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1647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佛教问答750题(1)

    受苦者不怨尤;知有果,则为善者劝,为恶者戒。  56.问:何为四谛?  答:一曰苦谛,二曰集谛、三曰灭谛、四曰道谛。谛者,详审之言,真实之法也。  57.问:何为苦谛?  答:佛说有八种苦,弥纶世间。一...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012254323.html
  • 唐净眼因明疏抄的敦煌写卷

    境,总处、总事非五识境。”[31]   此句亦是《后疏》写本第56~57行,如云:   自相自相中,处、事则为现量所得,总处、总事非五识境。   二者文字完全相同。   另外,《明灯抄》卷六末解十四过...

    沈 剑 英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021954375.html
  • 略论一乘家与三乘家的种姓之争(1)

    57]  此中意思是说,诸佛虽然得大自在,但对于贪着生死,不信大乘,不乐大乘的无姓有情,他们也是没有办法让他们成就佛道的。  又唐本《摄大乘论》卷三云:  有情界周偏,具障而阙因;二种决定转,诸佛无自在...

    昌如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030554419.html
  • 许国霖与敦煌学

    此文不长,但已涉及到几乎所有敦煌学的问题点。除了王仁俊、罗振玉、王国维、刘复等人的论著外,作者还征引了羽田亨[55]、矢吹庆辉[56]、伯希和[57]、斯坦因[58]等海外学者的成果(原著),显示了作者...;《鸣沙余韵解说》,东京岩波书店,1933年。  [57]P. Pelliot, Le Grottes de Touen-houang, Paris: P. Geuthner, 6 vol., ...

    余欣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054254555.html
  • 有病事醫不要事神(2)

    琥珀于虹栋,奇秀深香,不可殚言。此种描写,比诸佛经对龙宫等之描述,当更胜数筹。盖以佛书中言及「如有福龙,依报快乐,具足妻妾衣服饮食象马七珍,无不备有,优乐自在,过踰于人。」57这些比之于人之生活享乐、...页。  55见大正藏第五十三册,二十四页中,《经律异相》卷六。  56见大正藏第五十三册,三一九页上。  57见大正藏第五十三册,三二O页上,《法苑珠林》卷六苦乐部第九。  58三民书局《大辞典》「...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065854638.html
  • 比丘波提木叉

    ,假如燃火,或使令燃者,除了适当因缘外,波逸提。  57.任何比丘,假如在半月之内洗浴,除了适时外,波逸提。这里此适时为:「热季剩余的一个半月」、「雨季的第一个月」如此这两个半月为暑时(和)炎热时,...应当学。  55.「我将不以沾有食物的手拿饮水器」,应当学。  56.「我将不把有饭粒的洗钵水倒在村落中」,应当学。  57.「我将不对无病而手持伞者说法」,应当学。  58.「我将不对无病而手持杖者...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085054768.html
  • 试论僧肇《般若无知论》的易理思维

    意义,无心知物,因而自然知物;无心鉴照,因而能自然鉴照。是以觉者何需执著所知之相而造作观照?自然般若是“不知而自知,不为而自为”的。  后来在<答刘遗民书>中亦有《般若无知论》的补充与说明。[57]...38册,页167上、168下、169下、170上。  [55] 同上注,页168、169下、167中。  [56] 同注6,页153中。  [57] 同注6,此〈答刘遗民书〉乃是针对庐山慧远弟子刘遗民对...

    张晓芬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091054787.html
  • 从佛教思想史上转身论的发展看观世音菩萨(1)

    无愁忧女欲决舍弗之疑,现身立愿,使大众中悉见我是男子。作是念已,即诸大众见无愁身为男子,不复见女人像。无愁忧于时踊在虚空中,去地七十丈,住在空中.... ”(57)。  (2) 诸佛要集经:  “文殊...

    古正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091254789.html
  • 从《七十七智经》看“法住智”之意义

    。不过,导师在晚年写成的《空之探究》(七十三年),在谈及《须深经》的二智时,则没有再以《七十七智经》为佐证,反而提出很特殊的看法。[57]  导师认为在世尊教说中,有关阿罗汉智(指法住、涅槃二智)的...306经)(大正2,88a)说:“…此诸法皆悉无常、有为、思愿缘生,若无常、有为、思愿缘生者,…”(《杂阿含经论会编》(上册),p.390)  [22] 《国译一切经》第57册(毗昙部12),p.267...

    释开仁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093554817.html
  • 关于近十年中国近代佛教研究著作的一个评论

    一册,57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18] 邝兆江(Luke S.K.Kwong)《谭嗣同(1865-1898):一个改革家的生平与思想》(T’an Ssu-t’ung:1865-1898,...

    葛兆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103254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