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慧,不可沮坏。复次,菩萨发意,逮三不退转法:勇猛、好施、智慧,遂增益顺从,是故菩萨当知不堕恶法。”37 这恰好与《杂阿含经》所说的:“假使有世间,正见增上者,虽复百千生,终不堕恶趣”38相合,菩萨...二、初圣者随顺无漏,有漏见圆满;三、初见圆满,能超外道我见违诤所生众苦。我以为:《瑜伽论》所描述的异生位圣者,就是相当于大众、分别说部等所主张的“法住位圣者”。 37 《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卷8(大...
释开仁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0747570.html
-
位,轻安光明未遍所依,亦不坚住。 闻慧的成就,会让行者体会少分的身、心轻安。这种宗教经验虽不恒常坚固,但行者会由此而生起对佛法的信心。37依此信心而发起求法的欲乐,可为未来修行的动力。38 五、...作意相应世俗智,余闻、思、修观自共相。诸世俗智极明了者亦得名现观,亦名智遍知。”---《大毗婆沙论》卷34(大正27,175a25~b4)。 37 “大德说曰:尊者舍利子为给孤独长者,善分别四预流支...
释祖莲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0747571.html
-
而言乃是指五禅支37(寻、伺、喜、乐、心一境性)非常坚固之时的禅定。换言之,行者未到初禅定之前是称为“近行定”38,已达初禅定者则称为证“安止定”。而此中所谓的“初禅以前的近行定”与《大毗婆沙论》所...强力之故。譬如有力之人,从坐而起,可以整天的站立。如安止定生起之时,则他的心一时断绝有分,整夜整日亦可持续,因以善的速行次第(相续)作用。”《清净道论》(简体版) p.115。 37 “这五支(寻、伺...
释道一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0747572.html
-
。37 论中的“痴行人”更分为二类:无根痴行及钝根痴行。其中“无根痴行人”应如上所说“以言问法,以时闻法,以恭敬法,与师共住令智增长”,不应“教修行处”;而“钝根痴行人”则可学习“念数息”。38 ...清净道论》的“光明遍”及“限定虚空遍”。 35 底本p.114,《清净道论》(简体版)p.103。 36 《解脱道论》卷3〈分别行处品〉(大正32,412a20~28)。 37 《解脱道论》卷3〈...
释道一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0847573.html
-
应无观谛得究竟者,且地自相无边差别,观未穷尽而便命终,况更能观诸余自相!37 诸法的无边差别,单单四大种的其中一大种,如地大就已有无边的差别了,若欲观其自相,也许穷极一生,都无法尽观其相的,其他三大...35 《大毗婆沙论》卷7 (大正27,34b27)。 36 《大毗婆沙论》卷79 (大正27,409a10~b6)。 37 《大毗婆沙论》卷78 (大正27,405a28~b2)。 38 《大...
释有信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0947575.html
-
至寻、伺禅支的境界。然而,“寻、伺”不离思惟,36故正确的思惟可提升此二心所的力量。如何作正确思惟呢?这就是择法觉支的训练了。如同之前所述的择法觉支训练,37加上以下的因缘,可令择法觉支生起,38也可...120页。 34 参阅《清净道论》(简体版)78页。 35 参阅《清净道论》(简体版)128~129页。 36 参阅菩提比丘著,寻法比丘汉译,《阿毗达摩概要精解》64~65页。 37 参阅《...
释见法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1047577.html
-
paTivijjhanto bhAveti. ImA catasso bhAvanA.37 (修习有四,通达遍智通达而修习苦谛,通达断通达而修习集谛,通达现证通达而修习灭谛,通达修习通达而修习道谛。此是四修习。) ...
释如定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1447578.html
-
菩萨是主张二乘人无法回小向大的。龙树菩萨在其他的著作36中如《菩提资粮论》、《十住毗婆沙论》37同样的主张二乘人无法回小向大,此中《十住毗婆沙论》,是《华严经》〈十地品〉偈颂的广释。38 (二) ...25,263b11~25)。 35 《大智度论》卷31 (大正25,289c20~22)。 36 有关龙树菩萨所造之论的考定,参见印顺法师著,《印度佛教思想史》,p.123~125。 37 参见...
释长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2347580.html
-
无我法,而于一切众生生大悲心;三者心在涅槃,而行在生死;四者布施为欲成就众生而不求果报。37 因为若菩萨常行四种错误法,于非器众生说甚深法,于乐深、大法者说小乘法,又于正行道者持戒善心,却轻慢不敬,但...36 《十住毗婆沙论》卷9,(大正26,66c)。 37 《十住毗婆沙论》卷9,(大正26,66b~c)。 38 《十住毗婆沙论》卷9,(大正26,67b6~16)。 39 《十住毗婆沙论》卷9,...
释本密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2547581.html
-
如是等等,在修习时,有切入之不同,或修观的所缘不同,详载于各经论中,此不赘言。36然此种观色身之念佛法,经中每言若观想无法成就时,应自责其心,行忏悔法,这是值得留意的。37 C. 观佛功德法身:这是...译) 大正藏第31册,No.1595。 23.《观无量寿佛经疏》4卷 (唐?善导集记) 大正藏第37册,No.1753。 24.《观无量寿佛经义疏》3卷 (宋?元照述) 大正藏第37册,No....
释宗证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4247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