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传东土达九十年之多,这在中国佛教史上,当时可以说是空前未有。也许正是这个原故,“高僧传”习禅篇才写道:(注52)佛驮跋陀,更传业东土。玄高、玄绍等,亦并亲受仪则。出入尽于随数,往返穷乎还净。文中最后... 50) “传”卷六,页三六三中--三六四上。96页(注 51) 转引自“汤史”,页三○八。(注 52) “传”十一,页四○○中--下。(注 53) 同上,同页下。(注 54) 同上,页三九八下。(注...
冉云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5647547.html
-
阴法,如业法、涅槃法等,此可由印顺法师对中论所作的“大科分判表”及其相关说明更清楚地见及(注52),举例来说:如果说部派佛教广设轮回主体,其主要之原因在弥补业因说与缘起法的矛盾,那么只要先破除业因说的...
李昌颐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5747548.html
-
有分为三地:所谓有寻有伺地、无寻唯伺地和无寻无伺地的三种地。论中明显表示,从暖善根开始至世第一法,行者皆可依于这三种地中的任何一地而成就种种善根。52然,此三种定地与一般所说的四禅八定又有如何之关系呢...毗婆沙论》卷4 (大正27,17b17-18)。 52 《大毗婆沙论》卷7 (大正27,31a17-19):“问:暖为有寻有伺、为无寻唯伺、为无寻无伺?答:具三种。”;《大毗婆沙论》卷5 (大正27...
释道一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0747572.html
-
相对地,信行者虽也有黏著、爱求的性质,但却是好乐于有利益、有功德,且能增长信心和喜悦的所缘。因此“六随念”──随念“佛、法、僧、戒、舍52、天”是最合适于信行者的修习。由此“六随念”的修习而成就广大的... 底本p.102,《清净道论》(简体版)p.94。 52 此处“舍(cAgAnussati)”乃是指“施”,是有别于“四梵住”的“舍随念(uppekkHAbhAvanA)”。 53 “广大的信”、...
释道一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0847573.html
-
是不同的,前者的“见”是passati52(√pas)而后者则是dassana53 (√das)。√das(dassana)在语法上没有现在式,因此当涉及到现在式的用法时,必须以passati来取代,...“彼”,叶均与Bhikkhu BANamoli的翻译一致的认为是指前面所提到的“行舍 智”,若从原文的前后来看,确实是如此。 51 《清净道论》〈智见清净品〉(简体版) p.650。 52 P....
释有信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0947575.html
-
特别重视四谛的十六行相,如《大毗婆沙论》说到:52 (1)有三种作意:谓自相作意,共相作意,胜解作意。自相作意者,思惟色是变碍相,受是领纳相,想是取像相,行是造作相,识是了别相;地是坚相,水是湿相,...得无相名。十相者何?谓色等五、男、女二种、三有为相。”---《俱舍论》卷28(大正29,149c19~22)。 52 《大毗婆沙论》卷11(大正27,53a13~19);《大毗婆沙论》卷104(大正...
释祖莲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0947576.html
-
常以念为依止,以念守护其现状,以及无念则不能策励抑制于心”,来平衡五根。52并且“如果失念者及不正知者,即近行定也不能成就,何况安止定?”53可见念心所对于修定是多么的重要。 念即忆念,有不忘失的...瑜伽师地论》卷30 (大正30,449c~458c)。 52 参阅《清净道论》(简体版)119页。 53 参阅《清净道论》(简体版)143页。 54 参阅《清净道论》(简体版)429页。 55...
释见法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1047577.html
-
的中心为主要的探讨对象,52 这是学者对三期划分的一个研究情形。 首先,《舍利弗阿毗昙论》卷13,〈念处品第六〉说到: 行一道,众生清净,远离忧悲,灭尽苦恼,得证涅槃,断除五盖,修四念处。53 ...
释如定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1447578.html
-
自为亦为他;上者,但为他人故行善法。52 即说入佛道人有上、中、下三品,上品:纯利他,中品:自利利他,下品:但自利,这和《十住毗婆沙论》之说法上、中品人方面有差异,因此有人问难说: 是事不然,下者...c~30b)。 50 《大智度论》卷95,(大正25,726b~c)。 51 《大智度论》卷95,(大正25,725c~727c)。 52 《大智度论》卷95,(大正25,726c)。 53 ...
释本密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2547581.html
-
少时远胜于在净土久劫行持,更称扬释尊能以大悲愿于娑婆成道,说法度众,是难行且极为殊胜的。52对于秽土修行胜过净土之经说,后代诸师认为此乃释尊观机逗教之说,因人、因时而有的契机教法;再者,亦以此语策励...名著译丛》第51册,中和,华宇出版社,民国七十五年十二月初版。 (2) 《净土教概论》,《世界佛学名著译丛》第52册,中和,华宇出版社,民国七十六年九月初版。 1 《十住毗婆沙论》卷5〈易行品〉至〈...
释宗证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4247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