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2532篇,用时49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护法--玄奘一系与安慧一系对识转变之解释的比较研究

      和 40,P162。  ?注3:《成唯识论》,大正 31,P1。  ?注4:《成唯识论述记》,大正 43,241a。  ?注5:同上注。  ?注6:曹志成, 〝护法─玄奘的有相唯识与安慧─真谛无 ...

    曹志成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93246492.html
  • 中观根本慧论文句释宝鬘论(2)

    一;二、破因果体异。   癸一、破因果体一问曰:果唯从因生,不从因缘和合生,即无於果与因和不与因的过失,由於因灭已即住果体故。答日:(43)一因应至一切果;又先生的因应当再生。   癸二、破因果...处略去『若和合中有果』六字。   (43)此处略去『若因灭生果』五字。   (44)此处略去『因果若是有自性地相合』十字。   (45)果:无果。   (46)此处略去『有果』二字。   (...

    任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93546504.html
  • 从台湾万佛会谈佛教的社会参与

    可以说是具体运作的理论纲领与运动目标。有关万佛会的实践理论,已发表在“台湾万佛会的政教立场”中(注43),本文不再讨论。最近三年万佛会慢慢由声援的角色,成为某些社会运动的主导者,主要主导的运动有“还我...一九九一)。 (注 42) 《真言佛教》普及版,一九九三年七月三十日。 (注 43) 郑志明,〈台湾万佛会的政教立场〉(第三届政教关系国际研讨会,淡江大学历史系,一九九四)。 (注 44) 《民众...

    郑志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01146578.html
  • 中国禅宗在西藏(2)

    一切正道,故谤大乘作大业障......。’( 页 43,左 ) 此先安立和尚所许,显然说其若如是许,则是诽谤───────────(注 91) 中文的翻译是参考了立花孝全氏〈 Lam-rim ...资料的是上山大峻氏的 《????译楞伽师资记????》─《佛教学研究》 25、26 六合并号页 191 ~ 209, 龙谷大学佛教学会,昭和 43 年 5 月 15 日。又西冈祖秀氏发现了S tib ...

    释慧严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01346583.html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偈颂的解读

    译作“见毒、眼毒”,意为“以其目光毒人”。[43]《佛说因缘僧护经》指出龙有声毒、见毒、气毒、触毒四种,见毒是以目见人即能毒人,气毒是以气嘘人来毒人。[44]故无论是“气毒”或“见毒”,均解得通。“气...

    黄国清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01546587.html
  • 略论日据时期的台南开元寺(1896~1924)

    众所周知的,大正四年六月,余清芳在台南市西来庵藉宗教信仰、组织、动员群众抗日,引起日本政府对台湾宗教的警觉与调查[43]!身处事件所在地的台南市宗教徒,纷纷表态形成组织或与日本佛教宗派合作,以避嫌疑[...

    王见川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02246596.html
  • 天台智者的“一念三千”说之研究

    , 有称“十如”为“活法门”者 (15),足见其在学 者心目中之份量。 ───────────── 13 参阅法华文句卷第三下,大正34,p.43上。 ...

    张瑞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02446598.html
  • 海德格尔思想的佛学因缘

    所要求摆脱的。与这个涵义相一致的是禅宗在“无念”的意义上对“空性”的解释:“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或者,“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43]“空”在这里有摆脱、排空的意思。而与这个涵义相对...-43,以及张祥龙的《海德格尔与中国天道》(北京:三联书店,1996年)为代表。 [24] 对此还可以参见《海德格尔与东亚思想》,页49-51。在这里可以看到日本禅宗文献对海德格尔在禅宗方面知识的...

    倪梁康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02546600.html
  • 唯识学与现象学中的“自身意识”与“自我意识”问题

    分”;护法最终定于四分,即在此之上再加上所谓“证自证分”。[43]玄奘采纳了四分的说法,以后的唯识学也基本接受这个分析。   当今的现象学与唯识学研究者耿宁把这个四分结构翻译成现象学的术语,它们分别...境,名曰执持。执色根等,令生觉受,名为执受。摄初结生,名为执取……见此三义,此识名阿陀那。”(大正,V,43,p. 350c) [33] 以下参阅:太虚,《法相唯识学》,页438-439。 [...

    倪梁康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02646601.html
  • 天台智顗一心具足说之理论意涵

    ,为烦恼之根本,有界内、界外之分[43],尤其是指界外无明,即《胜鬘经》(T12.220a)、《究竟一乘宝性论》(T31.830b)所言“无明住地”,由于不知佛法身而为受生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三种...念眠心具无量心。   今时人虽不梦里见无量劫事,而亦倏忽见三数日事。见是无量梦事,只是一念眠心之内而不相妨。世间现见如此,无明一念具一切法,不相妨碍,何所致疑?”(卍99.42c-43a)   智顗以少时...

    林志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04446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