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是“火莲”!
此外,《诸法无行经》也有如下的表达:
“勿分别贪欲,贪欲性是道,烦恼先自无,未来亦无有;能作是信解,便得无生忍。”(43)
...
(43)引自《诸法无行经》,大正藏册十五,页752。
(44)引自《文殊般若经》,大正藏册八,页728。
(45)引自《大智度论》卷六,大正藏册二五,页107。
(46)参阅...
游祥洲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242439603.html
-
供养现在 佛,恭敬尊重赞叹花香乃至幡盖,当供养般若波罗蜜。 ( 注 43) 249 页 经卷供养为大乘运动,开创了一些新的契机。《妙法华》〈法 ...法华经疏》, 收於《 续藏经》,第150册。 注42: 同注38。 注43: 鸠摩罗什译,《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正藏,第8册) ,卷37〈法称品〉...
蒋义斌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252039676.html
-
43 页 「常乐我净」的正见。 对传统无我、无常、苦、不净的了解, 《涅盘经》批评 它是「知字不知义」,真正知义应是: 无我者名为生死,我者名为如来。 无常者声闻缘觉,...。 」 ( 注 43) 因为如来藏说有扶律谈常的特性, 其经论普遍论及毁戒 恶行的众生,并称他们为一阐提。 如来藏系经论都主张一切 众生皆有如来藏 ( 佛性 ),但是否包括一阐提...
释恒清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253139686.html
-
,善导寺佛经流通处。 (37)《净土十疑论》(《净土十要》第四)P5—P6,灵岩山寺印。 (38)《阿弥陀经疏钞演义》P41—P43、P291,上海佛学书局印,1992。 (39)《佛学大辞典》...
净空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253839696.html
-
但欧阳以吕为得力助手,不放人,遂改邀熊十力至北大讲课(注43)。蔡元培原与熊为旧识,又得林宰平揄扬,於是同意熊担任特约讲师。可是熊讲正统唯识学一年不到,即改讲自创的《新唯识论》。这一转变,其实只是由「...自序〉,P.4-5。 (注41)见梁著《东西文化及其哲学》,P.52-55。 (注42)同上,P.68-69。 (注43)见梁漱溟〈忆熊十力先生〉,载《勉仁斋读书录》,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江灿腾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291539964.html
-
,实不可得,使智慧火明相增盛。
43、忍地。亦作忍位。《楞严经》:“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怀非出,名为忍地。”唯识学说此位依“印顺定”...
陈兵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02740052.html
-
从上表可以看出,有部的思业、表业、无表虽各有体,有表与无表业之体都可并入是大种所造色、形、声只是更为具体所造色而已。思业以心所为体,有四十六个心所。(注43)各业法体都是实在的。经部视表业,无表业以...~68下。
(注 43) 四十六个心所分为六类:大地法、大善地法各有十个;大烦恼所有六个;大不善地法有两个;小烦恼地法有十个;不定法有八个。见大正,29,pp.18下~21下。
(注 44...
李志夫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10240099.html
-
日本學者佐藤智永的統計,北朝在雲岡、龍門、鞏縣等石窟造像傳世的金銅佛中,有銘文者,釋迦計有178尊,彌勒則有150尊。[33] 塚本善隆計龍門石窟北魏一代的彌勒像也有35尊,僅次於釋迦的43尊,可知其...
陳清香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11740116.html
-
:《傳燈玉英集》卷十四目次之補闕 p. 118 南陽慧中[42] 國師南獄慧思禪師[43] 洛京神會大師[44]江西道一禪師 澧州藥山惟儼和尚越州大珠慧海和尚 汾州大達無業國師鎮府臨濟義玄...3] 篠原壽雄〈傳燈玉英集について〉和椎名宏雄〈『傳燈玉英集』の基礎的考察〉。 [4] 有關《傳燈玉英集》殘、存卷數詳細之敘述,參椎名宏雄〈『傳燈玉英集』?基礎的考察〉,頁43。 [5] 本段...
黃繹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11740117.html
-
眠、惟饮茶苏(43)的饮茶与禅定的联姻,到赵州古佛三称“吃茶去”的妙传心印,饮茶与佛教的结缘,已然走过了一条由茶事融于佛事、到茶风与禅风合一的心路历程。这一历程的完成使是“茶禅一味”命题的正式提出。 ...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13740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