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魔众中“深著淫欲”的二百天女行男女交媾之事,“随其所应而为说法”,使其“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37 。《圆觉经》亦云:“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地狱天宫皆为净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一切烦恼...修行境地尚未有所得有所悟,却起高傲自大之心。也就是经论中常说的未得谓得、未获谓获、未证谓证等。 37《大正藏》第15卷,第627、628页。 38《大正藏》第17卷,第971页。 39《大正藏》...
陈自力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512361502.html
-
286年译出《正法华经》,在三、四世纪中非常流通,该经的“药王菩萨 品”说: 闻是经法能奉行者,于是寿终生安养国,见无量寿佛,与诸菩萨眷属 围绕,生宝莲花坐师子座。”[37] 鸠摩罗什在406年译出...译本进行对照研究。另 外,梶山雄一先生《般舟三昧经——阿弥陀仏と空の思想》亦是近年来研究《般舟三昧 经》的力作,见《净土仏教の思想》第2卷,讲谈社,日本,1992年。 [37]《正法华经》卷9,《...
圣 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512461503.html
-
激励僧俗共同追求净业的庄严。(37)P.2722《往生礼赞》与S.59《七阶佛名经》、S.236《七阶礼忏文》在内容上极为相似。也可以看出,三阶教的教义对善导的直接影响。净土教同三阶教,都有强烈的末法...342c。(27) 《往生礼赞偈》,《大正藏》卷47,438c。(28) 《观无量寿佛经疏》卷4,《大正藏》卷37,272a-b。(29) 《往生礼赞偈》,《大正藏》卷47,439a。(30) ...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512561505.html
-
香火开始转盛。
同治二年(1863),慈运37岁。他离开永宁寺到万寿寺居住。当时万寿寺只有斜立三间房屋,不蔽风雨,败椽破瓦,令人心寒。慈运法师坚信只要心诚,没有做不成的事情,于是他到处化缘,全身心...
黄夏年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521161553.html
-
的人工湖泊。这里原来湖面不宽,只是来南岳朝圣拜佛的人修善放生的水池,所以又名“放生池”。1956年修建成南岳水库,蓄水量37开立方米,湖水清澈,蓝天、白云、绿树、红花倒映水中,景色迷人,别有情趣。 ...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541361669.html
-
不止于因缘有可知矣。然则有无之际,其安在乎?不有不无,义可明矣。[37] 这一段思想颇为复杂。慧远认为,如果把“极微”做为至小而不可分割的单位,则不应说它是假名,因《大智度论》将色香味触归为实法有,...10月),页37-55 〈中国佛教义学的形成──东晋外国罗什“般若”与本土慧远“涅槃”之争〉,《中华佛学学报》第13期(2000年7月),页349-391 ---------------------...
吴 孟 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543361693.html
-
佛学会)筹备处召开佛教代表大会,将学会改组为中国佛教会,以今中国之佛教,不可不有此全国之组织也”。[37]因此,中国佛学会筹备处就开会议决建立中国佛教会。而此前“南京会议时,圆瑛犹多和同,迨返沪,为沪...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544361704.html
-
,第246页。 参见《中国佛教》第一辑,知识出版社1980年版,第37页。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24页。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博士后科研站...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552661750.html
-
救母经>》,《戏曲研究》(北京)第37辑,1991年,第179页。 [5] 《报恩奉盆经》,据北京图书馆普通线装部藏刻本;《经律异相》,据北京图书馆善本部藏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福州刻本。 [6...《清稗类抄》第37册,商务印书馆1917年版。 河西宝卷 介绍 河西宝卷是在唐代敦煌变文、俗讲以及宋代说经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民间吟唱的俗文学。变文、俗讲和说经主要吸收和沿袭了敦煌佛经的...
廖奔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560061789.html
-
脱离天人合 一的宏观背景而成为隔绝的认识论。[37]杜进一步把“体知”疏理为 感性的、理性的、智性的、神性的四层次,认为此四层体知交互滋养, 是具备灵觉而又可以沟通神明的人的特性。[38]总之,杜关于...学者对儒学是否宗教或是否具有 宗教性的看法,另请见拙作:《儒学:入世的人文的又具有宗教性品 格的精神形态》,《文史哲》,济南,山东大学,1998年第3 期,第 35-37 页。又请见拙作:《中国大陆地区...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563461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