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毁行为遭受俗人笑,当舍祸害根源诸女人。虽为肃者[11]然已破律仪,护法远离众天不欢喜,以重罪故现后受痛苦,当舍祸害根源诸女人。虽为贤者然却增贪惑,现世迷乱任意享欲妙,恶劣影响罪垢染他人,当舍祸害根源诸...。如是地狱有情皆由自心迷惑,乃至所造罪业未灭尽或断尽之前,将于数十万年中感觉烧焦之苦。从地狱中解脱后以顺后受业[15]感召,不转生为饿鬼傍生,而转生于同缘份人类中。转为人时,亦将成为贫穷者、山野者、...
托噶如意宝著 堪布索达吉译
|赞戒论浅释|戒律|
http://www.fjdh.cn/article/2007/02/1837317819.html
-
玄奘很善于玩弄概念”;“玄奘组成了这么一个别扭的命题,来掩饰其主观唯心主义论题的脆弱及其论据的空虚”;“此量在大疏的吹捧下越传越神”等等[11]。这些伤害佛教徒宗教情感的话,是时代的问题――他的《“真...录》中是说,“大乘宗有两般色,有离眼识本质色,有不离眼识相分色,若离眼识色小乘即许,若不离眼识色小乘不许。”[15]在这一句话中,在说大乘时用了本质色、相分色,而在说小乘时没有相分色、本质色,只说了离...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1501338018.html
-
技胜群僧。竺法汰曾致书道安谓﹕ 「每忆敷上人周旋如昨, 逝殁奄复多年,与其清谈之 日, 未尝不相忆,思得与君共覆疏其美,岂图一旦永 为异世﹗痛恨之深, 何能忘情」(注 11)。 竺法汰(三一九-...神色微动,麈尾扣案,未即有答。 远曰﹕『不疾而速 ,杼柚何为﹖』坐者皆笑,心无之义,于此而息」(注 15)。 此乃慧远引庄子「不疾而速,杼柚何为」之语,迫使「心无义」之说消声匿迹。慧远(三三四--...
刘贵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1530638230.html
-
演绎推理。这些观点对20世纪的因明研究有重大误导。 在英国剑桥大学出专著的齐思贻和日本的末本刚博利用数理逻辑整理因明,由于没有把握好初始概念,其结果是南辕北辙。[11] 陈大齐对陈那新因明的...这样一些表达具体事物的种概念的,而绝不是将它们与属性概念相混淆。……它们与属性概念如无常性、常住性等有着本质的区别。”[15] 这一段话有两个小错误。一是违背《理门论》“以一切义皆名品”的规定。在...
郑伟宏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1540738313.html
-
推理的前提。如果是前提,必然无法满足共许极成的要求。况且,言陈与意许的一致也正为该文所肯定。[11] 况且,如果立者在推理思维中不除宗,而在立论中除宗,所谓“立者的推理和立论保持一贯性和有效性”又何从...有法)再归入同品之列,从而通过‘返显’确保同喻体的普遍、必然性”[15],这种说法显然无法成立。同、异品都除宗,同喻体便根本不具有所谓的“普遍、必然性”。《大疏》在解释“同法者,若于是处显因同品决定...
汤铭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1540838314.html
-
唯有共许决定言词,说名能立,或名能破。[11] 可见,原典中是要求必须共许的。为什么得要求共许呢?陈那论师以因的共许为例进行了说明: 今此唯依证了因故,但由智力了所说义,非如生因由能起用。若尔,既取...……而如果宗依及因、喻系敌者所许而为立者所不许,则是他比量。……[15] 在沈剑英先生这话中间,“因明立宗虽然必须违他顺己,但宗依、因法和喻依必须立敌共许极成”,这个“喻依”要是改为“喻”就更好了。...
刚晓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2062238396.html
-
比量而得的知识,在我们日常生活的行动中,并不会造成矛盾,因此,在此种意义下,仍能作为正确的认识手段”[11]。 三、认识的对象与构成—唯识无境与三分说 瑜伽行派在形上学的立场上,自始即立于“唯识无境...过从陈那对于《论轨》的引述与批评中,我们确可清楚了解它是主张有外在实有极微的。在〈现量品〉中,陈那说《论轨》对于现量的定义是“从彼义生识为现量”[15],对此陈那质问“彼义,为说如心所现耶?为如其实体...
蔡伯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2091538582.html
-
有一种说法,认为“第二、八句因本来即互相矛盾的事实”,“就表明这两句因是互相矛盾的,是不能并存的,因此不可能同为正因”。[11]这样理解二、八因的“矛盾性”,完全不符合陈那的本意。九句因全面缜密地讨论...功劳。而有的自称为“国际领先的观点”,不仅是错误的,而且是明代因明家的共识[15]。总之,既谈不上“尊重前人的研究成果”,也谈不上“不盲从”。 就拿他关于因的第一相的“创新”见解来说,我在自己的论著...
郑 伟 宏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2124138783.html
-
及其所在方位也相同;外金刚部二十大天皆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八十一尊曼荼罗以贤劫十六尊代替成身会贤劫千佛。另外,再加金刚界四大明王,共成八十一尊。而成身会曼荼罗则总共有一千零六十一尊。”(11)他在《...太白二三僧、第一位住持惠业到1966年当家和尚良卿法师186人集录一起,成为最早进行这方面研究的人。(15)日本佛学家镰田茂雄《贤首大师法藏与法门寺》指出后来的贤首大师法藏法师16岁炼指供佛是在法门...
梁子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172439095.html
-
看出,所谓“积善积恶之谈,盖是劝教之言耳”。〔11〕第四,慧远的善恶报应论,以其自业自报改变了传统的一人作恶殃及子孙的“承负说”,有利于促成个体的道德自觉。以下拟详述此点。 ...自作自受。《因果经》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界,今生所为是。”《泥洹经》说:“父作不善,子不代受。子作不善,父不代受。善自获福,恶自受殃。”〔15〕而中土承负说认为今生行善而得恶是先人之过,...
王月清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175939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