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西法师答:如何能使最初的菩提心不会逐渐被埋没在烦恼中?
生西法师答:如何能使最初的菩提心不会逐渐被埋没在烦恼中?
生西法师:其实他们获得的利益是很少的,很少可以从几方面来看:一方面是在现世中可能获得了一点点利益,如对出家人而言,可能是获得了一些供养;对在家人而言,可能是获得一些收益,不管是涨工资、发横财,还是中彩票等等。用世间话来讲,就是自己不悦意、不喜欢的人,获得了很多或者部分的收益。其实这些获得的东西是有限的,就是几百块或者几千块钱,利益很少,这是获得微利的一种解释。
还有一个方面,就是和成为三界供养处的利益相比,他们所获得的利益也可以说是微利。成佛所受到的供养如何呢?我们可以从佛经当中看到,在有的大法会上,佛陀讲解了殊胜深奥的大乘佛法之后,菩萨们欲报佛恩而供养佛,有的供养价值三千大千世界的宝珠,有的供献身上的璎珞、宝冠等。菩萨本身福报就很大,他们的饰品、供品,都是价值连城非常昂贵的宝物。其他的供养者,如三界内的龙王、鬼神、大国王等等,供养的东西也都是非常殊妙的。所以说,和自己发愿愿众生成佛之后所受的供养相比,当前怨敌所获得的一点区区小钱,其实微不足道,他真实拥有的利益非常之少。所以“何故生嫉恼”呢?为什么我要生起嫉妒心,然后产生损害他的心呢?其实这种心态是不应该生起的。
颂词也提示了一个在修菩萨道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地方。什么是应该注意的地方呢?刚开始发心学佛的时候,往往有一种新鲜感,如:我现在皈依了,我现在是一个佛弟子了,现在我入大乘了,我在学《入行论》了,感觉到和以前的生活不一样。一般人对刚接触的东西,一方面是不太理解,一方面比较容易产生一种新鲜感。所以刚开始趋入佛法进行修持的时候,都有一种因为新奇而带来的动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人获得了实际的收益,身心相续改变非常明显,不用提,他们在修持过程中,获得了觉悟和证悟。但是大多数的人,在度过最初的新奇期之后,好奇心就慢慢趋于平淡了,修学佛法的意乐和动力,也就不像最初那么强烈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最初的这个发心(在佛教当中叫初心),就没有那么强烈了。没有了最初入佛门的新奇心,以前的这些烦恼就压不住了。压不住之后,以前本有的贪欲、嗔恚、嫉恼等就开始慢慢明显起来,凭他修道的力量,就觉得有点招架不住了,就会继续在烦恼当中迷失。
可以这样观察整个过程:最初的时候,我们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凡夫众生,相续当中的贪、嗔、痴烦恼很炽盛,中间遇到佛法,就像注入了一股新鲜的力量,对原有的烦恼有所波动和影响,这个最初的影响力逐渐趋于平淡的时候,相续又恢复到以前的状态。所以,我们在趋入想要修道的新鲜观念的时候,其实很需要通过各种方法来加深它的影响。很多人都是在最初和中间的时候,注入了新鲜的观念开始学佛,然后在后期慢慢平淡。之后内心的烦恼就像睡醒了一样,又开始有了。有时我们说,好像刚学佛时烦恼很少,现在多起来了,其实烦恼本身就这么多,只不过在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时,因为我们注意力转移了,以前的东西就可能被忽略,其实它还在,只不过我们没注意到。学佛法的兴致和动力稍微减弱的时候,以前的烦恼又重新炽盛起来了。这种现象其实在每个修道人的相续当中都有可能出现,尤其在我们修道几年之后,慢慢感觉到心态有点麻木和疲弱,好像没有动力了,以前的嗔心等重新抬头,导致了出现颂词中所说的情况。
虽然最初我们发了菩提心,但在见到怨敌受到利养、供养的时侯,又开始生嫉妒心、嗔心,生伤害对方的心。如果不及时纠正,烦恼就会越来越强势,最初的菩提心就会被埋没在烦恼的烟尘当中,被完全障蔽。这个时侯,我们应该持续不断地闻思修行、依止上师善知识、学习大乘佛法、观修、诵咒,哪怕是每天的功课都不应该断。
对有些人而言,每天的念诵好像成为了一种任务,其实如果我们还在坚持念,这对我们有一种纪律性、约束性的作用,一方面是强迫我们忆念:我要发菩提心,我是个修道者等(我们念诵的有这些内容)。如果连念功课也断掉了,学佛就好像没有什么大的收获。有些人感觉念诵就是一个形式而已,可念可不念,但是如果把这个断掉之后,可能连这个提醒的作用都没有了。
按照有些大德的讲法,每天念诵是对我们修法的一种提醒。比如说发菩提心仪轨就是提醒我们:我还是一个菩萨,我应该尽量发菩提心,我要利益有情、利益众生。如果念的是《金刚经》、《心经》,就是提醒我们: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等等都是空性的,实相就是这样,我们安住在实相当中,我们本身就是实相,只不过没有认知而已,自己的身心、周遭的世界、所有的显现法其实都是无自性的、空性的。如果我们念密乘仪轨,就是提醒我们一切身体等等都是佛的坛城,都是本来清净的自性。念加行就是提醒我们应该生出离心,提醒我们不忘所修持的佛法,这方面很重要。哪怕我们每天只是在佛堂上供水、供灯、供香等,看似一个小事情,其实也是修行的一部分。我们每天听课、思维,都是强迫我们不要忘记所修的道,不要忘失这种善心。如果把这些都停止了,那么善心就会很快会被相续中的烦恼淹没、泯灭。所以,如果我们经常性地和大家听上师的课,或者大家一起听法、一起讨论、或者在一起念咒等等,这些都是帮助我们维持善心的好方法。
有时我们觉得好像自己一个人修行效果应该更好,和大家在一起很容易散乱、说闲话等,有的地方可能有这些小弊端,但是总的来讲,和大家一起学习,比较容易保持、激发、维护自己的善心,这方面起的作用非常大。一天两天可能看不出效果,但是几年之后回头看,其实这些过程都是帮助我们继续修道的殊胜措施,非常有用。
为什么我们发了菩提心,中间还会逐渐淡出菩提心的行列呢?就是因为发心的力量慢慢减弱之后,很容易被本来的烦恼所淹没,所以这时我们更加应提起精神,学习佛法、祈祷上师,更加注意融入佛教修行中。
这个颂词其实就是提醒我们,最初我们发了菩提心,中间相续又受到了贪著利养的染污,因为看不习惯其他众生得到利养而生嫉妒心、生嗔心。这时必须重新忆念:我是发了菩提心的人,在最初发心时,我是愿包括怨敌在内的一切众生,都能够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获得三界应供处的殊胜果位的。我们理应乐于见到别人获利,现在看到别人获利为什么生起“嫉恼”呢?一反观自己:其实我的心已经偏离菩提道太远了,必须及时纠正。这时就是要通过忆念这个颂词,安住于这个颂词,反反复复地去观察这个颂词,然后让自己内心中重新生起利益有情的菩提心,重新回到菩提心的状态。
我们应怎么样修持安忍?比如我学完这个颂词之后,觉得对自己有所触动:的确如此,我是发了菩提心的人,我怎么能产生这种很不好、很狭隘、很不清净的想法呢?这是不应该的。有时我们在听课或者看书的时侯,好像觉得有所触动,但是一把书放下,接触到世间的事物,这种触动很容易退失,马上又回到以前的状态,这就是观修的力量还不够。因此我们就要专门把今天学习的内容反反复复去看,把它背下来,背不下来我就把书放在眼前,闭目思维颂词的内容,反反复复地去观察、思维它的每一个侧面,思维它对自己止嗔所带来启发等等。很熟悉颂词中的理性思维之后,嗔心、嫉恼的非理作意和分别念就会逐渐减弱,就会被压制了。当我们看到别人今天得了奖金,或发了一笔财,如果产生不合理想法,就再通过颂词带来的智慧,再去反复观修,这是一种一次又一次成功对治烦恼的方法。
以上说了,因为实现了我的愿望的缘故,不应该生嗔,通过这方面来止嗔。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