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5451篇,用时11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魏晋佛学思想之开展

    一切人自然无有作者,是为生死亦空,道法亦空。[24]宇宙万法,由各种条件聚合而成,并无主动之作者,故知缘生无性,当体即空,是以生死、道法亦即为空,了不可得。就支谦而言,般若思想之精神乃在无受、无灭:无...册8,页480上。[24] 《注大明度经》卷1,《大正藏》册8,页481上。 [25] 《注大明度经》卷1,《大正藏》册8,页480下。 [26] 《高僧传》卷1,〈康僧会传〉,《大...

    刘贵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23945819.html
  • 法眼文益的禅教思想

    述雪峰禅思想,最为突出者,为“入地狱去”的论述,“入地狱去”最能彰显义存禅思想中“入世苦行”的宗旨。义存四十四岁时,与岩头一同辞别德山,外出行脚,次年又与钦山相遇,三人结伴行脚,[24] 途中三人各述...》册50,页788a。[3]道原《景德传灯录》卷24,〈金陵清凉文益禅师传〉,《大正藏》册51,页398a。《五灯会元》亦同,但《宋高僧传》则只说“又游文雅之场”。[4]关于这点,有关资料多有此记载。...

    蒋义斌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24045821.html
  • 论陈垣:《中国佛教史籍概论》(1)

    经师和唱导十科?又续高僧传何以修改高僧传体制,将位置第三的神异改称“感通”,并降置第六?继之在明律之后增“护法”一科,并将经师与唱导两科合而为“杂科声德”(注24)?未曾交代。而拙作〈源出律学沙门〉一...

    曹仕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24245824.html
  • 论陈垣:《中国佛教史籍概论》(2)

    二五~二七。  (注 21) 参《概论》页三一~三三。  291页  (注 22) 参《概论》页二七~二八。  (注 23) 参《概论》页二七。  (注 24) 参《概论》页二四及页二九。  (注 ...16, 24, 26 and 34 are thefoundamental texts for the history of Ch'an ( 禅 )Buddhism with works 20 ...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24245825.html
  • 中国佛教的思惟发展(1)

    竺法雅为倡导者的格义佛教。后者则是以道安、支遁,以及罗什门下的僧肇、道生等之般若思想为代表。前者亦可称不自觉的中国式的主观思惟,后者则是已接受了佛教的影响后已觉察到彼此之差异(注24),而掀起的半主观半...

    张曼涛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24745834.html
  • 佛教的“极微论”与“反极微论”之诤

    而一一‘极微’的组合却不可说为积聚义,便成为了经量部对“积聚义”所下的本质定义。而且,有些学者更认为:经量部这一种“缘起性假观”,很可能是受到  页24  大众部中的说假部影响。接著就让我们来探讨一下...

    黄俊威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25345842.html
  • 古奥义书(Upani?ads)与初期佛学关于人的自我(Self)概念之比较与评论(1)

    重要性,犹如身之维系有赖于食,五种心理及心灵之障害(pa?ca-nīvara?ā,五盖)也由食所支持,同理,七种导致觉悟之要素(satta bojjhanga,七觉支)也由食所支持。[24]四种禅定(jh...

    林煌洲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25645848.html
  • 因材施教与教学上的人我分际─以《论语》、《阿含经》、和《大般若经》为根据(2)

    闻独觉,唯求无上正等菩提”(p. 66c);“不求诸欲、三界、二乘,唯求佛果”(p. 317a)。[24]  由《大般若经》对菩萨摩诃萨在修学的目的地的定夺所给的准绳来看,站在修学者的立场,要趣向诸佛...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25745850.html
  • 作为思想史的禅学写作─以汉语语境禅学研究为中心的方法论考察(1)

    修辞的交错重置,其中充满了丰富的隐喻、象征、叙事、传说和神话等修辞。因此,佛教文本的诠释仅凭分析无法恰当地了解其宗教性涵义,而必须处理其修辞的意义,使正理与信仰得以相容,共构佛教的意义世界。[24]  ...

    龚隽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25745851.html
  • 作为思想史的禅学写作─以汉语语境禅学研究为中心的方法论考察(2)

    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第24页。  41. “审查报告”。  42.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序”、“导言”,姜义华主编,《胡适学术文集─中国哲学史》上卷,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1、28页。  ...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25845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