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923篇,用时12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石头宗诸师之 “心性”思想(1)

    的是以下二书:《人天眼目》(1188)与《五灯会元》(1252)。后者增收了16条新文献,前者则增加了〈五位君臣〉等大量的偈颂文献 [56]  ──他们很可能就是《祖堂集》所说的“勖励偈颂”等。不过,...”文献。 [60]  《续古尊宿语要》和《五灯会元》,分别增补了11条、8条新资料,成绩也是可观的。不过,此期文献毕竟后出,仍只能作为“次要文献类”来利用了。   最后一阶段的文献汇整工作,由《五家...

    张国一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94951949.html
  • 石头宗诸师之 “心性”思想(2)

    62条。   [55] 参《祖堂集》卷6(《高丽藏》册45,页275中)。这些偈颂,未被正式收入《祖堂集》中,可见作者是将它们视作次要的补充文献来看待的。   [56] 《五灯会元》中的...谓阇黎觅老僧。”(《景》录,页292)“觅”,被改成“不见”,意义恰相反。  [60] 这二部文献,又被《五灯会元》收入,放在“瑞州洞山良价悟本禅师”下。其中偈颂,本涵括曹、洞二人,并非单独一人的...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94951950.html
  • 台湾观音感应故事及其宗教意涵

    这个实例正可以说明大士的灵感对于一个身处绝境,而又诚心向善的人。只因他们一念善开,所以对他们特别灵验!真所谓千求千应,万呼万灵!假如对一个业障深重、执迷不悟的人,那效果或者会较小!」[56]我们可以由...心陀罗尼经》、《高王观世音经》等,这些经卷述观音之来历、事迹,或阐明其愿力,或弘扬修持之道,感应录选录其中,以供读者深入探究。重要的咒语则为大悲咒[60]、白衣大士咒[61]等,主要提供给信众念诵,而许多感应...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01051982.html
  • 净土决疑论─宋代弥陀净土的信仰与辩议

    中显我,无上大乘法,得初欢喜地,往生安乐国。” 注56此偈说龙树往生安乐国,正是“有预记之文”所指。不过杨杰似将《楞伽经》误记为《楞严经》。世亲则据说是《往生论》的作者,此作原称《无量...张馗(一作张钟馗,唐永徽时人)以贩鸡为业,临终念阿弥陀佛,忽闻异香,奄然而逝。这在所有往生故事中,并无特殊之处,而且与杨所谓“十念而超胜处”一语不甚相合。 注60可能杨杰误记,而以季祐为张馗。因《新...

    黄启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21352274.html
  • 格义佛教思想之史的开展(2)

    宋高僧传’卷三、后论(大正五○˙七二三˙  上--中)。  (注 56) ‘宋高僧传’卷三转引‘三国志’述临儿国之项  的文句(大正五○˙七二四˙中)。  (注 57) 鼻奈耶序(大正二四˙八五一˙上)。  (注 58) 大正五二˙一六˙中。  (注 59) 大正五二˙一七˙上。  (注 60) 大正五二˙八˙中。  (注 61) 大正五二˙一九˙下。  (注 62) 参看冢本先生‘中国佛教通史’第...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22052280.html
  • 福严寺志

    (教务主任)、常觉(教务主任)、唯慈、真华、晴虚、慧光法师等九人,学生僧俗共七十人,其中男众共九人。[56]   关于首届福严(太虚)佛学院,导师表示:“印海法师当时将那边(台北慧日讲堂)的学生带到...,1987年续办第五届;1990年续办第六届,真华法师仍为院长。[60]关于这段因缘真华法师回忆道:“自六十年到六十六年,精舍大部分的房屋都提供给沈家桢主持的美国佛教会在台成的‘译经院’(将汉文译为...

    阚正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30652357.html
  • 浅析六朝汉译佛典偈颂之文学特色(2)

    即《大宝积经》中44号〈宝梁聚会〉。(《大正》11?641b)。   页56  引文中说明奸邪求利者,其心不安,常无清净之乐。再如《大萨遮尼子所说经》,有偈颂云:  自妻不生足,好淫他妇女,是人无惭愧...(《大正》17?330c~331a)。   页60  古昔孙陀利,能坏大仙人,令习于爱欲,以足蹈其顶,  常苦行瞿昙,亦为天后坏,胜渠仙人子,习欲随淞流。  毗尸婆梵仙,修道十千岁,深著于天后,一日顿...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31952383.html
  • 历代文献中的慧能“心性”思想探究

    空宗系与如来藏系相结合的结果的看法[56],当然是不错的,只是这种结合,在续译30卷《涅槃经》那里,已经这样做了,其实可以比较单纯地将慧能视为此一系统的继承,那么,他仍然只是古如来藏思想的一脉直传而已...。[60]  悟“摩诃般若波罗密”即是悟“无念”,“无念”并非指“百物不思,当令念绝”;相反地,它是“万法尽通”,但“不染万境”而已;归结于《维摩经》的两句话,就是“外能善分别诸法相,内于第一义而不动...

    张国一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32252386.html
  • 印度佛教心性论思想概述

    所缘。随眠异缠,缠异随眠。应说随眠与心不相应,缠与心相应。”[注释:《大正藏》第49卷,15页下~16页上。]又如,据《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60,在论及分别论者关于阿罗汉果位是否会退转的...本性义,种性(姓)义,微细义,住持义,是界义。'”[注释:《瑜伽师地论》卷56,《大正藏》第30卷,610页上。]总起来说,“界”有种类、种族、种性的意义,...

    方立天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32552387.html
  • 论明代佛教孝道观──以《目连救母劝善戏文》为例

    [注56]  此段显见儒、释二家对“出家”看法的歧义。儒家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离娄》(上))[注57],批评目连不该剃除须发、投佛出家,及断绝后嗣。然而目连却言甫往生的母亲在世时劬劳...[注60],要“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注61],不论父母是生是死,皆要以礼待之,如此才算报双亲恩,尽人子情。可知,儒家孝道观主张“事死如事生”,注重即时性,视父母在世为行孝的最主要时机,而所谓“子...

    王月秀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72152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