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似寶鏡普臨眾像,若海印頓現森羅,萬法同時,更無前後。”[51]這裡,有兩點尤須注意:其一,延壽是完全贊同“九識”說的,這也是《宗鏡錄》在唯識學方面所持的理論立場。其二,第九識是在修行現證之時方才得以...[49] 宋延壽《宗鏡錄》卷五十六,《大正藏》卷四十八,第737頁下—第738頁上。 [50] 宋延壽《宗鏡錄》卷五十六,《大正藏》卷四十八,第737頁下—第738頁上。 [51] 宋延壽《宗鏡錄...
楊維中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93841478.html
-
教学得到普遍认信,尽管延寿之后、契嵩之前台教内部曾发生过法义之争[51],我们仍然可以通过二人的思想与行迹,发现五代两宋时期、以杭州武林山为中心的浙江佛教之诸宗交融互动的倾向。第三,正如中峰明本所说,...1124页。 [51] 笔者认为,山家山外之争表面上看是发生于台教内部,其实则导源于常住杭州的台家传人庆昭、智圆等从华严、禅宗教学角度来理解自教的观心法门,因此,这场争论意味着天台与华严、宗门禅之间的...
聂士全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95241492.html
-
藥師琉璃光佛,普願一切法界眾生,發大誓心,攝無邊眾。 50 後夜 禮法寶 禮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無生奧典,普為一切法界眾生,冥合真心,了無所得。 51 後夜 禮菩薩 ... 關於“權實雙行”,延壽的詮釋是:“權實雙行者,實則真際,權則化門。從真際而起化,實外無權;因事跡而得本,權外無實。常冥一旨,無閡雙行;遮照同時,理量齊現。”[51]所謂“權實”,實質上是佛門中...
蔡日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95841500.html
-
”,因此他们“毁金口所说之正典,拨圆因助道之修行。”[50]对于佛所说的经典视而不见,故“暗于明相,一句不识”。[51]延寿认为这些人是发“狂慧而守痴禅,迷方便而违宗旨。”[52]这些人“相承不信即心...》,《乾隆大藏经》第141册,第357页。 [3] 《佛祖统记》卷26,《大正藏》第49册,第264下。 [4] 宋道原《景德传灯录》卷26,《大正藏》第51册,第421下。 [5] 同上。...
法缘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00341506.html
-
不几稔间,文籍太备,学者欣赖”。日本当代佛教学者钅+兼田茂雄教授称此为高丽的“续藏经”。(钅+兼田茂雄《朝鲜佛教史》)以今存之《新编诸宗教藏总录》(三卷)统计之,“续藏经”共有经(51部)、律(2部)...
陈景富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01541522.html
-
之灭裂。若无世间法,便亦无佛法,故“一向杜绝世故乃可得行此道,如此则是坏世间相而谈实相,何道之有!”[51] 重申禅的生命惟在于悟,突出强调世出世间的一体互融,不得坏世间相以谈实相,而要求行出世间法...》卷二二,第412页下-413页中。 [50] 宗杲:《语录》卷二三,第417页上-中。 [51] 宗杲:《语录》卷一八,第394页下。 [52] 台湾大学哲学系杨惠南教授曾撰《看话禅和南宋...
董 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02141530.html
-
来看,其义有三:即执持种子的“执持义”;执受根身的“执受义”;执取结生相续的“执取义”。[51]很明显,“执持根身”在《深密》中是解释阿陀那识的,说阿赖耶识“于身摄受”是“执持根身”义,似有难解之处。...669上 [51]《成唯识论》卷三,《大正藏》册31,页14下 [52]《杂阿含经》(三一二)卷一三,《大正藏》册2,页90上—中 [53]《杂阿含经》卷一三,第323到332、336到...
张化蒙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02441532.html
-
参见曾国藩,《曾国藩教子书》,岳麓书社,长沙,1986年1月第1版,第51页。 [27]值得注意的是,胡适和陈寅恪两位大家通过《坛经》研究进行学术排佛的方式和目的都有所不同。胡主要是想通过考证来否定...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10541587.html
-
)。 1910年,50岁,宣统2年。 1911年,51岁,宣统3年,上海出佛学丛报,高鹤年多次寄给师。师用云水僧释常惭名寄信请编辑秉公立论,不令美玉生瑕。师出家30年,终清之世,始终韬晦,不喜与人...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11841603.html
-
有存有坏(成相、坏相)」51(注释:《探玄记》卷第九(大正三十五·页二八二中)。)三义之中各各皆具有二义,故成立六相说。而且此「论缘起法有三门」,因为缘起之本末从其论理的成立由为论据,本旨结果是由《五...
龟川教信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12741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