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5349篇,用时11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玄 奘 译 经 年 表

    贝多罗树下经同本21贞观二十三年(649)正月十五日至八月八日阿毘达磨识身足论16卷大慈恩寺翻经院毘昙部1539/26大乘光提菩设摩造22贞观二十三年(649)二月六日如来示教胜军王经1卷大慈恩寺翻经院经...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23149674.html
  • 玄奘与佛典翻译

    ,还有上座部经律论15部,大众部经律论15部,弥沙塞部经律论22部,迦叶臂耶部经律论17部,法密部经律论42部,说一切有部经律论67部,因明论36部,声论13部,收罗的数量之多,种类之富,实为前所未有...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31049767.html
  • 律宗在福建的弘扬

    第30套。  [10]弘一:《圈点行事钞记跋》,见《弘一大师全集》第7册,第419页。  [11][12][14]弘一:《壬丙南闽弘法略志》,见《弘一大师全集》第8册,第22页。  [13]弘一:《...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64450250.html
  • 两岸三代人的人间佛教理想:人间佛教品格的现代特征

    的’理智!”(参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商务印书馆,1990年,22页)经过启蒙运动,千百万人开始摆脱天主教神学权威的思想控制,运用自己的理智对西方的传统进行重新审视,其中...

    邓子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73250355.html
  • 止观概述

    ,“止亦名观,亦名不止;观亦名止,亦名不观”【智顗《摩诃止观》卷三上,《大正藏》卷四六,22b。】,因此奠定了“止观相即”的原则。智顗的止观体系,包括渐次止观、不定止观、圆顿止观三种。止观相即,其实仅...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75050397.html
  • 佛家禅语100句

    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  20、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  21、内心没有分别心,就是真正的苦行。  22、学佛第一个观念,永远不去看众生的过错。你看众生的过错,你永远污染你自己,你...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90250560.html
  • 南京栖霞寺——三论宗发祥地

      南京栖霞寺  ——三论宗发祥地   栖霞寺位于南京市东北22公里处的栖霞山上,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栖霞寺始建于南齐永明七年(489年)。梁僧朗于此大弘三论教义,被称为江南三论宗初祖。  三论宗是中国佛教的宗派之一,渊源于古印度大乘佛教的中观宗,三论宗以《中论》、《十二门论》、《百论》为主要典据,由鸠摩罗什翻译,流传中国。在中国实际完成三论一宗的大业者为...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02650781.html
  • 鉴真大师网络专辑

    在央视一套播出(2007/4/2) 登陆央视黄金档 被认为中日友好表达(2007/3/22) 国宗局蒋坚永副局长视察鉴真学院图书馆建设情况(2007/2/1) ...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33751198.html
  • 魏晋南北朝时期印度观音经典向中国的传播

    便得离痴。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饶益,是故众生常应心念。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殖德本,众人爱敬。”[22]罗什译本很快...]僧佑:《出三藏记集》卷四,《大正藏》第55册,第22页中;“《提婆达多品经》一卷、《观世音经》一卷,右二经出《妙法莲花经》。”见[隋]法经:《众经目录》卷二,《大正藏》第55册,第124页上。  ...

    李利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53151454.html
  • 略论佛教对道教心性论的思想影响

    所以他又说:“心上工夫,不在吞津咽气”(22),更是改炼气为修心了。 道教学者还论述了心与事、物、法、境的关系。老子认为道生万物,汉代道家又主张元气化生万物。道教融合了这两种说法,提出道就是元气,...1992年版。 (13) 《道德真经玄德纂疏》卷一,见《正统道藏》第22册。 (14) 《玄珠录》卷下,见《正统道藏》第39册。 (15) 《随机应化录》卷上,见《正统道藏》第40册...

    方立天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026520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