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1993篇,用时11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三论宗的传承及其“空”思想之考察

    negations" as well as his mani explanations of the meaning of "emptiness." 页53 ...

    余崇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01646588.html
  • 略论日据时期的台南开元寺(1896~1924)

    扬临济宗风[53]!大正八年五月,传芳因病逝世[54],由成圆接任住持!  四、从成圆到得圆住持  关于成圆法师,慧严法师推测说:他任开元寺住持是在1918年4月传芳师示寂以后,迄得圆法师接任间,即1918~...

    王见川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02246596.html
  • 海德格尔思想的佛学因缘

    并不表明‘实践’行为较之于‘理论’行为的优先性。”[53]海德格尔在这里想表明的是更进一步的现象学批判:Sorge不是一个实践行为,更不是一个理论行为;而是一个超越于这两个本质范畴之上的人类此在的元...52]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同上,页223。 [53]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页222-223。 [54]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同上,页193。引文略有改动。 [55] 这个意图在...

    倪梁康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02546600.html
  • 唯识学与现象学中的“自身意识”与“自我意识”问题

    ),借助于这种滞留,对已流逝者的回顾才成为可能”[53]。再如,由于“自证分”自身可以提供对自体的证明,因此,意识的进行或流动实际上是自身意识到并自身可以证明自身,它因此而无需一个最终的自我来作为它的...谈唯识学上的四分说”,同上书,页331。 [53] 胡塞尔,《胡塞尔全集》X, Den Haag 1966, S. 118. ——这里需要对胡塞尔的“原意识”概念所具有的、可能造成理解混乱的双义性...

    倪梁康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02646601.html
  • 天台智顗一心具足说之理论意涵

    教理(三谛)而言,藏、通二教不明中道[52];别教则空、假、中三理已备,但为分别而说,次第而证。圆教则是要进一步说一谛即三谛、三谛即一谛,“三谛圆融”[53]—空、假、中三谛,任举一谛皆即空、即假、即...是表明二教不具第三中道谛。  [53]《法华玄义》:“‘圆三谛’者:非但中道具足佛法,真、俗亦然。三谛圆融,一三、三一。”(T33.705a)  [54] 如同注52约三谛所言,就实而论,藏、通二教主...

    林志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04446641.html
  • 佛教与儒家的对诤式对话发微

    1988:33~53;周庆华,1997b:233)。言说者(写作者)和接受者(读者)的对话,常见的现象是:言说者(写作者)利用许多“他者”的语言(如小说中叙述者的发言、其他角色的发言及嵌入的文类等),进入他...

    周庆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04546645.html
  • 《因缘心论颂并释》三译校勘会编

    “从三生二。三是烦恼;二是业,谓  从烦恼而生于业。从二生七。七者[53]  是苦,谓从于业而生于苦,从七生三  者,谓从于苦而生烦恼,此说烦恼、  业、苦三种迭互相生,是故生有轮转不  定。所言有者...次第。    [51] “此不定也”斯1513作“此即不定”;北7257则缺“也”字。    [52] “轮”应作“转”,下释文中引用作“转”;敦一本亦作“转”;据理亦应以“转”为合。    [53] ...

    赵国森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04846653.html
  • 印光大师─儒佛会通的净宗始祖

    不在心上”  [注52]、“说的很热闹好听”[注53]的弟子,印师则痛加针锥,以免沦为儒佛之罪人”[注54]。“若或口说修持,心存不善。欲冒正人君子真实修持之名,适成其为机械变诈、无廉无耻之,真小人。本...2011。  [52] 同注41,卷上.页192。  [53] 同注52,页202。  [54] 同注52。  [55] 同注52,页193。  [56] 同注8,页2433。  [57] 同前注。  [...

    陈秀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04946656.html
  • 止观在中国佛教初期弥陀信仰中的地位-- 以南北朝之前为探讨中心

    在其《观无量寿经义疏 (本 )》文中最后明白的注上“观经义疏本终”;(注 53)又于《观无量寿经义疏末》有多处提到“观经”,例如:“依此观经因亦众多...观别十六”、“依此观经九品别论”等等,都是...修行与彼佛相应,故口业赞叹彼佛;又为了坚持往生彼国的愿望,止心一念的修奢摩他; 页 53 更为了如实的修毗婆舍那的原故,以智慧来观察,并以正念来观照。可见前四门都是“修行门”,为了往生彼国所...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10046675.html
  • 南诏大理佛教雕刻初探

    像也融入了不少中南半岛的美术 特征。(注53) 这类真身观世音菩萨像在千寻塔的出土文物中(注54) , 欧美以及日本的博物馆及私人收藏中均有...

    李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206468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