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诸经论及真言教。是年12月,不空率弟子含光、慧辩等37人,途经广州。采访使刘巨邻恳请开坛灌顶。不空乃于广州之法性寺(即今光孝寺)建立灌顶道场,大开灌顶之门。且逗留广州九年之久,相次度人百仟万众(《...
唐普式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2147929.html
-
涵盖乾坤) 甚至于周梦蝶的名诗〈孤峰顶上〉,逐段都可如是解说。有时,不一定一句紧咬著一句,但二道相因、云门三句、正反合的推演,却是现代诗中常用的思维模式,如周梦蝶〈第九种风〉第三段[37],我们可以...。此结论出现在页83。 [35] 洛夫:《雪落无声》,台北:尔雅出版社,1999,页46。 [36] 周梦蝶:《周梦蝶˙世纪诗选》,台北:尔雅出版社,2000,页39。 [37] 周梦蝶:...
蕭水順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3747965.html
-
身心交感的中枢。二、意根能策动六识,为认识作用的泉源。37 3、名色为识的所缘 从前文阐述可以得知名色为识的所缘,然而经中定义名色却不是简单以六尘来说明,因此笔者试以了解名色有哪些定义,又如何构成...法师《佛法概论》pp.108~110。 36见 印顺法师《佛法概论》p.109。 37 参 印顺法师《佛法概论》pp.105~109。 38《杂阿含经》 (CBETA, T02, no. 99, ...
释法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3947972.html
-
否定,还要更根源”(注 36 )。 为甚么海德格会总结地说:“无是存有物整体的完全否定”(注 37 )? 因为此甚深义难解!以解明存有物真理的途迳及其可避免的历时化特性,来揭露存有真理即显得密义难契,...
蔡瑞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4347983.html
-
55期,页62。 注20:同注14,山口梵文本,页113:TD。38册,487叶。 注21:同上注,山口梵文本,页113:TD。38册,487叶,5行。
页37 他起性”作为“被分别为所取...
曹志成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4447986.html
-
isandhi-citta,进而作为下一生的有分识,皆是一类相续的;37 但是,有部不论是在心识或其它的部分,皆未明确说出维持业者,这是有部说的不周之处。 有部虽然将无表说成如同业的保持者,但是由于它被视为色法...330) 37 巴利佛教在初期阿毗达磨时代,并没有有分识的思想。最先出现是在后期阿毗达磨的《发趣论》、《弥兰陀问经》(Milinda-pa?ha, p. 299)、巴利注释书及之后的纲要书类,在这些...
水野弘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5448004.html
-
成心真如,所以也可以將之視為等同佛性、如來藏。(參原書p. 229)
16 此偈之梵文參照 Trimśikāvijñapti-bhāṣyam, p.37(S. ...
水野弘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5548005.html
-
变化的现象而已,这些就是我们的世界,就是一切法。如此,[37]把一切的存在分类为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来说明,可说是佛教独特之处。为何要成立如此的分类?这是为了要论证一切法皆是无常、苦、无我的现象性...等等。[37] 证悟 其次考察证悟。圣者的证悟有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四阶段,在原始经典中也有说明进一步的细分。声闻的证悟、辟支佛(缘觉、独觉)的证悟、正等觉者的证悟,这所谓“三种菩提”,亦见...
水野弘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5748010.html
-
悉证道。唯依久参修持之功,得办道勤劳之缘,悟道明心也。 又于《眼藏》“发无上心”云:37 若只闻“发心是一发之后,即不再发心,修行无量,证果一证”,此是不闻佛法,不知佛法,不会佛法。千亿发之发心,...227页a。 37 《曹洞宗全书》“宗源”上444页a。 38 同516页a。 39 案:门与本门(本段后文所提),为天台大师智顗所立。本,谓久成之本地;[迹-足+逃-兆]?,谓近成之垂?。即指...
水野弘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5848013.html
-
即变革了“人们当前所处的环境”。[37] 结合他对“自业与共业”,“自感、共感”与“类感”的分析,认为个人与全体相依共存,互生影响,个人的“人生的彻底变革必须就全人类眼”,扩大到宇宙人生。只有这样的...
杜继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12948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