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条,贺孙录) “民之不能忘也”,只是一时不忘,亦不是至善。又曰:“‘瑟兮僩兮,赫兮喧兮’者,有所主于中,而不能发于外,亦不是至善;务饰于外,而无主于中,亦不是至善。”(《语类》,卷16第43条,...语录》,《象山全集》卷34) 其实朱子又何尝不讲尊德性?且不说朱子所论的大学工夫如何,然朱子认为大学工夫以小学“收其放心,养其德性”之工夫为根本,就可以看出尊德性与道问学在朱子那里的本末先后关系了。...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392557242.html
-
) 6.法门光显志(卷33) 7.法运通塞志(卷34-48) 8.名文光教志(卷49-50) 9.历代会要志(卷51、54) 关于《统纪》体例,《统纪序》亦有说:“《纪》、《传》、...
张弓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393157249.html
-
原由。 三、反对“一悟即了”的参究态度 汉月基于高峰悟道的启示和个人参究的体验,认为“参禅不可领得些子干净禅,便为了当;又不可入些子堂奥,不更参求。有志之士,直须到底始得。”[34] 而反对“一悟即...说示吴闇之〉文中云:“秘密一句禅语,流出五家宗旨,无量法门,百千妙义,靡所不具。”《语录》页164~165。 [34]) 《语录》页63。 [35]) 《语录》页62。 [36]) 《语录...
释见一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394157260.html
-
为宗,敷衍法相而会法性。明末唯识学者对于唯识的研究多不能摆脱《宗镜录》的影响,真可亦不例外。(注[34])因此他会有同等唯识法界、以八识为真如缘起等观点的出现。真可对于“四分”的解释与传统的唯识思想就...
范佳玲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394757267.html
-
比丘得无量三昧,身作证具足住,于有身灭、涅槃,心生信乐,不念有身。……现法随顺法教,乃至命终,不复来还生于此界。’[34] 《阿含经》中列出四种三昧,然后进一步解释其间异同之处,即:就禅修所观境的...二七二。印顺导师:《成佛之道》自序,【妙云集】中编之五,页一。 [33] 刘宋?求那跋陀罗译:《杂阿含经》卷二十一,【大正藏】第二册,页一四九下。 [34] 同上,页一二八中。 [35] 印...
性广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433257494.html
-
平直是弥勒。人我是须弥,邪心是大海,烦恼是波浪,毒心是恶龙,尘劳是鱼鳖,虚妄即是神鬼,三毒即是地狱,愚痴即是畜生,……。’[34] 导师分析:‘《坛经》以自己身心来解说,迷成秽土,悟即净土。不谈事实...
释性广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433357495.html
-
左绕(prasavya)。而佛塔则建立在村落的周边,人们往来频繁,并在村落周边祭祀地母神与村落神。34由于st[pa是吉祥与清净的象征,其相应的礼仪行为是右绕(pradk2iza),《涅槃经》中有...mqkuwabandhana caitya译为“天冠寺”,法显所译的《大般涅槃经》译为“宝冠支提”,义净所译的《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译为“繫冠支提”。 34 D. D. Kosambi, Myth and ...
湛如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442957554.html
-
(注34) :“决了粗因同成妙因,决诸粗果同成妙果,故低头举手、著法之众,皆成佛道,更无非佛道因,佛道既成,那得犹有非佛之果,散善微因,今皆开决,恶是圆因,何况二乘行,何况菩萨行,无不皆是妙因果也。... 注16:大正藏34,p171,上,《法华文句记》卷一下 注17:大正藏39,p23,中,《金光明经玄义拾遗记》卷二 注18:大正藏46,p715,中,《十不二门指要钞》卷下 注19:大正藏9....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450457589.html
-
五盛阴苦。是谓名为苦谛。”(《大正藏》第2卷,第631页下) ⑩姚秦僧肇《肇论·涅 无名论》,《大正藏》第45卷,第158页上。 1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34—35页。 12刘宋求那跋陀罗译...
普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464357680.html
-
篇,法藏比丘说誓愿偈,为五言四十四句,在卷上。第三篇,世尊说十方菩萨往觐无量寿佛偈,为五言一百二十句,在卷下。《阿弥陀经》一卷,姚秦弘始四年即东晋元兴元年(402年)鸠摩罗什汉译34。此经内容,为佛说...
邓小军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464757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