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ā"或"adhyo?ita"。"citta-dhāra?a"是"keeping in remembrance, memory"[42],是“持在心中不忘记”之意。"citta? dattvā"是(梵德...
释修优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55242602.html
-
,1997年),页941右栏第19列。 [42] Williams, M. Monier, ed., Sanskrit English Dictionary. p. 515. New Delhi:...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55242603.html
-
正统,而将山外派称为天台宗的异端),并渐渐地成为天台宗的独一派,一统天台宗江山直至今日。可以说,宋代“山家山外之争”以后的天台宗实质上乃是天台宗山家派。[42]随著山家派的得势...外派误读智顗“一念心”的其中一个方面的原因。
[42] 这一点完全可以从天台宗的谱系传承中直观地看出来,朱封鳌,《中国佛学天台宗发展史》(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6年9月...
陈坚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55342604.html
-
象征,寻求神话象征中所蕴含的深奥讯息。 神话本身为一种象征,[42] 主要的目的在于透过此象征,而悟得佛陀所欲传达的真理。“智者取正义”之后皆应弃之不要,如庄子所言的“得鱼忘筌”、“得意忘言”。宗教...出版社,民75四版。 [41] Mircea Eliade著、杨儒宾译,《宇宙与历史──永恒回归的神话》,台北:联经出版,民89.6初版,页27-39。 [42] 按照哲学家吕格尔的...
李坤寅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55542607.html
-
:[42] 一,佛教僧侣经常游方各地,传法、习法,有时居住在非常偏远的地区;加上佛教团体通常各据一方,并且由各自的长老领导,甚至于这些长老也是经常流动的,因此所谓的“中心式权威”似乎是不存在的。各地...bodhi, 83(10-12), 1975, pp. 402-13. [41] Allon, 1997b, p.366。 [42] 同上,pp. 366-7。 [43] 第二...
越建东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55742609.html
-
(1663),效法宣祖建造石戒坛,石戒坛的设计,完全遵照律范之规定,加之见月本身即擅长绘画艺术,经由他意匠经营,亲手绘画上石,花纹镂刻,皆极其工丽,[42] 时人见者都赞不绝口,誉之为“天下律宗第一”...
释果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55942612.html
-
百般计校[40],不成运用。本无欠缺[41],虽然恁么,金屑虽贵落眼成翳。” 上堂。僧问:“百草头上罢却平生时如何。”师云:“亦[42]无藏身处。”僧云:“恁么则遍[43]界露堂堂。”师云:“切忌作... [41] 《黑本》“缺”作“阙”,今改为通用的“缺”。 [42] 《宽本》“亦”作“你”。 [43] 《宽本》《面本》“遍”作“遍”,“遍”通“遍”。 [44] 《宽本》《面本》“散...
释慧达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60342615.html
-
会在何种情况下,愿意以一位出家又资深法师的身份接纳在家白衣为师?[42]难道仅仅“因问大义,质以真乘,既不能酬,翻从请益”的理由,印宗就愿意如此“遂领徒属,尽诣禅居”,有这么容易吗?还是除了上述的原因...] 神会乃“袈裟传法的伪史的制造者”。语见胡适《神会和尚遗集》,页 424~425。 [42] 以当时印宗法师讲《涅槃经》的角度来判断,他绝非初学比丘;又,以他为惠能亲自削发来看,惠能在听经时应是...
陈盛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60442616.html
-
真如,就难有出期了,故龙树菩萨诫曰: 大圣说空法,为破诸见故,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42] 明乎此,方堪进修“无念”法。由于众生无不住境住念,故修“无念”法者先须修离境离念之行。第一须远离...39] 将禅门约体而言之“无修无证”,理解为实际上无须修证者,与此何异? [40] 《录校》,页 321~323。 [41] 《大般涅槃经》、《宝性论》称之为二乘“四倒”之一。 [42] 《...
冯焕珍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60642618.html
-
“悟般若三昧”为内涵,可以知道:“无念”实质上就是“般若”的另一观念表示。[42]因此,当慧能说: p. 324 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名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迷人...
陈平坤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60642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