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5451篇,用时11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莒溪沉香塔和普照寺千年之迷

    惟濬、惟治、惟渲、惟演(962-1034)、惟灏(988年已授有官职,应970年前生)、惟溍(975年生)、惟济(978年生)。临安吴越国王陵管理处《千年王陵》第24页,据家谱钱俶九子排列顺序:子1...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45359979.html
  • 《红楼梦》的哲学架构——佛道合一的原型母题

    生死苦难根源[22]等情境中达悟明道的成佛之道,而且还叙述了相对“干净”的环境中的人如何因惑业而流转于六道的“堕落”过程[23]和在无明中不可自拔[24]的轮回场景。  佛教的法门虽然很多,但其基本...  [23] 如妙玉。  [24] 如王熙凤、贾瑞和秦钟。  [25] 《红楼梦》第五回  [26] 指黛玉和宝钗。  [27] 《红楼梦》第十六回  [28] 两处引义和引文分别来自干、坤二卦卦辞、...

    Ming Li(博士)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51360000.html
  • 《新唯识论》研究·导言

    带有浓厚的现在有也就是当下解脱的倾向。新兴思潮在向雅利安人聚居之北印、西北印传播的过程中必然与主张三世有亦即死后解脱的印度教正统观念相讦格――小乘有部的三世法有说24、犊子部25的补特伽罗说26以及...

    陈强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51660002.html
  • 大乘大义章探究

    极细色亦不可得。”[24]。   在修证的历程中,众生因著主体心识的清净程度的提升,而依止于更为微细的四大色法所构成的国土与身体之中。以欲界、色界、无色界及菩萨十地境界而说之者,每一种世界皆...生色之本。”页115。   [24] 页178。   [25] 参见鸠摩罗什言:“又如变化法中说,欲界变化色,依止欲界四大;色界变化色,依止色界四大。菩萨法身如是,似如变化...

    杜保瑞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52560012.html
  • 华严宗形上学命题的知识意义

    并非即不能再有其它说诸教义经论的系统,只要有明确的问题意识,清楚的经论知识,自可再立系统以为悟解之需。华严五教说迭经诸次发展诸种脉络而陈说[24],显见为一教化目的为中心的判教系统,在照顾到佛教教义...天华出版公司,1988年三版,页403。  [23] 吕澄,《中国佛学思想概论》一九八八年二月三版,页399。  [24] 方立天教授言:“现题为杜顺所作的《华严五教止观》,其五教内容与法藏的五教说是...

    杜保瑞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53260021.html
  • 楞伽经的知识意义探究

    173、174)  此禅定境界固然仍是一境界,然非最终境界,此境界约为菩萨十地境界中之五、六诸地[24],诸地差异以主体心识染净程度为界为地,《楞伽经》则明确指出此一差异之表现形式,即是主体存在状态之...楞伽经》页285。  [23] 《楞伽经》页257。  [24] 参见其言:“大慧,云何知是声闻乘种性?谓若闻说于蕴界处自相、共相,若知若证举身毛竖,心乐修习,于缘起相不乐观察,应知此是声闻乘种性。彼...

    杜保瑞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54060030.html
  • 论佛道儒三教伦理的交涉——以五戒与五常为中心

    。右一部,合二卷,宋孝武世,元魏沙门释昙静[23]于北台[24]撰。见其文云:东方太山,汉言代岳;阴阳交代,故云代岳。于魏世出,只应云魏言,乃曰汉言,不辨时代,一妄;太山即此方言,乃以代岳译之,两语相...24] 按:平城,今山西大同。   [25] 《历代三宝纪》卷9,《大正藏》卷49,85b。   [26] 581~600年   [27] 《续高僧传》卷1,《大正藏》卷50,428a。   [...

    圣凯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54260032.html
  • 论一心二门及其对理学思维模式的影响

    而有:依于当下显得本觉的不觉[24],到转去不觉而显现真觉即名此觉为“始觉”。始觉在本质的意义上同于本觉,只差有圆满不圆满、究竟不究竟而已。及其究极圆满,完全离念,直至心源,...;。见《从西方哲学到禅佛教》,中国三联书店1989年第1版第291~292页。   [23] 《大乘起信论》,《大正藏》第32卷第576页中。   [24] 说到“不觉”,...

    圣凯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54560035.html
  • 儒佛道三教关系和我国佛教的发展

    本则同,感而  遂通,达迹成异”,认为佛与道“殊时故不同其风,异世故不一其义”[23],两者迹异而本同,  故不应相互攻击。有“山中宰相”之称的道士陶弘景也大力宣扬“百法分凑,无越三教之境”  [24... 说,摧邪破惑之冲,弘道护法之堑,亦已备矣。”  [21] 《弘明集》卷二。  [22] 《南齐书》卷四十一《张融传》。  [23] 《弘明集》卷六。  [24] 《茅山长沙馆碑》。  [25]《南史...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54960040.html
  • 熊十力《新唯识论》析论

    ,454,459。 [20] 《新唯识论》,P.448-449。 [21] 《新唯识论》,P.548-550。 [22] 《新唯识论》,P.590。 [23] 《新唯识论》,P.592。 [24] 见...

    刘桂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55560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