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1787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从〈六祖能禅师碑铭〉的观点再论荷泽神会

    神会从未引述过惠能教导之臆测,更排除了惠能是否真有指导过神会的疑虑?[56]  (四)“实助皇王之化”──顺应唐室的政策?  唐室自开国以来,对佛教界之出家制度采沿袭隋朝之度牒制──即百姓出家得经政府...正藏》册 9,号 893,页 615 下第 4-7 行。   [55] 上二引句分见《大正藏》册 48,号 2007,页 342 上第 11 行;号 2008,页 351 下第 10 行。   [56...

    陈盛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60442616.html
  • 说“无念为宗”

    具足。[56]  佛与众生之别只在对自心三宝之悟与迷而已。既如此,一经“大善知识”开示,[57] 何不直接归依自心之觉、正、净三宝(即“清净三归”),依自心三宝修离欲、无邪、不染之行?  随之是发愿、...〉,《大正藏》册 12,页 382 下。   [55] 《录校》,页 281、284。   [56] 《录校》,页 318。   [57] “何名‘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直示正路,是大善知识,是大...

    冯焕珍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60642618.html
  • 慧能《坛经》顿教禅法论义(二)

    ] 高柏园先生〈坛经般若品探义〉,则将《坛经》“心”字义涵分作两层:或指“本心”,或指“识心”。刊载于《中国文化月刊》第 56 期,1984 年 6 月,页 87~97。   [8] “念”在《坛经》... [55] 引见宗宝本《坛经》;《大正藏》册 48,页 353 上。   [56] 《大正藏》所录炖煌本《坛经》原文作“真心”。详见炖煌本《坛经》;《大正藏》册 48,页 338 中。   [57] ...

    陈平坤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60742620.html
  • 明末的唯识学者及其思想

    ”,曾不可以句,而师释之如指诸掌,则其他可知也。时东禅无主,肯堂遂虚席以延明昱,师率徒至,因嘱其略释此论。(注56)  (三)由巢松及缘督二师之推荐,肯堂遣使迎一雨通润,令为成论作补疏,通润当时虽以他...(注 55) “成唯识论证义”自序, 续藏八一,六四六页下。  (注 56) 以上两则取自“成唯识论俗诠”之王肯堂序。 续藏八一,二页下及三页上。  (注 57) “成唯识论集解”之王肯堂序。  (注...

    圣严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64042658.html
  • 论俱时因果在成唯识论中的困难

    。瑜伽师地论卷56;大正藏卷30, p。 607。   222页断、非常,是缘起理。故说此识恒转如流。。。。。前因灭位后果即生,如秤两头,低昂时等。如是因果相续如流,何假去来方成非断。。。。。应信...

    杨惠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65442675.html
  • 护法在《成唯识论》的立场之研究

    ,多说唯有识自证分,无相见分。护法出已说见相有,依集量论等方显发之。」  (注 56) 成唯识论处处可看到引用陈那著作的痕迹,甚至对於唯识的立场,也是依陈那的看法来设定的,如「唯识无境」及「境无识无」... (注 56) 参考《佛教大系 成唯识论》第二,《述记》p。111  (注 57) 陈那的继承弟子法称,在注释陈那《集量论》的著作《量评释》的现量章里,第 1 颂至 319 颂是说明经量部的认识立场,...

    陈宗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65942682.html
  • 梵語佛典及漢譯佛典中(一)

    這樣變化。§56字首的?照例變為ri。§57在極少數情況下,字首的?也為a i u 所取代。§58 ?在?語幹變化中變為ī ū,有的?>ir? ūr。§59 ?在輔音後>ili,獨立的?>li。  ...

    季羨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83742724.html
  • 知礼《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研究(一)

    大乘文化出版社《天台宗之判教与发展》,现佛教学术丛刊(56),1979年2月),即是专门介绍知礼为主的中兴教学,以及山家、山外的义诤史。本书将整个天台思想的来龙去脉,以及后代的发展,在文献处理上都能作出...

    吴聪敏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105642740.html
  • 知礼《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研究(五)

    四土一心”之思想,见其所撰《天台教学史》页168-171,台北县,中华佛教文献编撰社,1974、2。  56 T37、188b-c。  57 十法者,即指(一)于毁于誉,心无增减;(二)闻善闻恶,心无...

    吴聪敏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105942744.html
  • 《金刚经赞》研究——兼论《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四)

    第722页上、767页中。  55《大正藏》第八十五卷,第75页上——76页上。  56《卍续藏经》第二十五卷,第6页下,白马精舍印经会印。  57《卍续藏经》第二十五卷,第154页上,白马精舍印经会...

    达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110842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