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3020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阿育王的统一与并治

    国土的组织,在当时结集的〈起世经〉有详细说明 37。而佛塔的形制设计,是取决于这中央四方的大一统意识,也可以从经典和遗址得到印证 38。   (二)佛国组织概况   一佛国土众生,包括了诸天、鬼神、龙族...10页9。   37隋,阇那崛多等译〈起世经〉,收在《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一册页310~365,台北新文丰出版。   38陆艳冰〈佛塔形制的起源分析〉1997年6月完稿,待发表中。   39见〈起世经〉卷...

    陆艳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04645573.html
  • 六度集研究

    有孝子”、“一国称孝”等37。  此经列于布施度,所述内容多与布施有关,但有趣的是,依经文载,布施的功德却不如守三归、五戒等。如经文云:“执三自归,怀四等心,具持五戒,山海可秤量,斯福难筹算也。”所以...增壹阿含等趣四谛品(三),没有此类叙述句子。  37 大正3, 页14下、14上17。  38 关于堕、陏、随等字形之混淆情形,可参《堕迦问菩萨经》与《忧堕罗迦叶经》等例。(分别参见《康熙字典》,页552...

    释天常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05045581.html
  • 《菩薩瑜伽行四百論注.第七品斷貪愛的方法》初探

    、《菩薩瑜伽行四百論注》、《三皈依七十頌》等。另有一部《入Z中論》及其釋,以獨立創作的方式表達個人見、道、果一貫中觀思想體系的作品。因此,現代學者大多認為:此論是月稱的代表作37。 因為在《淨明...and Candrakiirti,Vol.I.p.13. 37 安井廣濟〈中觀佛教〉(關世謙譯《佛學研究指南》,頁 93)。 38 法尊《入中論釋》,頁 1。 39 釋如石〈《入中論釋》「初品」譯注...

    釋見愷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05145583.html
  • 以憨山為例探究晚明佛教之「復興」內涵

    載傳燈光照千古者,按憨山所言,其共同特色是「無不從刻苦中來」,所以他有感而發地說:「茍忘身為法,若諸老之為心者,何患祖道之不昌,法門之不振乎?」37由此明白表示憨山見賢思齊之用意,希能借諸老之忘身為法,喚...出版社,1987),頁93。 37憨山:《憨山老人夢遊集‧卷二》(台北,法爾出版社,1987),頁95。 38憨山:《憨山老人夢遊集‧卷三二》(台北,法爾出版社,1987),頁...

    釋見曄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05245585.html
  • 民國以來的漢藏佛教關係(1912-1949)

    藏文文法課程﹐並開始編輯藏漢字典36﹐這意味著在鈴鼓灌 頂的信仰風行之前﹐已經有人開始關注於經典的研究工作了。 而太虛於1915年著「整理僧伽論」﹐也主張派人留日﹑留藏學密﹐以重興密宗 37﹐...。 35 參見法舫﹐收入《唯識史觀及其哲學》﹐台北﹕正聞﹐ 1988﹐p.6。 36 見《現代中國的宗教趨勢》﹐pp.101-2。 37 見﹐p.159。 38 ﹐《全書》第一冊﹐pp....

    梅靜軒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05345586.html
  • 中國佛教早期懺罪思想之形成與發展

    歸比丘僧,過去現在當來三世十方佛, 三世十方經法,三世十方僧,每禮拜懺悔,皆當至心歸命。並念一切 眾生,願令悉得度脫37。 此處明顯言及,以三自歸禮拜佛、法、僧三寶求懺悔。這種禮拜三寶以求懺悔的...弘明集》卷一,(大52,2a)。 37《弘明集》卷十三,(大52,86a)。 38《梁高僧傳》卷一,(大50,325a)。 39《梁高僧傳》卷二,(大50,336c)。 40《梁高僧傳》卷五,...

    釋大睿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05445588.html
  • 《诸尊身色印相明录》译注

      6. 文殊金刚  沽谷花37色三面兼六手 尊身为沽谷花之色。有三面、六手:  中面赤黄38右面蓝左白 中面赤黄色;右面蓝色;左面白色,  主二手拥同己色佛母 主要两手拥抱体色与自己相同之佛母。  ...膝弯,左足触右大腿。见 Ronge u. Dagyab, p.198, 238。  37 gur gum 是梵文 ku(kuma 之对应译语。据普康仁波切之解释,gur gum 是一种花,也可作调味料...

    林纯瑜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05545589.html
  • 大乘二十二问(1)

    业受苦无穷。真乐本有(注36)失而不知,妄苦本 空,得而不觉。如是一切皆从见生。见浊不生,诸浊皆净( 注37)。若离妄念,照达心源,净相尚无,浊相宁有,离净 ...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05645591.html
  • 大乘二十二问(2)

    36) 原卷作“消”,今从甲乙两卷。 (注 37) 原卷及乙卷作“静”,今从甲卷。 (注 38) 原卷作“彼”,今从甲乙两卷。 ...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05745592.html
  • “发心”在汉藏佛学中之意义及其在宗教实践上之心理功能

    》说:  “友、因及根力、闻力习善生,不坚及以坚,谓他示发心。”(注37)  其中,任何从 (听闻) 他人开示及他人的言语知识所发的心,就是从名言产生的发心。这类发心生起的方式也有许多:1.从友力生,...注 32)。  (注 36) 见大正,册七、页七下,行一三。  (注 37) 见大正,册三一,页五九六上。  (注 38) 同(注 37)。  (注 39) 同(注 32)。  (注 40) 见大正,...

    陈玉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05845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