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32);而且到了五祖弘忍大师时只是更改以金刚经来印心(注33);一直到唐末宋初(第九世纪)以後,中国禅宗兼重圆觉经(注34)及楞严经(注35),尤其是作为一个禅宗的大师,在其开悟後,仍须多看经教,...概论」一○七~一二八页) (注32)唐高僧传卷十六慧可传云:「初达摩禅师以四卷楞伽经授可曰:我观汉地,唯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也」。(大正藏经第五十卷五五二页中) (注33)元人宗宝编「六祖大师...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295043961.html
-
。……自布施亦教他人布施,須食與食,須衣與衣,乃至種種資生所須盡給與之,亦教化人種種布施,持是福德與一切眾生共之,迴向淨佛32頁國土故,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亦如是。是菩薩摩訶薩或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是故大集月藏經云﹕我末法時中,億億眾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當今末法,現是五濁惡世,唯有淨土一門,可通入路(註32)。 此中「當今末法」,正是告訴我們道綽的佛教史觀。在『安樂集』中道綽說﹕38頁辨...
慧嚴法師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295643971.html
-
手法完成的,或濃眉大眼,或鬍鬚橫腮,或皺紋滿面,眼窩四周並塗上厚厚蛤粉。此種造形給人以一股沉鬱之感,
p. 306和南宋諸家筆下的羅漢像,那種豐滿而俊邁的風采,實大相逕庭。[32]
圖...李昭道所擅長的山水畫法。
[30] 五代時四川黃荃所畫花鳥屬於富貴體,和南唐的徐熙所畫的野逸體花鳥並稱。
[31] 哈達,藏人所用棉質圍巾,獻哈達給長者是表示致最高的敬禮。
[32] 見「元畫...
陳清香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00043976.html
-
寺,有清塑十六尊者像,降龍伏虎風格特殊。(註32)其他明清遺例遍布南北,不勝枚舉。小結綜上所陳,就所舉遺例,作初步的大膽假設,即降龍伏虎的事跡源流甚古,其中降龍的事跡,典故較多,早在佛陀的時代便有流行...32): 見《上海龍華古寺簡介》人民美術出版社,一九八七年。
...
陳清香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00543984.html
-
,克勤云:
況此事雖不在言句中,若非言句,卻不能辨。不見道:「道本無言,因言顯道。」所以驗人端的處,下口便知音。古人垂一言半句,亦無他,只要見你知有不知有。[32]「事」指的是禪、道、悟而言,參禪...碧巖集點校》第九十七則,〈剛經輕賤〉,頁386~387。
[31] 歐陽宜璋《碧巖集點校》第八則〈翠巖眉毛〉,頁85。
[32] 歐陽宜璋《碧巖集點校》第二十五則〈蓮花拄杖〉,頁152~153。
...
高毓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02444020.html
-
的「十五法俱生說」﹐因此判 斷不是龍樹之真撰作品(註32)。 340頁 二﹑青目釋.「中論」四卷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於弘始十一年 (AD409年)翻譯﹐以「 中論」之名稱流傳﹐有德譯﹑英譯﹑日譯本刊行(註32)。有 關青目的生平﹐僅由僧叡「中論序」得知是「天竺梵志名賓 ...
釋惠敏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02544022.html
-
,大中小釋迦[32]。
後秦鳩摩羅什,一生從事譯述工作,曾譯出佛經三百多卷,影響甚大,其中以「妙法蓮華經」、「維摩詰所說經」、「佛說阿彌陀經」等數部最為普遍,流行到北魏,已是家喻戶曉,故文成帝時...國建築史」,及「中國建築圖集」。
[32] 見常盤大定、關野貞「中國文化史蹟」解說第一卷山西雲岡「雲岡石佛と經典との關係」。京都法藏館一九七五年。
...
陳清香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03344040.html
-
可以阻拦。 4 昌圆老法师专门为隆莲举行了一次皈依仪式,给她正式取法名“隆净”。32岁时,隆莲彻底了断世俗尘念,写下《十大愿文》,皈依三宝,全身心投入佛门。 5 重庆的《新华日报》曾以《有这样...的不易呵!从她们身上,我似乎看到了50多年前的隆莲法师。 短暂的交谈 我不由地问,隆莲法师,你也和她们一样,很年轻就出家了吗? 隆莲法师笑道:没有喔,我没有她们那么好的运气哟!我一直到32岁那年...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03844043.html
-
戴容州云: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谈哉!” [31] 见苏著「跋李端叔诗卷”。 [32] 见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五,及胡仔“...Golden Age of Zen, Chap. I, “Zen, Its Origin and Its Significance,” P.32。并参阅该书末章第二五四至二五五页,第二五九至二六○页,第二六八至...
刑光祖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22044301.html
-
在的知識之了解。一般人日常所追求的,是用他們的感官來接受外界的事物。他們相信在諸外界事物和諸感官之間有一種必然的連接[32]。或者他們看到某種可取事物的徵象,那種可取的事物只是隱在一遙遠的處所,他們..., P3.8. [32] 同上,P. 3.12. [33] 同上P. 3.15. [34] 同上P. 3.24. [35] 參考Candrakirti, Madhy.vrtti, P....
張尚德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22344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