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注43)
印顺法师一生的治学态度,可以说皆由其返归印度佛教本义一念而发。此所以他对“真常唯心论”素发无好感;对中国的三教同源论,斥之为末流(注44)。他认为:师事龙树...闻出版社,民国 76 年 6 月初版,页 43-94 ),对印顺法师的一些论点有所答辩。但印顺法师主要在陈述自己的思想,澹思的文章不过是借为引线而己,不太相干涉。 这篇文章的本文,分成大部份:(...
江灿腾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32245897.html
-
所不能坏,是名信力。[43] 以上就五根与五力的内涵相比较,并无不同,只是在实践的阶段上,五力比五根较纯熟而已。此处四不坏净是 对佛、法、僧的净信以及圣戒的成就。释尊说: 流者谓八圣道。...,页185下。《会编》中册,页311。 [43]《大正藏》册2,页188上。《会编》中册,页321。 [44]《大正藏》册2,页215中。《会编》中册,页456。 页63 (六)七觉支的实践 ...
林崇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32745912.html
-
下,修成阿罗汉果,证得了解脱。(43)
────────── 42 《大正藏》册 32,页 93 下~页 94 中; 《台北版》册 37, 页 56a 4行 ~页 57b。 43 《大正藏》册 4,页360 中;《妙瓶》,页 61;《入菩萨 行论广解》,页30;Meaningful to ...
释如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33945927.html
-
15日,p.30~43。 厚观法师:〈《大智度论》的戒学思想〉,《谛观》第65期,台北,谛观杂志社,民国80年4月25日,p.1~29。 圣严法师:〈十善道是菩萨戒的共轨论〉,《中华佛学学报》第八期...经》卷37(大正2. 275上?中)以铁鉾钻水、仰钻虚空的比喻,说明行十恶法或十善法、身坏命终,则堕恶趣,或生天上。《长阿含经》卷7?第七《弊宿经》(大正1. 43下),亦如同此说。 [11] 《...
释悟耿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40845984.html
-
法住性、法定性、此缘性。(thita va dhatu dhamma-tthitata dhamma-niyamata idappaccayata.)(注43)
明示有情之生命、生活现象之实相为“这所以有者,因为此有(而形成)。”如:老死是缘生而有……乃至行是缘无明而有。换成公式则为:“此有故彼有。”或者“此────────(41) p.473(42) 84b。(43) 相当于...
杨郁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41045986.html
-
龙之术,又奈其何?灵源惟清曾指出当时禅徒有“忧院门不办,怕官人嫌责,虑声位不扬,恐徒属不盛”的现实心态之表现,当是“势利”之风日趋严重的原因之一。(注43)张商英固然曾居相位,又有外护之志,而引起某些... 本上册)页215。(注42)《禅林宝训顺朱》卷2,页425。(注43)《禅林宝训顺朱》卷2,页366。 136页“相公禅”,或以无尽居士法嗣...
黄启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41445994.html
-
身; 而阿弥陀佛,乃是这法身佛所示现之众多不同应身佛之 一。 ( 注 43)
(三)阿弥陀佛之极乐世界所属的净土类别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居处非仅是极乐世界这一种 圆应土,还包括其它圆应土。换句话说,阿弥陀佛的居处从 其本来说,是法性土 ────────────── (43)...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41645997.html
-
造,长行为无著造。[41] (5)《中边分别论》? 一心论、一种七现。- 王所一体论。? 种子本有论。ˉ 极端的“唯识无境”说。[42]?° 颂是弥勒造,长行为世亲造。[43] (...弥勒、无著、世亲论所说的。但转依的内容,都没有说到‘识’;可以见到的,反而是阿赖耶识,‘阿罗汉位舍’。43虽同为无垢识,意义却有很大的出入,《成唯识论》所谓的无垢识,指佛所具的无漏清净智,究竟转依之时...
陈 一 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50046087.html
-
意念又没有意念。所谓不念或没有意念,是指内心没有关于任何对象的意念,用他的话说,这就叫作“于一切境上不染,名.无念。于自念上离境,不于法上生念”43。他认.迷惑之人总是意念著某种对象(境),于是便有... 43 同上书,第17页。 -------------------------------------------------------------------------------- p...
刑东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51746114.html
-
群体的出现,反映著传统的“奉儒入世”的人文精神,已实现新的演化。 号称“大历十才子”的诗人群体[43],同刘长卿、独孤及、梁肃一样,亲历了安史之乱引发的社会动荡。他们在大唐帝国从鼎盛转向衰落的过程...--------------------------------------------------------------- [42] 〈送沙门鉴虚上人归越序〉,见同上。 [43] 《新唐书》卷...
张 弓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51946118.html