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百字。北壁33行,行百字。西壁56行,行百字。拱门左侧西面50行,行百字。南壁35行,行百字。东壁43行,行百字。均为八分书。该窟外拱门左右两侧通壁刻满经文,北侧亦为大面积的摩崖刻经,惜风雨剥蚀久甚...
赵立春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155955248.html
-
一八至终了) (30)收各种之经(由三五?一至三六?二) (31)天请问经(由三六?三至终了) (32)为病比丘说(由三七?一至一五) (33)十善十恶(由三七?一六至终了) (34)有关诸...
安井广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221155316.html
-
转变。有因缘故有转变者,谓有为法得势(得力等)时生,失势时灭; 得力时生,失力时灭.....得功能时生,失功能时灭......故有转变。33
此段文中,“有因缘故无转变者”...二九,页六三一中。
31 见大正藏卷二九,页六三一的校注(三)。
32 见大正藏卷二九,页六三一中。
33 大正藏卷二七,页二○○上至中。
34 《大毗婆沙论》卷一,大正藏卷二七...
陈雁姿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222755335.html
-
四千余所。”[32]武后崇佛,多筑寺院,中宗君临天下,朝臣、中官奏请筑寺度僧不休。到玄宗开元(公元七一三年至七四一年)后期,天下共有敕额寺院达五千三百五十八所[33]。至会昌年间灭佛运动时,共拆寺...第259页上。 [32] 唐道世《法苑珠林》卷一〇〇,《大正藏》第53卷,第1027页下。 [33] 《旧唐书》卷四十三〈职官志·祠部郎中〉,第1831页。 [34] 张弓《汉唐佛寺文化史》,第...
杨维中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4541655454.html
-
重要的原因是,唐代之后的贵族社会已经让位于一个赞成、吸纳更为广大的社会和政治秩序,所以这样的精英必须依靠出身和国家的强制政策以外的事物来确保他们的地位和权力。[33]
有宋一代,“...[32] 许理和《佛教征服中国》,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323、354页。
[33] 卜正民《为权力祈祷—佛教与晚明中国士绅社会的形成》,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8页。
...
李向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4545055473.html
-
[33] 反映了佛教信仰出离制度佛教、不入公门而尽归私家的社会现象,引起了朝廷官员的担忧。游方和尚与那些被世俗官宦人家收养的出家人,形成了非法僧侣中的一部分。所以从5世纪初叶开始,朝廷中便开始有人抱怨...
[33] 《全唐文》卷176,《规魏元忠书》;《新唐书》卷122,《魏元忠传》。
[34] 谢和耐《中国5―10世纪的寺院经济》,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46页。
[35] 《...
李向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4545255474.html
-
结合进行,[33] 此乃通过知识社会学或者文化形式的社会学来讨论一种符号权力的社会学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它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社会学,并且以以符号权力作为它的研究对象,构成我们这个时代的宗教...。 [33] 著名的政治社会学家李普塞特(S.M.Lipset)曾指出社会学与历史学的一般特征。“社会学家的任务就是提出一般假设,希望有朝一日将这些假设放在一套更庞大的理论框架中,并加以检验……历史...
李向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4550055478.html
-
。他们部很关注佛教的梵语文献。 伯努夫(1801—1852)在少年时代随父亲学梵文,25岁时与德国学者拉森合作,发表了《论巴利语或恒河以东的半岛圣语》论文,33岁在法兰西学院开设梵文课。他的代表作《...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4551855486.html
-
朱东润先生曾说王渔洋论诗,好言三昧,并引王氏之语以考其内涵,分为“得之于内、语中无语、偶然欲书、在笔墨之外”。[33]而沉德潜《说诗晬语》溯其源流云: 司空表圣云:“不著一字,尽得风流。”“采采流水,...佛光大辞典网路版http://sql.fgs.org.tw/webfbd/。 [33] 朱东润:〈王士祯诗论述略〉,载《中国文学批评家与文学批评》(台北:学生书局,1971年),第3册,页23。 [...
廖恒贤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4561255520.html
-
梁漱溟的一场争辩看人生佛教的理论难题》[33],林伟《佛教传统与时代精神――太虚“人间佛教”思想的基本意义》[34],等等,都从不同角度对太虚的思想及其“人间佛教”理念有不同程度与深度的研究。净慧法师...2002年第3期。 [32] 载《普门学报》第14期。 [33] 载《哲学研究》2002年第5期。 [34] 载《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35] 净慧法师:《当代佛教契理契机的思考》...
董 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4561455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