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3532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原始佛教“无我”观念的探讨

    就没有确定的答案。后来佛教兴起,面对这些问题,当然要有一个表示,而佛教所表示的态度就是沉默的、超越的。释迦宣称:“(真正的)婆罗门非由他人引导,亦不于诸教说中有所边执;他是超越于各种论争的”(33)。...”(长阿含经收,大正藏卷一,页一○七)。   (33) “经集”九○七。日本南传大藏经卷二四,页三四八。   (34) “瞎子摸象”的故事在印度流传极广,各派哲学都引作譬喻。这里所据是“自说经”(Ud...

    霍韬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4564455537.html
  • 佛教在西方流传及影响

    首先开辟这一领域的是伯努夫和塞纳尔特。他们部很关注佛教的梵语文献。  伯努夫(1801—1852)在少年时代随父亲学梵文,25岁时与德国学者拉森合作,发表了《论巴利语或恒河以东的半岛圣语》论文,33岁在...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4571655555.html
  • 论述唯识学三能变思想(1)

    ,或转作尘,或转作我,  ……如此种种不同,唯识所作。[33]  唯识学以“识”来统摄现象界的一切法,识是境(现象界)存在的依据,境是由识转化而得以呈显。现象的本源是阿赖耶识,不论是个体生命(我)或...

    宽昌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034955697.html
  • 继承批判印顺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

    境界”,但其实,“我有我的修持境界”是一种不讲的讲;另一方面,佛教的戒律并没有要求修行人绝对“不说过人法”,而是禁止“虚诳妄语得过人法”[33],如果“随实想说”,并“不犯重”。[34]何况,性广法师在...29] 所谓“盲修瞎练”,即指此而言。  [30] 释性广《人间佛教禅法及其当代实践》页十七  [31] 技巧  [32] 释性广《人间佛教禅法及其当代实践》页三七五  [33] 《虚空藏菩萨经》卷一...

    温金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035755702.html
  • 《阿含经》之禅定──以佛陀成道的禅定为脉络

    28  二、树下观耕的景幕与悉达多的初禅经验 30  三、经典记载悉达多因初禅经验所得的体悟 31  (一)初禅体验令悉达多破少壮憍、无病憍与活命憍 32  (二)初禅增益离欲的信心而不畏惧五欲 33...

    罗耀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044155728.html
  • 大乘经教育思想及其方法之研究

    ,也可增加我们研读经文的趣味。   2。三请佛说“甚深妙法”(注33)   “当菩萨们护念《无量义》大乘经时,世尊已讲完了本经。”又诸佛中&...净土耳。’”这些都是说该经之缘由。   (注33)同(注28),(1)页5,中~7,下。其他大乘经不一定三请诸佛说法,但请佛说法则普遍的,如(2)页688,下。(3)页517...

    李志夫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061855785.html
  • 《中国佛教之批判的研究》简介

    将俗反,安心无为,形随运转,万有斯空,无所愿乐。(33)要特别注意到“安心无为”一词。昙林的“安心谓壁观”、达摩的“大乘安心法”,即是这个语词。伊藤隆寿氏认为,所谓安心,即是安心于无为的、根源的“道”...

    吕凯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075855847.html
  • 从《华严经》<入法界品>一探佛教之“游行”义

    、离垢地   33 夜天 喜目观察众生 普光喜幢法门 三、发光地   34 夜天 妙德救护众生 教化众生菩萨法门 四、焰慧地   35 夜天 寂静音 菩萨无量欢喜庄严法门 五、难胜地   36 夜天 ...

    释演祥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080355850.html
  • 《法华经》(方便品)之探讨

    所以“如是相”乃至“如是报”是究竟平等的;就中而言,是“非相非无相”,“非报非无报”,不偏于空、假二边,一一法皆入中道实相,所以说:“本末究竟等”。(33)  这十个相貌就是法华迹门中所开展的诸法实相。...

    释见谛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080455851.html
  • 倪梁康:海德格尔思想的佛学因缘

    而首先是对西方哲学开端的再次激活。”[33]还不止于此,他同时也想回溯到东方思想的起源处。在这里,“色”与“空”尚未被区分,“有”与“无”尚未被区分。因此,在海德格尔对东方思想开端的借鉴和对西方“思想...熊伟译,载于:《熊译海德格尔》,王炜编,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页288-289,以及“回到形而上学的基础”,同上,页433。 ( http://www.tecn.cn )   [33] ...

    倪梁康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103055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