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也。”[36]突出地体现了禅宗以心性为本的特点。李道纯则云:“道不异于人,人自以为异。一佛一切佛,心是如来地。”[37]与明本所言一致。李氏认为,心是如来,佛存于心,因此要觉悟大道,心不能纤毫有染,如...道德真经直解》卷2。[30]《道德真经直解》卷3。[31]《大慧普觉禅师书·答富枢密》。[32]《道德会元》卷上。[33][34][37]《道德会元》卷下。[35]《道德会元·序》。[36]《天目中峰...
刘固盛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52544739.html
-
虚假无实,宜以此心而起悲也。若此观未纯,见众爱之而起悲者,名爱见大悲。 道生:作上二观起大悲之时,名为观中有爱念心,又见众生而欲拔济之者,为爱见大悲。[37] 在未证得实相深义之前,承认有能爱、所爱...重版。 08印顺法师《华雨选集》台北市,正闻出版社,八十四年三月初版。 09德孚〈关于慈悲〉《佛教哲学思想论集》,张曼涛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37,台北市,大乘文化出版社,六十七年十二月初版。 ...
张旭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73045073.html
-
的作者是世亲,一般都不甚同意。吕澄以“此书译文有许多可疑之处,所以后来玄奘一系并不顶信用它”两句话来回应“旧传世亲”作《佛性论》。[37]而印顺导师干脆说“传为世亲造,恐未必是”。[38]也有学者以为...12. 407中、408上-中)。 [35] 印顺导师著《印度佛教思想史》页287-294。 [36] 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卷27?(大正12. 524中)。 [37] 吕澄著《印度佛学思想概论...
释学友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73145074.html
-
niss. niss. pacittiyaj. (Vinaya-pitaka Ⅱ, p.37) 汉:明知为供养僧之物,而回入为己有者,……两种……回入之前行者,突吉罗,已回入者,舍堕。(汉译南传5,...之礼物(maman dakkhinam adisyyasi)。”(汉译南传,增支部经典四,第22册,p.26=Avguttara iv, p.63~67) 又在《杂阿含经》卷37(Angutara ...
释印融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73445082.html
-
思想的神髓早已存在。起初是潜存酝酿著,从阿难与迦叶的争论到根本二部的分裂,大乘思想一天一天的明朗强化起来。所以大乘可说是学出有源,渊源于佛的本怀,经大众部的宏传而开展[37]。故言: 所以起初不必有...佛法》“大乘是佛说论”p164。 [35] 《以佛法研佛法》“大乘是佛说论”p168。 [36] 《以佛法研佛法》“大乘是佛说论”p167。 [37] 大乘与大众部的关系可参考《以佛法研佛法》“...
释如源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73545083.html
-
尽定虽无受与想,但却有最细识(或根本识)来维持色身,使之不致坏死,所以《成唯识论》说:“若生无色不起此定,恐无色心成断灭故,已信生彼亦得现前,知有藏识不断不灭故”。(大正31?37下) 五、灭尽定与...10] 《成实论》大正32?339上 [11] 《大智度论》卷64(大正25?513上) [12] 《成唯识论》卷7(大正31?37下) [13] 《大毗婆沙论》卷152(大正27?777上~中...
释印融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83745245.html
-
但就此一经句的深层语意加以译出。 ( 注 37)当然, 平心而论,真谛此处所谓“由事约前后”(在文义上,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因为﹝同一作者的两项﹞作用,﹝由于“ ktva ”的使用, 而﹞判定了二者... 注 36) 这一点在称友两处的疏文中都曾明确的加以指出。( 注 37) 根据吾人前文对真谛译例的分析,这种传译方式或 可称之为是他的翻译准则。当然,在这一点上,尚 待更多的译例分析来加以验证。(...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85045281.html
-
寺經費短絀而停辦, 如何安置聞風而來的大陸青年僧人成為問題,慈航將悟忍 ( 註37)、了中、本印以及清度、能果、元澄諸法師託付斌宗法師避難於法源寺。新竹青草湖靈隱寺無上法師發心接辦佛學院,六月初一日...約教理行果
37頁
釋迦牟尼佛說法、談經三百餘會高下深淺都是隨機施攝,結集為三藏十二部,浩若瀚海,使研究佛教的人不知從何著手。北魏菩提...
尹章義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92845384.html
-
推定《如来藏经》为公元二五○年左右所结成是合理的。 (注37)
至于「正法欲灭八十年」,或「四十年」「护持正法」之说。虽只是这一、两部经典之说法。(注38)但却突出了对如来藏思想之重要与护持。我们留待以后在「结语」中讨论。
---------------------
(注 36) 玄奘大师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一~二,大正,五,三~十一页。
(注 37) 同(注28),...
李志夫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93145387.html
-
。双存本末,法未曾二。 俱泯性相,不碍双在。若虚心融会,随说皆得;若随言执著, 触事成碍。(注37) (2) 从“教”(小、始、终、顿四教)而言,其名(文字)与义 ... 信论中所说一心具真如、生灭二门之真妄和合的如来藏说为立论 之依据。(注40)─────(注37)同上,“‘法’中此识本末融镕,通有四句︰一摄本从末门, 唯是有为生灭等法。二摄末归本门...
邓克铭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93445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