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3897篇,用时49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从《长老尼偈》看小乘佛教女性观

    90.07,页18-22。  浩然,〈业感缘起与五蕴皆空--原始佛教的心身观〈中〉〉,《海潮音82:8》,民90.07,页29-32。  浩然,〈业感缘起与五蕴皆空--原始佛教的心身观〈下〉〉《海潮音82:...

    江美玲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241256360.html
  • 二十年来中国大陆佛学研究现况与存在的问题

    佛教学术会议,出席会议的有老、中、青学者32人,提交论文26篇。会议期间,日本著名佛教学者中村元教授率领东洋思想学术交流团一行八人与中国代表团举行了学术座谈会。这次会议的举行标志着中国佛学研究进入了一个...

    华方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255456416.html
  • 具体解释石窟艺术中的经变

    淡化为高塑、影塑、壁塑,最后则以壁画为背景,把塑、画两种艺术融为一体。莫高窟唐时有窟千余洞,现存石窟492洞,其中魏窟32洞,隋窟110洞,唐窟247洞,五代窟36洞,宋窟45洞,元窟8洞。北朝时期...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290956569.html
  • 菩提达摩二入四行大乘壁观禅法 (下)

    金刚顶瑜伽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论》(《大正藏》32·p573b—c),其余如种种菩提心论中广说,此不赘述。   [23]唐武宗灭佛之后,诸宗衰微,唐末五代之际,赖有禅宗大德之鼎力扶持,台、贤、慈、...

    杨笑天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381457163.html
  • 论佛法的出世性——兼及佛法的道德教化功能

    则恒倒见。如人在三界心中决不得见苦法忍等。以其虚妄故名为世。此法能出世间故名真实,为出世藏。  《大乘起信论》云(《大正藏》第32册582c):一切世间有为之法无得久停,须臾变坏,一切心行念念生灭。以...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560658250.html
  • 敦煌变文与唐代俗文学的关系

    敦煌变文与唐代俗文学的关系  陈海涛  [兰州]社会纵横,1994年第4期  32-35页  --------------------------------------------------------------------------------  【作 者】陈海涛  ------------------------------------------------------------...

    陈海涛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584158406.html
  • 宗教与文化进步

    道藏》(180卷,分装32函),共五千四百八十五卷。此外,还有为数众多的藏外道书。历代道经内容十分庞杂,除了道教论著外,还涉及医学、化学、生物、体育、保健以及天文、地理等方面文化知识。中国佛教典籍除了...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011058571.html
  • 八思巴年谱一(1235-1267)

    入朝,在上都和大都建寺庙佛像甚多。  忽必烈父子在京城建成佛塔,八思巴奉旨于5月14日在萨迦写成赞颂诗进呈。  1266年阳火虎年(丙寅)宋咸淳二年蒙古至元三年八思巴32岁。  元旦,八思巴在萨迦...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022858661.html
  • 对赛仓活佛系统有关问题的评价

    1708年32岁时,追随嘉木样大师返回安多藏区。此后,他协助嘉木样大师创建拉卜楞寺,担任寺院的第一任法台,直至圆寂,前后30余年。一世赛仓活佛对拉卜楞寺的贡献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协助嘉木样大师创建...

    陈小强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070458968.html
  • 中国佛教慈悲理念的特质及其现代意义

    可悯。作此思惟,即应勇猛立大誓愿,愿令我心离分别故,遍于十方修行一切诸善功德。尽其未来,以无量方便救拔一切苦恼众生,令得涅槃第一义乐。”[1](第32卷,P582)菩萨都有大悲愿,慈悲济世,救度众生,...

    方立天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104659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