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5531篇,用时14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禅的诡论和逻辑

    我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11)得即是失。   (12)执著于此,远离于此。   (13)勿言生,勿言无生。   (14)万法归于一,一归何处?   (15)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的述词,即能列出相似的诡论形式,而这些形式的概化即是:   (H)P是Q,若且惟若P不是Q。   此处的Q乃是指适当的逻辑的,语意学的或是日常语言的述词(注11)。   谈过了如(H)之诡论形式...

    成中英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05845593.html
  • 佛教的“极微论”与“反极微论”之诤

    195  [8]《俱舍论》卷一,〈分别界品〉(大正29--p.5上)  [9]《顺正理论》卷十三,〈辩本事品〉,(大正29--p.350下)  [10]《异部宗轮论》(大正29--p.15上)  [11]...佛教的“极微论”与“反极微论”之诤  ──以说一切有部的“法体恒存论”与中观学派的“无自性”观念为中心  黄俊威  第一次儒佛会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1997.12出版 )  页15~27  华梵...

    黄俊威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25345842.html
  • 大乘“慈悲”观念与孟子“恻隐之心”之比较

    缘于如来,是名无缘。慈者多缘贫穷众生。如来大师永离贫穷受第一乐。”又说“无缘者不住法相及众生相,是名无缘。”[11]  “无缘”同样也有两层含义:一是以“如来”为缘,一是无任何法相差别可缘,这二者依然...。”[15]  无缘慈悲的基础,是由于观察到诸法实相(tattvasya lakSaNaM)=空(ZUnya)=如来(tAthAgata),而起的慈悲。龙树在《大智度论》中说︰  “无缘者,是慈但诸佛...

    郭朝顺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55446196.html
  • 唯识思想的十二缘起说:以中边分别论为中心

    的立场,认为十二缘起是依据虚妄分别的心识,也是理所当然的 。 ────────────── 4.前偈BST No.7. P.32 l.11写:"`cittasamasritam`"...亦即省略无明与行的二支。 虽是如此,巴利《相应部》(11)也有叙述十二支的,因此不能说 无明与行的二支是代所附加。尤其多数的汉译《阿含经》都叙述 十二支,所以无明与行是十二支中重要的...

    叶阿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64246277.html
  • 〈聲聞地〉中「唯」之用例考察

    ; Samdh(L) p.90f; 野澤靜證 (1957 ,206,n.2) (註 3) 大31, 138b15ff.:《攝論 ( 世 )》(H) 大 31,...之〕作意方便。進而隨著對取相之反覆修 習、作意,而立即從心(=意識)所現者,是為「彼分相」 (=似相)。又於 Vism(註 11) 其敘述則是︰ ──────...

    釋惠敏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65746299.html
  • 依“一心开二门”之思想架构

    序》,页15。 页346 关于“一念无明法性心”之定位问题,必须内在于天台宗性具圆教加以探讨。天台宗智者大师倡言性具圆教,强调众生当下之一念心即具十法界三千法,依此“一念三千”而呈现...之境界方能成为不思议境界。故智者在“观心明不思议境”特别强调︰“若随便宜者,应言‘无明法法性生一切法’。如眠法法心,则有一切梦事。心与缘合,则三种世间,三千性相,皆从心起。”(11) 对于无明与法性间...

    尤惠贞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20746845.html
  • 从“真如缘起”到“法界缘起”的进路“一心”观念的确立

    是跟大众部不尽相同,但依旧是把“缘起”看成是“无为法”的一种,称为“缘起真如”,其内容如下︰───────────(注 6) 《异部宗轮论》(大正49,p.15下;No.2032) 292 页 ...品〉(大正30,p.33中;No.1564) 294 页 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故,一切则不成。 (注 11) 总括以上所说︰中观学派的“缘起性空”,其实也正好是一种“性...

    黄俊威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22046878.html
  • “满洲”与“文殊”的渊源及西藏政教思想中的领袖与佛菩萨(1)

    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二 ),页 213。亦有在汗字前添加“圣”字者。 注019: 《一史馆藏蒙文老档》,崇德二年1115 日条; ..., 未必与佛名有关。 [ 注 11] 这两说其实有所矛盾之处,显示 萧氏在下笔著书时,面对纷耘的史证,尚无有最后定论。另一 位明清史家孟森对此一论题亦有看法。在《清朝前纪...

    王俊中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13548108.html
  • 定义大乘及研究佛性论上的一些反思(1)

    8 同上,卷 1,页 427-428 上。9 后汉月支三藏支娄迦谶译,《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卷上,《大正》卷 15,页 352 上。10 同上,卷下,页 363 中。11 后汉月支三藏支...页 436 上。13 同上,卷 1,页 426 上。14 同上,页 426 中。15 同上,卷 2,页 431 中。 页30 乘的修行法︰布施( daana paaramitaa 檀波罗密)、持戒...

    古正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34348413.html
  • 莲华--即圣洁而世俗

    不为”,那就  是一种“吊诡”,一种“悲剧”。所以,《大般涅槃经》卷  11,曾说:“菩萨摩诃萨应当……专心思惟五种之行。”而  “五种之行”当中的第五行则是“病行”,亦即示现和世间  苦难众生一样的特质:生病(注11)!  而《维摩经(卷中)?问疾品》,也有类似的说法;“以  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维摩诘居士)病。”又说:“菩萨为众  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则有病。”又说:“菩萨于生死而  不舍。...

    杨惠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40248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