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外,他还在所翻译的《思益梵天所问经》[12]、《思维略要法》[13]、《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14]、《文殊师利问菩提经》[15]、《佛说华手经》[16]、《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17]等经中...正藏》第15册第368页上)、《文殊师利问菩提经》(《大正藏》第14册,第481页下)、《佛说华手经》卷三(《大正藏》第16册,第146页下、147页下)等经中均使用了“观世音”的译法。 [13]《...
李利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034162200.html
-
。[16]虽然这样的说法不算错误,但恐会引起一些误解。第一.“寻找‘渊源’”、“接通‘法脉’”,对于大小乘佛法的渊源与发展,作出融会、通贯的理解,此和古来诸多论师(如龙树)的立场一致。第二.“寻找‘...
林建德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054962284.html
-
rdquo;16在这里,“藏识”指的既是阿赖耶识,也是如来藏。17四卷本《楞伽经》说到有情的五趣众生,都由如来藏所兴造;而十卷和七卷本《楞伽经》,则更进一步说到:包括有情和无情的欲...rdquo;
14 引见《大正藏》卷16,页510b。
15 引见《大正藏》卷16,页530a。
16 引见《大正藏》卷16,页597a。
17 印顺导师曾说:“如来藏为...
杨惠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061562313.html
-
石刻考察团”,实地考察大足的北山、宝顶等龛窟后,学界对于大足石刻〈牧牛图〉的研究,已有多篇调查报告与研究论文,如:李巳生的〈大足石刻概述〉[15] ;大足县文物保管所的〈大足北山和宝顶山摩崖造像〉[16... [15]) 李巳生,〈大足石刻概述〉,收录于《大足石刻研究》,页12。( 原载于《大足石刻》,朝花美术出版社,1962 )。 [16]) 大足县文物保管所,〈大足北山和宝顶山摩崖造像〉,...
蔡榮婷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065662349.html
-
,表白涅槃之乐。 偈陀16 有牛甚温驯,自在田中耕; 似我得禅悦,日夜常轻松。 《长老偈》是佛陀声闻弟子诵出的一部诗歌总集 ③ 这264位长老皆为断除一切烦恼,证得阿罗汉位的高僧大德。他们虽...
释果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074562390.html
-
16(注13)此谓贤首为法藏原有的字。 法藏于讲《六十华严》时,疑缺而不全,高宗调露之际(公元六七九、六七○)中天竺高僧地婆诃罗(日照三藏)赍此梵本来京,法藏遂亲自与日照校对,果得二处脱文(... 15 16 注13 参考崔致远:(唐大荐福寺故主翻经大德法藏传),《大正藏》第五0册,页二八一上。 注14 17见续法:(法界宗五祖略记/三祖贤首国师),《...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083262440.html
-
宗派之一。现有分派38个。较大者有日莲正宗(本山大石寺,信徒1745万、寺院布教所654座)、法华宗本门流(本山光长寺,鹫山寺,信徒56万、寺院等522座)、法华宗阵门流(本山本成寺,信徒16万、寺院等...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085662450.html
-
的记载在代表原始佛教思想的《阿含经》中就多见诸文字。如《杂阿含》载: 佛告婆罗门:“自作自觉则堕常见,他作他觉则堕断见。义说、法说离此二边,处于中道而说法,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16]” ... [14]三种中道即:一、俗谛中道,二、真谛中道,三、二谛合明中道,详见《中论疏》卷1。 [15]见印顺《中观今论》p5,妙云集上编之二。 [16]《杂阿含经》300,《大正藏》02,85c。 ...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090362458.html
-
小乘之凡夫中辈三品往生观);(16).下辈观(五逆十恶凡夫下辈三品往生观)。 其中第八像观约心观佛,开示念佛观佛的最高理则。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091162468.html
-
使命的意志却是同样百折不挠的。 孔子以“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的激情弘扬其道,孟子以舍我其谁的气魄继承道统(16)。在中国传统的诸家学说中,大概儒家最擅长...同注(13),第四二四页。 (16)《孟子·尽心下》曰:“由孔子而来至於今,百有馀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前。”这是暗示以接受孔子传统自居。 (...
曹虹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091962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