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2532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任继愈《中国佛教史》(2)

    的影响也很深刻。案达罗派是在制多山承认大天五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前1世纪后半叶,当代陀迦摩尼王在位时(前43—前17),由太寺部分裂出无畏山部。据说当时国王支持摩诃帝沙长老,并为他在无畏山建寺。...

    任继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32847041.html
  • 任继愈《中国佛教史》(14)

    派前宗 587  大安寺流派 383  大乘菩萨戒 214  大烦恼地法 72  小乘 37  小烦恼地法 72  上士 423  上座 36、43  上座部佛教 597、600  上路弘法 405 ...

    任继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33447053.html
  • 无著的唯识思想

    识,一切生处及道应知,是名受用识。”B43   阿赖耶识与生起识之间是互为原因、互为结果的。   “此二识更互为因。如《大乘阿毗达磨》偈说‘诸法于识藏,识于法亦尔,此二互为因,亦恒互为果’。若...大正藏》31卷第134页上。   ⑦B17《大正藏》31卷第115页中。   ⑧B43B44《大正藏》31卷第115页下。   ⑨B10《大正藏》31卷第115页上。   B...

    徐绍强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33947067.html
  • 关于大乘上座部的问题

    37 ff.  [xi] 参见同上书,第37~38页。  [xii] 参见Bechert 1 p. 43。  [xiii] 大1, 16c。  [xiv] 参见Bechert 2 p. 16。  [...

    季羡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34547083.html
  • 回鹘人的佛教写经

    神化了佛的属性,使佛成了一个法力无边,无所不能的神。[43]这是我们在论述回鹘佛教时所必须首先提到的经典,尽管有关该经的回鹘文文献迄今存世者并不多,仅有相对少量的残片,与其在佛教中的应有地位极不相称。 ...布古特碑铭所见突厥和粟特》,第43页。  [12]爱尔森(Th. Allsen):《十三世纪的元朝与吐鲁番的畏兀儿(The Yüan Dynasty and the Uighurs of Turfan...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35147098.html
  • 汉魏两晋时期中国佛教对禅修次第的认识

    ,诸阴皆灭,谓之还也。秽欲寂尽,其心无想,为之净也。(大15,163上;大55,43上-中)这段话主要是结合安般六事(安般禅的修行的六个阶段)来解释禅定的方法、实质和阶位,我们集中来看其中对禅定的基本...

    宣 方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40747146.html
  • “空”否定了什么?─以龙树《回诤论》为主的一个研究

    ”,不是一般的逻辑论式,而是(黑格 尔式的)辩证法。 (43) 显然,这些学者的“四句”分析, 必须预设传统西洋逻辑中的“双重否定律”( the Law of Bouble Negation ); (...否定句( negation )“非 P ”同时成立;亦即,“ p 且非 P ”是错的。 Back  43 以上有关“四句”的分析,一个简要的介绍,请参见杨惠南,〈 龙树的中论用了辩证法吗?〉,《哲学...

    杨惠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41547153.html
  • 大乘起源与开展之心理动力(1)

    也谈熏习得来的“习所成种姓”,但除此以外,还提出了另外的“本性住种姓”,[43] 它是一种内在与生俱来的潜能。藏传为弥勒五论之一的《究竟一乘宝性论》...

    释如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41947161.html
  • 评〈从“法性即无明”到“性恶”〉 (1)

    间之不可分离。 于 (一 ) 不可说的回答中,从横、竖、亦横亦竖、非横非竖等一一来探讨一念或三千皆不可得,(注 42) 由此显示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之不可思议境。 (注 43) 除了以遮拨方式 (不可说 ...论破之,显示求一念乃  至三千法皆不可得。《摩诃止观》所作的种种论破,  〈杨文〉只引破地论师和摄论师来说明,此只是横破  四句中的“心具”、“缘具”二句而已。(注43)如《摩诃止观》云: “........

    陈英善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42047164.html
  • 《弘明集》所反映的佛教观念

    表明自己的立场。宋初,有郑道子著《神不灭论》,反驳主张形神同灭的周孔一世之教,他也引了火薪之   页43   喻来说明人死而魂不灭。当然,最为激烈的争论发生在南朝梁武帝时。由于范缜坚持他的《神灭论》...

    宋立道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45847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