竟解脱,为第一顺位、为核心,如果你扣住这个核心,知道什么是究竟,你就可以权施种种方便。如果你没有把修行解脱,摆在第一顺位,你很多的布施,就会变成只是在方便法上面绕。
后面的「念天」方面,就是佛陀也鼓励大家,如果说你可以的话,尽量要求自己,这一生这一世就迈向究竟解脱。如果方各面因缘条件还不够、条件还不具足,至少我们要多持戒、行善、布施,多累积善根福德因缘,至少你可以「不堕恶道」,而可以「生天道」。
「若比丘住于学地」在学习的过程中,「欲求上升安乐涅槃,如是多修习,疾得涅槃者,于正法、律尽诸漏,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这些都是一个很好的方便法,它可以协助你逐步的成长,然后从有依到达无依,从有漏到达无漏,从有学到达无学,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成长过程。
安纳般那是禅修方面的解析。刚才有人问:照经文这样看的话,应该是这样做,你就可以到达究竟解脱,略说是可以这样说,但是你实际进入去做,就会自然不断的成长,就好像这里的念天方面,你不是光是念天,就可以到达究竟解脱,而是说它这是一个很好的成长过程,事实上这里讲的「六念法门」,它是一个退可守、进可攻的方便法,只要把整个解脱道弄清楚,你逐步的这样一步一步的上来,像持戒、布施、念诸天这些,包括前面的「念僧」这些,都是让我们培养善根福德因缘,向善知识学习的那个心。包括前面的念佛方面的,如果你弄错,没有体会到佛陀的本怀,你一样又很容易落入在「依人不依法」。
所以,你要有正确闻思的过程,就好像说在幼儿园的阶段,你有很多的玩具、很多的那些工具,让你能够进来;很多的一些方便法,让你能够进来。进来之后,善知识他会协助你逐步的去成长,包括前面所讲的法方面,因为你真的念佛,体会到佛陀的这些,真的体会到僧方面,整个核心,不管从哪一个角度,它一定是引导你来体悟、体证那个法,然后迈向解脱。你要究竟解脱以前,一定是了悟真理实相,这是一定的过程,是必然的过程。
解释「六念法门」的修行方法。有它的功效与对治作用。但是值得一提的就是:原始佛法的「念佛」是忆念佛陀的种种德行。而主要的目的,是引起「见贤思齐」的作用,第二、体悟「舜何人也、禹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因而效法佛陀、勇猛精进用功。以佛陀为榜样,现世就到达究竟解脱自在的彼岸。如果没有真的去体证到法,然后没有回到自依止、法界依止,你还是一样只是在方便法里面绕而已。所以,?什么后来的人在解脱道迷失之后,一直绕不出来,一直在那里绕?结果就认为说要三大阿僧祇劫,都是因为把真正核心的法、解脱法遗漏掉了。
后世出现的「念佛法门」,不但量变,质也都变了。大家要慢慢平心静气的体会,原来的念佛的念,是这个「念」,后来的「念」是变成这个「念」。一个是用心去忆念佛陀的功德,那些都要用心去体会,后来的这个「念」,变成又是嘴巴方面的念,就很容易失去了它的本质。原始佛法的念佛,是要向佛陀学习,基本上跟佛陀是平等的,而且佛陀也告诉大家,你们大家跟我佛陀也是平等,只是你们不了解而已,要把从不了解,转变为了解,这个过程。所以,原来是这样,大家跟佛陀是平等,只是说我们不知道,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向佛陀学习。原来的念佛,都是要向善知识学习,学习成就大丈夫,学习佛陀的大慈大悲愍众生。
但是后来的念佛,转变出来的,却不敢成就,不敢此生此世成佛;后来的一些念佛,容易形成有一种乞求的心态,原来是平等,我是向佛陀学习,成为究竟解脱者,如果你有这样一种乞求心态,很容易沦为次等人民,很容易无形中,如果没有善巧、体会到真正法义的核心,很容易就沦为次等人民,然后又成为被救渡者,一直要乞求被救渡、被救渡。事实上,佛陀、所有的佛,都是要协助大家成为大丈夫,协助大家解脱自在。
所以,「法」没有所谓「末法时期」,「法印」就是「真理」,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理实相,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也是如此;在地球如此,遍十方世界也是如此,「法印、真理」都是很清楚、很明白的呈现在众生眼前,问题只在于你要不要打开慧眼去如实正观而已。像净土方面,如果你能够透过念佛这个法门,而让你的心宁静下来,然后再好好的进一步去深观身心内外、宇宙人生的实相,能够到达大彻大悟,这个念佛法门它是相当好的。所以,所有的佛,他都是要协助大家成佛,不是引导你去成为一个不断地在那里乞求的次等人民,那不是阿弥陀佛的本意,阿弥陀佛也是要协助你成长、成长,协助你能够到达究竟解脱。
八万四千法门、这些法门,我们都可以平等心来接受,也尊重一切的法门,法门不用在那里比较谁高谁低,而是八万四千法门这些,都是要让我们的心静下来,如果这些法门没有让你心静下来,然后如实去现观这些真理实相,没有真正的帮助你成长,它反而很容易是形成一种法的束缚。如果有正确的闻思,知道什么是究竟法?透过各种方便法都可以。你觉得说哪一种方便法,能够协助你真的去了悟真理实相,能够真正协助你去透视身心内外、宇宙人生的实相,让你从颠倒梦想的世界里醒过来,真正去体证到真理实相。所有的法门,只要能够帮助你到达,都是很好的法门。
问:受菩萨戒之功德
受菩萨戒之功德 - 畅怀法师
求受菩萨戒的资格,未受菩萨戒之前,先受三皈五戒,还要有菩萨种性,舍己为人,发菩提心,普利有情,所谓「不为己身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使命。众生有五种种性:一、声闻种性。二、缘觉种性。三、菩萨种性。四、不定种性。五、无种性。声闻与缘觉二种种性,是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是冤家,独善其身,祇顾自己,不利他人。菩萨种性,不住生死,不居佞盘,誓愿普度一切众生。不定种性,可能转为菩萨种性,或转为声闻缘觉种性。无种性,既无菩萨种性,亦无声闻缘觉种性,乃人天乘。
菩萨,具名菩提萨埵,中土译觉有情。觉有三义,一曰自利,菩萨能觉悟自己,拣非凡夫不能自觉。二曰利他,菩萨能觉悟有情,拣非二乘,不能觉悟他人。三曰两利,菩萨能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拣非悲智偏用,堕落二边。古德说︰「若见色即是空,即成大智,若见空即是色,即成大悲,智慧增上,自利行多,大悲增上,利生念盛。」又说︰「有慈悲无敌人,有智慧无烦恼。」
菩萨觉悟有以下八法。
第一觉悟,多欲为苦,生死烦恼,从贪欲生。所谓︰「因爱生忧,因爱生布,若离于爱,何忧何布。」
第二觉悟,知足常乐,安贫守道。所谓︰「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犹不称意。」
第三觉悟,世间无常,虚伪不实。所谓︰「人命无常,过于山水,今日虽存,明亦难保。」
第四觉悟,懈怠堕落,当行精进。所谓︰「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第五觉悟,愚痴是黑暗,要广学多闻,所谓︰「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
第六觉悟,贫穷多怨,常行布施,所谓︰「六度齐修,四摄并行,济物利生,三檀等施。」
第七觉悟,五欲过患,常修梵行,所谓︰「远离恶友,常遇善缘,收摄六情,守护三业。」
第八觉悟,生死痛苦,发大乘心。所谓︰「要修大善,莫若发广大心,一发大心,超过修行历劫。」
《华严经》说︰菩萨有七位,五十二个层次。
一、十信位,信心未成就者是凡夫,信心已成就者,即十信满信位,可以降伏见思烦恼,是外凡夫,向外求理,未能息相,三轮不空,自觉分多。
二、十住位,生法王家,安住华屋。
三、十行位,广行六度,摄物利生。
四、十回向位,回有为行,入无为心,以上即是三贤位。内缘真理,可断见思尘沙烦恼,相似见到佛性,是为内凡,自觉觉他,二者均等。
五、十地位,神通妙用,由地发生,登地以上,称为圣人,能断无明烦恼,正见佛性,十地菩萨,自觉分少,觉他分多。
六、等觉位,等是平等,觉是觉悟,觉悟诸法平等一如,因去佛位,犹有一等而胜前诸位,故此称为觉。等觉菩萨自利微薄,能广大利益众生。
七、妙觉位,究竟成佛,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智照圆明,不可思议,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无量功德,莫不具足。
又有果后行因者,诸佛菩萨,应化示现,如观世音菩萨,是过去正法明如来,舍利弗,是金龙陀佛转世,须菩提,是青龙陀佛辅化,但为觉他,非有情摄。然发菩提心者,虽是博地凡夫,也能自觉觉他,名为凡夫菩萨。有引经说︰「自己未度,焉能度人。」我引经说︰「自己未度,能度人者,菩萨发心。」
菩萨发心,利自利人,首要修习六度,四摄法,四无量心。
六度者︰
一、布施度有三︰(一)、财施,如见贫穷人,则以金钱物质等而为布施,令其解困。(二)、法施,若愿闻法者,则以善巧方便,为其说法,令他信解。(三)、无畏施,若遇豺狼虎豹水火风贼等,则用种种方法,拯救其难。
二、持戒度有三︰(一)、摄律仪戒,断一切恶,无恶不断。(二)、摄善法戒,修一切善,无善不修。(三)、广度一切众生,无生不度。
三、忍辱度有三:(一)、耐怨害忍,若遇怨憎毒虫等所害,能安心忍耐,无报复心。(二)、安受苦忍,若遇疾病水火刀杖等所逼,能安心忍受,恬然不动。(三)、谛察法忍,审察诸法,如幻如化,自性空寂,本无生灭,心无妄动,安然忍可。
四、精进度有三︰(一)、自法勤行精进,如书写思维研究三藏十二部经。(二)、他法勤行精进,如善巧方便,普度众生。(三)、菩提勤行精进,如断除见思尘沙无明烦恼。
五、禅定度有三︰(一)、安住静虑,乱想不起,深入禅定。(二)、引发静虑,智慧现前,生诸功德。(三)、办事静虑,功行圆成,利益众生。
六、智慧度有三︰(一)、求生空智,照见五蕴皆空,得到无我之理。(二)、求法空智,了达五蕴之法亦空,得到诸法皆空之理。(三)、求一切智。一切智又名如实智,一切法如实正智,无所障碍是佛之智。
布施能度悭贪,持戒能度毁犯,忍辱能度瞋恨,精进能度懈怠,禅定能度散乱,智慧能度愚痴。六度是自利利他,兼善天下,凡是佛教徒,都应勤行六度法。
四摄法门者︰
一、布施摄。若众生乐财,即以钱财施摄。若众生乐法,即以佛法施摄。众生既得二种利益,是以生亲爱心,容易受教,得住真理。
二、爱语摄。随众生根性,善言慰喻,而诸众生,乐闻善言,容易受教,得住真理。
三、利行摄。起身口意种种善行,凡对众生有利,无不勇往直前,令众生获利,得住真理。
四、同事摄。士农工商,各行各业,同其所作,使其沾利,因此受教,得住真理。所谓︰「先以欲鹍牵,后令入佛智。」
四无量心者,即慈悲喜舍是也。通名无量者,由于利他之心广大,所缘众生既无量,能缘之心亦无量,可得无量福,而感无量果。
一、慈无量心。慈名爱念,菩萨爱念一切众生,常求乐事,随彼所求,而饶益之,修慈能对治瞋恚心。
二、悲无量心。悲名愍伤,菩萨愍念一切众生,常怀悲心,拯救济拔,令其得脱,修悲能对治恼害心。
三、喜无量心。喜名欢欣,菩萨庆幸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其心悦豫,欢喜无量,修喜能对治妒嫉心。
四、舍无量心。舍名施舍,菩萨复念一切众生,同得无憎无爱,无瞋无怨,怨亲平等,三轮体空,修舍能对治怨恨心。菩萨发心度生,欲令三界四生,了知人我空寂,皆得无余佞盘。
所谓︰「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虚行,遇缘即应。」发菩提心,乃是内因,必假外缘,里应外合,才能成为事实。
《华严经》说︰「初住菩萨发心,或见佛相好,或煶佛神变,或闻佛说法,或听佛教训,或见众生受苦,或闻广说佛法,发菩提心,求一切智。」
《优婆塞经》说︰发心度生,有十种原因。一、不乐近外道法。二、内善因缘。三、观生死过。四、见闻恶故。五、自呵烦恼。六、煶五神通。七、欲知世间。八、闻佛妙事。九、愍念众生。十、爱众生故。
《华严经》说︰「菩萨以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花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花果。」是故众生于菩萨有大恩德,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又说︰「高原陆地不生莲花,卑湿淤泥乃生此花。」是说要与社会和光同尘,始能广化众生,又说︰「诸佛皆由此菩提法得道,此法是佛父母,世间无上大宝。若能以此修行,得全分宝。但能读诵,得中分宝。香花供养,得下分宝。」由此可知,若能发菩提心,所得功德,超越独善其身,百千万倍。
《宝梁经》说︰「佛讲比丘不修比丘法,大千无唾处,况受人供养?六十比丘悲泣白佛︰我等宁死不受人供养!佛言︰汝起惭愧心,善哉!善哉!有一比丘白佛︰何等比丘,能受供养?佛言︰若在比丘数,修僧业得僧利者,是人能受供养。四果四向是僧数,三十七道品是僧业,四果是僧利。比丘重问佛︰若发大乘心者,复当云何?佛言︰若发大乘心者,求一切智,不堕数,不修业,不得利,能受供养。比丘惊问︰云何是人能受供养?佛言︰是人受衣用敷大地。抟食若须弥山,亦能毕报施主之恩。」当知小乘之极果,不及大乘之初心。所以发菩提心有此殊胜功德。
经中记载︰昔有一小沙弥,随师出门,为师背包袱在后行。忽然发心欲度众生,师说︰「将包袱给我背,在我前行。」后生退心。师说︰「将包袱给你背,在我后行。」沙弥发心退心,如是多次,师父前行后行,如是亦经多次。到达目的地时,沙弥问师何故如此,师说︰「你要发心,度化众生,即是菩萨,应在前行,我是罗汉,应在后行。以后你又复退心,即是凡夫,我是罗汉,应在前行。」由此可知,一发大心,便是菩萨,胜过小乘。
《摩诃衍论》偈说︰「若初发心时,誓愿当作佛,已过于世间,应受世供养。」
《如来密藏经》说︰「若人,父为缘觉而害;盗三宝物;母为罗汉而污;不实事谤佛;两舌离间贤圣;恶口骂圣人;破坏求法者。造五逆十恶业。若人了知,诸法缘生性空,发大乘心者,我不说是人趣向地狱及诸恶道。」若人发心度生,了知缘生性空,虽造五逆十恶,亦不堕三恶道。可见发菩提心所得功德不可思议。
律中说︰「出家破戒,胜过在家受戒,在家破戒,胜过世人无戒。」又说︰「有而犯者,胜无不犯,有犯名菩萨,无犯名外道。」
《五戒相经》说︰「受持不犯,当成佛道,受而犯者,亦当成佛。」由于能悔过,不堕三恶道。唯不受戒者,永无成佛因缘。儒家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古德说︰「天下最大的罪恶,抵不过一个『悔』字,未受戒人,虽然没有犯戒,所作错事,不能改过自新,故无成佛因缘。」
律中有说,持戒有五种功德。一者诸有所求,辄得如愿。二者所有财产,增益无损。三者所住之处,众人爱敬。四者好名善誉,周闻天下。五者身坏命终,必生天上。
《大智度论》说︰「持戒之人,命于终时,其心安乐,无疑无悔,若生天上,若在人间,当得长寿。」
经说︰「受菩萨戒者,有八种殊胜功德。一者道场殊胜,菩萨发心,受此大戒,越六趣三乘,直至菩提。二者发心殊胜,若人一念,发起大悲大智,受菩萨戒,即超二乘。三者福田殊胜,假使有人供养满世界大阿罗汉,不如供一受菩萨戒者。四者功力殊胜,受小乘戒,譬如萤火,受菩萨戒,譬如日光。五者灭罪殊胜,受戒破犯,犹胜外道,以戒威力,设堕恶道,受罪轻微。六者受胎殊胜,受菩萨戒者,若有胞胎,常为天龙善神,共守护故。七者神通殊胜,受菩萨戒者,能搅长河为酥酪,变大地作黄金。八者果报殊胜,受菩萨戒者,当生莲华藏海,受法性身,一得真常,永不退转。」
受菩萨戒,既得如是广大功德,因此奉劝诸位善男信女,凡是信仰佛教者,皆应求受菩萨大乘戒,既有百益而无一害,何乐而不为呢?
问:菩萨戒」,不造十八种堕罪/DB法王 噶mb
by DB法王 噶mb
一般最普遍流传的说法,就是「菩萨戒」的十八种堕罪,这是从《方便经》、《菩萨地》和《虚空藏经》归纳而成。想要领受「菩萨戒」的法友,希望将来可以好好了解这菩萨的十八个戒条:
第一个堕罪:为了得到名闻利养而自赞毁他。
第二个堕罪:因为吝啬而不肯给予他人佛法,或者是财宝。
第三个堕罪:不肯原谅别人,不肯接受别人忏悔,对别人过错怀恨在心。
第四个堕罪:舍弃大乘法。
第五个堕罪:抢夺三宝财物,意思是抢夺占有那些供养三宝的财物。
第六个堕罪:舍弃正法,也就是谤法。
第七个堕罪:伤害僧众。
第八个堕罪:造作五无间罪。
第九个堕罪:生起邪见,最主要就是毁谤因果。
第十个堕罪:毁坏国家、城镇等等,这种是国王与大臣容易犯的堕罪。
第十一个堕罪:对于不适合听闻空性的人,对他们讲说空性法。
第十二个堕罪:令人毁退无上道,意思是对于一个正在寻求菩提果位的人,你告诉他说:「啊,你不需要去这么做,这样太辛苦了,你要花很多劫的时间修持…」等等,让他放弃追求菩提佛的果位,使他退失了信心跟道心。
第十三个堕罪: 让别人舍弃「别解脱戒」,譬如跟一个二乘的行者说:「啊,『别解脱戒』不会带领你证悟佛果的。」
第十四个堕罪:轻视二乘,意思是刻意去轻视那些持有二乘见解并且修持二乘法的人。
第十五个堕罪:欺骗别人说自己证悟了空性,妄说自己证悟了空性。
第十六个堕罪:又是提到侵占僧众的东西,但和第五条有些不同,这里是说将供养在山上闭关实修者的财物,用在闻思的佛学院当中, 这也是犯戒的。
第十七个堕罪: 刻意伤害僧众,制定对他们不利的法律或规矩。
第十八个堕罪: 舍弃「菩提心」,这和舍弃众生的意思是一样的。
http://www.hwayue.org.tw/karmapa/KMC28th_Teaching101212_02.htm
思维"如母众生不仅愚痴颠倒,甚至疯狂"而生起悲心
by DB法王
http://www.hwayue.org.tw/karmapa/KMC28th_Teaching101211_02.htm
第三个思维方式,是想:如母的一切众生,不仅对于善恶愚痴颠倒,甚至到了疯狂的地步。怎么说叫疯狂?意思是虽然父子、母女或者亲友之间有着很多难以忘怀的感情和恩惠,但是因为无明烦恼的障蔽,我们不再互相认识了。
由于我们不再有觉知,看不清对方,误以为是仇敌而互相伤害,重则相互杀害,轻则互相抢夺。一个心智成熟、平静的人,不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但是因为烦恼的驱使,让我们都失心疯狂了。
平时对于一个疯子的怪异行为,我们也不会生气,因为我们知道他是疯子,你会愿意接受那些疯狂的行为,就算被他打了一巴掌,也会说没关系,因为他真的有问题,如果回他一掌,其实自己也疯了。一个烦恼心重的人,就好像疯了一样, 也像是一个身患重症的人, 完全无法控制自己。因此, 我们自然会原谅他的行为,我们会愿意忍辱和接受。
举例来说:如果有人拿了棍子打你一棒,你会气谁?你不会气那根棒子,对不对?你不会对棍子说你干嘛来打我一棒。通常气的是打你的人。为甚么呢?因为你知道那根棍子是没有自主性的,它是被拿棍子的那个人所使用的。
同样,你也不应该对那个人生气,因为那个人被贪、瞋、痴烦恼的酒给灌醉,他失心疯了。就算他不想这么做,但受到烦恼的驱使而对我们造成伤害,所以我们应该原谅他,应该接受他。
冈波巴大师曾说过:「如果你连取你性命的人都能安忍,批评、抢夺财物与伤害又怎会让你心烦呢?」这段话很重要,一个修持菩萨行的人,就算别人要伤害你的性命,你都应该忍辱而不该伤害他,更不用说别人对你谩骂、抢夺你的财物或者对你造成任何伤害,那更应该忍辱!
古代西藏赞普王时,是不是分的这么清楚,我并不知道,但是后来,藏地的一些上师和官员,与汉地、蒙古等地的贵族交流愈来愈频繁,因此,慢慢开始有地位高低、宝座高低的分别,甚至连座骑马匹头上佩带装饰的多寡,都象征着不同的地位,总之,各种名目可复杂了。有时候,只要一点点没安排好,就会让上师、主人气到不行。当然,地位、装饰有其重要性,但少了一点又怎样呢?少了一点慈悲心、菩提心都没怎么在意,少了一点装饰,却浑身不对劲。这真是很奇怪,不是吗?
一个修持菩提心和慈悲心的人,心中都要想着众生。有一句话说:「佛菩萨不会伤害被烦恼蒙蔽自心的人。」意思是那些被烦恼覆障所捆缚的众生,佛菩萨是不会伤害他,也不会舍弃他的。无论众生做了多少错误的事情,佛菩萨都不会说:「你真糟糕,你不行,我不管你了,你走吧!」如果真这样说,佛菩萨就是舍弃众生了,佛菩萨绝对不会这么做的,一位登地的菩萨是不可能舍弃众生的。
我们应该好好反省一下,我们是追随佛菩萨脚步行持的佛弟子,有时自己身边,可能都会有许多说了也不听,总是犯错的人。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为了帮助对方,你会需要表现出生气、指责的样子,但是无论如何,心中都不应该带有任何嗔恨之心,如果你心中有瞋恨之心,就是违背了菩萨的行持、违背了佛的行持,同时也违背了你的课诵、善行,和你学习过的经典,这是我们要注意的。
问:在家众如何受持五戒、菩萨戒 ?
很多的在家居士都知道,受戒可以说是功德殊胜。
学佛的人理应受戒,发菩提心,行大悲愿。
但是不少人由于对不杀生,不饮酒,不邪淫这些戒律的定义跟范围不太了解。
迟迟不敢受戒。
究竟在家居士应该如何受持五戒,跟菩萨戒这些戒律呢?
我们恭请圣严法师来为我们开示。
言语可以说是人与人之间心灵沟通,建立良好关系的必备条件,良好的沟通方式不但可以帮助我们广结善缘,也可以启发我们的潜能跟创造力。但是不适当的语言,也就是所谓的妄语,只会带来彼此的猜忌跟伤害。譬如说,说谎话,严重的时候甚至会使双方反目成仇,有的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会故意的欺骗别人,也有的人不知道该谦虚,更不知道该尊重别人,这样的人表面上可能占尽了先机讨到便宜,但是等大家知道事实的真相之后,自然就会远离他。
说人家的闲话有什么果报(圣严法师-大法鼓406)
如何做一个不打妄语的人(圣严法师-大法鼓 0251)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工具,也是破坏人际关系的杀手。
有的人善用语言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也有的人喜欢捕风捉影四处的说长道短,批评别人。
以佛法的观点来看爱说别人闲话的人,会受到什么样的果报呢?
我们恭请圣严法师来为我们开示。
问:受菩萨戒有八种殊胜?
八种殊胜如下:
一、极道胜:受菩萨戒,如大鹏鸟,一举趐高飞。能至十万九千余里。此菩萨戒,趣道疾故,发心越六趣,二乘径趣,无上菩提。
二、发心胜:一念发大悲智之心,超过二乘境界。如昔有二沙弥,发菩提心,阿罗汉返生恭敬,担衣幞,让路而行等。
三、福田胜:假使供养满阎浮提内阿罗汉,不如一大鹏鸟。此鸟先来,受菩萨戒故。
四、功德胜:受菩萨戒,喻如日光,无所不照。受声闻戒,犹如萤火,其光甚微,不可相比。
五、受罪轻微胜:受菩萨戒之后,设使破戒,犹胜外道不受戒者。外道邪见,永沉恶道,无有出期。破戒之人,戒威力故,设堕恶道,受罪轻微。
若堕地狱,作狱中王;若堕畜生,作畜生王;
若堕鬼中,作鬼中王;若在人间,作人王国王;
若在天中,作天中王,生生之处,不失王位。
故经云:有犯名菩萨,有戒可破;无犯名外道,无戒可破。
六、处胎胜:菩萨处胎时,常为天龙八部,诸善神王,之所守护。
七、神通胜:能变大地为黄金七宝,搅长河为酥酪醍醐。能一念超百千世界,能一日化百千众生。
八、果报胜:生莲华藏海,证法性身。一得真常,永无退转。
问:三皈五戒十善四摄六度?
三皈依:皈依佛、法、僧三宝
五戒:杀、盗、淫、妄、酒等戒律
十善业:求生西方的必修功课
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六度波罗蜜:(菩萨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谈到佛法,就必须从三皈依谈起。
三皈依
什么叫三皈依?就是以“佛、法、僧”作为我们立身处世的准则。
“佛”是个具有真知灼见、大觉大悟的人,他是我们人类最慈祥、伟大的导师,所以我们要向他学习。
“法”是佛所觉悟的真理,是一盏不灭的明灯,能够引导我们走向幸福、快乐的境地,所以我们要深入研究。
“僧”是个严守戒律、传承佛法的出家人,他们抛弃人间五欲,弘扬佛法,普度众生,是我们在生活中,最亲近的、看得见的老师,我们要向他们请教。
“三皈依”有二种形式
一、参加佛寺或佛教团体的宗教仪式,在佛前正式决定以“佛、法、僧”做立身处世的准则,这样就是一个佛教徒了。
二、如果真正没有出家僧人的地方,也可以自己跪在佛前、菩萨形像前,虔诚地心念口言三次:“弟子某某,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以“佛、法、僧”作为我今后立身处事的准则。这种人虽然没有参加“皈依”的宗教仪式,他心口一致,当然也是佛教徒了。
从今以后我是佛教徒了,应共同为社会服务、为人群造福。同时也要“立志”自勉,自己警惕自己:“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一定要把往日的坏思想、坏习惯、坏行为改过自新,一切以佛的教导为依归,爱国家、爱人民、爱社会、爱亲友、爱父母、爱子女、爱眷属、努力实践佛的教诲,自我完成伟人高尚的人格——人格的完成就是佛了。
综合以上所说的,要想做个佛教徒,认真实践佛的教诲,以达到成佛的目标,修行的途径是这样的:信→解→行→证
用简单的话来说,我做了佛教徒。信仰了佛教以后(信);就得认真去研究佛学,了解佛的理论(解);知道佛的真理以后,还要进一步地去实践,照着佛的教导去修行(行);这样,精进不懈,贯彻始终,最后一定能够得到涅槃的快乐,(涅槃,就是没有疑惑、烦恼、超越了生死的意思),亲自证明了佛所说的一切道理——众生都是未来的佛,终有一天都会成佛(证)。
我想:五戒十善、四摄六度,大家都知道不需要讲解,可是“三岁孩童都道得,八十公公行不得”。纵然有人行得,但要做得圆圆满满,却是很难办到。佛法,是重修证的,不是知道一些就算数的,如能依教奉行,则功德无量,知而不行,则等于无知。
五戒
就五戒来说,数字虽小,分量很重。在家出家,如能守持五戒,可以称为清净居士,清净比丘,而且能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断诸恶法,行诸善法,逐步趋向解脱。在世消灾免难,健康长寿,受用如意,众人受敬,善名流布,身心安乐。去世不堕三途,常生人天,受胜妙乐,乃至超凡入圣,成佛度生,其功德实在不可估量。如居士破此五戒,不仅不是清净居士,而且不能进受大小乘戒,一切律仪不能护持,一切善法不能增长,更谈不到成佛度生了。出家比丘,以前四戒为根本戒,应清净受持,不得毁犯,譬如一切植物,根被破坏,枝叶花果皆不得生,如人断头,不可复活,于僧团中不得共住,永弃于佛门之外,死后堕落三途,长期受苦。
因此,希望各位,不要好高鹜远,要脚踏实地,从五戒修起,戒杀、盗、淫、妄语、饮酒。
怎样戒杀呢?上自诸佛圣人,师僧父母,下至蜎飞蠕动,微细昆虫,凡是有生命的动物,都不能有意杀,教他杀,随喜赞叹杀;被杀的众生肉,都不应吃。当念众生如父母,如同六亲眷属,如同自己身体,等无差别。古人说:“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原同一种性,只为别形躯。”菩萨戒中就有一条“不食肉戒”,因此,汉族佛教徒千余年来,一直是吃素不吃荤,已成为优良传统。不仅如此,更应对一切众生,常起慈悲爱护之心,勿起贪嗔杀害之念,常护生,常放生,不打人,不骂人等等,在日常行动中多方面去修持戒律,才是真正佛弟子。
怎样戒盗呢?我们对公共财物,私人财物、寺庙和僧众财物,不能侵占,乃至一针一草,不得不给而自取,或窃取,或诈取,乃至违反世法偷税漏税,无票乘车,冒名顶替,贪污舞弊等,都不应为。不自盗,不教他盗,不见盗随喜。我们佛弟子,对于财、色、名、食、睡等五欲,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应当守护,勿起贪心。做到清心寡欲,勤俭持家,廉洁自重。
怎样戒淫呢?在家居士,唯制邪淫,除正式配偶外,不可有任何淫秽行为。出家比丘,全断淫欲,如或干犯世间一切男女,都叫破戒。经云:“生死根本,欲为第一。”又说:“淫佚而生,不如贞洁而死。”因此,我们佛弟子,应当誓守此戒,常修不净观,多多念佛,避绝犯缘,克制欲念。
怎样戒妄语呢?妄语有四:一者妄言,谓口是心非,欺诳不实;二者绮语,花言巧语,伤风败俗;三者恶口,骂辱毁谤,恶语伤人;四者两舌,向此说彼,挑拨是非。还有一种大妄语,如凡夫自称圣人,说我已证罗汉等,其罪极重,更不应犯。以上四种妄语,要坚持勿犯,另一种方便妄语,是为了救人急难,护他生命,方便权巧,说些慈悲利济的话,不算犯戒。如果为了方便自己,说假话,打妄语,应立即忏悔,不可再犯。
怎样戒饮酒呢?学佛人一切酒皆不可饮,除因重病,非酒莫疗者,所谓药酒,还应告知大众,方可饮用。无病,一滴不可沾唇,古代有一优婆塞,因破酒戒,遂致五戒俱犯,种种过失,由此产生。贪饮酒者,迷了心窍,失了智慧,易出事故,犯法丧生,因此,学佛入防患未然,应持酒戒。
我们将入佛门,先要皈依三宝,既进佛门,必须受持五戒,这是我们学佛成佛的基础。因此,我们应把五戒学习好,守持清净,不可有一点违犯。如果能这样,才能不失人身,不堕三途。
十善
在守持五戒的同时,还要积极奉行十善。
第一、不杀生而行放生、救生、护生。对人类应常行救死扶伤,敬老怜贫,保育幼儿,帮助残废,救人急难,调解纠纷,以及社会福利、公益慈善,维护和平等公共事业,都要当仁不让,见义勇为,对众生也要学古人“水中救蚂蚁,行路不伤虫,卷帘归乳燕,怜蛾不点灯”。随时随地常行慈悲,广修方便,见生即放,见难即救,等观音之慈心,行普贤之愿海。
第二、不偷盗而行施舍。如缺衣施衣,缺食施食,求财送财,求法说法;又如看到盲人搀一手,看到腿脚不方便的人扶一把,人在急难帮一下,人在迷途送一程,思想不通的加以劝导,吵嘴打架的给予劝解,老人跌倒扶他起来,见到寻短见的设法挽救,需要帮助的人为他出点力,做点事,如此等等,乐善好施,见义勇为,出钱出力,舍己利人,都是功德无量的好事。
第三、不邪淫而修梵(清净)行。出家人应全断淫欲,在家居士除正式夫妻外,不乱搞男女关系。依戒修行,看经念佛,洁身自好,自净其意,敬事三宝,孝养父母,亲近良师,远离恶友,深信因果,广种福田,学修正法,断除邪见,自行化他,同成佛道,是为梵行。
第四、不妄言而说老实话。《金刚经》云:“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我们是佛弟子也就要不打妄语,不混淆是非,不颠倒真理。
第五、不绮语而说质直语。《法华经》云:“若欲说此经,当舍嫉恚慢,诌诳邪伪心,常修质直行。”学佛人,直心是道场,应当存直心,说直话,修直行,这是佛教徒本色,花言巧语,哄人骗人,非佛弟子所应为。
第六、不两舌而说调解语。《成实论》云:“善心劝化,虽使别离,亦不得罪。若以恶心,令他斗乱,即是两舌,得罪最深,堕三恶道。若得为人,世世得敝恶眷属。”因此,我们在人与人之间,在遇矛盾争吵,都应善意调解,排难解纷,解怨释结,息事宁人。
第七、不恶口而说柔软语。《法华经》云:“是人口清净,终不受恶味,以深净妙声,闻者皆欢喜。”我们学佛人,要慈悲忍辱,出言吐语,自当“柔和顺善,而不卒暴”。别人听来,也就欢喜接受,假设口出粗言,疾声厉色,辱骂诽谤,别人固然痛如刀刺,自己也难免招受苦报。
第八、不贪而修不净观。对治贪欲。贪欲有五种,即财、色、名、食、睡。使人造业受苦,是障碍修行成道的主要因素。
一、贪财:对于财物我们应不悭贪而慈心施舍——自己的财物不肯施人,叫做“悭”,他人的财物,但欲归我,叫做“贪”。悭贪严重的人,他为不择手段去猎取财物。根本不考虑法律、正义、良心、和他人受损害等等。既得之后,又防恐散失,千方百计,保持安全,市场变动,提心吊胆,患得患失,惶惶不安,心为财累,不得安宁,这种人怎能修行圣道呢?所以我们学佛人要慈心舍施,不悭吝自己的财物,也不贪求他人的财物,把合理谋生得来的钱财,用以奉养父母师长,教育子女,帮助亲友急难,救济病困孤苦的社会福利事业,此是佛法的劝人慈心舍施以对治悭贪的方法。什么事都有因缘,因缘成熟时,财物就聚集,因缘分离时,财物就散失。聚得多的,失得也快,你不舍财,财将舍你,这是一定规律,不是人力所能挽回,悭贪有什么用呢?佛曾经说“贪多业亦多,取少业亦少,万般苦恼事,除贪一时了。”
二、贪色:是指男女之间的淫欲,淫欲是从爱念生起的,因为爱他(她)身上的这样那样美好优点,就发生追求的念头,为了达到目的,就不惜财力、功夫,不辞赴汤蹈火,不顾性命地位,甚至皇帝也不愿做,不爱江山爱美人。战场上咤叱风云的将军,在女人前面俯首帖耳,唯命是从。历史上才志过人的俊杰,他们很多失败在女人身上,所以有“英雄难过美人关”之句。为什么有这样大的迷惑力呢?原来这是我们众生的生死根本,(从淫欲生)《圆觉经》上说:“欲从爱生,命因欲有,爱欲为因,爱命为果。”所以佛制,比丘必须断淫欲,才可了生死,如不断爱欲,比如煮沙想成饭,任他坚苦修行无量世,终不能成佛,因此出家人以断欲为第一戒(主要戒)。
那末怎样断淫呢?断淫应该先从断爱上着手,就是说从思想上开始。
第一、尊重他们,视一切女人如姐妹母女一样,不起邪心。
第二、不净观。我们认为可爱的对方身体,实际上是很不清净,可爱的只不过外表一层表皮使你迷惑罢了,剥去外皮,只是一堆脓、血、痰、唾、屎、尿、筋、骨……等等腥臭之物,哪一样使你留恋可爱呢?在显微镜下是各种虫类成堆蠕动,互相吞食,剩余分泌物,通过各个孔道及全身毛孔排出体外,即屎、尿、汗、垢不净之物,在X光下是可怕的骷髅一具,骨架一堆。在红外线仪器下所见的是红、黄、绿三种色彩旋转不停所构成的人体。经过透视分析,不见得有什么可爱的东西在里面吧!
人的身体是息息在变化的,难免有种种疾病。想到生病时的涕唾屎尿,吐呕抽搐,疮烂脓流呻吟悲泣、乃至癫狂愁苦种种情形,你还爱得起来么。
还有睡熟时身体僵直形同死人,及流涎鼾声,蓬头磨齿,梦言惊呼你还有爱心么?青春不常驻、转眼已老年,那时发白面皱,耳聋眼花,腰佝背驼,行动蹒跚,那时还有爱欲否?直到最后死时:昔是浅颦轻笑,已成僵尸一具,逐渐发青发胀,流水流血,皮脱肉落,面目具非,最后只剩枯骨一具(详见九想观)昔日所迷恋的原来本质如此。
上面所说的身体上种种不净事实,是要使我们从理智上清醒过来,减轻爱念,割断淫欲。一个人抱住一个满盛屎便臭秽的皮袋睡觉,总不是滋味吧?
三、贪名:名誉是好事,它是工作后自然产生的,得了名誉骄傲自满,便不会进步了。念念不忘于名誉就是贪名。不是你的功劳,硬拉在你身上更不应该,有人为了要名,宁愿化了很多钱去活动,也有为了胜过他人,要面子赌气不赌财,也有的人做种种好事情,目的是为了一个好名声,学佛的人为求名闻利养都是不对的,名声越大,攀缘越多,就不能清净修行了。
名、实际上是个抽象的概念,没有实质,但却比财、色更细微深入,难放难改。同事二人,一同工作,成绩一样,表扬了他,没提到你,心中终有些不平,受到几句诽谤就寻死寻活。偶然和大人物讲几句话,拍个照,或获得了世界性奖状,就终身念念不忘,这不都是为了名?有一些人说:大丈夫不流芳百世,也当遗臭万年,贪名到入地狱也不怕,可见得贪名的危害性多么严重。佛经上说:“比如焚香,烟出香尽”可为贪名者戒。
四、贪食:食欲是与生命同来的。目的是治疗饥饿,维持生命,标准应该是一个饱字,但是贪食的人吃饱了还不算,要吃好吃多,讲鲜味,讲营养,讲阔气,讲排场,讲调味。考究色、香、味等等。原来山珍海味,人参鹿茸还不够,甚至蜗牛、蚂蚁之类亦列为上品,为了贪吃,杀害大量生命,化费无数钱财,浪费宝贵时光,消耗有用精神,反而使身体造成种种疾病,因为高蛋白、重补品不是每个人吸收得了,而动物尸上各种毒菌所繁殖的病毒,也被吞入肚内,还有被杀时一股怨气,在血液中产生毒素,附在肉上,即是尸毒,尸毒虽经蒸煮毒性难以消灭。种种荤腥油腻吃得多了,慢性疾病中毒、死亡必定相继发生,所以平常人的疾病和死亡从过量饱食中来,占绝大多数,饥饿致死者极少(灾荒除外)。佛教是提倡素食的,第一为了慈悲心,不忍食其肉。第二清洁卫生,保证健康。第三经济节约。还可减少市场压力。第四简单省时,多余时间可看经用功、所以信佛人以素食节约为宜,用功的人经常过午不食。佛时印度名医耆婆说:“比丘患病,减食为宜”。可见贪食不可取。
五、贪睡:睡眠能调节身体疲劳,醒后精神充沛,可继续工作,睡过了头,就是贪睡,反而使头脑昏沉提不起精神来,养成贪睡习惯的人,越睡越想睡,多睡的人肌肉松驰发胖,精神萎糜不振,工作没有干劲,事业没有信心,念佛修定时坐下来就睡着了,这种人做不好任何一种工作,何况学佛是节眠用功的事,贪睡虽不是什么罪恶事,佛教认为它是一种过失,一生中大好辰光都在昏睡中浪费了,所以佛说:“咄咄为何睡,螺师蛤蚌类,一睡一千年,佛法不闻知”。可为警惕。
上列五种贪欲,略说一些,供大家参考,总的来说,贪的根本是身体,身体是罪恶的聚集点,(八大人觉经:形为罪薮)。我们为爱护身体而造罪,现在知道这个身体是不净的,无常的,就不为它做种种恶事了,这是治贪欲的方法。
第九,不嗔而修慈悲观。《法华经》云:“如来室者,一切众生中大慈大悲心是,如来衣者,柔和忍辱心是。”《智度论》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行菩萨道者:“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我们佛弟子应当学佛菩萨的慈悲喜舍,视一切众生,如父如母如六亲眷属,常思与乐拔苦,不应怀恨恼怒之心,让他离苦得乐才对。
第十,不痴而修因缘观。《缘起经》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看到一切事物都是缘生缘灭,因果相续,在空间上是无量无边,相互依存,错综复杂的联系着,在时间上是无始无终,相续不断,循环往复的流转着,形成“横遍十方,竖穷三际”的因果关系,一切聚散成败,还有什么事情想不通呢?
以上十善法,要从身口意三业和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着力去修,务使三业清净,六根纯和,远离五欲,不染六尘,做一个清净的佛弟子。
我们佛弟子,不仅要懂得一些法相名词,增加一些佛学知识,更重要的,要有真切地信解修证,要深信五戒十善,可以离苦得乐。要认真修行,坚持到底,必获人天胜果,进而趣向声闻、缘觉、菩萨、乃至无上菩提。能如此,对国家来说,这样的人也是一个爱国亲民,奉公守法的好公民。
下面再谈谈四摄、六度的道理。
四摄
佛菩萨教化众生,有折服、摄受二个方法。对刚强难化众生,好言不听,善法难调,必须用威严折服,使他们知所畏惧,才能离恶向善,所以有内本慈悲,外现威武,金刚怒目的大威德相,这是对顽强众生的一个方便方法。好比父母对不听话孩子的严厉责罚,目的是希望他好好向上,直到他们肯听话,还是用摄受方法的。
四摄的“摄”字有导引、摄受之义,“四摄”即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是菩萨摄受众生时所应坚持的四种方法便:
第一,布施,有三种施:①财施,以金银、财宝、饮食、衣服、医药等物惠施众生,这叫外财施;以体力脑力,施舍他人,这叫内财施。②法施,顺应人们的请求,将佛法道理讲给他们听;将佛经印送给人看;或将自己礼诵修持功德回向众生,这都是法施。③无畏施,对疾病者,施与医药;对迷路者,指明方向;对冤仇者,调解道歉;对受灾者,解救危难等等,凡促使世界和平,社会安宁的,都叫无畏施。
第二,爱语,《心地观经》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既是父母,自然亲爱。《华严经》说:“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能随顺供养诸佛,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古德说:“今生人见欢喜者,前世见人欢喜故。”因此,我们对人说话,都要和颜悦色,善言慰喻,说诚实话、质直语,调解语、柔和语,使他对三宝起恭敬之心,方能依教奉行。
第三,利行,《普贤行愿品》说:“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我们修菩萨行的人,于身口意三业,做事、说话,存心动念,要以利益众生为出发点,助人为乐,与人为善,人们自然欢喜受教。
第四,同事,《观音普门品》说“应以长者身得度者,即现长者身而为说法;应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现居士身而为说法;应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观音菩萨普门示现,随类化身,同止同作,同学同修,即然志同道合,便易成就菩提。
以上四摄法,都是菩萨利益众生的方便。“善知方便度众生,巧把尘劳作佛事。”即是此意。
六度波罗蜜多
以下再谈六度。度字,含有济渡、转化之义。
印度梵文是“波罗密多”意思是到彼岸。亦即:能度过生死苦海,到快乐的彼岸。六度就是使人度过生死苦海的六种方法。
这六种方法就是:
一、布施度悭贪,
二、持戒度毁犯,
三、忍辱度嗔恚,
四、精进度懈怠,
五、禅定度散乱,
六、般若度愚痴。
一、布施
布施就是以福利恩惠施舍给别人,《无量寿经》上说:“布恩施惠”叫做布施。布施可以分为三种:
①财施:就是把金钱财物施舍给别人,譬如我们解衣推食,慷慨解囊,或济助穷人,或供人急需,都叫作财施。又替人出力做事也是财施。
②法施:指人格上的启发,学问上的指导。能多把佛法的道理说给别人听,如讲经,赠送经书等等,使人能够得到做人处世的正确方法,都叫法施。
③无畏施:指解救他人的患难,使人免除恐怖和不安。别人遭遇不幸,我们好言相慰,并帮助解决困难,济危救急,在苦闷、沮丧时,鼓舞他的勇气和信心等。这都叫做无畏施。
布施应该从慈悲心出发,欢欢喜喜的舍施,不要有我是能施的(产生优越感)你是被施的(轻贱感),以及计较所施的财物数量多少,值价贵贱等等。甚至还想得到报应,或要人家用种种方法感谢你。这样都是不对的。
二、持戒
戒有防过止非的作用,一般信佛学佛的人,都要遵守戒律,远离过失,才能身心安定,开发智慧,圆成佛道。
戒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菩萨戒等多种,可分为三种类型,(详细条文在戒本)称三聚净戒。
①摄律仪戒:是遵守佛制的戒律不作一切诸恶(作即犯戒)。
②摄善法戒:奉行一切诸善事(不作善事即犯戒)。
③摄众生戒:广修一切善法以益利众生(不救度众生即犯戒)。
上面三种戒法,从身体上,行动起居,端庄有礼,不犯威仪,不作诸恶事,不说诸恶语,一切恶都断了。第二步进而做一切善事造福人群世界。第三步修一切善法,使心地明净,并以此法教导一切众生,同得安乐清净境界。佛所说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就是这个意思,持戒在佛法上是多少重要的一环。
三、忍辱
他人对我的打骂、讽刺、诽谤、侮辱、冤屈等等横逆境界中,而能忍受,不生恨心,报复心,退悔心。是学佛法,做善事中所不可缺少的修养功夫,古人曾经说:“小不忍则乱大谋”。何况学佛是长久伟大的事业呢?我们艰苦所积累的功业,若不忍辱,会被一念嗔火所毁灭。经中所说的“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就是这个道理。《遗教经》说:“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
学佛的人要有宽大胸襟,高深涵养,人嗔我不嗔,人恼我不恼。怜愍恶人的侵犯,是他们没有知识不懂道理的缘故。
为了实现伟大的的事业,在向善路上要有坚定信心。不为逆境的苦所妨碍,也不为顺境的享乐所转移,更不为寒、热、风、雪、饥、渴、老、病等所动摇。在修习佛法中。了达一切的本自不生,皆是缘生无性,不论此法他法,动中静中,都是一致,这是忍辱功夫高深的成就,我们要好好学习。
四、精进
精进就是一往向前的意思,精是不杂,进是不退。六度中其它五度都要靠精进才能成就。
我们做一件事,要想成功,一定要有恒心地不断努力,才能达到目的。学佛是大事更加如此。譬如种田,今天锄二锄,明天锄二锄,哪会有收获。如打洞,东钻钻西钻钻,一个洞也打不通。那十八般兵器,每件都学学停停,哪会学好武艺。因此要精,要勤,要一门深入。当然更要克服前进中的种种困难,常自勉励;学业不进则退,时光一去不返。人家能做到的,我为什么不能做到,以及人命无常的道理,要有不达目的誓不退休的决心。
五、禅定
梵语禅那,此云静虑,六祖惠能大师说:“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也称一心研修为禅,一念静止为定,是扫荡心中一切妄想,使心专注一境的功夫。
禅定在佛学中,占重要的位置,故有“无定不成佛,无佛不在定。”之句。没有定不能开发智慧,当然不能成佛了。
修习禅定要有清静的环境,减少财、色、名、食、睡的贪欲,消除恨心,平时行动合乎清净戒律,注意昏沉,散乱二种干扰,盘腿趺坐,调身、调息、调心。祖师有“外息诸缘,内无喘息,心如墙壁,可以入道。”的四句话可以概括一切。(详细可看静坐入门,小止观、六妙门等书。)
坐禅到一定功夫,会出现种种清净、快乐、奇怪的境界,此时不可贪着及生邪念,否则会走入歧途,着魔发狂,不可不知。修禅必须有师父指导,以持戒为基础,因戒生定,由定发慧,这是学佛的规律。
禅定功深,能得初禅、二、三、四禅乃至灭尽定,种种大定。那时行者身心快乐,得未曾有,非世上一切快乐可比,能生色界无色界天,直至了生死,证涅槃。
六、般若
般若是梵语,译作智慧,它含义深广,有了知,分别、简择、决断等许多意义。是通达真理的最高智慧,它圆融无碍,而又灵明自如,非一般文字语言所能说得透彻,仅能在譬喻中领会其精神,如云:“般若如大火聚,触之皆烧,犹如锋利无比的宝剑,无所不斩,般若了知一切法而不染一切法,好比明镜远近皆能照见而不执着等等,在六度中它是眼睛,使修行者不走错路而落坑碰壁,上面诸度中没有般若就不彻底,不究竟,不能到彼岸,不叫波罗密多了。不论做什么事,都要有智慧,修习佛法,没有智慧,不但时倍功半,而且还会走到邪路上去。可见般若的重要性,它使人们从相对真理引导到绝对真理的唯一法门。
以上六度,是菩萨自行化他,利乐有情的大行大愿。这六度法,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行者应六度齐修,不可偏废。假使持戒而不布施,则不能摄化有情;布施而不持戒,则难以进修定慧;忍辱而不精进,则道业难成;精进而不忍辱;则魔障难消;禅定而无智慧,则固执不通;智慧而无禅定,则凡情易动。因此,我们要大发菩提心,学菩萨行愿,广修六度万行,直至圆成佛果。
总之,五戒十善,四摄六度,都是佛教信徒的基本修法,也都是从人间凡夫走向成佛的必由之道。赵朴初会长提倡人间佛教思想,就是希望大家奉行五戒十善以净化自己,广修四摄六度以利益人群。 (编者按语:此文为立身处世、修行佛道的指南。)
问:何谓佛教的五辛?
辛, 梵语parivyaya,西藏语spod(药味之义)。指五种有辛味之蔬菜。又作五荤。与酒、肉同为佛弟子所禁食之物。据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八载,此五种之 辛,熟食者发淫,生啖者增恚,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然诸饿鬼等则舐其唇吻,常与鬼住而福德日销;大力魔王现作佛身为其说法,毁犯禁戒,赞淫怒痴, 令人命终为魔眷属,永堕无间地狱,故求菩提者当断世间之五种辛菜。
关于五辛有诸多异说,然可约略归为如下两说:
(一) 指大蒜、革葱、慈葱、兰葱、兴渠等五种,此为梵网经卷下等所举。然诸家对五辛之解说,亦颇不同。据菩萨戒义疏卷下、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卷二、义寂之梵网经菩 萨戒本疏卷下本、智周之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卷四等载:大蒜,即是葫菱、家蒜。革葱(茖葱),即是薤、山葱、革山葱。慈葱,即是葱、胡葱、□葱、春葱。兰葱, 即是韭、小蒜、家葱、野生。兴渠,即是蒠蒺、芸薹、□咾子、阿魏药、殑渠卢、形具。
(二)指蒜、葱、兴渠、韭、薤等五种,为菩萨戒义疏卷下、宋高僧传卷二十九慧日传、智周之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卷四、法藏之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卷四等所举。
此外,翻译名义大集亦举出:蒜(梵las/una )、葱(梵lata^rka )、小根菜(梵pala^n!d!u )、韭(梵gr!n~jana )、兴渠(梵hin%gu )等五种。又大藏法数卷三十一举出:葱、薤、蒜、韭、胡荽等五种。
据 弘赞之梵网经菩萨戒略疏卷四载,大蒜又称葫,汉朝张骞出使大宛国时持回,为今人所常食者。另就兴渠之梵名而论,翻译名义大集举出两说:(1)形具(梵 hin%gu ),又作兴旧、兴宜、形虞、兴瞿。依辞典之解释,形具为从 asa foetida之根取出之物,可供作药用及调味用,其学名为ferula asa foetida。(2)殑渠卢(梵guggula, guggulu),译作蔓菁。
为 amyris agallochum树之渗出物,可供作香料、药用。据宋高僧传卷二十九慧日传载,我国不产此物,而产于于阗,根粗如细蔓菁之根而白,其臭如蒜。另据玄应 音义卷十九举出,兴渠出于阇乌荼娑佗那国。又据演培之梵网经菩萨戒本讲记载,其原产地在伊朗及北印度。
禁 食五辛之戒律虽为修行者所应严格持守,然若因重病而非食五辛不得痊愈者,佛陀亦特别开许。据诸经要集卷二十所引僧祇律、十诵律、五分律等之记载,因病食蒜 之比丘,应在七日中别居于一僻静之小房内,不得卧僧床褥,复不得至大众方便处、讲堂处、佛塔、僧堂等处,亦不得就佛礼拜,仅能在下风处遥礼,于七日满后, 需澡浴熏衣,方得入众。
此外,道家将韭、薤、蒜、芸薹、胡荽等五辛列为禁食,练形家则以小蒜、大蒜、薤、芸薹、胡荽等五辛为禁食。[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一、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四、入楞伽经卷八、菩萨戒经会疏集注卷六、法苑珠林卷九十二、释氏要览卷中、翻译名义集卷三什物篇、慧琳音义卷六十八]
【 五辛 】 《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
(杂 语)又曰五荤。五种有辛味之蔬菜也。梵网经下曰:『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种一切, 食中不得食。若故食,犯轻垢罪。』楞严经 八曰:『诸众生求三摩提,当断世间五种辛菜。此五种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天台戒 疏下曰:『旧云:五辛谓蒜、葱葱、兴渠、[薤-歹]、薤,此文止兰葱足以为五,兼名苑分别五辛。大蒜,是葫菱;茖是薤;慈葱是葱;兰葱是小蒜;兴渠是葱蒺 也。』兴渠为梵语辛胶之名。唐高僧传,谓僧徒多迷兴渠,或云芸台胡荽,或云阿魏,唯净土集中别行书出云五辛,此土唯有四,阙于兴渠。兴渠生于阗,根粗如细 蔓菁而白,其臭如蒜。台荽非五辛,所食无罪。今他书犹多以芸台胡荽为荤,不知其误。
【 五辛 】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指出家人、居士之受梵网戒者,或修三摩地者不可食用的五种辛菜。又称五荤。《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八云(大正19•141c)︰
『是诸众生求三摩地,当断世间五种辛菜。是五种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诸饿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与鬼住,福德日销长无利益。』
关于五辛,有二说︰一说是大蒜、革葱、慈葱、兰葱、兴渠五种;源出《梵网经》卷下及《杂阿含经》。一说是蒜、葱、兴渠、、薤五种;源出《菩萨戒义疏》卷下及《宋高僧传》卷二十九〈慧日传〉等。
对于此五辛,古来诸经疏之解说颇多,不胜枚举,如《菩萨戒义疏》卷下说大蒜是葫荾,茖葱是薤,慈葱是葱,兰葱是小蒜,兴渠是葱蒺。《宋高僧传》卷二十九〈慧日传〉则说兴渠,或称芸薹胡荽,或称阿魏,产于于阗。至于兴渠之梵名,《翻译名义大集》有更进一步的说明。
【 五辛 】 《 三藏法数 》
[出梵网经]
首 楞严经云。是五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诸饿鬼等。舐其唇物。常与鬼住。福德日销。大力魔王。现作佛身。来为说法。非毁禁 戒。赞淫怒痴。命终为魔眷属。永堕无间地狱。是故求菩提者。当断世间五种辛菜也。(梵语首楞严。华言健相分别。梵语菩提。华言道。)一大蒜大蒜者。至荤至 辛之物也。二茖茖葱者。薤也。其形似韭。类山葱也。三慈葱慈葱者。乃葱之正名也。四兰葱兰葱者。即小蒜也。杂阿含经云。非小蒜。木葱是也。木葱即韭也。五 兴渠兴渠者。叶如蔓菁。根如萝卜。生熟皆臭如蒜。出于阗国。华夏不产。故不翻也。
【 五辛 】 《 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 》
五种带有辛味的蔬菜、即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学佛人要戒食五辛,因五辛中含有极充份的刺激性,熟吃能使人淫火焚身,生啖又易使人增高嗔恚,学佛人一有了欲念和嗔恚,便会蒙蔽智能,增长愚痴,妄动无明,造诸恶业。
五辛是不能做佐料的。
印 光大师对五辛的开释: 「荤」正指葱、韭、薤、蒜之物,故从草。《梵网经》明五辛:大蒜、葱(即韭)、慈葱(即葱)、兰葱(即小蒜,薤既是此)。荤物此方只有四种,西域加兴渠, 故名五辛,亦名五荤。有外道一芫荽为荤者,又有以红萝葡为荤者,皆属妄作。此五辛,本是菜类,以其臭秽,故不许食,食之诵经念佛,皆无大利益。(三编下册 复康寄遥居士书二)
五荤,我国只有四,即葱、韭、薤、蒜,薤即小蒜,西域有兴渠,吾国无此一种。有以芫荽为五荤之一者,乃外道所立。(三编下册答善熏师问)
牛 乳取之与牛,随不伤生害命,然亦有损与牛,固宜不食,食亦不涉犯戒之咎。芥、辣椒、姜,是辛非荤,何得云俱各辛臭,有似葱韭乎?椒、姜、芥、素食人均宜 服,辣椒固宜少食,以食多则于人无益故也。(三编下册复卓智立居士书七)韭黄也称「韭芽」、「黄韭芽」、「黄韭」,俗称「韭菜白」,为韭菜经软化栽培变黄 的产品。韭菜隔绝光线,完全在黑暗中生长,因无阳光供给,不能产生光合作用,合成叶绿素,就会变成黄色,称之为「韭黄」。因不见阳光而呈黄白色,其营养价 值要逊于韭菜。
薤 (音卸,xi?),又名?头或作剃头(?,剃,音叫,ji?o),小蒜、薤白头、野蒜、野韭、茭头、茭子等,英文名 AlliumchinenseG.Don.。内蒙、山西人称「薤」为「害害」。百合科葱属多年生草本,一种蔬菜类植物。原产中国,汉书《龚逐传》就有记 载。现在,南方诸省都有种植,北方人极少食薤。叶浓绿色,细长管状,三角形截面。叶鞘抱合成假茎,基部形成粗的鳞茎。鳞茎球形,似洋葱,白色,是主要的食 用部分。秋季抽花茎,伞形花序,花小。药用有理气宽胸、通阳、祛痰功能。江西新建被中国农业部命名「中国?头之乡」。
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挽歌《薤露》,产生于汉代,至少唱到唐朝。只有四句「薤上露,何易?,露?明朝还落复,人死一去何时归?」
薤又名薤头、荞头、火葱、三白、菜芝、莜子、鸿荟、野韭等。
(一)起源与分布薤起源于中国,中国自古栽培。据记载我国殷汤时即有种植和食用习惯,至今3000~4000年。中国江西、福建、浙江、湖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等省地都有种植。
(二) 薤有一定的药用保健价值。食薤有增进食欲,帮助消化,解除油腻,健脾开胃,温中通阴,舒筋益气,通神安魂,散瘀止痛等医疗效果。薤味辛,性温,入心、肝、 肺经。在中药方面,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胃神经官能症、肠胃炎、干呕。慢性支气管炎、喘息咳嗽、胸痛引背、久痢冷泻等症。由于薤的产量少,食用价值高, 在国内一直列入高档蔬菜之列,素有"菜中灵芝"之美称。
兴渠(阿魏),应该就是现在新疆产的阿魏,古时候的于阗就在新疆(即和田县),以前用这种植物的树脂做香料和药用。那么中原地区的确是不多见了。阿魏【处方用名】阿魏,真阿魏,净阿魏,炒阿魏,主阿魏。
【来源】为伞形阿魏属植物新疆阿魏的茎中分泌的油胶树脂及其具似葱蒜样特异臭的同属植物的油胶树脂。春末夏初盛花期至初果期,分次由茎上部往下斜割,收集渗出的乳状树脂,阴干。
【性状】 本品为不规则的块状和脂膏状。颜色深浅不一,表面蜡黄色至棕黄色。
块状者体轻、质地似蜡,断面稍有孔隙;新鲜切面颜色较浅,放置后色渐深。脂膏状者
黏稠,灰白色。具强烈而持久的蒜样特异臭气,味辛辣,嚼之有灼烧感。【性味与归经】 苦、辛,温。归脾、胃经。
【功能与主治】 消积,散痞,杀虫。用于肉食积滞,瘀血症瘕,腹中痞块,虫积,腹痛。 【五辛】
〔出梵网经〕
首楞严经云:是五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诸饿鬼等,舐其唇吻,常与鬼住,福德日销。大力魔王,现作佛身,来为说法;非毁 禁戒,赞淫怒痴。命终为魔眷属,永堕无间地狱。是故求菩提者,当断世间五种辛菜也。(梵语首楞严,华言健相分别。梵语菩提,华言道。)
〔一、大蒜〕,大蒜者,至荤至辛之物也。
〔二、茖葱〕,茖葱者,薤也。其形似韭类,山葱也。
〔三、慈葱〕,慈葱者,乃葱之正名也。
〔四、兰葱〕,兰葱者,即小蒜也。杂阿含经云:非小蒜,木葱。是也。木葱即韭也。
〔五、兴渠〕,兴渠者,叶如蔓菁,根如萝卜,生熟皆臭如蒜。出于阗国,华夏不产,故不翻也。
(《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问:不食五辛~葱、大蒜、小蒜(荞头)、韭菜、洋葱
《大佛顶首楞严经》经中有记载「五荤菜」,五荤是大蒜、小蒜、葱、韭菜、兴蕖 (洋葱)。从前中国没有兴蕖,所以就用梵文翻译。现在晓得兴蕖就是洋葱,性质是相同的。佛讲这些是对初学人,修学功夫尚未成就的人,是有妨碍的。真正有功夫,就是《华严经》上讲的「事事无碍」。如果这个不行,那个不行,就有障碍。但是初学的人,真的是处处都有障碍。
释家禁食大蒜、小蒜(兰葱)、茖葱、慈葱(冬葱)、兴渠五种刺激性食,所谓素食,不仅仅是不吃肉而已,而且连葱、洋葱、韭菜、大蒜和蒜头等蔬菜也不吃。为什么呢?《首楞严经》里有这么一段经文:「一切众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是诸众生,求三摩地,当断世间,五种辛菜,是五种辛,熟食发淫,生噉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诸饿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与鬼住。福德日消,长无利益。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萨、天仙、十方善神,不来守护。」
从《首楞严经》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饮食对身心的重要性,因此对于食物,绝对不能不谨慎选择。而经文所提到的五种辛菜──葱、蒜、韭、薤、兴渠,虽然其本身并不具有毒素,也不是荤菜,但是辛菜里面所含的成份,对于学佛修道的人来说,犹如毒药一般会危害我们的身心。因为如果生吃这类辛菜,会使人动肝火,容易增长瞋恚的心念;如果煮熟吃,则会壮旺相火,助长淫欲的念头。无形之中便助长我们犯下种种杀生、偷盗、淫欲、妄语等……恶行,斲丧我们的法身慧命。
世间有人辩才无碍,能讲说一切经典,但如不断除五辛,即使有诸天菩萨、护法龙天想发心护持,然而一闻到口中的臭味,便避之惟恐不及,当然也就不肯来守护了。而且由于本身的臭秽气味,刚好与鬼道的众生臭味相投;因为饿鬼本就喜欢臭秽的味道,所以一闻到口中的气味,便会感召他们来舔舐嘴唇。因此,常常和鬼道众生在一起,善法、善缘逐渐地远离,福德也就日渐消减了。总而言之,食用五辛不但没有任何利益,反而还有种种的坏处;真正学佛修行的人,必须戒除五辛,才能趣得清净。
这五种食材虽然不是动物肉食,但是味道容易刺激人的感官,影响情绪,甚至引起贪着。尤其对于修行人,是修行上的一个障碍,所以叫它们为小荤。
一、医学角度:
从化学结构来看,五辛之臭是因含有二硫化物等黄色臭油质,有 特殊的渗透臭,散发极臭的辛辣气味。其中除兴渠外,葱蒜薤韭为同一百合科植物,学名皆有Allium,即为丙烯基,具催淫增欲作用,又称为蒜臭基(Allyl),极臭,所以五辛同臭增欲。
吃素者因为没有吃肉,所以胃璧不若吃荤者有那么多的脂肪,葱蒜属较刺激的食品,所以吃素者若吃了葱蒜..等刺激食品容易使胃璧受到损害。
根据达摩宝传记载:修行人食五荤会伤五脏──葱伤肾,蒜伤心,韭伤肝,烟伤肺,薤伤脾,修行人要修得五气朝元必须戒此五荤。
二、经典记载:
释迦如来在经文中, 当初曾有禁止弟子人员食用葱韭蒜, 衪禁止的理由是:
1.葱韭蒜, 其药性『生食瞋恚,熟食发淫』易助长心性无明、 妄想、 令其教化失功。
2.葱韭蒜既食己, 药性与心性, 混合共会, 共长无明, 助发贪瞋痴, 亦生臭味四溢。 禅定时~~善神亦不欲近, 妄邪来近身, 所以如来说~~食此食, 正定不易成就。
问:吃素的定义!?
素?
在佛教界向来是有许多的争议,也是讨论不休的话题。
当然,出家众依据戒律,是必须吃素的,在家众若是受了菩萨戒,也必然吃素,也有许多佛教徒,因为林林总总的原因而吃素。这些原因,不外乎,许愿、还愿……。还有许多不同『吃』的方式!三净肉、肉边素、奶蛋素、早斋、全素……还有看日子吃素的。
这些总的来看,几乎都是有所求!
既然有所求,那么!吃素的意义何在?
有人说:吃素是不见杀,培养慈悲心肠。
有人说:吃素不再造业,来世就可以不必背负杀生的因果。
有人说:吃素在修行的过程中,就可以不受业灵的干扰。
更有人说:吃素是功德无量,修德造福。
所以!常常听见、看见许多佛教人士,劝人一定要吃素,遇上有困难的人,更是送上一句『一定要吃素啊!吃素啊!是无量功德,能消除业障,菩萨一定保佑你平安顺利的………!』。表面上看来,好像是如此,而且!也能引经据典,说:『这是佛祖说的。』
那么!吃素,真如上述所说的吗?
在我心中,是一个非常大的问号?
日前在佛版上,有位网友,提出了类似的问题:
『关于吃"方便素"的定义??』
所以类似像蛋糕啦~蛋塔啦~面包这些蛋制品就都可以啰?
因为我是有关跟神明约定~所以必须要查清楚....
嘿嘿嘿~~~~~~!
这样的原因吃素,还非常的多。让我看了非常的感慨,于是!
想做一些回答。但是!想想还是算了。每个人,来到这世间,都有其因缘果业,所受的法缘,也不一而论。如果强将个人的看法,加诸于他人版上,势必又有一番争论。与其结下恶缘,
不如!将自己的看法,放在自己的格子里,让有缘人来评断吧。
因为我是有关跟神明约定~~
其实,吃素是个人的『法身』『因缘』的问题,关神明菩萨什么事啊!神明菩萨,不会因为你吃了多少的素,而与你计较。高阶的『神明菩萨』只在乎,祂出给你在人间的作业写的好不好,能不能带着好成绩,回归祂与你的法缘中。至于较低阶的『神明菩萨』,会在乎你怎么供养祂,而能让祂有能力,圆了你的祈求。
好了!我们就回归到『吃素』这个议题上吧!
大家在饭桌上,都会吃上一碗香喷喷的白米饭,清脆可口的青菜,以及其它非肉类的食品,无庸置疑,这是一顿丰盛的素食大餐。
也许!有人会觉得这没什么,只不过发了一点慈悲心!
也许!有人会如释重负,完成了对神明的许诺。
也许!有人会觉的又加了功德一件。
当然!也有人会自认,又爱了地球一次。
但是~~~~
有人可曾想过,这白米饭是怎么种出来的?
这青菜萝卜、豆腐面皮是怎么出现的?
如果!『吃素』是为了表现慈悲心,或是培养慈悲心。那我们就到农田里,看看这些辛苦的农夫们,怎么为了你的『慈悲』,所造的业吧!
首先!翻田整地,要杀掉田里多少的生物!
放水养地,又要淹死多少怕水的小动物!
播种插秧后,农夫们又忙着喷洒环境用药,为的就是要,杀死那可怕的福寿螺,如果没有处理好,这些福寿螺会将幼嫩的秧苗吃光。
杀死福寿螺后,后面跟着倒霉的,是青蛙泥鳅,乃至于天上的飞鸟。
这还只是,幼苗阶段。在秧苗成长到稻子结穗前,又要使用数次农药以保护稻子不被,病虫害所伤。稻子结穗后,又要忙着驱赶,为了要活下去的麻雀。为了保护收成,农夫们绞尽脑汁使用各种方法,甚至不惜杀死麻雀。写到这里,心中感慨万千,这些辛苦的农夫们,竟然!为这些所谓『吃素』以培养慈悲心的功德人士,背上这么许多杀生恶业!
在这里开个小玩笑!能不能请吃素的朋友们,在你们培养慈悲心后,到稻田旁,多念一些往生咒,回向给这些,为你们生灭不已的小生命。
问:八关斋戒的意义与功德?
八关斋戒的意义与功德
(一)
八关斋戒,「八」是数目;「关」者,禁也;「斋」者,斋法也。八关斋戒,以八支戒法关闭八种恶业,通达解脱成佛之道,又称八关戒斋、八支斋戒、八分斋戒、八关斋、八戒斋、八戒、八禁、八所应离,是佛陀制定在家二众于六斋日受持一日一夜的出家戒律。六斋日即农历每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以及月底二日。
由于学佛目的在于出离生死,故在家二众于此六斋日中的任何一日,至僧团中与出家人一起过出家生活,受持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饮酒、不着香花鬘不香油涂身及不歌舞倡伎不往观听、不坐卧高广大床、不非时食等八戒,以长养出世善根。八戒中,前七条为「戒」,后一条正午之后不再进食为「斋」,合称「八关斋戒」。用这八种管道,关闭八种罪过,得到清净的戒体,此即八关斋戒的意义。
受八关斋戒期间为一日一夜,今天受,到明天为止,就是一日一夜,就算戒期圆满,过此以后,若要再受,须再举行仪式。八关斋戒的用意,乃是佛陀为在家弟子所制定,使在家二众趣向出离,而种解脱之善根,暂时出家之学处,受者须一日一夜离开家庭,赴僧团居住,以学习出家人的生活。
八关斋戒又名「近住律仪」。受了八关斋戒,与「律仪」非常地接近,所以称之为「近住」。「近住」有三种意义:受五戒称之为近事,如优婆塞为近事男,优婆夷为近事女。「近事」,「事」就是事奉三宝。受八关斋戒称为「近住」,就是与三宝愈来愈接近。意义有三:第一,近阿罗汉住,阿罗汉是解脱生死的圣者,受此八戒,即是随顺修学阿罗汉法,此人不久即将证得阿罗汉果,所以称为「近阿罗汉住」。第二,近尽寿戒住,与清净戒、解脱戒近住。解脱戒即沙弥戒、沙弥尼戒、比丘戒、比丘尼戒,皆是出家所秉之戒,尽形寿受持。今受行八戒虽是一日一夜戒,然此是在家二众暂时出家之法,可谓出家受戒之圣因,近住于尽形寿的清净三业,故云「近尽寿戒住」。第三,近时而住,时,指时间,近时,就是靠在这个时间而住;八戒是为日夜戒,就是一日一夜,近住一天一晚,以助戒行之日,故云「近时而住」。所以,八关斋戒有这三种意义。
八关斋戒亦名「长养律戒」、「长养律仪」。所谓「长养」,就是我们的戒行、资粮慢慢成长、慢慢养成。人的根机有上根、中根、下根,中、下根的戒根薄少,受了八关斋戒令其增长善根,或令在家学佛者熏习、长养出家之善根,故又名「长养律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佛法当中任何一件事情都有法的根据,有其法源,并非随意制定的。为什么八关斋戒要在六斋日受持,而不是选择其它的时间?《大智度论‧卷十三》记载了六斋日受持八戒的由来,因为这六天当中「恶鬼逐人,欲夺人命,疾病、凶衰,令人不吉。是故劫初圣人教人持斋,修善、作福,以避凶衰,是时斋法不受八戒,直以一日不食为斋。」那个时候没有八戒,只是一日过午不食就是善法。以后佛出世时,说得更为详细,「后佛出世,教语之言:汝当一日一夜,如诸佛持八戒,过中不食,是功德将人至涅槃。」诸佛未成佛之前,也是持守八关斋戒,所以八关斋戒的功德,可以到最高的境界──涅槃。
什么是涅槃?涅槃不是死亡,「涅者不生,盘者不灭,不生不灭谓之涅槃」,「涅者不生」,不生指烦恼不生,心当中的烦恼漏尽了。「盘者不灭」,因为不生,所以就没有灭亡的现象。因此,要如何了生死?人生下来,这种生死的果报已经现前,这个生死是没办法了的。真正要了生死,就是在我们这一念心当中。这念心念念迁流,有生有灭。从早上一直到晚上,念头不断地生生灭灭,白天有生灭,晚上睡着了也有生灭。有生有灭,就有生死;没有生灭,就没有生死。我们一天有八亿四千万个念头在心当中生生灭灭,在心当中流转不息,所以就有烦恼、忧愁、悲哀,就会造业。由于心当中有很多念头,到了晚上还会作梦,作梦就是因为念头还在生、还在灭。
受了八关斋戒,一直达到圣者──佛的境界,心当中完全得到解脱、完全得到清凉,就称为涅槃境界。「十方诸佛入大涅槃」,想要入涅槃,必须从现在开始慢慢观照,才能证到涅槃,不是死了以后才有涅槃。所以,从持守八关斋戒开始,慢慢用功,在日常生活中检讨反省、诵经、打坐,以种种方便降伏我们心当中的烦恼,增长善根,到最后,心完全清净、解脱,就像一潭止水一样,没有一点波浪;就像一片明镜,不落一点灰尘,就称之为大涅槃,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照一如。寂,就是寂灭不动,这念心完全不动了。这个觉性清清净净,就像一片镜子一样,相来则现,相去则无。
一般人不了解,听到「涅槃」两个字,就心生恐惧,以为涅槃就是等于死了。事实上,涅槃是指修行的境界,这念心达到完全清凉、得到解脱,一切烦恼统统漏尽。透过修行,我们现在就能够得到这一个境界;现在不修,死了以后也没有。所以,修就是开始,八关斋戒就是一个入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优婆夷堕舍迦经》记载:「佛告堕舍迦,佛正斋法有八戒,使人得度世道,不复堕三恶处,所生常有福佑,亦从八戒本因缘致成佛。」经中所指「正斋法」,就是八关斋戒,就是每个月六斋日中,持此八戒。「若人受持满一日一夜,其福胜于以十六大国珍宝施与比丘僧。」供养三宝的功德不可思议,但是,受持八关斋戒的功德超越一切供养,因为是法供养。「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法供养是最殊胜的。
释迦牟尼佛过去生曾为一条毒龙,非常凶猛,力大不可思议。毒龙身上的光有毒,身力衰弱的人看到这个光,就中毒而死。身体强壮的人虽然看到光不会死,但是龙一张口,嘴巴里所吐出的毒气,也会致人于死。一日,毒龙心想:「无论人畜,看到、碰到我都会死亡,我实在是个大害!我想离开畜生道,不再做毒龙了。」
离开畜生道的方法,就是一日一夜受八关斋戒。毒龙受一日戒,就到树林间慢慢思惟戒法的道理:「我从今以后绝对不杀生,不吃众生肉,即使饥渴而死、被人打死、痛苦而死,我都能安心忍受,希望以此功德离开恶道、离开毒龙之身。一切法、一切罪,从心念所生,心起善念就是功德、就是福报;起恶念就是堕落。」毒龙专注思惟,心慢慢定下来了,时间久了,因过于疲倦而睡着。
毒龙睡觉时,就像一条大蛇一样,身上有七彩纹路、七宝杂色。这时,有一个猎人在山上打猎,看到这条蛇的皮呈现七宝杂色,又有光明,甚为稀有。猎人很高兴,想要把牠献给国王,以取得功名利禄。于是,就用木杖按住牠的头,用刀把皮剥下来。
毒龙心里想:「我力大无穷,只要摆动龙尾,国土都会动摇、粉碎,何况只是一个人,岂能困得住我?但是我不愿意这么做,因为我已经受持不杀生戒,如果我稍微一动,这个猎人一定会死亡。我一定要信从佛的教诲,忍耐这种痛苦,把色身布施给大众。」毒龙为了持戒,闭起双眼、屏住气息,一心受剥,不生后悔。
猎人把毒龙的皮剥掉后欢喜离开,这时毒龙还没有死,痛不可言。阳光炽盛,使毒龙全身就像在锅里烫一样,毒龙便想到水里解除痛苦。然而,地上有很多虫子,都爬到毒龙身上吃牠的血肉。毒龙知道假使自己一转身、一滚动,这些虫子都会死亡,所以不敢乱动。
毒龙心想:「我现在把身上的血肉布施给这些虫子,我发愿未来成佛时,要用法度脱他们,使他们也能得到佛法的利益。」发了誓愿之后,毒龙身干命绝,命终后生忉利天上。持戒不是专为得到解脱,而是要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大愿。
《大智度论》中记载,猎人就是后来的提婆达多六师外道,因此,佛成道之后,度化提婆达多等六师外道。吃毒龙肉的这些虫子,即是释迦牟尼佛成道后转*轮时得道的八万诸天。所以,佛法强调「未成佛道,先结人缘」,要结人缘、结佛缘、结法缘、结欢喜缘,不能结恶缘。从毒龙得到解脱升到天上,最后天福享尽出家修行圆成佛道,度脱无量无边的众生,一开始的胜因就是受持八关斋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受持八关斋戒还有五种清净功德:第一,行十善道;第二,断前后诸苦;第三,不为恶心所恼;第四,受佛正念。我们的心当中要有正念,正念才能得到解脱。什么是正念?定慧等持即是正念,不是恶念、邪念、杂念。所以,我们修行心念要正、要明。佛经里经常提到「发菩提心」,菩提心就是正念,心要正、要善、要明,这样就能得到解脱。第五,回向涅槃。一切功德、一切戒法、一切慈善,无论是事或理,大大小小的善法都要回向涅槃。涅槃是出家修行的最高圣果。「能如是斋则四大宝藏不及其一分,天王福报亦所不及」,不但是世间上的金银财宝所不能及,就是天王的福报也比不上。因为福报享完就没有了,但是持戒的清净功德能达到涅槃,涅槃是无穷尽的寿命、无穷尽的光明、无穷尽的智慧。
《受十善戒经》也说八关斋戒有无量功德:第一,不堕地狱;第二,不堕饿鬼;第三,不堕畜生;第四,不堕阿修罗;第五,常生人中,正见出家,得涅槃道;第六,若生天上,恒生梵天;第七,值佛出世,请转*轮,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受八关斋戒有这么多好处,有这么殊胜的功德,大众应该清净自心,一日一夜全力奉持,念念都在这八条戒上,身口意三业都要清净。
《大方便佛报恩经》云:「凡得波罗提木叉戒者,以五道而言,唯人道得戒,余四道不得。」波罗提木叉,就是戒。戒,有八关斋戒,有比丘戒、比丘尼戒、沙弥戒、沙弥尼戒。五道众生当中,唯人道能得戒,地狱道、畜生道、饿鬼道、修罗道,以及其它没有佛法的地方,都不能得戒。「以四天下而言,唯三天下:阎浮提、拘耶尼、弗婆提,及三天下中间海洲上人,一切得戒。……唯有单越无有佛法,亦不得戒,以福报障故,并愚痴故,不受圣法。」我们这个世界有四天下,有南赡部洲、东胜身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单越就是北俱卢洲,北俱卢洲的人都在享乐,无有佛法,亦不得戒。不仅是北俱卢洲,现在社会上很多有钱有势的人,要他来听经闻法,他说没有时间,要他来持戒更是不可能,他有这么多的钱财,就要享受人天的富贵,享受五欲之乐,心当中为财色所惑,所以「不受圣法」,清净的法水无法进他的心。
「天道以着乐故深重,不能得戒。」假使叫天上的人来听法受戒,也不可能,因为天人都在享乐当中,所以不能得戒。目连尊者是佛的大弟子,他的弟子当中有一人生病了,世间上所有的名医都医不好,目连心想,过去有一位医生名叫耆婆,专门医治出家僧众的病痛,但耆婆已经死了。目连用天眼观察,耆婆因为修了很多福报,死了以后投生天上。目连就到天上,想去问耆婆,没想到耆婆只对他招招手就驾车而去。目连以神通令耆婆的车停下,责备他的态度。耆婆说:「我对你挥手已经算不错了,其它天人连看你一眼的时间都没有呢!」虽然是生到天上,但由于享受天福的关系,心迷惑掉了,所以我们要了解,富贵容易让我们迷失本心;但是,也有富贵的人来修行学佛,这都是由于前世的大善根,今生才不会迷惑。
其次,「饿鬼以饥渴苦,身心烧恼」,饿鬼时时刻刻都在饥渴当中,身心就像火在烧一样,也不可能来持清净戒、来听闻佛法。第三,「地狱无量苦恼,种种楚毒,心意痛着,无缘得戒;畜生中以业障故,无所晓知,无受戒法」,有些畜生很聪明,虽然聪明,牠还是畜生,你教一样,牠学一样,并不知道当中的意义,所以古人说「鹦鹉能言」,鹦鹉、八哥虽然能够学人讲话,但牠还是畜生,你讲一句牠学一句,牠并不知道当中的意义。所以,畜生道也不能受戒。「龙受斋法,以善心故,而受八戒,一日一夜得善心功德。不得戒也,以业障故。」大力毒龙过去有一些善根,虽然堕入畜生道,牠的善根不灭,这在畜生道非常稀有。但因业障,虽受持八关斋戒却不得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有经说:『若作阎浮提王,于阎浮地中一切人民金银财宝,于中自在。虽有如是功德,分作十六分,阎浮提王功德,于十六分中不及一分。』所谓最后清净八斋也。」假使有一个阎浮提王,阎浮提中所有人民与财宝皆为他拥有,福报很大。把八关斋戒功德分作十六等份,阎浮提王的功德,于十六份当中不及一份。
很多经典上都记载八关斋戒的功德无量无边。「除五逆罪,余一切恶,悉皆消灭」,受持八关斋戒,除五逆罪,其它诸罪,悉皆消灭。「受持八关斋戒,更修定慧,得证四果阿罗汉」,受了八关斋戒,继续再修戒定慧三无漏学,得四果阿罗汉。「受持八关斋戒,念佛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得中品中生乃至上品上生。受持八关斋戒,为修定慧故,又能忏罪、消灾、增福、增慧故。」每一个月到了六斋日,若于一日一夜受持八关斋戒,所得到的福德更胜于其它日子。
受持八关斋戒的人还能种出世因。即使不能成阿罗汉道,不能成无上道,受了八关斋戒,永为道种。虽然事情很忙、家务事很多,没有办法修行,但是有八关斋戒作为根本,就能永为道种,直到证得菩提为止。忉利天主释提桓因说:「六日神足月,受持清净戒,是人寿终后,功德必如我。」一般人称释提桓因为玉皇大帝。「六日神足月,受持清净戒」,在六斋日当中受持清净戒,死后生到天上必能当天王。「佛告诸比丘:释提桓因不应说如是偈。所以者何?释提桓因三衰、三毒未除,云何妄言持一日戒,功德福报必得如我?」佛告诉弟子,天人三毒未除,五衰现前就死亡了。释提桓因这句话说错了,不是如此的,应当怎么讲呢?「……若受持此戒,必应如佛,是则实说。」天王的福德没有八关斋戒这么殊胜,受持八关斋戒的功德必应如佛,未来当证菩提、涅槃,成就佛的智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
受持八关斋戒要发大心,像大力毒龙一样,牠要普度众生,布施身上的肉来成就这个戒法,这就是大心。同样一件事情,一个是小心,一个是大心。有的人终身持戒,如五戒即是终身戒;有的人没有受持五戒,但是他在这一天当中持一日一夜的八关斋戒,功德比持终身戒还大。例如,过去有世袭制度,不论你的智慧高低,假使你的父亲是大将军,你以后就可以当大将军;你的父亲当元帅,你以后就可以当元帅。所以,有人凭着他父亲的关系,承袭为大将,终身都是大将军。有一次打了一场胜仗,他的部下立了大功,当了英雄,把整个灾祸都平定了,救了整个国家,功劳盖世。小兵立大功,就胜过当大将军的人。终身持戒比喻为大将军,很荣誉、很有福德、很有功名,但是「小兵立大功」,虽然是一个小兵,从来没有功德,从来没有光环,忽然在战场上立了大功,平定了祸乱,国家安定了,就功盖天下。所以,受持八关斋戒一日一夜,就等于小兵立了大功,超过终身持戒的人。因为虽然是终身持戒,但他没有发大愿,而八关斋戒是一日一夜,如果发了清净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发了大心,就超过持五戒、持终身戒的功德,等于小兵立了大功,成了国家的功臣。
今天大众受持八关斋戒,希望每一个人都能了解八关斋戒的意义、缘起、道理、功德,以及受持八关斋戒的殊胜。同样是持戒,由于每个人持戒的目的不一样,所以成果就不一样。就如同出家一样,虽然是出家,因为出家的因缘、发心不一样,成就也不一样。有的人出家是因为感情受创,产生了烦恼,想把世间上的烦恼放下,而来出家,希望得到清凉、得到解脱,这是一种发心;第二个,在事业上失败了,受了种种折磨,觉得人生是苦,看到佛法说人生是苦海,要出家修行,要成就圣果,于是出家修行;第三种,家庭、婚姻起了烦恼,儿女不孝,夫妻不合,事业也不顺利,受不了这种折磨,看破了人生,而出家修行,这也是一种……。
每一种因缘都不一样,但是,要正信出家就不容易了。什么是正信出家?知道人有三世因果,有世间法、出世间法,有善、有恶,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的亲眷,在生死轮回中头出头没,因此,出家的目的是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普度众生,圆成佛智,像地藏王菩萨一样发大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这就是正信出家。正信出家就能圆成佛智,所以,因不一样,果就不一样。
受戒也是一样,每一个人受八关斋戒的发心都不一样,不论是以什么发心受持八关斋戒,都买到了出世的船票,这是脱离生死的船票。所以,这一天一夜虽然时间很短,它的功德是不可衡量、不可思议的,是最殊胜、最圆满的。祝福大众,要有信心、恒心、耐心、清净心,持清净戒!
问:娑婆三圣指的是什么?
在大乘战小乘一文里面,海涛法师的说法其实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却又不值得一一去辩驳。
我自己的理念以前都曾为文铺陈过。
兹再度『引用』20100925发表的『娑婆三圣』来做响应:
不知道是什么人于什么时代将娑婆三圣标立出来的?
大概是依据经典标立的。
娑婆三圣就是:
释迦牟尼佛──依据“杂阿含经”。
观世音菩萨──依据“妙法莲华经普门品”。
地藏菩萨──依据“地藏菩萨本愿经”。
这一标立其实用意良深,只是不被佛教宗教师与信徒重视,一般人都只是信口说说,事实上是无知的。
“娑婆三圣”顾名思义是针对娑婆世界,尤其人界施以作用的。
先说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佛是针对那些一心想要出离轮回之苦的人──尤其是出家人──讲述宏扬教导离苦的诸法门。出家人或在家人依据佛陀的教法实修实证,以证得果位,所谓“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再说观世音菩萨。
依据“妙法莲华经普门品”开宗明义所说: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实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还说:“观音菩萨妙难酬,清净庄严累劫修;三十二应徧尘剎,百千万劫化阎浮。瓶中甘露常时洒,手内杨柳不计秋;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
这样大慈大悲,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度之,又千处祈求千处应,通篇普门品,都是写的为了度在家人。
与出家人无干,也不用藉助于出家人。
再说地藏菩萨。
发了一个“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大愿,入于地狱,利益罪苦众生,使令解脱。
整部“地藏菩萨本愿经”讲的都是为度先祖而设,要超度祖先亡灵,也与出家人无干,也不用藉助于出家人,家属只要依据本经践行即可,。
当今台湾的佛教界,上上下下不清不楚,人人各行其“非”,并且积非成是,反正有人信就好。
君不见,当今的出家人,有几人真的求解脱?
又有几人真的放下出家、看破红尘?有几个出家人真正依照释迦牟尼佛的法教而行?
还不是装装样子,整天把一些连自己都不懂也做不到的“佛法”挂在嘴上而已。反而整天搞一些在家人的把戏,做做超度、消灾等收钱的法会。
反观在家人,也不清不楚的以解脱为己任,整天要不是满嘴的六识、八识、佛性、自性,就是放下、看破。
要不就念念佛,企求往生极乐世界。
只是贪图自身心识的爽快,却不知自己此生的功课。
信到后来,开口闭口佛言佛语,只讲“佛性”,而不知人性,也不知今生生命的珍贵;或者只知道花大把的金钱到处供养、布施、消灾、超度,只求今生与来世的『功德』,却遑论照顾到家人了(因为学佛后变穷了!)。
试想,如果信佛学佛像当今台湾佛教界一般,需要大笔的金钱花费,那么,佛陀时代及以后的世代,又能有几个“信徒”?
问:华严三圣指的是什么?
据《华严经》云,北方世界中有「莲华藏世界」,简称「华藏世界」,是佛报身之净土。华藏世界之三位圣者,为毗卢遮那佛、文殊菩萨及普贤菩萨,又称「华严三圣」。
毗卢遮那的意译是「 光明遍照、遍一切处、大日遍照」;有关毗卢遮那佛,诸经与各宗之解释各异。十佛名之中,有「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圆满报身卢舍那佛,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之称,天台宗是依次第将毗卢遮那佛、卢舍那佛、释迦佛等三尊配为法身佛、报身佛、应身佛,合称「三身佛」;华严宗则谓此三尊乃同一佛身;在密教中,毗卢遮那佛则与大日如来同体,或为大日如来之别名。
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同为华藏世界的上首菩萨,助成毗卢遮那佛化导摄益。文殊持剑斩三毒,断习气表智,乘实智驾性,性狮圜本,精进不懈。普贤驾六牙白象,三藏性象,如生六度万行,过一切乘,行不二行。
毗卢遮那佛理智完备,居中位;文殊菩萨主智门,驾狮子侍毗卢遮那佛之左侧;普贤菩萨主理门,乘白象侍毗卢遮那佛之右侧。
代表「德」与「行」之普贤菩萨其形象多为头戴五佛冠,骑六牙白象;白象是菩萨愿行广大、功德圆满的象征。《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提到普贤菩萨十种广大行愿,因此一般又称「大行普贤菩萨」。
文殊菩萨的形象有很多变化,以顶结五髻代表大日如来的五智,右手握「智能剑」,左手持的莲花上放置「般若经」,乘坐着虎虎生风的狮子,要来唤醒贪瞋痴慢的芸芸众生的文殊像最为常见。智能之利剑表示能断诸般烦恼,象征他的智能与犀利。文殊菩萨所持青莲花表示清洁不染,青莲花上还往往放置有一本般若经,作为智慧与慈悲的象征。传说文殊所居清凉山有五百毒龙,乘骑狮子能够降伏恶龙;同时狮子也象征着智慧的威猛。
问:东方三圣指的是什么?
东方琉璃世界药师琉璃光如来、日光遍照菩萨、月光遍照菩萨
东方净土的琉璃教主 -药师琉璃光如来
在《药师经》中的药师佛又被称作「七佛药师」、「药师琉璃光如来」,更被称为「东方净土琉璃世界之教主」,又有日光、月光二菩萨胁侍左右,中尊药师如来,左胁侍日光遍照菩萨,右胁侍月光遍照菩萨,并称为药师三尊,又称东方三圣,与西方三圣的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相互辉映。
药师佛在因地修持行菩萨道时,曾发十二大愿:
一、自身光明照无边界;
二、身如琉璃内外清澈;
三、令诸有情悉皆圆满;
四、令一切众生行者安住大乘法宗;
五、令诸有情修行梵行如法清净;
六、诸根不具者皆得端严;
七、令诸有情身心安乐乃至菩提;
八、由女身转男身;
九、令诸有情消除外道邪见修习诸菩萨行;
十、令诸有情解脱一切忧苦;
十一、令诸有情随意饱满令住安乐;
十二、令诸有情得种种上妙衣服无诸苦恼。
此十二微妙上愿使众生得现世安乐。要让众生今世生活于安乐无病苦之中,使具足诸根,导入解脱,故依此愿而成佛,住净琉璃世界,其国土庄严如极乐国。释迦牟尼佛因此开示药师佛法门,利益后世众生。
药师法门间通显密,注重身心修持以及现世成就,认为所有的身体上的疾病不顺遂,皆由过去造作之恶因所显发的恶果,药师如来虽是东方之佛,但广行菩萨道时,曾发利益众生的十二微妙上愿,愿所有闻名受持药师如来名号的有情众生,众病皆除,身心安乐,受用无穷,然后解脱忧苦,证得无上菩提,并依此愿修行而成佛,住净琉璃世界,东方琉璃世界是一个清净的圣地,地上为净琉璃所敷,城阙宫殿也都由七宝所建筑而成,其国土中没有痛苦烦恼,庄严殊胜之处,宛如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净土。
日光菩萨‧月光菩萨
日光菩萨与月光菩萨,梵语surya-prabha与candra-prabha,即日光遍照、月光遍照之意。
『日光遍照』在佛法上表智慧,放射无量光明,普透一切宇宙生命,使自昏昧迷蒙中醒觉;『月光遍照』在佛法上表静定,映现明澈清辉,容摄大千芸芸众生,使免于受贪、瞋、痴、三毒逼恼。二者共同辅弼东方净土药师如来弘扬正法,一左一右,普渡有情,位补佛处,尊贵有如释迦佛侧的文殊、普贤。
相传药师如来与日光、月光菩萨本为父子,久远劫前曾于电光如来法运中勤修梵行,受电光如来咐嘱分别改名为医王与日照、月照,发无上菩提大愿,誓救六道一切有情出轮回苦。
二尊菩萨在密宗的形像有多种,其中有以日光菩萨为通身赤红色,坐赤莲上,左手持赤莲,右手半举朝内结印,莲上安日轮;月光菩萨为童子形,坐赤莲上,黄色装,右手执上安半月之细叶青莲,左手持未敷莲花。
另据《观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经》记载,二尊菩萨发心拥护修习大悲咒的行者,传下二种神咒,若能至诚持诵,可得增上助力,除灾辟魔,成就一切善法,功德巍巍。
农历九月的最后一天是药师佛的生日,农历九月有时候是二十九天,有时候是三十天,所以,药师佛的生日没有一个固定的日期
问:西方三圣指的是什么?
西方三圣: 本师南无阿弥陀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本师南无阿弥陀陀佛 的故事:
释迦牟尼佛释迦族人。衪的世俗名是悉达多乔答摩。
"释迦〞是家族的名称,〝牟尼〞的含意有〝能仁〞、〝能忍〞等的意思。释迦牟尼的意思就是指〝释迦族的圣者〞。
公 元 前 5 6 5 年 , 四 月 八 日 的 晚 上尊 贵 的 悉 达 多 太 子 , 诞 生 于 迦 毗 罗 卫 城 , 风 景 优 美 的 皇 室 的 兰 毗 尼 花 园 。
摩耶夫人于岚毘尼园中,轻抚着无忧树新枝;世尊这时即从夫人右胁出生。出生后于东、西、南、北四方各走七步,每走一步,地皆涌现宝莲承接佛足;世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道:「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三界皆苦,吾当安之。」 (此为浴佛节之由来), 人天导师就此降临于娑婆,世尊住世弘法四十九年,法音宣流度化一切,为众生指引了光明、解脱之路,使一切众生得大安乐;佛陀住世,如同是暗夜中的明灯,沧海中之舟航,是众生心中的人天导师、四生慈父。
悉 达 多 的 母 亲 , 摩 耶 夫 人 , 其 实 是 大 幻 化 天 的 化 身 , 她 在 诞 下 太 子 七 日 后 便 回 归 天 上 。 在 世 人 的 认 识 是 太 子 的 母 亲 辞 世 了 。
悉 达 多 由 衪 的 姨 母 , 摩 诃 波 阇 波 提 照 顾 长 大 。
悉 达 多 生 在 皇 宫 里 , 过 着 舒 适 和 豪 华 的 生 活 。 但 是 , 这 位 尊 贵 的 皇 子 关 心 怜 悯 着 人 民 的 疾 苦 。
太 子 从 小 对 予 人 生 的 各 种 学 问 , 经 常 苦 苦 思 索 。 衪 思 恃 着 在 田 里 做 繁 重 乏 味 工 作 的 农 夫 和 他 们 所 受 的 煎 熬 和 折 磨 与 弱 肉 强 食 的 现 象 中 , 被 捕 食 的 动 物 的 痛 苦 。
悉 达 多 对 于 这 些 生 命 中 的 冲 突 和 斗 争 , 感 到 身 心 疲 惫 。
太 子 常 深 入 民 间 , 令 衪 彻 底 明 瞭 生 老 病 死 诸 苦 的 基 本 原 理 , 渐 渐 立 志 承 担 救 渡 众 生 。
太 子 觉 得 婆 罗 门 的 神 权 统 治 及 其 梵 天 创 世 说 的 教 法 , 尚 未 圆 满 地 解 释 宇 宙 实 相 。
悉 达 多 决 定 舍 弃 皇 家 的 生 活 , 离 开 皇 宫 到 外 面 去 找 寻 宇 宙 真 理 。
在 一 个 满 月 的 晚 上 , 二 十 九 岁 的 太 子 , 离 开 了 皇 宫 。开 始衪 的 修 行 人 生 涯 。
太 子 四 处 寻 访 有 名 望 的 师 父 。 衪 先 后 到 到 摩 揭 陀 国 王 舍 城 附 近 , 从 〝 数 论 〞 派 的 先 驱 阿 罗 迦 摩 和 乌 陀 伽 摩 子 , 学 习 禅 定 。
然 后 , 悉 达 多 又 到 了 大 雪 山 旁 尼 连 禅 河 附 近 的 树 林 里 。 经 过 了 六 年 极 端 恶 劣 的 生 活 条 件 , 衪 接 受 了 种 种 的 折 磨 和 痛 苦 , 外 表 变 得 形 容 枯 槁 。
事 实 证 明 , 苦 行 不 能 提 供 太 子 和 众 生 究 竟 解 脱 的 法 门 。 于 是 , 衪 便 决 定 改 变 自 己 修 行 的 方 式 。
太 子 到 了 尼 连 禅 河 , 洗 涤 衪 身 上 的 污 垢 , 又 接 受 了 牧 羊 女 所 供 养 的 乳 糜 。 然 后 衪 立 誓 坐 在 菩 提 树 下 禅 修 不 起 , 直 至 取 得 无 上 正 等 正 觉 。
悉 达 多 进 入 了 定 境 有 七 七 四 十 九 天 之 久 。 衪 的 高 层 意 识 云 游 宇 宙 的 实 相 , 经 历 了 种 种 的 禅 定 境 界 , 认 识 到 世 界 一 切 是 变 幻 无 常 和 诸 法 因 缘 生 、 诸 法 因 缘 灭 等 …… 的 真 理 。
太 子 终 于 在 菩 提 树 下 成 道 , 那 年 衪 三 十 五 岁 。
最 初 佛 祖 是 在 鹿 野 苑 , 开 讲 华 严 经 。 但 由 于 宇 宙 的 真 理 是 太 深 奥 渊 博 , 所 以 能 够 明 白 的 , 寥 寥 无 几 。于 是 改 为 教 授 苦 、 集 、 灭 、 道 的 四 圣 谛 。 衪 还 教 授 了 八 正 道 , 内 容 是 正 见 等 等 。 佛 经 形 容 这 事 迹 为 初 转 法 轮 。
然 后 , 释 迦 牟 尼 佛 教 授 了 般 若 、 方 等 经 以 及 其 他 一 些 经 典 。
以 后 的 四 十 年 间 , 佛 祖 在 印 度 的 五 印 各 处 云 游 , 给 众 生 布 法 。 追 随 衪 的 人 , 数 目 不 断 的 增 加 。
衪 最 后 的 教 授 是 法 华 经 和 涅 盘 经 。
释 迦 牟 尼 被 尊 崇 为 佛 陀 , 意 指 觉 悟 者 。
在 公 元 前 4 8 4 年 的 二 月 十 五 日 , 于 拘 尸 那 城 的 市 郊 娑 罗 双 树 下 , 佛 陀 圆 寂 了 , 享 年 八 十 岁 。
南无观世音菩萨: 观世音菩萨,又作观音菩萨、观自在菩萨,是从梵语的 Avalokitesvara 发展而来,汉语音译「啊那婆娄吉低输」、「阿缚卢极低湿伐罗」等,在佛教中说祂是西方极乐世界现在的教主阿弥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萨,同大势至菩萨一起,是阿弥陀佛身边的胁侍菩萨,并称「西方三圣」。同时也是四大菩萨之一。观世音菩萨过去已成佛,佛号正法明如来。《无量寿经》记载大势至菩萨与观世音菩萨同为阿弥陀佛西方极乐净土的候补佛;未来阿弥陀佛涅槃后,将补处成佛,佛号普光功德山王如来。
观世音菩萨是东亚与西藏民间普遍敬仰崇拜的菩萨,在各种佛教图像或造像中观世音菩萨的像也最为常见,而且种类繁多,变化极大,佛教的经典上说观世音菩萨的悲心广大,世间众生遭遇灾难不祥,若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菩萨观照无遗,实时寻声赴感,使之离苦得乐,故又称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为佛教中最广为人知的大菩萨,又有「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的美誉,道教与一贯道亦十分尊敬观音菩萨,在道教中称为「观音大士」、「慈航真人」,在一贯道中称为「南海古佛」,可见其在民间信仰的鼎盛。
从字面解释就是「观察世间音声」的菩萨,出自《妙法莲华经》其中一品《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实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又说:「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瞋。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另一重意思则出自《首楞严经》。观世音菩萨是从听声音着手修行,而证得耳根圆通,修成正果。
《普门品》当中有提到,观世音菩萨有三十二种化身,因应众生的需要而现身说法。祂可以化身为佛、辟支佛、声闻、梵王、帝释、自在天、大自在天、天大将军、毘沙门、小王、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妇女、童男、童女、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执金刚神等等。 生日为农历2月19日
南无大势至菩萨
大势至。梵语称『摩诃那钵』,现今在极乐世界,是第二顺位递补佛位的菩萨。根据《悲华经》的记载,过去阿弥陀佛仍为转轮王时,大势至菩萨为第二王子,名字为『尼摩』。当时宝藏如来帮转轮王(阿弥陀佛)及第一太子(观世音菩萨)授记以后,第二王子也禀白佛陀说:「世尊,如我种种所有身口意业清净无染的福德善根,全部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愿遍出功德光明佛(即观世音菩萨),刚刚初成佛道时,我必于当时首先请佛大转*轮。随着彼佛说法度众生所经历的时间,于其中间行菩萨道利益有情。此佛入涅槃之后,等到正法灭尽之时,我紧临其后,入补佛位圆满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当我成佛之后,所作弘法利生的种种佛事、我国土世界的种种清净庄严,以及入涅槃后,正法住世的时间,都和遍出功德光明佛所作的所有的,平等无差异。」
那个时候宝藏如来告诉第二王子:「你今日所愿摄取的清净庄严国土世界,必定如你所愿。你将于如是最殊胜的清净世界,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名号为『善住珍宝山王如来』。由于你发愿摄取广大殊胜清净庄严的世界故,因此命名你为『得大势』。」结合上一篇(观世音菩萨)所收录的受记因缘一起来看,应当知道大势至菩萨与观世音菩萨,同行同愿,经过无量劫以来,彼此不相违背远离,乃至庄严净土,先后次第成佛,其所修行的功德也都相等。
《首楞严经》所陈述的念佛法门,尤其恳切重要:大势至菩萨禀白佛言:「在我记忆中,于过去恒河沙数时劫以前,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位如来,于一劫之中相继成佛,最后一位佛陀名为『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两个人,一人专心忆念对方,而另一人则专门遗忘对方,如此两个人,有时相遇有时不相遇,或者相见或不相见。如果如是两个人都彼此互相忆念,两个人互相忆念的心思很深,那么如此乃至于生生世世,就如同形影相连,不相违背远离。十方三世诸佛如来,慈悲怜悯思念之众生,就好像慈母忆念最亲爱的独子一样。如果孩子要远离逃走,那么慈母虽然思念孩子又有什么用。孩子若是也能想念慈母,就如同母亲思念孩子一样时,母亲与孩子虽然经历多生,也不会互相违背远离。若众生的心中,忆想佛陀思念佛陀,或者现生或者将来,必定能够亲见佛陀,离佛不远。不必假藉其它的方便法门,只要专心忆佛念佛,自然可以真心开显彻见本性。就如同染香的人,身上自然有香气,这个则叫做『香光庄严』(以佛的法身香、智慧光,庄严自心本觉佛性)我本在初心修行的因地,以念佛之心,入于无生法忍。
今日在此娑婆世界,摄受念佛修行的人,导归于西方极乐净土。佛陀问我证得圆通的法门,我没有别的分别选择,只是一起收摄六根,净念不断一心念佛,而达到三摩地定慧等持的境地,此念佛法门实在是最殊胜方便、最为第一。」大势至菩萨,以念佛法门入于佛道,乃至修菩萨行,度化众生,都不离开这个念佛法门。修行净土法门的人,应当知道要学习效法啊! 生日为农历7月13日
问:什么是金刚界五智如来/五方佛 ?
五方佛又称「五方如来」、「五智如来」,源自密宗金刚界思想,东南西北中五方,各有一佛主持。分别是中央的毗卢遮那佛(俗称「大日如来」、即是释迦牟尼佛)、东方阿閦佛(另说药师佛)、西方阿弥陀佛、南方宝生佛、北方不空成就佛。
毗卢遮那佛象征五智中的「法界体性智」,又化育另外四智;东方不动佛象征「大圆镜智」,西方阿弥陀佛象征「妙观察智」,南方宝生佛象征「平等性智」,北方不空成就佛象征「成所作智」。
佛教典籍中认为五佛皆是毗卢遮那佛所化现。《如来渊源考》:「五方明王为五方五佛之化现;五方五佛名号不一,皆为同体,毗卢遮那佛所化现。」《弥陀疏钞》:「智觉云:『总持教中,说三十七佛,皆毗卢遮那一佛所现。谓遮那内心,证自受用,成于五智。自当中央法界清净智。次从四智,流出四方四如来。其妙观察智,流出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如来。』则一佛而双二土也。」
【五智如来】
(名数)金刚界五智所成之五如来也。一大日如来,法界体性智所成。二阿閦如来,大圆镜智所成。三宝生如来,平等性智所成。四无量寿如来,妙观察智所成。五不空成就如来,成所作智所成。(参见:五智 )。菩提心论曰:「东方阿閦佛因成大圆镜智,亦名金刚智也。南方宝生佛由成平等性智,亦名灌顶智也。西方阿弥陀佛由成妙观察智,亦名莲华智,亦名转*轮智也。北方不空成就佛,由成成所作智,亦名羯磨智也。中方毗庐遮那佛,由成法界智。」
在佛教密宗里,所供奉的主尊佛是"五方佛",代表五种智慧,东西南北中各住一方,
发愿成佛,依愿修行,终得阿耨菩提正果。【五方佛】另称为【五智佛,五智如来】。
【中方毗卢遮那(大日如来) 佛身-白色】【东方阿閦佛(不动如来)佛身蓝色 】
【北方不空成就佛】佛身绿色【南方宝生佛】佛身金黄色【西方阿弥陀佛】佛身红色
供奉或修行五方佛不仅可以清净人心的五毒(贪、嗔、痴、慢、疑),将五蕴转五种智慧外,并能成就息、增、怀、诛四种事业,以达平息灾难、增加智慧、福寿、财宝、具爱心、关怀他人、降伏魔障等功德。
金刚界五智如来 / 五方佛
Buddha/Vairocana
大日如来/
毘卢遮那佛 white ← space → wheel center → all accommodating → form → Teaching the Dharma Turning the Wheel of Dharma → ignorance
无知 (痴) n/a
Vajra/Akshobhya
阿閦如来 blue ← water → scepter, vajra east → nondualist → consciousness → humility protect, destroy → anger, hate 愤怒,仇恨 (嗔) spring
Padma/Amitābha
阿弥陀佛 red ← fire → lotus west → inquisitive → perception → meditation magnetize, subjugate → selfishness自私(慢) summer
Ratna/Ratnasambhava 寳生如来 gold/yellow ← earth → jewel south → equanimous → feeling → giving enrich, increase → pride, greed 骄傲,贪婪 (贪) autumn
Karma/Amoghasiddhi 不空成就如来 green ← air, wind → double vajras north → all accomplishing → mental formation, concept → fearlessness pacify → envy 嫉妒 (疑) winter
Vairocana
大日如来/
毘卢遮那佛 White Tara or Dharmadhatvishvari Samantabhadra central pure land Akanistha Ghanavyuha Om
Akshobhya
阿閦如来 Locanā Vajrapāni eastern pure land Abhirati Hum
Amitābha
阿弥陀佛 Pandara Avalokiteshvara western pure land Sukhāvatī Hrih
Ratnasaṃbhava
寳生如来 Mamaki Ratnapani southern pure land Shrimat Trah
Amoghasiddhi
不空成就如来 Green Tara Viśvapāni northern pure land Prakuta Ah
问:什么是八正道?
八正道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勤(正精进)、正念、正定。
简述如下:
正见--对世间的一切事物,要有正确的见解。例如:「万物是因缘所生,而不是某神所创造,或是天生自然,或无因而有果;善因善行必有善果,恶因恶行必有恶果,也是天经地义之事,绝不能邪知邪见。」
正思惟--正确的思想。例如:「要时时想利益社会国家,或人类,乃至一切众生:绝不能想害社会人类的事情,或剥削他人来利益自己,或欺骗拐诈邪淫等事。」
正语--讲好话,日日讲好话。不可讲妄言、绮语、恶口、两舌等坏话。讲有利益人类的好话,教人做善修行,教人智识学问技能,安慰人的精神等有益之话。
正业--正确的行为,和正当的职业,人类及一切众生都爱惜自己的生命,都需要生存。为了个人的生存而伤害他人,剥削牺牲他人来利益自己,或欺骗他人求生存叫不正业。正业即自他两利的事情,最少也不损害他人,宁牺牲自己利益他人。
正命--以正当的行为而生活,自古有为尽忠而牺牲生命,亦有为正义而甘愿受苦受难,亦有为道德人格而牺牲荣华富贵,亦有为廉耻、为节义而甘愿清清苦苦生活,皆是正命。
正勤--正当的努力工作。世间无论士农工商,日日都努力做事。其中有正也有邪,有善也有恶,作善叫善业,作恶叫恶业。将来善恶的业力,牵引我们去轮回生死,受各个的果报,是故须正当的努力,才有正当的果报,这里主要是指正当的修行用功。
正念--正当的念头。我们日日的行为,不论是善的或是恶的,都是由此一念去指挥而行动。若是时时保持正当的念头,即不会做坏事;若是任它自由,正当的念头则少,而不正的念头必多,所以一切的行为都是恶多善少,是故须时常保持正当的念头。
正定--正确的禅定。世间有许多宗教,也有许多的修行方法,有究竟的,也有不究竟的,有正有邪,修行以定慧为最主要目的。正定能开发智慧,邪定只会开发神通。神通很诱惑人,如多了,往往会以图名图利为目的,而不自觉入邪道,是故须学正定。王闻法得法眼净,实时皈依三宝,为佛的大护法。王为了让佛常住舍卫城说法,盖了一座竹林精舍,一方面安住僧众,另一方面让佛常住说法。
佛说法四十九年,八十岁入涅槃,许多弟子依佛法而证罗汉果。无量众生依佛法而解脱生死。现在流传的九千余卷藏经,都是佛一生的说法,是教人离苦得乐,解脱生死的方法。现在佛教已普遍全世界,各国皆有许多人信仰佛教,为世界第一大宗教。佛教若不是真理,若不有益于社会人类,何能使人人信仰崇拜。何能流传世界,而且有这二千五百余年的历史!希望诸位能多多信仰研究佛法,依佛法得解脱、自在、安乐!
问:每次我一想到要放生或者提到放生,周遭就有无数阻挠批评的声音四起,这是什么道理?
答:这个现象是个十分普遍的现象,也是个绝对必然的现象,一点也不奇怪。简单地说,这是因为我们业障深重的缘故。今生累世以来,我们早已积结了无数的血海深仇,我们生活周遭中,无数的冤亲债主早已虎视耽耽,伺机报复。
如果我们力行放生,救活了无数众生的性命,业障消得愈多,冤亲债主便愈没有机会来报仇了,因此魔王邪众便无所不用其极,颠倒是非,混淆视听,增长无明,利用我们周遭的一切来阻挠我们放生。
同时这也是物命业障深重的缘故,因为这些物命以前到处跟人家结冤仇,到处批评放生,阻挠人家放生,所造的罪业太深太重,所以一遇到善人想要救牠们时,那些以前受害受难的冤亲债主势必百加报复阻挠,这是因果报应必然的道理。
问:能不能更明白告诉我,「吃素」与「放生」究竟有什么不同?
答:就好比一个赌徒愿意改邪归正,首先必须要做的便是戒赌,不再造新的赌债(戒杀吃素),再来更要积极地还债,努力把以前所积欠的赌债一一还清(赎命放生),如此才能真正走上正途。
吃素是止恶,是消极地不再杀业,不再积欠新的杀债;而放生却是扬善,是积极救赎生命,偿还以前所欠的杀债。
吃素而不放生,以前所欠的杀债还是有果报的;放生而不吃素,所赚得的功德又因为吃肉杀生都赔光了。所以放生与吃素是一体的二面,须要相辅相成,同时并行,效果才会显著。
问:放生的对象有没有限制?
答:没有限制。举凡天上飞的如鸽子、麻雀,地上走的如鸡鸭、牛羊,水里游的如鱼虾、鲈鳗,土里钻的如蚂蚁、蚯蚓,大到狮子、大象,小到蚊子、苍蝇,只要有生命的个体,都可以放生。
问:有人说「吃素就是最彻底的放生」,他们告诉我吃素就已经足够了,何必还要放生?
答:这是一个大错特错的观念,有这种想法的人一定要赶快矫正过来,否则千千万万的人可能因为这种邪知以讹传讹,永远不去放生了;千千万万的物命更将因此魔见丧失了放生被救的机会。 我们能够吃素当然很好,但吃素只是消极地不再造新的杀业,不再积欠新的杀债而已。但累劫多生以来,我们所造的旧的杀业,所欠的旧的杀债早已数不清了,但还是要偿还,还是有因果报应的;而放生则是积极地还债,救赎生命,偿还以前我们所欠无数的杀债。
问:放生为什么一定要授三皈依及念佛?
答:今朝千载难逢,我们与异类畜生有缘救其生命,但他们仍不能脱离轮回业报。我们更当发大慈悲心,为众生授以三皈依,「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不堕饿鬼;皈依僧,不堕畜生。」使其今生报尽,永不再沦入三恶道中。
并且,在皈依法会上,出家法师与所有居士为其诵念「南无阿弥陀佛」圣号,六字洪名早已盈盈灌注其八识田中,来生转世为人,必能值遇佛法,念佛修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永远脱离六道轮回之苦,此乃放生中之大放生!
问:劝杀生的人转行,却害了人家生计,爱畜生不爱人,似乎不合情理?
答:士农工商千百种行业,每一种行业都可以赚钱,都可以养家餬口,岂一定非得以杀生害命做为自己的谋生工具不可。要知道因果报应,分毫不爽,既造杀业,必遭杀报,如今虽暂得锦衣玉食,但未来果报现前,受苦偿报,无有止期,且祸延后代子孙,真的是得不偿失啊!
问:很多人批评「放生就是放死」,这有什么意义?
答:(一)死亡只是其中的少数,绝大部分的放生物命均得以重拾生命,回归自然。若非放生,百分之百的物命均将遭受宰杀,总不能因为少数物命死亡,而完全否定放生的善举吧!如此岂不因噎废食,愚蠢之至!
(二)死亡的物类至少也死得其所,死于大自然的怀抱中,也千万倍强于被割被炸,经过火烧水滚的酷刊而死吧!
(三)对于放生存活的物命,我们满心欢喜其重拾生机,对于不幸死亡的物命,我们更寄予无限的祝福。因为今朝在千载难逢的放生因缘中,已经皈依了佛门,今生报尽,永不再堕入三恶道中,并且已亲闻「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必成道种,早日畜生报尽,早日转世为人,早日念佛修行,早日成佛证果,早日再回娑婆度众多苦难众生!
问:你们一边放生,别人一边捕杀,有什么意思?
答:天地万事皆相对存在,有善必有恶,有忠必有奸,放生有放生的善报,捕杀有捕杀的恶果,我们放生的人作自己的功德,人家捕杀造自己的罪过,总不能因为有恶人捕杀之罪过,我们便放弃了放生之善行吧!
问:对于种种有关放生的质疑批评,我应该如何回答?
答:就一句话——「将心比心」,把自己设身处地想成是异类众生,你希望人家如何对待你,就是我们对待众生的态度。
如果能以将心比心的慈悲心去看待每一条生命,所有有关放生的质疑批评,你都将迎刃而解,所有有关放生的谩骂与阻挠,都显得过虑多疑,不够慈悲!
问:把放生的钱拿去救济赈灾,不是比较实际吗?
答:戒杀放生的居士们对于鳏寡孤独、贫穷苦难、饥迫寒冻之人也应当发慈悲心,随分随力予以救助。但贫苦饥寒虽令人同情,其生命尚不至于速死,而异类畜生若不立行救赎放生,则马上被宰杀烹烤,而断命于人口腹之中。
一为境遇可怜,命犹可存;一为千钧一发,命危旦夕,孰急孰重,显而易见。 所以《大智度论》上记载:「诸余罪中,杀业最重;诸功德中,放生第一。」放生是救命的行为功德至大,非其它小善所能比拟。
问:放生有什么功德?
答:放生的功德无量无边,不可胜数,简单地举其大要述说如下:
(一)无刀兵劫,免除战争杀祸。
(二)长寿、健康、少病。
(三)免天灾横祸,无诸灾难。
(四)子孙代代昌盛,生生不息。
(五)多子宜男,所求顺遂!
(六)官禄亨通,一帆风顺!
(七)喜气吉祥,四季安宁。
(八)解冤释仇,诸恶消灭,无忧无虑。
(九)合天心,顺佛令,物类感恩、诸佛欢喜。
(十)得生天上,享无极之福,若兼修净土,直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问:世间五种辛菜,都是从地上所产,为何也要戒吃?
答:因为这五辛都有臭味的缘故,能障碍菩提故,食之诸天厌弃故,煮熟吃会增长淫欲;生吃则容易引发瞋恚故,邪魔饿鬼闻到五辛的气味,常舐其唇故。
问:我虽然很想吃素,但美食在前,往往不能自主,怎么办?
答:当作五种不净观想,就一定能持续下去。
一者,种子不净,肉食皆畜生之精血所成故。
二者,所食不净,谓猪、羊所食,无非糟糠粪秽,人类所不食之物。
三者,住处不净,猪、羊终日处于大小便利之中。
四者,动物腹中不净,谓牲畜肚子满盛肮脏污秽故。
五者,死后不净,谓牲畜腐烂时,与死人无异故。
问:有人说我虽不吃素,但胜于吃素破斋的人;有人说我虽然破了斋,还胜于不吃素的人,请问谁好谁坏?
答:譬如古时候的官员,不吃素的人,就像考功名未被录取;吃素而破戒者,就好比考上功名却被罢黜者。暂时吃素而破戒,就好像刚上任就职,就马上被放逐;吃长素而破戒,就好比久居高官厚禄,忽然想要告老还乡一样。
问:处世当以远大为期,若拘于不饮酒、不吃荤腥,则接近愚夫愚妇了。
答:在愚夫愚妇中,能吃素者,少有一两个,食肉者遍地皆是。岂有吃素者愚笨,食肉者就不愚笨的道理!试问,古往今来的奸恶之人有吃素的吗?没有吧!试问,魁刽屠儿、市井无赖,有吃素的吗?没有也!如此看来,则持斋者可知矣。
问:杀害众生的命,罪固然很大,至于吃肉,应该无罪。而经上说吃肉一定会得恶报,则冥间法网太严苛了!
答:不单单是冥间,就是世间的法律也是如此。杀生就好比放火打劫的强盗,食肉譬如窝藏赃物,窝主与贼盗,半今八两,有何差别?
世尊在《楞伽经》上,告诉大慧菩萨说:「有无量因缘,不应食肉。一切众生,展转常为六亲,以亲想故,不应食肉。臭秽不净,不应食肉。诸天厌弃故,不应食肉。令口气臭故,多恶梦故,不应食肉。入于空间林中,虎狼闻香故,不应食肉。听食肉者,无有是处。」所以杀生与食肉都应该禁止。
问:地狱之说法,如果在阳世,就好像乞丐,经常处在饥饿的状态;衣服破旧褴褛的人,便如同饿鬼;囚徒枷锁羁身,即成地狱。岂能有剑树刀山,也就是畜生宰割之时?岂能有镬汤炉炭,也就是畜生煎熬之时?
答:这种言论似是而实非。说人间也有地狱,可以;但说地狱就在人间,不可以!就像下愚之流,有时将人或比为畜生,或骂人比畜生还不如,难道这样说此人就真的即是畜生吗!古时司马温公,以「君子坦荡荡为天堂,小人常戚戚为地狱。」作解禅偈语。莲池大师深讥之,认为这种说法的弊端会导致拨无因果。假如这种似是而非的说法成立,那经典所说的一切,变成都是妄语!
问:地狱之说固然有,但记载在方外之书,一般知识分子不应该挂在嘴上。
答:与其嘴巴上忌讳,不如身体先避开地狱,不要造地狱因,否则虽绝口不谈地狱之说,却身行下地狱之事,又有何用呢!
问:地狱之说,不过劝人为善而已,难道还真的有地狱吗?
答:人世间既有牢狱,冥府为何独独没有?佛教劝人为善,难道是说瞎话,欺骗世人的吗?
古人王龙舒曾说:「世人所以妄语大抵非欲趋利,即欲避害。佛视天帝之位如敝屣,金玉之宝如瓦砾,何趋利之有?视刀剑割体如画空,猛火烧身如爇(烧)影,何避害之有?不惟不妄语,且无所用其妄语。」
世尊在无量劫前,曾转世为忉利天王,名善日光。那一个世界名珊瑚池,举世好杀,世尊就变化为夜叉,向世人索食,世人惊问,答曰:「但欲食杀生者。」每于杀生之所,取自己变化出来的人食之。举世惊怖,尽戒杀生。佛陀说:「我虽化导无量众生,然事出欺诳,仍受其报。」(出《大悲莲华经》)。
由此可知,佛陀岂会妄言地狱之事。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