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1291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论析元代佛教度脱剧—以佛教“度”与“解脱”概念为诠释观点(2)

    (【得胜令】)的旨趣,刻划庞蕴受尽尘劳,潜心修道,得以“不打入六道轮回转”而“平地升天”(【殿前欢】)。诚如最后一支【折桂令】[76]所唱:“这的是庞居士四圣归天,出世超凡同共朝元。则为我救困扶危,...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31252369.html
  • 欧阳竟无先生的生平、事业及其佛教思想的特质(2)

    抉择。[76]  民国十二年(1923)的八至九月间,欧阳的次子欧阳东,以及欧阳十分器重的两个学生,许一鸣和黄树因,先后英年辞世。这几次丧子失徒的无常之痛,深深刺激了欧阳,促使他的佛学研究,有了新的开展...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31652377.html
  • 有关阿赖耶识语义的变迁

    -------------------------------------------------  页76  提要  阿赖耶识,梵文作aalaya-vij~naana,意译为“藏识”;在六识之外,...????心意识说>(《东洋研究纪要》,76,1978),p.223。裤谷采用后者,并参酌藏译翻成日文;此处高崎梵文中译,参照该日译作成。  53. 长尾雅人:《摄大乘论—和译?注解》,pp.79-81...

    陈一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31752378.html
  • 智顗的“三谛”思想及其所依经论(1)

    解心见不二”当中的“照解”和“解心”。  19 引见《大正藏》卷8,页829,上。(引文中括弧内字句,乃笔者依文义所加。)  页76  分别相貌如次第说。[21]   关于三谛的唯心化,本章第一节末曾提到...

    杨惠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31852380.html
  • 论佛道儒三家伦理的关涉——以五戒与五常为核心

    大洞真经》的说法与古灵宝的《五篇真文》和《五阴符》十分相似[76],可见道教对阴阳、五行等的配对十分重视。所以,我们想到了寇谦之时代为了增订道教的戒律而对各种思想进行系统化,便会出现以“五”为中心的...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44552574.html
  • 法源寺贞石录(1)

    长66厘米,宽42米。唐代造像。石佚。  已见著录:首都95,平目110上,庙宇76。  ——北京图书馆藏拓北京901号   承进等为荐福禅师造陀罗尼经幢  [说明]辽应历七年六月二十一日(957/...

    王巽文 徐自强 冀亚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65652858.html
  • 民初上海居士佛教的发展(1912─1937)[二]

    〉,《海潮音》,第16卷第1号,民国24年1月15日,页102。  135. 〈寺庙管理条例〉,《国民政府公报》,民国18年1月25日,第76号,页4。  136. 尘空,〈民国佛教年纪〉,《中国佛教...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75352997.html
  • 敦煌本生故事与其石窟艺术述论

    本生)76  三、舍己护生、终升佛境(尸毗王本生)78  四、《贤愚经》中割己修福的月光王81  第二节 融合发展与教化──北魏(公元439-534年)85  一、北魏石窟86  二、舍己救虎、求登佛境...

    林玉龙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82053042.html
  • 《华严经·入法界品》思想内涵与现代诠释

    67   第三章 《华严经·入法界品》的思想内涵 73   第一节 理论架构 73   一、 相对明表 74   二、 相融显圆 76   第二节 思想特色 80   一、 菩萨行与普贤行 80 ...

    戴兰琪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471653542.html
  • 禅宗的藏识思想与体用论

    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76]  惚恍乃指「非具体的事物之有」[77],也就是说它虽不具相,可是确为真实存在的「有」,万物都由它而得以成立。由上可见,洪州一系的临济、沩仰二宗也和老庄玄学有相当程度的...依吕澄所说,唐人称《易经》为「真玄」(《老子》为「虚玄」,《庄子》为「谈玄」),曹山在《宝镜三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6] 《老子...

    刘嘉诚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473853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