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问答>> 汉传佛法>> 教理释疑>>正文内容

广论学习问答360则:云何于我执,损与不损之义?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01日
来源:   作者:郭和卿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广论学习问答360则:云何于我执,损与不损之义?

   【第二五一则】

  问:云何于我执,损与不损之义?

  答:[损]即[破除]之义。藏语[孙穷],义为破除,有断灭、弃舍、消灭之义。如支那堪布之修法,于我执之境,不依教理观察为无,仅将心意此放彼收。如于可贪境,心驰于彼,即执谛实,知不如理,立即将心收回。善亦不思,恶亦不思,遮可贪境亦不思,不遮亦不思,将心安住于任何亦不思之境。此种安住,以耒破除自性成就之我故,不能许为安住无我也。即缘我境,亦有三类:一、执自性成就之我;二、说有世俗名言之我,而不执为谛实(如阿罗汉);三、二俱不执,心唯显现,于一切境皆然。故不能说一切分别,皆执谛实。如于瓶虽不执无自性,然亦不定即执有自性。有时于瓶心唯显现,谓仅粗略了知其轮廓,无[有无自性]之分别。于瓶如是,于蕴亦然,乃至于我,亦复如是。故未执二我者,亦未必即缘二无我,以有无边三类心故。一般凡夫,初念乍缘我时,其心多住第三蕴中,笼统了达其轮廓,既不执为无自性成就,亦不执为有自性成就。继于次念方始念为有自性成就。凡夫仅有(如上所说)如是二种。若了其无自性成就,唯中观应成派师深达空义者为能,自续派以下各宗皆不能实知无自性也。烦恼现行时甚易见其有浓重我执相应,与平常烦恼未现行时,我行我坐之我,颇有不同。应自体察。如以为平时不分别,不观察我行我坐之我,与烦恼现行时之我等同,即犯凡夫合量时之过。我行我坐之我想,若均认为是执实是颠倒知,则我行我坐时所起我行我坐之我想,即与事实相违,心想我行即我不行矣。以是颠倒心故。故自续派以下不辨此者,则将无所拨其无,以为是无。又我想若是颠倒知,如他是犬,我是人,若此亦是颠倒知,则自他人犬皆不可辨矣,真堪发噱!若仅唯我想(心住第三蕴中),彼其所执乃唯分别安立之我,然以未习中观见故,不能了达唯分别安立之理而已。如吾人现住之屋,乃唯分别安立之屋,特不知其为分别安立之屋而已。故心住第三蕴(聚)中者,其心状况为数甚多,乃至无量无边。若不抉择与[无我见]正相违反针锋相对――二我执所执自性成就之我,舍此而抉择其余,则与盗已入林,反于平原旷野追寻其迹者何异?故抉择见时,应于其所应断上抉择。否则将犯遮破太过(如认为如理分别,亦为应断,即犯遮破太过之弊)或犯[作心空性](彼不知[应断)乃任运而有者,由彼心矫揉造作一种[应断),如以不依他缘自性成就之我为[应断),依皮修习,所证即是作心空性,然于俱生我执未尝有损也。)之弊。自续、唯识以下所抉择非第一真实之义。或有说,过去分别心不追求,未来将生分别心不引生,现在分别心不攀援,灵光炯然,心之根本安住于此,即谓证空性。此亦非第一真实之义。或说境之本性,若随于何境不起作意,安住于此即证空性。此亦非第一真实之义。凡此种种皆不能摧毁我执无明,以未抉择二种我执所误执为自性成就之境,究竟为有为无。故于我执无明,不能认识。以不认识故不能摧毁无明。故非第一真实之义。是故当依本宗应成派所抉择何种非所[应断],何者是所[应断]以及如何了知生死根本为无明。又当知灭除无明,除无我空见而外,无余法门。于此获得决定,方能生起真实寻觅空见之猛利欲乐。由寻觅空见,数数修习,方能获得究竟之空见,方能灭除无明我执。若不依此本宗次第修习,即不能于俱生我执,有所损害也。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