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皆影响宗喀巴的《戒论》中的菩萨戒思想。 首先,尊者在论述有关别解脱戒与菩萨律仪的概念中,提到:[37] “恒具余七种,别解脱戒者,乃有菩萨戒,善根非余有。及如来所说,七别解脱中,梵行第一者,即比丘...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61060063.html
-
是中心构图法,中心人物为般若波罗蜜多佛母,四周分别为佛、菩萨和弟子环围,共绘人物37身。所有人物均绘有舟形头光和椭圆形彩虹背光。其中,主尊般若波罗蜜多佛母造型巨大,面部呈长方形,头部左倾,双手作转法...,获全嘉木扬勒智败。后五十年间,此曹无一存者。冯之父居杭西湖北山,余对邻,而其子则居昭庆寺之东。钱塘门西出石函桥,河西僧三宝者垒石为砖,为西番塔。旧无有也,今四十五年矣。”[37] 《元史》前引,卷...
熊文彬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82160175.html
-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中的解释说: 这种业非常的强,必定会产生下一世的结生,没有任何其他业可以阻止它。在善业的方面,属于重业的是禅那。在不善的方面,属于重业的有五逆罪或无间业与不能改变的邪见。[37] ... [37]《阿毗达摩概要精解》,197页。 [38] Bhikku Bodhi“A Comprehensive Manual of Abhidhamma”,Buddhist ...
释真昊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82560179.html
-
758 年间神会授意王维写的《六祖能禅师碑》,[37] 其中明显引用「六祖」的尊号来称呼惠能,也提及「(弘忍)临终遂密授以祖师袈裟」等语;巧合的是在 758 年后,似乎「六代祖师」的称号开始流行于禅门人士...全唐文》卷280。 35、见《全唐文》卷262。 36、见《全唐文》卷320。 37、神会贬逐约于753年冬到755年冬,随后逝于758年5月13日,而王维于安禄山叛变755年12月陷东京洛阳时...
陈盛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83160186.html
-
色法等之性质而定。 上述“心法”是唯识宗对众生之心身结构的分析,这里所言的“心所有法”则指依从心法而起的心理作用。窥基曰:“言心所有法者,具三义故:一、恒依心起,二、与心相应,三、系属于心。”[37...引文均见于大乘普光:《大乘百法明门论疏》卷上,《大正藏》卷44,第53页中。 [37] 唐·窥基:《大乘百法明门论解》卷上,《大正藏)卷44,第47页上。 [38] 唐·窥基:《大乘百法明门论解...
杨维中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90160224.html
-
奪回統治權 …376、宗教改革運動的影響…………………….37(二)宗教世俗化的近因-受馬克思、弗洛依德、弗洛姆三大思想家的啟迪….38(三)世俗化(secularization)的意涵…………….39(四)...
林美玲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93460255.html
-
,三学亦皆有本体论及宇宙论的知识建构,三学亦有论说主体最高境界的知识陈述[36],作者即以境界论哲学亦应与功夫论哲学共同作为论说中国哲学体系的基本哲学问题[37],而与本体论之学及宇宙论之学共构为中国...] 劳先生亦明指自我境界问题原是一重要哲学基本问题,此说提出于论说孔子的自我境界的价值设准中。参见注8之引文。作者即以此为境界哲学之说。 [37] 劳先生亦强调过功夫论哲学是儒佛共有之学。参见其言:...
杜保瑞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313160329.html
-
,你根本不可能修行。 缘按:六祖云: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 36、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夹杂着傲慢。不要使你的谦虚心缺乏智慧。 37、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毒药呢?...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313260330.html
-
。所以讲经期间,除了有很多居士争著归(皈)依谛老外,而一般士大夫阶级,上至部长督办,下至科长科员等,莫不以归依谛老为荣。每逢说归依的时候,都跪满堂满院子,后来还有跟谛老受五戒的,受菩萨戒的。[37] ...
范纯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322760361.html
-
无明之理,混淆大小乘理论体系,堕文字障矣。性觉乃第一性,对此第一性之存在,作出辨别、认识,则所认识之存在,已为第二性(妄为明觉)。哲思之人,若不能明此辨证逻辑,难登大雅之堂也。 37、世界成劫之次第...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324960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