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响力,而这也正是民初佛教运动的特色之一[56]。 -------------------------------------------------------------------------...却具有超绝知识与神秘经验等“外乎理知”的特质[60], 于是“理知”与“不可知”,宗教与科学间遂产生对立关系,而一九一七年至一九二一年的宗教争论亦由此而生,甚至引发一九二二年的非宗教运动与一九二三年...
钟琼宁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75252996.html
-
56]”廓庵师远《十牛图颂》的最后阶段也是:“入廛垂手:露胸跣足入廛来,抹土涂灰笑满腮,不用神仙真秘诀,直教枯木放花开。[57]”禅宗的修行阶位,比较不把最后阶段,讲成一个圆满、究竟的状态,而多显现为...之流来脱离众生。[59]”指出:“缺乏对修证亲身深刻的体验也许是印顺的薄弱处[60]”,但是对于我在〈现代禅对台湾佛教的影响及历史意义-建立台湾佛教的主体性〉一文提出的: 毕竟修证之道的了解和传递,...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413653233.html
-
it off, cut it off, rip it to shreds!
(56) We are drawn to the sufferings of miserable rebirths,Yet...the heart of this self-centered butcherWho slaughters our chance to gain final release.
(60) We are...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514753798.html
-
其成熟。三是无善根者,佛要给其种善根,佛菩萨以大慈大悲之心一律平等普度一切众生,绝无差别。 56、中国三大不衰家庭:第一是山东曲阜孔老夫子家,迄今二千五百余年。第二是范文正家;第三是清初叶状元家三...分为三部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这是佛经的一般体例。 59、行为可分为三类:一是对人、有情众生;二是对物、无情众生;三是对事。佛在《无量寿经》分三行:清净行、平等行、觉行。 60、度化众生,帮助...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522053831.html
-
此爱也同样是引起苦恼的直接原因。因此据三世两重因果来说,过去世的无明与行是引起现在世的识与名色等的原因;与此相对,现在的爱是引起未来世的结果,即是后有的身体的原因。据`Tika`所说的主旨来看,(56...(60)但把──────────────59.MAVT山口梵本,p.40. l.5-7. Pandeya p.31. l.21-23.60.本解深密经卷第三大正, 16. p.700.上。
74页它...
叶阿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523653848.html
-
大乘佛法’ 」与此同义的说法有「依人乘而直入大乘」[54]「依人乘正行而趣向佛乘」[55]「以依人菩萨行而向佛道」。[56]五乘佛法虽然究竟同归佛道,可是有「歧出才回入」与「直向且直入」之别。「念施、...而有的缘起慧,引起平等普利一切的利他悲愿,广行十善,积集资粮。这与人乘法,着重于偏狭的家庭,为自己的人天福报而修持,是根本不同的。」[60]
六、结论
(一)中国佛教,一般专重死与鬼,太虚...
杨郁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540453927.html
-
功托有无,度名所以立;照本静末,慧目以之生;旷兼无外,大称由以起」(注56)。
「度」此一名称之所以成立,乃是将其作用寄托於「有」「无」两概念;「慧」此一名目之所以成立,乃因观照「本」而使「末」虚寂...悟境。僧 复云:「寻幽宗以绝往,则功丧於本无,控心辔於三昧,则忘期於二地」(注60)。若滞心「昔」与「今」,「亡」与「存」,则於性空之旨无多益助。苟能离诸邪念,住心一处(三昧),则可不落二边,圆融无碍。...
刘贵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005954302.html
-
52的止灭而来的,业与诸烦恼是从思惟分别53而来,而这些思惟分别的产生54是由于语言的虚构55,但是言语的虚构会在空性56的状态下被消灭。
所谓“解脱”就是一种从业57与烦恼58的止灭而来的状态...──一种过多的、不必要的生之悲痛。60而此肉身的存在也正是慈悲兴生的场域。如此,真正自由的关键便不在现世肉身的有无上。然而这是如何发生的呢?第五颂文以主格(Nominative)配从格(...
赖惠芬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010354307.html
-
受苦者不怨尤;知有果,则为善者劝,为恶者戒。 56.问:何为四谛? 答:一曰苦谛,二曰集谛、三曰灭谛、四曰道谛。谛者,详审之言,真实之法也。 57.问:何为苦谛? 答:佛说有八种苦,弥纶世间。一...坏苦。 59.问:尚有不苦不乐时,岂亦是苦? 答:是名行苦。虽不现苦乐之相,而身心迁变,流转不停,故亦是苦。尝见世人以无事为苦而欲寻事者,是可证也。 60.问:何为五阴炽盛? 答:我人身心,可...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012254323.html
-
云: 被障因不具,一切众生界,住二种定中,诸佛无自在。[56] 天亲的《摄大乘论释》卷十四对此解释说: 众生无涅槃性,名因不具,诸佛于此位中,不能令般涅槃,神通亦无自在诸贪着生死不信乐大乘。[...生怨害父王等。受异熟决定者,谓作决定感异熟业,决定当受诸异熟果,如诸释种决定应为毘卢宅迦王所杀害。诸佛于上所说有情,皆无自在,令得涅槃。[60] 可见在唐本中的观点,与梁本相同,无姓有情是决定不可成佛的...
昌如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030554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