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21123篇,用时14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现代学佛者修证对话(上集)A

     《 大乘广五蕴论》--新文丰  《 楞严经》--台湾印经处  《 解深密经》--台湾印经处  刘雨虹 记  二〇〇三年九月  [ 注一] 包卓立的著作:  (1)苏格拉底也是大禅师(台北老古)  (...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64341251.html
  • 从宝志与善会来看中国早期禅宗的传播

    1]对于宝志禅师的这些神异事迹,一般人是不可能理解的,齐武帝萧赜认为他是在惑众,于是将他收入了建康的监狱之中[2]。但在收狱的第二天早上,人们又见宝公出现于市,待到有司查验监狱时,宝公却仍然收检如故。...条件下,那种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禅学思想才成为天下丛林的共识,禅宗才作为中国佛教最有影响的一个宗派而形成。   [1]见《高僧传》卷十394-395页,中华书局1992年版。  [2]《景德录》卷...

    蔡日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73841332.html
  • 试析洞山禅法

    在这一点上,他与其袓师石头甚有相似之处[1]。《玄中铭序》里的"是以用而不动,寂而不凝;清风偃草而不摇,皓月普天而非照;苍梧不栖于丹凤,澄潭岂坠于红轮",就很明显地带有《肇论》的风味,特别是"清风偃草...。今聊以玄、圆、密、雅四字以概括洞山禅法,不祈独辟蹊径、有所创见,但求不乖洞旨,有负圣贤,即于心足矣。   注 释 :  [1]《五灯会元》卷五谓石头因读《肇论》至"会万物为己者,其唯圣人乎"一语...

    蔡日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74241337.html
  • 紹洞宗祖業,立默照家風——宏智正覺及其禪法

    一百四十四》收有其傳記[1];而王伯庠在《宋史》中雖然沒有傳記,但在《宋史·本紀第三十三》中,載孝宗時“殿中侍御史王伯庠請裁定奏薦,詔三省、台諫集議,具條式以聞”事,可見也是官宦出身。由於這兩種文獻的寫作...

    蔡日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75541354.html
  • 东晋时期的北方佛教

    ,正所应奉。夫制由上行,永世作则,苟事无亏,何拘前代?其夷赵百蛮有舍其淫祀,乐事佛者,悉听为道。”1一时,北方人民为了逃避租役,多营造寺庙,竞相出家,故《十六国春秋·石虎传》...罗什的大乘中观学派。而这一佛学思想的转变,又颇赖罗什的神足道生之力,且僧睿在晚年也深信”泥洹不灭,佛性真我“,这无疑昭示着罗什的门生对乃师学说的告别。   1 参见《高僧传》卷...

    蔡日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75841358.html
  • 《弘明集》与佛、道、儒三教关系

    信仰和利益的一类佛教典籍。《弘明集》就是这样一部旨在“弘道明教”的文论专集。正如其编撰者僧祐在其《序》文中所云:“夫道以人弘,教以文明,弘道明教,故谓之《弘明集》。”[1]  今本《弘明集》收录了自东汉...护法弘教的经验也值得后人借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代高僧大德不畏艰险,舍身护法的嘉言懿行,将永远激励着中国佛教界继往开来,推陈出新,为绵延中国佛教的慧命而奋斗不止。  [1] 《弘明集序》可见于《大正...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80341365.html
  • 早期佛教哲学研究

    即公元前六世纪前后,随着君主制和共和制的兴衰更迭,印度的政治及经济重心开始从西北向东逐渐转移到恒河中下游流域,以城市为中心的新兴国家,史称“十六大国”[1],相继在这一地区出现...佛教小乘向大乘过渡、演变和发展之必然。所以,大乘佛教的形成和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讲,是与小乘佛教特别是大众部、说一切有部以及经量部有着密不可分的思想渊源。   注释:   [1]有关“...

    成建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80941373.html
  • 潙仰宗概觀

    學人,無能及者。而學者往往失旨,揚眉動目、敲木指境,遞相效斅,近於戲笑。”[1]在潙山下還有香嚴等門人,他們也未能將潙山禪法發揚光大,遂使這個曾經擁有一千五百衆的潙山道場的法統,傳至“五代而斬”,這在...潙山禪法的切實用功之處,同時也淡忘了潙山踏實的農禪作風,故爾導致了此宗的早亡。   [1]參見上海古籍一九九0年版《全唐文》三七九二頁上欄。   [2]即《宋高僧傳》所謂“法恒”,“恒”與“常”義通。  ...

    蔡日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81541378.html
  • 浙刊佛藏述略

    卷帙浩繁、工程巨大的大藏经刻印活动,也反映了浙江在中国古代手工业文明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是对于宗教事业,还是对于社会发展,浙刊佛藏的意义都理应得到深入的评价。   注释:   [1]《中国大...

    张新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84241414.html
  • 道教哲学与佛学的关系刍议

    紫阳真人悟真篇注疏》卷七,《道藏》第2册,第954页。   [xxi] 《道藏》第24册,第24页。   [xxii] 《藏外道书》第9册,第588页。   [xxiii] 《道藏》第1册,第1020...

    孔令宏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91041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