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1601篇,用时8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中国佛教的思惟发展(2)

    延续发展(注59)。而中国佛教既然是印度佛教的继续发展,则发展的佛教,自不能再十分同于原初的面目,发展的本身有过于原始者,但亦可能有不及之处。或者亦只是有异而已。这些又都不能说有什么差错,发展过程中,...中国人则谈善与恶。有关天台性善、性恶之讨论,请参看“天台性具思想论”第四、五章。演培译。(注 59) 中村元先生对这点倒有一正确的观点。他说:“对于中国佛教与印度佛教在性格上的不同,先要总括底说一下。...

    张曼涛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24745835.html
  • 因材施教与教学上的人我分际─以《论语》、《阿含经》、和《大般若经》为根据(2)

    等菩提”(p. 317b);“不堕声闻独觉等地,唯求无上正等菩提”(p. 317c);“不求三界及二乘果,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与诸有情同共回向一切智智”(p. 318b)。  页59 因材施教与教学上...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25745850.html
  • 作为思想史的禅学写作─以汉语语境禅学研究为中心的方法论考察(2)

    这些经典用作其“合法性的象征”(emblems of legitimacy)。[59]禅宗文献叙事中的这种隐喻性质,表示其文本的自明性内涵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单纯对符号叙事的内在性解释远不足以揭示其...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25845852.html
  • 朱熹排佛与参究中和的经过

    因缘”,在禅学体系中,是找不到答案的。朱熹认为在此情况下,禅者只能等待悟的到来。针对这些问题,禅学主不可思议,朱熹则主张“口讲心思”、“学问思辨”(注59)格物致知。朱熹于此书自注谓:格物只是穷理,物格...59 同前注引书,卷三○,页一四。注60 参蒋义斌撰,前引文,页二三一-二四五。注61 《朱文公文集》,卷四○〈答何叔京〉第二书,页八谓:初归李侗之门时,“贪听讲论,又方窃好章句训诂之习。”注62...

    蒋义斌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31845890.html
  • 东魏武定元年铭石造释迦五尊立像略考(1)

    11页 正光四年六月已。前用功八十万二千三百六十六。(注59) 此中,依准于平城云冈石窟及其前的灵严寺之规模,而且复加世宗一窟,达至用功无量的...

    林保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31945892.html
  • 王政與佛法--北朝至隋代帝王統治與彌勒信仰

    智仙曾言:「兒當大貴, 從東國來,佛法當滅,由兒興之」(註59)。 楊堅為帝之後,自稱:「佛以正法,付囑國王,朕是人尊,受佛付囑」(註60)。 這已透露出佛教與楊堅帝業相依共存之勢。 文帝在即位之初,即...東洋學報》,59卷1-2期,頁 27-66。註39 同上文,頁31。註40 見(04)。註41 北涼曇無讖譯的《大般涅槃經》對護法的解釋是「護法者,所謂 愛樂正法,常樂演說、...

    陳 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32145895.html
  • 台湾当代净土思想的新动向----思想史的探讨

    说真正的学理革命。”。(注58)而虚大师的〈余之佛学新运动〉(民国17年)一文中,强调修学、体验,得佛陀妙觉心境,虽是超越文化、种族的人生佛学。(注59)但融旧成份太多,掩盖了创新,虚大师所说的“真正...。 54 同注(50),页199。 55 同注(50),页200。 56 同注(50),页225。 57 同注(50),页216。 58 同注(50),页219。 59 同注(50),页...

    江灿腾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32245897.html
  • 正法与三十七菩提分法的实践

    35,1996年。 [32]《大正藏》册30,页443上。《会编》中册,页280。 [33]《大正藏》册2,页257上。《会编》下册,页794。     页59 云何名为恶不善法?谓欲缠染污身、语、意业.....言爱尽者,谓不希求未来事故。言离欲者,谓无现在受用喜乐故。所言灭者,谓余 烦恼断故。言涅槃者,谓无余依故。[59]   因此,对身心五蕴不再执取后,烦恼、随眠依次弃舍,心得解脱,牵引到来世趣入...

    林崇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32745912.html
  • 契嵩思想研究──佛教思想与儒家学说之交涉(2)

    (注58)镡津文集卷第七,论原?问经,大正藏卷五二,页六 七九下。 (注59)镡津文集卷第七,论原?问经,大正藏卷五二,页六 ...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33045919.html
  • 僧睿思想研究(1)

    终。 ,假号照其真,应行显其明,无生冲其用,功德旌其 深,大明要终以验始,沤和即始以悟其终”(注59)。 万化...

    刘贵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33345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