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 其次,僧人为了求得布施不择手段。如有的僧人到外道、屠脍之家活动:“今之沙门,毋论神庙天祠,乃至人家享堂,苟衣食可足,皆往往焉。是非不惧来生,为其徒党眷属。但云:火烧眉毛,且图眼下无事。”...首座,装模作样骗人:“今之首座,不通一经,不认一字,师承无据。但有几家供养,办得几担米,设得几堂供,便请为之。所言发挥蕴奥,勘验学者,斥为闲事;一味不言,是其谈柄。”[15]这是说,现今的首座,只会为...
王公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83641406.html
-
]。《周礼·春官宗伯》亦云:“掌建天神人鬼地示之礼,以佐王建保邦国”。而“儒家官员在祭祀礼仪中就这样承袭了上古时期祭司和巫史的角色”[11],因此儒家不可能在根本上与有神论的宗教相对立。杜维明先生还...佛教争长短”[15],当然儒家在这方面也不能与道教、与基督教等争长短。宗教哲学中这些作为高度智力运动之对象的内容,使得以思维及知识活动为特质的儒家士大夫很容易因此而被吸引。如中古时期弃家而探求佛学者...
严耀中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84841419.html
-
绝思。又云: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亦是绝叹之文,不可以待示,不可以色示。灭待灭绝,故言寂灭。又云:一切诸法,常寂灭相。终归于空,此空亦空,则无复待绝。(《宗镜录》卷9(11) 延寿反复引用天台的...言观心,则不称理!”(《宗镜录》卷12)(15)这显然属于天台宗的观法。另如解释“事事无碍”时。有人问:“理唯一道,事乃万差,云何但了一心,无边佛事悉皆圆满?”他即回答道:“出世之道,理由心成;处世之...
朱封鳌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85741432.html
-
的利根之人是否也需要行“万善”呢?延寿的回答是:“若约自利。则何假万行熏修。无病不应服药。若约利他。亦不可废。若不自作。争劝他人。”[11]利根的人当然可以不假外援悟道,“才看题目宗之一字。已全入...15]延寿对那些以空害有的人批评道:“夫有是不有之有非实有。空是不空之空非断空。……所以从缘而有。无性之空。无性之空。空不阂有。从缘之有。有不妨空。有因空立。”[16]在这里,空与因缘的关系变得非常...
杨柳 张家成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93041470.html
-
言有异?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当言无异,何以故?由彼影像唯是识故。善男子!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11)禅定中起观所行影像虽然根本上是心作用,但这种影像尽管不为了粗相的前六识所粗显了知,却...他身土,可互受用,他所变者为自质故。自种于他无受用理,他变为此不应理故,非诸有情种皆等故。应说此品,疏所缘缘,一切位中有无不定。”(15)这就是说,那种认为阿赖耶识“唯有亲所缘缘”而能包含一切...
肖永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93441473.html
-
,随义立名,亦有何失?[11] 智者大师极其强调“三谛圆融”。三谛圆融是一种思想,更是一种方法,不仅指佛教各家思想及解行圆融,而且还指与一切“世间经书”圆融,其中包括与时代之圆融。 二、与澄观... 答:知即是心。(宗密原注:指其体也;此言最的,余字不如。若云非性非相,能语言运动等是心者,何异他所问词也。)[15] 心即心识,心即是“知”,心因“知”而能动,宗密一再强调:“知之一字,众妙...
王仲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93841479.html
-
31节。 [11]《景德传灯录·本净传》。 [12]《坛经》(敦煌本),第17、18节。 [13]同上,第35节。 [14]《景德传灯录·马祖语录》。 [15]《禅林僧宝传·文益传...何劳向外求玄。”(《坛经·宗宝本》)“道本无修。”“无心即道。”“身心本来是道者,道亦本是身心,身心本既是空,道亦穷源不有。”[11]这种思想在永明延寿的诗歌中是处处直言道出。 如31首就说:“...
吴 正 荣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94841486.html
-
周遍十方,何得托质莲台,寄形安养,而兴取舍、厌欣分别的疑问,大师广引经论,阐明唯心净土,了心方生。而力量未充、观浅心浮、境强习重者,须生佛国,以仗胜缘。[11] 大师指出,对于初学怯弱者,念佛乃如来胜...无疑。故初心菩萨,多愿生净土,亲近诸佛,增长法身,方能继佛家业。又引诸经云,生安养者,缘强地胜,福备寿长,莲花化生,佛亲迎接,便登菩萨之位,顿生如来之家,永处跋致之门,尽受菩提之记[15]。大师警醒...
黄公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94841487.html
-
。故知一言音中包罗无外,十界具足三谛理圆。……且如课念尊号,教有明文。唱一声而罪灭尘沙,具十念而形栖净土。拯危拔难,殄障消冤,非但一期暂拔苦津,托此因缘终投觉海。”[11]接着永明广引经论,证明称颂佛...胜百岁行力。’”[15] 最后,对于人们提出的往生净土难以证明的疑问,永明回答说:“ 若提宗考本,尚不说有佛有土,岂言达之不达乎?所以天真自具,不涉因缘,匪动丝毫,常冥真体。若约事论,故非一等,九品往生...
王公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95141491.html
-
11] 他还说:“纵依师匠,领受宗旨,若与了义教相应,即可依行,若不了义教,互不相许。” [12]这说明,师徒授受也要以教为标准。在诸教之中,他是以《华严》一乘为究竟了义的。故《宗镜录》全书在诠释“...只有十问一一透过,才可称已“彻祖佛自性之原,到绝学无疑之地”,此时的禅者“或自办则禅观相应,或为他则方便开示” [15],得大自在,为人天师表。 延寿编著的《宗镜录》,虽然因未能及时刻板流通而对当世...
宋道发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95641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