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16423篇,用时13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你心里有桥吗?(2)

    移至右前方,左右掌与肩同宽,额触垫上两掌间。  3、两掌外翻,掌心向上(接佛足),稍停片刻。  4、头离拜垫,右掌掌心向下撑于拜垫中央,左掌立胸前,起身,合掌。  5、问询:鞠躬至膝,操手下去;合掌...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13045662.html
  • 《现观庄严论》初探(1)

    篇幅较短。在中亚地带,《一万八千颂》似曾广受欢迎;然而历来的印度大德在注释般若经时,显然比较偏好《二万五千颂》(注5) 。或许是因为它的内容丰富,便于组织发挥,而且经文也长短适中的原故吧!《大品般若经...生道智的生命体。(品Ⅱ,颂1,“调伏诸天故……”)(二)声闻道:仅通达补特伽罗无我的少分智。此分为圣道与加行道两种道。(颂2-5,“道相智理中……”)(三)独觉道:通达一个半无我(即全分的补特伽罗无我及...

    陈玉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13145666.html
  • 大乘二十二问之研究(2)

    1963.  (注 5) 苏莹辉:敦煌论集,264页,台北学生书店,1967。  (注 6) 同上,234 页。  (注 7) 大正藏二八一二号,卷八五,1068~1088页。  (注 8) 上山...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13445671.html
  • 如来藏与唯识的交涉《中边分别论》〈相品〉及《佛性论》〈显体分〉所呈现的“境的思路”

    tad-vi'se.se tu caitasaah 三界心心所,是虚妄分别。 唯了境名心,亦别名心所。 《中边分别论》 第八偈(注 5 ) 2.缘起境(artha): ...国书刊行会?昭和 50 年)本论第一章〈 唯识论书????三性说?定义〉第二章〈流转缘起???? 心识说〉。注5 《大正》,卷三十一,页 465。注6 《大正》,卷三十一,页...

    赖贤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13745680.html
  • 法性与存有--弥勒法法性分别与海德格存有论区分的对比研究(1)

    330 弥勒在这部小论(注 5 )中,将杂染的一切法(法)与清净的真如(法性)做出根本区分。 粗略地说,真理观上的法与法性的分别,也即是世界观上的生死世间与涅槃境界的分别。 就“真理”( ...法性而领受,(5)随念:修持所见、所领受之法性,和(6)悟入:由悟入法性而到达真如和涅槃的自性。关于后三者,弥勒说: 触为得正见,故以真见道,现前得真如,所以亲领受。随念 ...

    蔡瑞霖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13745681.html
  • 熊十力《新唯识论》中体用哲学的思考支点

    ,而不是理论的架构以及此理论的“预设”(注 5 )。 这么说来,我们说熊氏的体用哲学乃是一“活生生的实存而有之学”,这样的“实存而有之学”,它最重大的意义是由那“活生生的实存而有”这样的“存有”...

    林安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13845683.html
  • 僧肇“体用相即”思想述论

    而此相即观方面,僧肇则提示了“用即寂、寂即用、用寂体一”(注5),其实此乃以真俗二谛为论理基础而言的,同时也可以看出是受三论学集大成吉藏的影响: 关于此点,我们或许可以提出吉藏在《中观论疏》...

    余崇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13945684.html
  • 明末的诤辩----异议者澄的佛学思想分析(1)

    在《年谱》又提到: “予七十七岁,力提《华严纲要》,草就。大众请说《楞严》 、《圆觉》、《金刚》、《起信》、《肇论》, 诸经论。 ” (注 5 ) 这即是德清直到... 他又将此一“涅槃佛性”的思想,和《圆觉经》的“圆觉妙心,以及《楞严经》的“妙真如性”等同起来。 (注 4 )视为“真实常住”,是“真实有体,非空也”(注 5 )。 “不迁”的意义,此说方为“真实...

    江灿腾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13945685.html
  • 明末的诤辩----异议者澄的佛学思想分析(2)

    以尚未加以概念 的活动而由感官摄取的外界材料,作为知识的来源和依据。其 较详说明,可参考《佛光大辞典》( 5 )页 4729-4730; 以 及霍韬晦著,《佛家逻辑研究》...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13945686.html
  • 熊十力对佛学有宗的批评与融摄-- 横面的执取到纵贯的创生

    层次与认识概念的层次通而为一,他泯除了种子生现行的格局,而转化了众生多源的论点,而为众生同源。(注5)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的体用合一哲学于焉造就。 在本章中,我们将从熊氏所理解的“三性说”到“唯识...

    林安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14045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