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实际上是对审美活动的圆满性、自由性和纯真性的一种概括,它把人的内在生命提到了本体的高度,要人们于“无念、无相、无住”的当下之心中去“自识本心,自见本性”〔11〕,去寻找自我,揭示人的生命存在...就是人的活泼泼的生命之灵光,这样,现实的具体的人及其鲜活的内在生命这个“无价大宝”〔15〕就成了美的最集中的体现。马祖道一对慧能禅学及其美学思想的重大发展,集中地体现在他所主张的“即心即佛”的命题之中。...
皮朝纲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92240741.html
-
,(11)作者封演,天宝进士,所记茶事乃实录无疑,然此段文字有些语焉不详,内有三点尚可推敲:第一,此处所言明确是“禅教”(即禅宗),如其所指系禅宗北支,其领袖神秀在武后时屡被封为“三帝国师”、“两京...渐悟之法)、而华人宜开“顿了”之学。(15)禅宗以其世俗化、简易化、速成化而使“宗教观念淡薄”的中国士大夫及下层民众为之倾服,从而对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习俗等文化的各个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茶禅一味”正是...
潘林荣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01340805.html
-
发心刊刻《大般若经》,到他圆寂前(光绪六年,即1881年)尚未竣功,当年妙空大师“手持《龙藏》全函,属其弟子,跏趺安详而逝。后三年,《大般若经》告成”[11],可见,这部经典的...15]之句。一时,“牧牛”之说似乎成了丛林中所共同传诵的禅喻。对於这个禅喻,解释得非常好的还是百丈怀海禅师。《景德录》卷九《大安传》有这样一段记载:
师即造百丈,礼而问曰:...
蔡日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74941345.html
-
[太原]文物世界,2002年第3期 15-20页 ------------------------------------------------------------------------...如下真言:一切如来心陀罗尼;阿閦灭轻重咒;三昧耶密言;佛顶尊胜陀罗尼;大悲心陀罗尼。另外,辽宁新民巴图营子辽墓(注:冯永谦《辽宁建平、新民的三座辽墓》,《考古》1960年2期15~24页。)出有鎏金铜...
霍杰娜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02942220.html
-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学报,1996(4). [11]张晓华.佛教景教初传中国历史及其比较研究概况[J].中国史研究动态,2001(1). [12]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3]漆侠.宋学的发展和演变[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 [14]漆侠.探知集[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9. [15]方豪.宋代佛教对史学的贡献[J].幼狮杂志,...
韩毅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14542306.html
-
旁流,啼时别共来,长相思。 三洲断江口,水从窈窕河旁流,欢将乐共来,长相思。[11] 这是模仿民歌的腔调,叠唱对情人的相思。《乐府诗集》卷 48 引《古今乐录》,言法云和宝月一样,也被时人认为“...密切交往,是其标志之一,并为世俗赞赏。另外,也有走向极端,甚至为世俗社会不屑的一面。东晋时高僧慧远〈与桓太尉论料简沙门书〉即已痛言: “佛教凌迟,秽杂日久,每一寻思,愤慨满怀”。[15]《宋书》卷 ...
陆永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60842621.html
-
体故,依生现果立种子名,不依引生自类名种。故但应说与果俱有。(11)
这是把种子分成两大类,一类仍叫“种子”,第二类则名为“种类”。种子是相对于...。”(大正藏卷27, p。65)这也么该是指大众部的时间观,因为大众部列有九种无为法,其中第八种是“缘起性支”(详异部宗轮论;大正藏卷49, p。15),它包括了...
杨惠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65442675.html
-
和哲学》,171页,商务印书馆,1981年。 11、罗素:《宗教与科学》,5页,商务印书馆,1982年。 12、转引自约翰R.W.斯托特:《上帝的新社会》,15页,伊利诺伊,1979年。 ...不可怀疑的地方时,当人的生命理智在怀疑中走到尽头,他只好抬起头来信仰从承受全能意志的指使中获得人生的根基。罗素将神学与科学的冲突归结为权威与观察的冲突,11)其原因在于对两者在语言上的差别性缺少自觉。...
查常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143142994.html
-
梵语都是阿波陀那(近取,即极取义)。取是摄取其它属于自已,所以有摄它为自体,与执取不失(持)的意思。”11以上引文中的“阿波陀那”即梵文upadana的音译。根据以上的论述,可推知阿陀那识之所以名为...能“执受有色诸根”外,并进一步说到“结生相续,取彼生故,执受自体”亦是阿陀那识之异名。《摄论》所说阿陀那识其实与《深密》解说一致,均与执取根身有关,即使是结生相续时,亦执取根身(羯逻蓝)15,使一期的...
太虚大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153443073.html
-
这样一些问题:“何谓佛?佛的本性是什么?众生能否成佛?若能成佛,其根据是什么?众生成佛在今生今世,抑在遥远的未来?成佛的方法是直下顿了,抑须历劫修持?众生成佛是全凭自力,抑须仰仗他人?”(11)通过...关键在于明了“烦恼即是菩提”的“实性”,“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圣贤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15),强调了道、心、佛的同一,将僧肇的“即体即用”发挥为“即道即心即...
苏志宏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170443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