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息,是名精进无灭。
[9]念无灭。佛具三世诸佛之法,一切智慧,相应满足,无有退转,是名念无灭。
[10]慧无灭。佛具一切智慧无量无边不可尽,故名慧无灭。
[11]解脱无灭。佛远离一切...众生,是名一切口业随智慧行。
[15]一切意业随智慧行。佛以清净之意业随智而转,入于众生之心,为说法而除灭众生无明痴惑之膜,是名一切意业随智慧行。此三种是名三不共事业。
[16]智慧知过去世...
任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113865659.html
-
六月十二日。 11.“醉梦帖”,延祐六年(1319)六月二十八日,台北“故宫博物院”。 和南拜覆中峰大和上师父侍前,弟子赵孟頫谨封。弟子赵孟頫和南拜复中峰和上师父侍者:孟頫自老妻之亡,伤悼痛切,如在...皆沾福利耳。想老师亦必以为然也。闻老师有疝气之疾,已写方与以中,恐可服也。谨此拜复。《圆觉》俟再写纳,并乞清照。弟子赵孟頫和南再拜中峰和上老师侍者。 15.“圆觉经帖”,延祐七年(1320)正月十七日...
纪华传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332065795.html
-
颠倒,外 善知识虽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正真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 一悟即至佛地。”()[11] 在慧能的这种功夫观念建构中,功夫直在境界上说,境界又只成佛境界一事,故而众多...顿渐之假名。”()[15] 慧能以“无念功夫”之持守,而解消一切知识识取的活动,以其为诤,非关佛事。则慧 能的“无念”功夫为何?其实义是为对于人生周遭情境的意义执定心之放舍,放舍之后,事 件只是...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342765857.html
-
皆能消除。真正做到无人无我,则能以众人苦难为苦难,这样才能成为无我的大慈大悲,才能成立大公无私的伟大人格,发挥救苦救难的功用。” 11 白莲台上弥陀佛; 紫竹林中观世音。 这是观音菩萨画像通用...峭壁上,观音大士究竟从何处飞来的呢? 15 世路崎岖,看迷人捷足登山,争到悬崖无退步; 佛天悲悯,愿众生回头是岸,早离苦海渡慈航。 这是浙江杭州上天竺法喜寺联。 世路十分崎岖,看看迷途的人虽然...
邱素云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362965968.html
-
如下澄清。首先,有关西方哲学界视实践的动机恐侵蚀理论的智性纯度之顾虑,他指这仅属“偏见、误解与臆测”[11],因为只要动机没有左右理论判准,则不必然侵蚀理论纯度[12],而所谓“实践”(即“加行”...真理宣称的判准所在[14],何况,禅观的体验虽是把理论思维稼接在异质的另一状态上而成,但智性仍然是构成有关体验不可或缺的条件[15]。 尽管以上诸说对禅观等宗教践行评价正反各异,但正如罗伯特?吉梅洛(...
刘宇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363665974.html
-
三年(1646)六月,吏科给事中林起龙建议“如遇各色教门,即行拿问,处以重罪”,“以为防渐杜微之计”,[⑩]顺治令“从之”。[11]康熙对“邪教”也充满警觉。康熙五年(1666)强调地方官员要积极查禁...臣下:“白莲教不可听其蠢动”[14]。雍正继位后,以密折命令地方督抚大员慎密查拿教门首恶,各地多有所获。[15]雍正七年(1729)六月刊行的《则例新编》中规定地方官责成保甲严行稽查教门,“如有妖言邪说...
郑永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394166157.html
-
所以知性,穷理,所以尽其心之 明。人得天之理,存其心,养其性,以行其道。(注11)心有 人心与道心,杂私欲者为人心,不杂私欲者为道心,道心即 天理。人心得其正为道心,道心失其正则为人心。去私欲即...这种观念乃完全 根据儒家之说法而来。就无准师范而言,他也曾谓﹕ 大匠不巧,大儒不学,动辄中方圆,举皆成礼乐。 堪笑乡村卖卜人,徒劳钻破乌龟壳。(注15) 而认为使「心明」就是儒释两教的一致处。...
郑梁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400666182.html
-
较高,原因之一就是得到聂承远父子、谏士伦、孙伯虎、虞世雅等文士的协助,这是开名僧与文士往来风气之先导的人士。後来竺叔兰结交乐广、支孝隆结交庾、阮瞻、谢鲲等,都表明僧人与文士往来风气之增长。(注11)
...产物。(注15)孙昌武也支持玄言诗与佛学的关系,并以刘孝标《世说新语·文学篇》注引用的《续晋阳秋》云:“(许)询及太原孙绰转相祖尚,又加以三世(因果三世)之辞,而诗、骚之体尽...
萧丽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430266321.html
-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太虚决志往普陀山出家,却误乘船到了苏州平望,遂请求九华寺监院士达宽公披剃,法名唯心,不久后往宁波镇海,依师祖奘年老和尚,立表字太虚。随后未满15岁的太虚由奘年老和尚陪同,...正在天童寺习禅的圆瑛法师(1878—1953),常袖诗过访歧昌和尚,太虚以此因缘,与年长11岁的圆瑛相识,结为诗友,交相往来。总体来说,太虚在永丰寺所接受的佛教教育,仍主要属于传统丛林教育,...
陈永革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430466323.html
-
,而马祖弘法的江南道受到的冲击较小,这些地区的人口普遍不减反增[10],马祖长期弘扬禅法的“洪州开元户55405,天宝户55530,元和户91129,增长的幅度更大”[11]。地方社会稳定、百姓... 马祖在怀让禅师处到底见到了什么,以致怀让禅师派弟子去探消息时他能够充满自信地说出那句令怀让禅师首肯的话来[15]?或有人以为,马祖所见有三,一是“即心即佛”,二是“非心非佛”,三是“平常心是道”,且...
冯焕珍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433966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