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56] 此段显见儒、释二家对“出家”看法的歧义。儒家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离娄》(上))[注57],批评目连不该剃除须发、投佛出家,及断绝后嗣。然而目连却言甫往生的母亲在世时劬劳...56] 同 [注21] ,卷中,第五十四页。 [注57] 清?焦循撰,沈文倬点校,《孟子正义》(上)(北京:中华书局)第五三二页。 [注58] 同 [注21] ,卷下,第三十四页。 [注59] ...
王月秀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72152924.html
-
— 1925) (一)非宗教运动与知识分子对现代化的反思 “宗教虽为构成文化的一种原素,但其本身必须受当时文化的其他原素底影响而变更其路线[57]。”因此,除前面所提的政教关系及上海居士佛教的萌芽...
钟琼宁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75252996.html
-
56)
所谓学佛先从做人起,学成了一个完善的好人,然后才谈得上学佛,若人都不能做好,怎么还能去学超凡入圣的 佛陀?所以学佛法的人,敬佛法僧,信业果报,是最紧要的一著。(57)
太虚以大乘...
李治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404053184.html
-
56]”廓庵师远《十牛图颂》的最后阶段也是:“入廛垂手:露胸跣足入廛来,抹土涂灰笑满腮,不用神仙真秘诀,直教枯木放花开。[57]”禅宗的修行阶位,比较不把最后阶段,讲成一个圆满、究竟的状态,而多显现为...。 [56]巴壶天?林义正校补,《校补增集人天眼目》,台北市,明文书局,一九八二年四月初版,页一五七。 [57]蓝吉富主编,《禅宗全书》第卅二册,台北市,文殊出版社,一九八八年七月初版,页九O上。...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413653233.html
-
《黄檗藏》 日本山城州宇治郡黄檗山宝藏禅院沙门铁眼(道光)在1669~1678年募刻,又名《铁眼藏》。以《嘉兴藏》为底本而有所增补,版式全同。全藏分为19个部类,734函(增加57函),...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482853609.html
-
chance to gain final release.
(57) We have high expectations of speedy attainments,Yet do not wish to...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514753798.html
-
百年不衰。这三家之所以能如此兴旺,其原因是积功累德,断恶修善,非以财富遗子孙。 57、佛说法用三转法轮:即三种方式,一是事转,给众生说明事实真相,根性利的能完全接受无疑。二是劝转,善根差的,用很深的...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522053831.html
-
念戒」的功德而持庸俗人乘行者,「念天」的功德而修天乘行者,「念法、念僧」的功德而急求沙门果证的声闻乘与辟支佛乘行者等,此等四乘隶属于「歧出才回入」
p. 14
的修道行程。「念佛」[57...道》p. 254。
[57] 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等「六念」;见《杂阿含554经》大正2, p. 145, b12~c2。
[58] 参阅《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正8, p...
杨郁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540453927.html
-
夫人之所滞,滞心末有,若宅心本无,则异想便息矣」(注57)人之执迷,乃在执著「末」「有」若将心安於「本无」,则可平息「末」与「有」等思想。《名僧传抄》亦云:「夫人之所滞,滞心末有,苟宅心本无,则斯累豁矣...正藏》卷五五,页58上。
(注 33) 〈法华经後序〉,《出三藏记集》卷第八,《大正藏》卷五五,页57下。
(注 34) 〈 摩罗诘堤经义疏序〉,《出三藏记集》卷第八,《大正藏》卷五五,页59上。...
刘贵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005954302.html
-
52的止灭而来的,业与诸烦恼是从思惟分别53而来,而这些思惟分别的产生54是由于语言的虚构55,但是言语的虚构会在空性56的状态下被消灭。
所谓“解脱”就是一种从业57与烦恼58的止灭而来的状态...
57 业(karman),指身、口、意三业,或指福、非福、不动业。佛护与清辨认为是带有染污心的身、口、意的诸般活动。
58 烦恼(kles'a),指贪欲(ra-ga)、嗔恚(dves.a)...
赖惠芬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010354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