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6550篇,用时11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侧闻散记第四集(1)

    …………………………………18  五阴皆空空即五阴………………………………………………………………………19  不住色布施………………………………………………………………………………20   壹、...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90450566.html
  • 有关佛教后设伦理学之讨论--从实然的现象与法则,到应然的原理与原则

    洞观其均为因缘条件组合或制约下的存在,而不复产生“非有即无、非常即断、非一即异、非动即静”的错觉(离此二边),已经极不容易,复须洞观其“非自生、非他生、非共生、非无因生”,19是则倍复艰难。  乍看之下...大学第一届“应用伦理会议”中所作之专题演讲:〈佛教后设伦理学初探--从实然的现象与法则,到应然的原理与原则〉,详见《宗教哲学与环境伦理》论文集,pp.U1~u19。  18《杂阿含经》卷十二(二九三经)...

    释昭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90950576.html
  • 从三性三无性谈唯识学的空有中道观

    注(19)  因此,三无性是佛密意言说,其实真正要空的只有遍计所执性,因为遍计所执是虚妄自性,而依他起性与圆成实性却是“假说无性,非性无全”。依他起是幻有自性,圆成实是真实自性,可见这两种自性还是有的...无自性相品》,《大正藏》第16卷694页上。  (18)《解深密经·无自性相品》,《大正藏》第16卷695页中。  (19)《成唯识论》卷九,《大正藏》第31卷48页上。  (20)《摄大乘论·所知相...

    廖乐根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92450611.html
  • 试论自在之物的两重蕴意

     2003/1/19-23 ...

    释青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03450797.html
  • 佛耶对话三模式

    言诠层次的内涵意义,进而探讨背后那个超越言诠层次的体验,是我感到兴趣的。”(p.19)搁置言诠层次和哲学方法论的差异,试图从“超越言诠层次的体验”的角度展开对话,是...Christianity.America Vol.171 No.16.(Nov 19, 1994)】、   佛耶语言观的比较、佛耶的解构观比较、佛教的分别智与偷吃禁果的比较【Gregory ...

    吴言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03650804.html
  • 略述北传四部《阿含经》

    起生死轮回;说爱恚互生,若具足诸禅,则可断爱恚;惭愧二法可以净化世间。  (19)譬喻相应:叙说佛陀以诸种譬喻说示佛法。  (20)病相应:叙说佛陀为病比丘、长者、童子说法。  (21)业报相应:佛陀...

    石颖智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05050839.html
  • 佛教在印度和中国传播的进程

    印度的近代佛教  19世纪末,在印度沉寂约700年的佛教出现了复兴运动。1891年锡兰(今斯里兰卡)的达磨波罗(1864-1933)在印度首创摩诃菩提会,很多佛教胜地恢复旧观,并重新建立了一些寺院。...

    耀 智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05250844.html
  • 僧制建设的现代启示

    。“百丈大智禅师,以禅宗肇自少室,至曹溪以来,多居律寺,虽列别院,然于说法住持,未合规度。”[19]禅僧从修持理念至行为方式均有别于其它宗派,然其生活却依附于律寺,这样不合规度之事就会经常发生,修持...52册,页272。  [17] 智旭《八不道人传》。  [18] 吕澂《律学重光的先决问题》,《法音》,1998年3期,10页。  [19] 《景德传灯录》卷6,《百丈怀海传附禅门规式》。(大正藏出处...

    金玉良缘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05450848.html
  • 试析般若中观与《维摩诘经》中的双重否定

    际后际空故中际亦空。若能如是知诸种性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19)眼、色为二。若知眼性于色不贪不恚不痴。是名寂灭。如是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为二。若知意性于法不贪不恚不痴。是名寂灭。安住其中。是为入...

    释青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05650855.html
  • 试析“无我”在现代语义上的确切含义

    从是而解脱”(注19)。另在《圣法印经》中,佛告诸比丘:“何谓比丘圣法印者。其圣法印。所可更习。至清净见。假使比丘。处于闲居。若坐树下空闲之处。解色无常。见色本无。已解无常。解至空无。皆为怳惚。无我无...婆罗门缘起经卷下  注19:大正2:No.100-14/473a:别译杂阿含经卷第十四  注20:大正2:No.103-1/500a:圣法印经 法印经  注21:大正2:No.125-27/702b:...

    释青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05750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